梁克非
摘要: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全黨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文章主要從共青團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工作入手,分析“青馬工程”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培養(yǎng)載體不新、機制不夠健全、覆蓋面不夠廣泛、培養(yǎng)合力不夠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工作有效性路徑研究,以期不斷深化高校共青團“青馬工程”工作,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青馬工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4-000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核心素養(yǎng)研究”研究成果
2007年,共青團中央啟動實施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簡稱“青馬工程”),十余年來,高校持續(xù)開展“青馬工程”培訓,共青團組織成為全面開展培養(yǎng)工作的“主戰(zhàn)場”。2020年6月,為了進一步做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工作,共青團中央與多部委聯合印發(fā)了《關于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的意見》。立足新時代,高校共青團應與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整合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能夠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這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偉大的中國夢是時代賦予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引領廣大青年筑牢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根基,開展好以“青馬工程”為主體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共青團作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要從政治上著眼、從思想上入手、從青年特點出發(fā),幫助他們早立志、立大志,從內心深處厚植對黨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2]因此,高校共青團要組織青年學生學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團員青年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近年來,共青團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活動、“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重要學習內容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極大豐富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的時代內涵。共青團作為主要思想陣地,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爭做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時代新人,在新征程上書寫人生華章的作用更加凸顯,任務更加艱巨。
1.培養(yǎng)方式與載體缺乏創(chuàng)新
目前,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主要依靠思政課教學、實踐服務、以活動為抓手的價值觀引領、課程思政融入等,其中共青團主要在前三個“戰(zhàn)場”上發(fā)揮作用。一方面,從共青團“青馬工程”開展的方式上看,理論灌輸仍然占主導,內容多為對經典理論和思想本身進行宣講,沒有結合受教育者的特點和身邊事對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加工設計,普適性強而針對性弱,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常持一種被動、應付的態(tài)度去接受,主觀認同感沒有被很好地激發(fā),外化的行動效果則收效欠佳。另一方面,從實踐內容和活動安排看,也往往沒有經過科學的配套設置,實踐活動多依靠傳統(tǒng)的志愿服務、團隊討論等形式,活動主題多為簡單套用重要理論和宣傳思想命名;活動開展的載體融合新媒體平臺的力度不夠,靈活使用各種媒體技術的專業(y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受教育者參與度不高、獲得感不強,沒有突出用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的目標,思想引領效果不佳。
2.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校級“青馬工程”培訓一般每學年開展一至兩次,集中培訓時間較短,以理論教學和講座為主。一方面,忽視了長期培訓、集中培訓后對學員的后續(xù)強化,缺乏后續(xù)的跟蹤培養(yǎng);另一方面,校級團委、二級團組織、基層團組織幾個層級的培養(yǎng)機制沒有全面鋪開,往往停留在前一個或前兩個層級上。
3.培養(yǎng)覆蓋面不廣
一方面,高校團委開展“青馬工程”培訓一般以學生骨干、入黨積極分子等優(yōu)秀的團學干部群體為對象,院系團組織開展時則存在一定程度的組織和效果弱化,開展率不足、覆蓋面不廣。另一方面,一些團員,尤其是高職類院校的青年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動力相較于本科院校學生存在不足,如何結合他們的特點在基層團員中開展普適性的教育,將“青馬工程”的影響力從第一層級擴展到更多層級,制訂出符合各層級實際情況的階梯狀培養(yǎng)計劃,在保持合理培養(yǎng)規(guī)模的前提下擴大培養(yǎng)的有效覆蓋面,也是高校共青團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作需要研究的時代課題。
4.培養(yǎng)未形成合力
從教學主體上看,由專職團干部構成的教育主體善于在團的工作中培養(yǎng)青年群體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但因其所學專業(yè)不同,其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在掌握和運用上水平不一,在指導學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開展學術研討時常常感到針對性不強、力不從心。而思政課教師在高校中往往承擔著較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系統(tǒng)研究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3]。
1.堅持黨建帶團建制度,是夯實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制度保障
