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婷
“雙減”政策的落實主張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同時減輕課外輔導帶來的負擔。教師基于“雙減”政策內容積極打造具有減負與提質特點的課堂,確保同步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率。在此形勢下,小學音樂教師要從多個角度考慮,積極創(chuàng)新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緊跟教學改革趨勢,將課堂教學實踐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诖?,本文對“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構成要素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教學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要點,提出有效的創(chuàng)新策略,力求推動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水平持續(xù)發(fā)展。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構成要素
新時期下,音樂的魅力逐漸凸顯,音樂教學地位隨之提升,助推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小學音樂教師應將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的探索視為現階段的重要課題,以教學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為重點,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教師應明確音樂學科教學模式,即以音樂知識為理論,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同時結合教學目標完成基本教學框架的成功構建。在音樂教學實踐模式中,涵蓋行為、情感與認知模式等主要部分。在行為模式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音樂知識探索與運用過程中獲得新知識與新技能。在情感模式中,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聆聽與哼唱音樂時融入相應情境,進一步認識音樂之美,增強情感體驗。在認知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是重點,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鍵,教師還要對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持續(xù)挖掘,確保學生由知識傳承成長為知識創(chuàng)新者。教師應積極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以知識與能力為基礎,做好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依托過程與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構成要素的有機結合助推其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要點
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小學音樂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實踐,不僅要明確實踐模式構成要素,還要分析創(chuàng)新要點,確保著手點正確,能夠讓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創(chuàng)新要點入手,提升音樂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音樂教學課程體系。
(一)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彌補“灌輸式”教育的不足,引導學生走入多元情境,從而感受音樂之美與音樂潛在的魅力,懂得如何運用音樂知識展現美與傳遞美。教師應借助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實踐模式,調動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獲得真實體驗,輕松領悟作品的真正內涵,從深層次去理解音樂作品,挖掘并傳承音樂文化。
(二)互動教學模式
互動教學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有效消除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厭倦情緒。在“雙減”背景下,教師積極探索課堂實踐模式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選擇互動式教學打造“雙向奔赴”的課堂。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問題加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主動地接受音樂知識,積累足夠的音樂理論知識,為后續(xù)實踐活動的開展夯實基礎。
(三)網絡教學模式
在“雙減”政策落實的前提下,教師利用網絡優(yōu)勢,通過互聯網收集與音樂課程相關的資源,并制作成PPT課件或小視頻,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音樂信息,不斷擴充音樂知識,從而打造高質量的現代化音樂課堂。學生借助自身信息能力獲取音樂知識,激發(fā)探索與學習興趣,有意識地安排好課下時間去學習新知識,既能減負又能增效。
(四)主動教學模式
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過程中,教師基于“雙減”政策創(chuàng)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為此,教師要注意運用多元化的方式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參與知識的探索和運用。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策略
(一)著手目標教學,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
音樂是一門藝術,具有一定的表現性,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演奏出不同情感的旋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聯想,并大膽想象,感受音樂情感、了解音樂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考慮到小學生天真爛漫,想象力無拘無束,教師要對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借助多元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予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能夠與音樂作品內容相契合,貼合音樂作品內涵。
首先,教師要基于“雙減”政策的落實,實時了解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與音樂內涵相契合的情境,鼓勵學生運用想象去感受音樂中的人物形象,借助簡筆畫的方式繪制出腦海中的人物形象。其次,結合減負與增效目標的實現,教師要合理利用生活元素,借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感性角度去領悟音樂,運用音樂去服務生活。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針對性地優(yōu)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案,選擇好玩與有趣的內容,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提高其學習效率,達到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森林狂想曲》時,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等設備播放蟲鳴與蛙叫等聲音,帶領學生走進夢幻般的大自然,改變先唱后表演的傳統教學實踐模式。在優(yōu)美與靈動的音樂旋律中,學生自由徜徉,感受自然的氣息。其次,教師運用旁白引導學生想象“在熱帶雨林里,有可愛的小老虎,還有努力前行的小蟲兒和呼扇著翅膀的小蝴蝶,你們可以和它們做朋友”。學生開始聯想并進入相應畫面,更樂于配合教師去感受音樂內涵,快速吃透音樂知識。再次,教師有意識地講述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在純自然的聲音中感受小提琴、笛子等樂器的聲音。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繪制并裁剪出音樂中出現的小動物,將腦海中的想法實體化,再引導學生模仿音樂中動物的叫聲,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最大化地發(fā)揮課堂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的育人價值。
(二)融入游戲元素,加強師生互動
小學生天性好玩,教師在創(chuàng)新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時必須融入“玩”的元素,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獲得音樂知識,樂于與教師和同學互動,傳遞真實的想法,能夠運用音樂知識表達自身的情感,將音樂視為自己的游戲伙伴。
