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碧,陸廷飛,劉億淑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但是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也成了當今醫(yī)療界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如我國因慢性疾病致死的人數(shù)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85%。作為慢性疾病代表之一的更年期綜合征其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nèi)不斷增高,預計至2025 年,全球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的數(shù)量將達到100 萬。另外,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在未來的10 年內(nèi),更年期綜合征的增長率將超過10%。因此,擺在全球公共衛(wèi)生體系面前最緊迫的工作就是采取相關措施降低、遏制慢性疾病的升幅[1]。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體現(xiàn)在控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延緩病程、防治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等多個方面。考慮到這些方面,仝小林院士基于慢性疾病的特征,并結合自身的臨床經(jīng)驗,對慢性疾病的病機與病證表現(xiàn)做出了如下總結:“諸病纏綿,入絡累臟,皆屬于慢”[2]。男性更年期綜合征(LOH)即男性步入中年以后,機體慢慢衰老,內(nèi)分泌機能下降,性激素調(diào)節(jié)失調(diào),由此引發(fā)若干以生殖生理與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3]。臨床以心悸、失眠多夢、眩暈耳鳴、記憶力減退、面色潮紅、汗出、情緒低落或性情急躁易怒、性欲減退等表現(xiàn)多見。對于LOH,中醫(yī)藥不管是在預防、改善癥狀還是治療方面,都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經(jīng)驗,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4]。LOH屬中醫(yī)學中“郁證”“虛勞”“不寐”“眩暈”“心悸”“陽痿”等范疇[5]。據(jù)《千金翼方》(孫思邈著)中的相關描寫可知,人年齡超過50 歲之后,陽氣漸衰,食欲無味,睡眠不佳?!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也提及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日漸衰退。處于“六八”~“八八”年齡段的男性,腎內(nèi)所藏精氣不足,使得腎陰或腎陽偏勝,故LOH 的總病機為陰陽失和[6]。總體而言,LOH 是含神經(jīng)、消化與呼吸等在內(nèi)的機體八大系統(tǒng)的不適表現(xiàn)。中醫(yī)古籍中沒有“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相關記載,而與本病相關的癥狀及體征卻有很多的記載。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精由盛到衰,臟腑機能減退,氣血陰陽失和,形成了男性更年期的病理基礎[7]。LOH 的發(fā)生與脾、腎、肝存在緊密聯(lián)系,可出現(xiàn)熱、虛、濕、郁等諸多變化。本文介紹了LOH的診斷標準,總結了劉億淑教授運用健脾祛濕法治療本病的經(jīng)驗,并附醫(yī)案一則,供大家參考。
目前,國內(nèi)外對LOH 的診斷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使用癥狀評分量表與睪酮水平來診斷[8]。癥狀評分量表借鑒《自我評分量表》(伊斯坦布爾Bosphorus大學心理學系確立)[9],對象為處在45 ~65 歲年齡段的男性,涉及下述4 組癥狀:(1)體能癥狀:骨關節(jié)痛、乏力、睡眠不良與食欲下降;(2)血管舒縮癥狀:心悸、出汗與潮熱;(3)精神心理癥狀: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不再感興趣,記憶力下降、煩躁易怒、無緣由的恐慌、無法集中注意力;(4)性功能下降癥狀:性交失敗,對性生活感興趣但性交時無法勃起,性感的事情對自身無吸引力,夜間無自發(fā)性勃起。上述各項癥狀皆由4 級構成:“多數(shù)時間有”“半數(shù)時間有”“少數(shù)時間有”“沒有”,對應的評分依次為3 分、2 分、1 分、0 分。LOH 確診的標準為:體能癥狀聯(lián)合血管舒縮癥狀為5 分及以上,或精神心理癥狀為4 分及以上,或性功能下降癥狀為8 分及以上。對于睪酮水平,指南的界定是總睪酮水平8 ~12 nmol/L,為接近最低正常水平。在已有的基礎上,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水平異常者需行游離睪酮檢測[10],以便更精準、多靶點地診斷LOH。診斷性睪酮補充治療也可以作為LOH的輔助診斷標準。研究證實,睪酮替代治療不僅可以顯著增加瘦人體重,而且能在保持體重不變的情況下使脂肪含量明顯降低[11]。一些研究證明睪酮替代療法能使健康中老年男性的握力增加,而另一些研究結果卻相反。從當前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補充睪酮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下肢的肌肉力量[12-20],但僅有少數(shù)研究證明睪酮對身體機能的改善效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13-15]。而在睪酮替代療法的禁忌證中,以前列腺癌(PCa)、心血管疾?。–VD)為主[15-20]。其他禁忌證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4 ng/mL、紅細胞比容>50%、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下尿路癥狀、無法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睡眠呼吸暫停[15]。