“青馬工程”實施是一項集對象遴選、培養(yǎng)、評價、使用、跟蹤以及工作格局、資源配置、政策保障等為一體的系統(tǒng)性戰(zhàn)略工程,必須建立培養(yǎng)的長效機制,才能確保扎實推進、不斷深化并取得實效[4]。高校要在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特別是領導機制、工作保障和跟蹤培養(yǎng)方面做出安排部署。要堅持黨建帶團建,在各級工作會議中明確列入共青團工作的專題內容,尤其是“青馬培養(yǎng)”工作。校黨委每年要至少召開1次專題會議研究共青團工作,并開展必要的指導,關注團組織在完成共青團重點工作任務中關于“青馬工程”培訓班工作的落實情況,各級黨支部書記需參與培訓和進行專題宣講。
2.明確培養(yǎng)目標,推進共青團改革
共青團工作開展的生命力在于推進自身改革,在順應新時代進程的改革步伐中引領和服務青年,“青馬工程”工作也應借助改革東風不斷明確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培養(yǎng)路徑。改革要本著立足根本的原則圍繞時代主題開展,把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批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去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改革要本著服務青年的原則加強組織機構、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青馬工程”工作的持續(xù)高效開展保駕護航,切實肩負起黨和時代交給共青團的光榮使命。
3.落實和完善團的代表大會制度
團的代表大會制度不僅是共青團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高校青年學生進行政治素養(yǎng)教育的寶貴機會,也為“青馬工程”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提供了重要平臺。從選舉代表、委員到會議宣傳籌備,從提案征集到工作報告擬定和未來展望,團的代表大會制度是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根本體現,是團內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貫徹。青年代表、青馬學員不但能夠在大會中聽取和審議團的工作報告,討論關于團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在考察比較中全面、辯證地思考問題,而且能通過參與團代會參與到團的重大政治活動中,自覺接受教育、升華思想、規(guī)范行為,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
4.健全培養(yǎng)機制,拓展“青馬工程”培養(yǎng)覆蓋面
為堅持不懈地武裝青年學生頭腦,提高其理論素養(yǎng)、研究能力和實踐水平,高校團委應深入開展“青馬工程”,完善培訓體系,提升育人實效。第一層級,結合省、市級團組織部署,選派優(yōu)秀學生干部代表參加省級、市級“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暨大學生骨干培訓班,鼓勵他們與優(yōu)秀青馬骨干互通有無。要利用好榜樣力量,通過青馬骨干的模范作用和影響力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在學校中營造人人爭先的學習氛圍。第二層級,在校內常態(tài)化開展校級“青馬工程”培訓班,嚴格設置吸納學員標準,聘請團委書記、思想政治專業(yè)專家等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并精心設計考核內容,頒發(fā)結業(yè)證書,建立培養(yǎng)檔案和后續(xù)跟蹤機制。第三層級,在全校團員青年及有入團愿望的學生群體中設立“青馬小組”理論學習組,以業(yè)余團校為依托,擴大預備骨干的培養(yǎng)范圍。要通過支部書記講團課、學習材料下發(fā)自學、廣播站宣傳等形式,并借助青年馬克思主義協會(社團)、網絡平臺等載體,拓寬“青馬工程”的培訓范圍,營造全校范圍內人人學、持續(xù)學、自覺學的良好氛圍。
5.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載體,加強內涵建設
第一,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載體要體現在內容的推陳出新上,并結合時代主題科學制訂培養(yǎng)計劃。新時代,“青馬工程”是共青團履行根本職責任務的重要抓手,要從為黨組織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和為黨培養(yǎng)治國理政骨干的兩大重要任務出發(fā),選拔并培養(yǎng)一批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真正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學生骨干人才。因此,“青馬工程”授課教材的編寫要將黨在新時期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尤其是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殷切囑托加入其中,也可結合區(qū)域重點內容和發(fā)展方向加入對省情、市情、校情等的深入解讀,結合青年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其關注社會生活,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載體要進一步發(fā)揮隱性教育的作用。高校共青團要加大體驗式、參與式教學比重,做到以人為本、潤物無聲,使青年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活動參與中將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各級團組織在為“青馬工程”設計配套的“活動引領”時應著眼提升活動內涵,將“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共筑中國夢”“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青年大學習”等時代內涵融入其中。各級團組織要利用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專項價值觀引領活動,如在學雷鋒紀念日、清明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一二·九”紀念日等組織開展集中觀影、微電影創(chuàng)作、讀書節(jié)、黨史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朗誦、演講、合唱展演等活動。各級團組織要科學結合各高校全面上線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引導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各類活動,展現新時期廣大團員青年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助力他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第三,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載體要將共青團修煉內功、提升新媒體平臺運用能力納入其中。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大“網上共青團”建設力度,提升“青馬工程”育人實效,就要善于學習和使用青年學生樂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工作形式。例如,組建微信或釘釘群組,并及時下發(fā)最新的電子學習資料,以加強學員間的線上交流互動,獲取學習反饋,及時了解學員的所想、所需;開辦線上“青馬”沙龍,引導青年學生發(fā)揮主體意識;鼓勵青年學生結合新媒體技術進行微電影創(chuàng)作、微課程制作展播等,對理論學習進行補充[5]。