第一,通過游戲優(yōu)化音準訓練,與學生形象思維發(fā)展相符合,讓枯燥無趣的音樂知識轉換為有趣的游戲,使學生獲得輕松愉悅的體驗,增強學習效果,實現“增效”的目標。
第二,引入綜合音樂游戲,結合音樂教材中曲目的特點設計教學游戲,用節(jié)奏游戲、認譜游戲和音階游戲,同時考慮使用多種游戲組合方式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音樂知識并學會運用,使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具有新穎性與獨特性,成功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減負”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積極與教師互動并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三,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收集學生真實的想法,進一步分析學生的行為特征,從而針對性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在互動過程中,教師采用“聽音樂”的作答方式,喚醒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Do、Re、Mi”等音階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小狗上樓梯,也可以在小調音階的講解中,引導學生嘗試模仿小松鼠的跳躍動作,從而在形象生動的“玩”中理解這些音階。又如,在認識單純的音符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時值的長短,教師可以設計增強學生體驗感的小游戲。學生需要托舉氣球與沙袋,左手松開沙袋,右手接住沙袋,感受沙袋落入手中的節(jié)奏。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沙袋換成氣球,感受氣球落下的節(jié)奏,一名學生接沙袋,另一名學生接氣球,對比落下的速度與節(jié)奏,從而使學生對節(jié)奏與速度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分析歌曲節(jié)奏與音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出示音符圖片,鼓勵學生運用肢體去模仿音符,由其他學生猜測。教師在游戲的過程中觀察學生并共同參與游戲,收集學生真實的想法,不斷創(chuàng)新游戲,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在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對各音階之間的差異進行準確區(qū)分,特別是細小差異,學生也能夠輕松區(qū)分,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確保“雙減”政策全面落實。
(三)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基于“雙減”政策落實的需要,小學音樂教師開始深入探索課堂教學實踐模式,謹遵直觀性、針對性、操作性與整體性等科學原則,保證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具有可行性與合理性,滿足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水平提升的需要,有效減輕學生各階段的學習壓力,打造多元的高效課堂。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前提下,教師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優(yōu)勢與教學實踐模式有效結合,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一是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負擔,運用信息技術讓課堂呈現出時代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知識。二是根據“雙減”政策內涵,保證教與學“增效”。教師要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同唱一首歌》時,教師結合“雙減”政策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模式,運用微課完成基礎知識的傳遞,重視課前與課后環(huán)節(jié)的利用,合理安排學生的課下時間,持續(xù)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教師在網絡資源中收集各民族代表樂器或特色舞蹈等內容,制作成動態(tài)的微課小視頻,使學生對音樂知識有較為全面的理解,豐富課堂學習資源。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多學科知識。
其次,教師將少數民族舞蹈風格特點在多媒體等設備中展示并加以對比,有意識地講述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和不同樂器的使用技巧,豐富學生的樂理知識。
再次,考慮到學生個性特點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師使用微課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提升學生探索音樂知識的主動性,全面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助推“雙減”政策的落實,夯實高效課堂基礎。
最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收集網絡資源,開發(fā)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獲得音樂知識的同時吸收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融入歷史、科學、地理等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音樂內涵。
例如,在《維也納的音樂鐘》教學中,教師運用網絡資源,通過播放小視頻的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在不同的樂段中,學生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體會到音樂獨有的魅力。學生在欣賞《祝你快樂》時,感受回旋曲的結構。教師播放《小星星》,鼓勵學生在課下嘗試改編《小星星回旋曲》,促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完成音樂創(chuàng)作,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發(fā)揮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的作用。
(四)創(chuàng)新律動教學,釋放學生潛能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肩負起時代責任,落實“雙減”政策,推動學生全方位健康成長。為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潛移默化地完成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音樂藝術,掌握知識并懂得如何運用知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要具有前瞻性思維,靈活運用柯達依手勢,指導學生完成音高聽記。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的聯想,選擇恰當的動作表示樂句或樂段,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第一,借助律動完成對音樂理解。教師會做出相應的動作,由學生進行模仿,隨之播放出音樂。學生聽到相同的樂句時,馬上用之前的動作去表示,感受旋律與節(jié)奏,找到歌曲節(jié)奏的規(guī)律。如《兩只小象》這首歌曲由四個樂句組成,學生應結合單段體曲式的特點選擇用四個動作完成律動表演。第二,在表現音樂節(jié)拍時,教師鼓勵學生使用律動方式來實現。第三,為了保證音樂速度表現的準確性,也可以使用律動來進行表現。第四,借助律動來完成音樂力度的表現。
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去引導學生,不斷釋放其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與支持下,能夠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歌曲的節(jié)奏,更好地把握音樂情感。部分學生還可以通過歌曲演唱方式傳遞對音樂的喜愛,有效緩解焦慮情緒,減輕音樂學習負擔。有了明確的前進目標,學生才能帶著足夠的信心參與音樂知識的學習。
四、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小學音樂教師應結合音樂學科的獨特性,持續(xù)探索與創(chuàng)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模式,打造新時期的高效音樂課堂,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課下有足夠的時間去發(fā)展自身的個性,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另外,小學音樂教師應持續(xù)優(yōu)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凸顯音樂的廣闊性與包容性,豐富教學資源,融入多種元素,科學延伸學生的音樂探索之路,使學生在減負與增效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