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宏博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
長征是指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四川以后,被迫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艱苦跋涉和戰(zhàn)斗,最終到達陜北的歷史事件。長征途中的紅軍士兵們面臨著艱苦的環(huán)境和各種挑戰(zhàn),但他們堅定地踐行著“一切為了人民”的信念,頑強地戰(zhàn)斗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長征還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密切結合,展現了革命群眾的英勇和堅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英勇斗爭精神、革命意志和人民情懷。2019年5月31日,在北京召開了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教育工作會議,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他指出“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全體黨員必須牢記黨的信念和宗旨,必須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而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強調:“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及“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告誡全體黨員同志要時刻銘記紅軍長征的初心。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在其他各種重要的會議中強調了長征以及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標簽,值得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xù)弘揚和傳承下去。[1]
1.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革命精神、人道主義和實踐精神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激發(fā)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增強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重要象征,它強調團結和合作,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揚長征精神能夠增強中國人民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認同,對于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和國家的發(fā)展繁榮具有積極的作用。
3.培育時代新人。長征精神注重實踐和奮斗,倡導勇于探索和開拓創(chuàng)新,這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世界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弘揚長征精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和引領時代發(fā)展。同時長征精神強調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注重團結和合作。這些品質是時代新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弘揚長征精神有助于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責任感、創(chuàng)新意識和使命感的新時代人才。
4.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弘揚長征精神有助于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進取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5.弘揚長征精神可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長征精神注重革命精神、人道主義和實踐精神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品質與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密不可分。弘揚長征精神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和精神素質。
長征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事業(yè)中所開創(chuàng)的紅色精神傳統(tǒng),不僅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珍貴精神財富,而且是國民教育的有效平臺。紅色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元素、承載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在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設中還應注重發(fā)揮紅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設。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氣魄、展現中國共產黨風范的特殊文化形式。紅色文化自產生起就對我國人民有著重要的內在教育屬性。如今,隨著我國的發(fā)展事業(yè)步入嶄新時期,我們已站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起點上,更必須對我國紅色歷史的思想內容作出更加深入的發(fā)掘。當前,對于紅色文化進一步發(fā)揮育人作用還存在主體內容、宣傳媒介和傳播環(huán)境等方面的結構性沖突,新時代的紅色文化育人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時刻堅持文化自信,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內涵與表現形式,以及堅持多位并舉的文化傳播方式來正確研究與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最大化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教育作用,長征精神在這里才能發(fā)揮巨大作用。
當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的各個方面沖突已顯得愈演愈烈,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潮也對其形成了巨大的腐蝕影響。隨著新時期的大學生,尤其是當前的“00”后步入了高校的新校園,盡管他們并沒有誕生于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也并未體驗過血與火交融的戰(zhàn)火洗禮,也沒有體驗過長征路上那段風餐露宿的艱難生活,但中華民族的日益繁榮與富強讓大學生們沐浴著和平歲月美滿而幸福地茁壯成長。但同時,這也從一定意義上賦予了大學生歷史的責任,讓新時期的大學生們知道了紅色前輩們在長征的經過對新時期大學生們銘記歷史,培養(yǎng)良好的歷史觀以及提高他們的民族使命感,有著重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探尋拓寬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增強弘揚長征精神的有效性寓意深遠。
生活在當今和平時代的青年,不再需要犧牲生命來保家衛(wèi)國,僅需做好當代青年每一階段都要做的事情——學習。讀書不要只是停留在表層上,更要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把讀書結果轉換為無可撼動的信念”。人們應該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美好時光,把知識變成自己遠航的動力,把提高能力變成自己搏擊的動力,一起保護和繼承前輩們留下的文化財富。努力學習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史,理解世界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讓正確的信念在當今新時代激發(fā)出了光輝與力量,也為新時代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力量。也唯有如此,中國青年才能更正確地認識長征精神中信念的重要性,做好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青年。百年前我們中國共產黨歷史,是勾畫人類偉大未來的偉大圖紙。學習黨史,在理論實踐中汲取偉大的精神武器,進一步增強理論洞察力、感悟性、實踐能力,在新時期開創(chuàng)新未來、新偉業(yè)。要進一步增強自我意識,增強變革攻堅和開辟創(chuàng)新的意識,勇于審時度勢,堅持全新的觀念,開拓全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的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這一輩人,傳承了先輩的大業(yè),繼續(xù)進行著今天的斗爭,更要開辟明天的路程。”我們要傳承偉人的長征精神,進一步堅持信念,勿忘初心,不斷向前。