6.挖掘、利用好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從重要會議、事件、戰(zhàn)役的遺址或舊址到英雄烈士的故居、遺物抑或是重要的影像、事跡、書信、著作等,其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是黨和國家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教育資源庫。高校共青團在對“青馬工程”學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利用好多種形式的紅色資源,如校外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參觀,重要戰(zhàn)役、歷史事件的影像播放等,使學員跨越時空體驗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激發(fā)學員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使其堅定理想信念。
7.凝聚培養(yǎng)合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高校共青團要立足“育人要體現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各個方面”,發(fā)揮鑄魂育人的主體作用。在工作開展中,要著力拓展實踐教育平臺,不斷挖掘、整合平臺資源。在校內,要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依托,科學施策,將思想引領、志愿服務、文體活動、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工作作為重要抓手,助力教師全方位育人。在校外,要提升“學雷鋒”“三下鄉(xiāng)”“情暖童心”“向青年之家報到”“西部計劃”“大學生社區(qū)實踐計劃”等育人載體的效能,讓學員融入社會環(huán)境并投身實踐,在參與與奉獻中、投入與體味中了解國情民情,進而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磨煉意志品質,提升社會適應性,樹立正確的“三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是在實踐中一步步走出來的。因此,高校對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yǎng),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大業(y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作為共青團,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為黨育人,并在工作中始終尊重青年的特點。從革命時期以青年為主體的各種宣傳隊、行動隊、戰(zhàn)斗隊,到新中國成立后的“青年突擊隊”,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青年志愿者和“青馬工程”,一個個“青”字號成為了響亮的品牌。共青團應繼續(xù)吸引和服務青年,繼續(xù)改革創(chuàng)新,將“青馬工程”作為一項深入持久開展的政治任務,在總結經驗和梳理問題的過程中,做好培養(yǎng)路徑的研究與優(yōu)化,豐富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載體,完善培養(yǎng)機制,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種項目資源,形成工作合力。這樣,能真正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懂馬、信馬、言馬、用馬”,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進而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輸送更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 (2021-07-12) [2023-01-08].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2-05-10)[2023-01-08].https://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22/content_5692851.htm.
[3]孟曄.新時代培養(yǎng)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路徑的探索與思考———基于高校共青團視角[J].長江叢刊,2019(30):178-196.
[4]洪曉暢.著力培養(yǎng)新時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N].光明日報,2018-07-05(05).
[5]汪皓萌.共青團改革形勢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建設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Young Marxists Foster Project" Work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Liang Kefei1,2
(1.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7, China; 2. Qiqihar Teachers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the assistant and reserve force of the Party,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youth work of the whole Party, and a school for young people to lear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sm in practice. The article mainly starts with the work of the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Young Marxists Foster Project", such as the lack of new training carriers, inadequate mechanisms, insufficient coverage, and insufficient training synergy. It also conducts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path of the work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with the aim of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Young Marxists Foster Project" work in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Young Marxists Foster Project"; young marxis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