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必也正名乎”
      —— 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之辨

      2023-08-21 16:11:13
      傳記文學 2023年5期
      關(guān)鍵詞: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傳記

      全 展

      問題的提出

      我國新世紀以來的傳記文學取得了重大成就,每年出版的各種形式的長篇傳記作品常在六千至一萬部之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記文學超高的“生產(chǎn)力指數(shù)”,但也隨之帶來值得思辨的有關(guān)文類意識或曰文體建設(shè)的兩個問題:即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是同一類作品嗎?如果是兩類作品,它們之間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要在于如下值得憂慮的種種現(xiàn)象:

      在一些重要的文學獎項的評選活動中,都不乏模糊文體規(guī)范的作品。如張雅文的長篇自傳《生命的吶喊》、滿妹的長篇傳記《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2008 年同時榮獲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李春雷為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立傳的短篇作品《木棉花開》,2010 年榮獲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田天的《你是一座橋》,及時深入報道武漢市武昌區(qū)信訪辦副主任吳天祥在政府與百姓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的先進事跡,展示了一個在經(jīng)濟大潮中崛起的人民公仆的高尚心靈,這部“人物報告文學”卻在2000 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優(yōu)秀傳記文學作品獎;陳新的《蛟龍逐夢》,再現(xiàn)了中國逐夢深海的曲折逶迤和奇幻神秘,屬于典型的“事件報告文學”,卻在2018 年被評為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優(yōu)秀作品(長篇)獎。

      在有些文學期刊上,出現(xiàn)傳記文學作品被標明“報告文學”的情況。如李春雷的《木棉花開》首發(fā)《廣州文藝》2008 年第4 期,標明“報告文學”;寓真的《聶紺弩刑事檔案》首發(fā)《中國作家》2009 年第4 期,標明“長篇報告文學”。

      在圖書出版方面,出現(xiàn)同一部作品既標明“報告文學”,又標明“傳記文學”的情況。如張雅文的《生命的吶喊》,版權(quán)頁標明“自傳”;李炳銀在“序言”中稱之為“傳記性的作品”“自傳性的寫作”,而封底的專家教授推薦詞有說是“報告文學”的,有說是“報告文學、傳記文學”[1]的,莫衷一是,模棱兩可。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封底稱“本書是反映南仁東一生的長篇報告文學,也是一部嚴謹、生動的傳記文學”,版權(quán)頁則標明“傳記”[2]。作者稱此書既可以說是傳記文學,又可以說是報告文學[3]。

      同一部作品出版后,評論家在寫評論文章時,文體說法也不一致。如李健彪的《達浦生評傳》,系中國作協(xié)2014 年重點扶持項目,傳主為中國伊斯蘭教現(xiàn)當代大阿訇、知名民族教育家和具有國際聲譽的社會活動家達浦生(1875—1965)。米壽江的《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評李健彪的〈達浦生評傳〉》,開頭說此書為“20 萬字的報告文學”,后面又稱“這部人物傳記”[4]。李春雷的長篇報告文學《農(nóng)民院士》,系中宣部2021 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李朝全的《農(nóng)民本色 院士初心——評李春雷〈農(nóng)民院士〉》認為:“《農(nóng)民院士》是一部為時代楷模立傳之書。傳主朱有勇院士既是科學家的楷模、科技的楷模,也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脫貧攻堅帶頭人的楷模?!盵5]很顯然,作者是將這部作品視之為傳記文學的,因為“立傳”“傳主”都是傳記文學的專有名詞;而同期《文藝報》刊載張陵的《一部新穎而精彩的報告文學優(yōu)秀之作——讀李春雷長篇報告文學〈農(nóng)民院士〉》,則稱之為報告文學[6]。類似的例子還有蕭根勝的《國瓷之光——李國楨傳》,《文藝報》2021 年5 月31 日第6 版刊登張陵、李朝全、王必勝撰寫的三篇評論,或稱“傳記文學”,或稱“報告文學”,或既稱“傳記文學”又稱“報告文學”。

      評論家將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混為一談。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常務(wù)副會長李炳銀的《中國報告文學的世紀景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年版)、《中國報告文學的凝思》(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兩書,除收錄大量報告文學論文外,都出現(xiàn)了《蹣跚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一文。而在一些評論文章中,李炳銀也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他在《誰在仰望星空——評王宏甲〈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中便指出:“王宏甲稱《南仁東傳》是自己動情撰寫的一部‘英雄傳記’。在仔細地閱讀完這部非常深入地穿透傳主心靈精神和事業(yè)內(nèi)情的傳記之后,我很認同作家的定位和判斷。這是報告文學對一個為更深更遠地走進廣袤宇宙,肩負國家情懷和人類責任,執(zhí)著仰望星空的當代天文學家的深情貼近和真實動情表達,也是文學追尋科學和偉大作為的實踐?!盵7]再如李春雷的《木棉花開:任仲夷在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其中李炳銀的《代序:“木棉花開”紅勝火》認為:“多年來,報告文學已經(jīng)很少有像《木棉花開》這樣使人感到震撼和動情的作品了?!盵8]