孫思邈云:“補腎不如補脾?!逼⒛I是一個互補互助關系。“后天之本脾胃為滋血之源、先天之本腎為安血之室”。對于LOH 來說,后天損傷是主要因素,但腎陽氣推動不足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LOH 的第一要義就是顧護脾胃。中醫(yī)學認為,五行以土為中心,中氣如軸,四維如輪,運中土以溉四旁,故運用健脾祛濕法治療LOH 是可行的,其代表方為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此方由蓮子肉、山藥、薏苡仁、白術、砂仁、炒甘草、桔梗、人參、白茯苓、白扁豆組成,主要治療傷寒咳、噫氣、脾胃虛弱、嘔吐泄瀉、飲食不進、心慌氣喘、中滿痞噎、多困少力等。參苓白術散由四君子湯加味組成,四君子湯可補氣健脾,加白扁豆、山藥、薏苡仁、蓮子肉以補脾滲濕止瀉,加砂仁以行氣化濕醒脾,加桔梗以宣肺開氣,借肺之布津而養(yǎng)全身,由此,可大大加強四君子湯的補益作用,達健脾滲濕、行氣和胃之效。由于脘腹諸病因脾虛濕滯所致者甚多,如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濕自內(nèi)生,可見納食減少,或吐或瀉;飲食減少,久則營養(yǎng)缺乏,形體消瘦、脈象虛緩;濕滯氣機,故見胸脘痞悶;氣滯水停,則面身浮腫。脾胃病患者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最為適宜,可補虛、除濕、行氣、調(diào)滯。此外,本方能補肺、理氣化痰,適用于脾肺兩虛、食少便溏之證,暗合“培土生金”之意,臨床運用常收卓效。此外,《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云:“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逼⒏文I同血同源,故可通過補腎、健脾祛濕法治療LOH。
患者李某,男,65 歲,2021 年3 月11 日初診。因“入睡困難、多夢伴心悸1+月”就診,入院癥見:入睡困難、多夢,伴心悸,呈間歇性發(fā)作,口干,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無胸痛、心前區(qū)壓榨感,無咳嗽、咳痰,無發(fā)熱畏寒等癥,飲食欠佳,大便溏,小便調(diào);脈滑數(shù),舌紅且苔黃膩。輔助檢查:(1)性激素:游離睪酮、血清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泌乳素(PRL)、睪酮分別為7.3 ng/mL、49 pg/mL、13 mIU/mL、45 mIU/mL、4 ng/mL、5.4 ng/mL;(2)動態(tài)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中醫(yī)診斷:不寐(脾虛濕熱證);西醫(yī)診斷:LOH。治法:滋陰清熱、健脾除濕。所用方劑為“參苓白術散”化裁:南沙參20 g,炒白術、薏苡仁各15 g,墨旱蓮、茯苓、酒女貞子、炒白扁豆、蘆根、桔梗、丹參、陳皮、薤白、石菖蒲各12 g,炒蒼術9 g,黃芪30 g,龍骨(先煎)、牡蠣各20 g,桂枝10 g,甘草6 g。水煎服,共7 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二診:約一周后,患者訴服藥后入睡困難稍改善,仍感多夢,大便漸成形,情緒較前改善,心悸減輕,故仍守上方加淡竹葉6 g 以加強清熱除煩之功。共7 劑,煎服法同前。三診:約兩周后,患者訴癥狀基本消失、全身輕松,入睡困難、多夢較前好轉,飲食改善,在二診方的基礎上加熟地黃20 g、山茱萸12 g 以滋陰補腎,共14 劑,煎服法同前。兩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睡眠基本正常。
按:該患者年老,腎精漸衰,真陽無焰,不能溫運脾土,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聚,加之久居貴州濕地,郁久化熱,濕熱內(nèi)生,故舌苔見一派濕熱之象;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治當健脾化濕,故用參苓白術散化裁健脾助運,脾健則濕熱自除,氣血漸生,腎氣得充。劉億淑教授在臨證時強調(diào)中醫(y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要辨人與辨病相結合。脾胃病均與中焦氣化無力、氣機郁滯、陰陽失調(diào)有關,其治療在補足中焦之氣的基礎上要注重調(diào)節(jié)陰陽、氣機,氣機順暢則樞機自利。劉億淑教授認為,在肝病、脾胃病等疾病的治療中,應始終秉持“陰陽相得,乃克其形”的原則,并遵循《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生于本,本于陰陽”“治病求本”的理念,強調(diào)“謹守病機”“審證求因”,這樣才能“無失氣宜”。對于方藥的運用,劉億淑教授強調(diào)只有領會其精髓,才能與脈和同,要將各方藥熟記于心,臨床多加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用藥方法。
LOH 的主要病機為腎陰不足,陽不勝其陰,不能推動脾胃運化,最終導致脾胃虛弱,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因腎為元氣之根,先天之本,主蒸騰氣化,而脾胃處于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氣機升降中發(fā)揮樞紐的角色,又因脾、胃各主升清、通降,若脾虛無法正常健運,則胃無法正常受納,郁久可化濕化熱,導致脾胃氣機失調(diào),陰陽失交。同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需肝脾腎同調(diào)。劉億淑教授強調(diào)治病求本,標本兼顧,以達“多靶點”。遣方用藥時以滋陰補腎、益氣健脾藥物為君,配伍祛濕、理氣和肝之藥為臣,使中焦氣機通暢,一升一降,恢復脾胃交通樞紐之職,“陰陽相得,氣機通暢”,則心悸、失眠等癥自解。通過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劉億淑教授最終總結出,在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加減用藥治療LOH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