青年時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中國人民的未來。在政治思想上,我們青年時期必須建立科學的思想、理念、價值觀、榮辱觀,爭取成為德智體美群全面成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筆者曾探訪“中國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園村,感受到鄉(xiāng)村振興中黨的領導與建設、長征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集團的工作人員也對花園村的發(fā)展、集團地對員工、村民的福利感到非常的滿足和幸福。筆者在橫店影視城調研時體驗了長征博覽城、國防教育基地等具有長征特色的景點,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旅游、重走長征路,甚至還有夏令營,對接待游客進行緬懷學習、弘揚革命文化、觀光旅游的綜合觀光項目。它所表現的既是中華民族革命英烈們?yōu)楹葱l(wèi)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振興中華事業(yè)而努力奮斗的時代精神,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革命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秀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革命精神,這些能強化大家對長征精神的理解。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們的美好理想不能唾手即得,都離不開手胼足胝、焚膏繼晷的艱辛斗爭。青年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敢到我國發(fā)展中最困難的基層單位、祖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最前沿、項目攻關的最前線,經受鍛煉,提升崗位水平。她敢于創(chuàng)新、敢闖勇干,力圖在改革開放中闖新路、開創(chuàng)大業(yè),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工作創(chuàng)新空間。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當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增長自身才學才干,做到“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實踐、實干、實用”,發(fā)揮自身最大優(yōu)勢以回報社會。
在學校深入開展黨史專題學習教育活動的時候,學校也要引導廣大青年學員到社區(qū)第一線去,到廣闊的我國鄉(xiāng)村去,讓學員們透過重走紅色旅游腳步、體悟紅色旅游文化等方式,用多種方式去體驗、研究、傳承紅色文化,接受思想淬煉。今天,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應做到把實地實踐和思想宣傳有機融合,認真學習宣傳貫穿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內涵。利用暑期“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增加廣大青年中小學生的政治擔當,提高政治意識,“三下鄉(xiāng)”的實踐活動本身便是中小學生一個時期責任和社會擔當的反映。而暑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同時也檢測了廣大青年中小學生的政治意識層次,鼓舞了中小學生的工作積極性,也增加了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去宣傳、傳承紅色精神。
長期以來,中國有關長征主題的歷史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始終成為海內外學術與業(yè)界矚目的焦點,從毛澤東早期對中國工農紅軍口頭講解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日志》、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毛澤東思想詩歌到我國全軍歷史文化資源叢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系列》、魏巍《星球上的紅飄帶》、王樹增《長征》等。二〇一六年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前后,中國國內外的長征主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形態(tài)更為多元、藝術內涵也更為豐富,如國家中央頻道大型紀錄片《震驚全球的長征》、全國大影院戲曲《長征》、影片《萬水千山》、重大舞蹈歷史詩《遵義會議放光彩》等,一大批中國長征主題文學優(yōu)秀作品的出現給予了中國長征文化精神更為鮮明的時代價值。[2]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要體現好群眾意志,就必須堅定為群眾工作、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取向。這是中央對文藝戰(zhàn)線所做出的一個基本規(guī)定,更是確定中國文藝事業(yè)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關鍵問題?!盵3]長征題材文藝作品創(chuàng)造應該以此為遵循,既要意識到“人民需要文藝”,利用人類喜歡的文學作品、影片、電視、歌曲、繪畫等藝術表達形式創(chuàng)造出有感染性、號召力、生機的文藝作品,又要意識到“文藝需要人民群眾”,要深入調查理解,使文藝作品內涵適合長征歷史發(fā)展,同時意識到“文藝要熱愛人民”,傾聽廣大民眾對長征文藝作品創(chuàng)造的要求,使作品內容更加符合于我們的廣大民眾期待。
弘揚偉人長征精神,是指習近平總書記所反復提到的對恨鐵不成鋼諄諄教誨和追求,“偉人長征精神,這個我們黨人鮮紅基因和精髓族譜的組成部分,早已深深地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魂魄,形成社會主義觀的豐厚營養(yǎng),變成鞭策和激發(fā)我們繼續(xù)攻堅克難、從成功邁向成功的巨大信念力量?!弊龊瞄L征文化內涵的新型媒介推廣,首先就必須有效整合各類新型媒介資源,實實在在提升傳播媒介運用技術,努力打造長征文化內涵的互聯(lián)網新媒介品牌,進而建立以各類門戶網站為基礎,以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兩微一端”的傳播平臺為基礎,以VR虛擬現實技術和AR等增強現實手段為傳播場景載體的三維媒體產業(yè)鏈。
高校大學生也是實踐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力量。“在前進路上,我們必須大力傳播偉大長征精神,通過激勵和自我鼓舞全黨全軍全國各族群眾大團結,特別是廣大年輕一代奮發(fā)圖強、奮發(fā)有為,不斷地把革命先輩們所開創(chuàng)的偉大事業(yè)繼續(xù)推進去。”目前高校的偉大長征精神培養(yǎng)途徑,主要分為政治課堂與社會實踐二大類。[4]
1.牢牢占據傳統(tǒng)課堂主陣地
長征精神高校新媒體宣傳活動應成為學校原有宣傳手段的有力補充,包括把長征精神納入學校易班平臺建設、借助學校新媒體聯(lián)盟宣傳長征精神、進行學校長征精神的網上傳播與宣講,并采取各種措施建設具有長征沿線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產品,將學校長征精神新媒體宣傳活動與學校網絡文明建設相結合、與高校學生思想理想信念教育相互銜接、與學校立德樹人的大目標保持一致,培育政策立場堅定、學術水平高超、喜歡紅色歷史故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繼承人。
2.積極拓寬“第二課堂”新陣地
突出長征印記。除老師安排的課堂活動以外,學生更多的是要,通過同步課堂教學知識內容與課外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并適當增加有關弘揚長征文化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課堂研討、體驗實訓、文體活動中銘記長征歷史,感受長征文化;在學科活動、科研研究、參觀會見學中積極踐行長征精神;另外,還要根據各學科班級的知識性、專業(yè)化等相對突出的特征,從專業(yè)所的學科角度出發(fā),挖掘學科框架中與長征精神共同融合的關鍵部分,進而增加其知識性內涵和教育價值,讓其與長征精神共同浸潤,以便于在專業(yè)知識中預埋長征精神的更深層次啟迪。
持續(xù)研究和探索長征精神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課題。長征精神是一個與時代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我們需要從當代的角度重新審視長征精神,并探究它在當代中國的價值和意義,以便更好地將它傳承下去。長征精神不僅是一種革命精神,更是一種人文精神。我們需要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和弘揚長征精神,注重探究它所包含的人性和情感因素,以及它對于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貢獻。長征精神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概念,無法用單一的評價體系來準確地衡量和評價它的內涵和價值。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我們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論,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長征精神評價體系。從而可持續(xù)性的引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