      還有的評論家甚至將傳記文學歸入報告文學的范疇。李朝全在《現(xiàn)象·思潮·問題·趨向——21 世紀二十年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概述》中專門談到了“傳記創(chuàng)作的開掘與局限”。他認為:“傳記是一種重要的紀實文學樣式。從其求真求實的特征上考量,傳記也是一種可以歸入報告文學范疇的體裁?!盵9]而在先前的《新世紀報告文學觀察:報告文學“寫什么”與“怎么寫”》《成就、危機與新變——新世紀報告文學觀察》中,李朝全便一再強調(diào):“集體和個人的寫史、立傳、修志熱推動了紀傳作品的大量涌現(xiàn),這是新世紀報告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盵10]因而,他將一批傳記作品都納入其報告文學的觀察之中。

      順便指出,在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傳記文學并未單獨列為一類,而是包含在“報告文學”里面的。

      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是兩種獨立的文體

      針對當前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文體混淆不清的尷尬境地,筆者覺得有必要再次重申一個觀點: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是兩種各自獨立的文體,“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分則兩利,合則兩傷”[11]。

      考察傳記文學這種體裁,無論中外,都古已有之。不過,最初是屬于史學家的領(lǐng)域,有“史傳文學”之稱。中國古代的傳記文學,一般認為始于漢代司馬遷《史記》中的紀傳體篇章。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12]“夫紀傳之興,肇于《史》、《漢》?!薄皩て澙輨?chuàng),始自子長?!盵13]郁達夫在《什么是傳記文學》中也說:“傳記文學,本來是歷史文學之一枝,中國自太史公(司馬子長生于漢景帝時,當在西歷紀元前一五四年前后)作《史記》后,才有列傳的一體。釋文傳,傳世也;記載事跡,以傳于世。所以中國的傳記文學要求其始祖,只能推司馬遷氏為之嚆矢?!盵14]而陳蘭村則沿著《史記》再往上游尋找,認為“有傳記文學基本特征的文字最早是《詩經(jīng)·大雅》中的五首史詩,它們可能產(chǎn)生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的十一世紀,這是中國古代傳記最早的源頭”[15]。在西方,傳記文學可以說始于公元前5 世紀的詩人伊翁[16]。他為同時代的名人培里克里斯和索??死锼箤懥藗髀?,這種傳記仍屬歷史范圍。直到公元5 世紀羅馬帝國解體,在歷時千年的整個古典時期,傳記文學一直沒有中斷。

      作為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文學樣式,傳記文學在近代已經(jīng)逐漸演變?yōu)橐环N較為獨立的文學品種,而現(xiàn)當代的傳記文學則完全地、真正地獨立于文學之林,成為與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戲劇文學等并駕齊驅(qū)的一種文學樣式。

      根據(jù)國內(nèi)外學者的普遍看法,一門學科在一個國家的確立,應(yīng)有三個標志:一、有沒有專門性的學術(shù)園地;二、是否能登上大學的講壇;三、是否有全國性的學術(shù)組織。以我國為例,新時期先后創(chuàng)刊的《人物》《傳記文學》《名人傳記》三大刊,都辟有“傳記論壇”“傳記創(chuàng)作研究”“傳記作品自由談”等專欄,《傳記文學》將“傳記研究”作為重點欄目之一;《荊楚理工學院學報》《浙江師范大學學報》曾先后創(chuàng)辦“傳記文學研究”欄目;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2013 年創(chuàng)辦《現(xiàn)代傳記研究》集刊,至今已出版18 輯;中國海洋大學傳記與小說研究團隊2022 年創(chuàng)辦《中國傳記評論》集刊。傳記文學不僅登上了大學講壇,而且培養(yǎng)了眾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出版或發(fā)表了數(shù)量可觀的學位論文。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gòu)特別是北京大學、復(fù)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等都開設(shè)了傳記文學選修課,不少高校還為碩士、博士研究生編撰教材,在提高文化素養(yǎng)、藝術(shù)修養(yǎng)、道德情操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傳記文學學會(1991 年成立)、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1994 年成立)和世界傳記文學學會(1999 年成立)的相繼成立,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等活動更是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以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為例,為推動“傳記文學走進大學”不遺余力,至今已舉辦過28 屆傳記文學研討會。2020 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成立傳記研究中心,通過發(fā)布傳記研究年度發(fā)展報告、課題立項、定期舉辦學術(shù)論壇等多種形式,已在傳記研究和批評、傳記資料整理和出版、傳記創(chuàng)作和教學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扎實的成果,以時代意識、問題意識、專業(yè)性特點獲得學界廣泛關(guān)注。

      相比傳記文學的古老,報告文學顯然年輕了許多。南斯拉夫作家T.巴克(1885—1948)在《基希及其報告文學》中寫道:“報告文學的物質(zhì)基礎(chǔ)就是報紙,它的出現(xiàn)是為了給讀者以新聞。”[17]可以說,報告文學是伴隨著近代工業(yè)迅速發(fā)展而興起的,“報告文學不同于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傳記文學等文學形式,它不是古代早就產(chǎn)生了的,而是近代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是近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需要的產(chǎn)物”[18]。國際報告文學學科奠基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尹均生教授認為,19 世紀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克拉甫欽斯基的《地下俄羅斯》、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馬克·吐溫的《密西西比河上》等作品可以說是“報告文學的濫觴”;1903 年杰克·倫敦的《深淵里的人們》,“可能是比較早的報告文學作品”[19]。而在中國,1919 年3 月9 日出版的《每周評論》第12 號署名“明明”(李大釗的筆名)的《唐山煤礦的工人生活》,“應(yīng)視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的報告文學作品”[20]。同傳記文學一樣,現(xiàn)當代的報告文學同樣獨立于文學之林,成為世界文苑中一株燦爛奪目的奇葩。

      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之異同

      傳記文學與報告文學作為非虛構(gòu)的兩大文體,空前繁盛,獨樹一幟,成為當代文壇十分可喜的熱點現(xiàn)象。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一些傳記文學和報告文學的寫作者、研究者似乎對這兩種文體相“同”的一面認識得較為清楚,而對其相“異”的一面則認識不足,表現(xiàn)在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存在著“文類意識時而淡漠,時而混亂”[21]的突出問題。因此,從理論上深入探討、辨析這兩種文體之異同,以充分發(fā)揮其各自的特點,重構(gòu)兩種文體的敘事優(yōu)勢,促進創(chuàng)作的良性發(fā)展,就顯得十分迫切且有必要。

      一、兩種文體之“同”:真實性和文學性

      第一,真實性是傳記文學和報告文學的生命,如果離開了真實性,傳記文學和報告文學對社會的認識作用以及反映現(xiàn)實的功用等,就將無從談起。傳記文學和報告文學兩種文體所寫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必須是歷史上或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不允許作者隨意虛構(gòu)、任意杜撰。早在1987 年,筆者在《試論傳記文學的真實性》一文中就曾指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傳記要求以歷史事實為根據(jù),用形象化的方法真實、準確、系統(tǒng)地記載人物的姓名、籍貫、家世、生卒年月、基本經(jīng)歷、生平事跡、主要成就等,使讀者對傳主畢生所走過的道路獲得全面、系統(tǒng)、真實可靠的認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22]而報告文學從新聞演化而來,具有新聞的客觀真實性?!皥蟾嫖膶W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是運用文學化的基本形式,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彰顯作者一定立場及觀點的?!盵23]梁鴻鷹認為:“報告文學首先是散體文之文學的一種,與小說、詩歌的根本不同在于不能任意虛構(gòu)?!盵24]

      誠然,在這兩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存在著一種非真人真事的作品,比如1928 年弗吉尼亞·伍爾夫創(chuàng)作的“新傳記”《奧蘭多》,比如20 世紀50 年代蘇聯(lián)和我國的屬于報告文學范疇的非真人真事的“特寫”或“特寫文學”,再比如《傳記文學》2021 年第7 期的封面專題“經(jīng)典文藝作品中的共產(chǎn)黨員傳”,等等。但這類作品相對容易辨識,或者作者、編輯作了特別說明,所以不應(yīng)包括在本文所談的“標準傳記”和主流報告文學的范圍之內(nèi)。

      第二,文學性又可稱之為藝術(shù)性。讀者愛看藝術(shù)性強的傳記文學和報告文學,特別是體現(xiàn)了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的作品,像郭沫若的《沫若自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楊絳的《我們仨》、陳丹晨的《巴金全傳》、張勝的《從戰(zhàn)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像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黃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揚眉劍出鞘》等經(jīng)典力作,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無論是傳記文學還是報告文學,雖然兩者都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shù),但都十分講究舞姿的優(yōu)美動人。兩者都采取了文學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其藝術(shù)性的內(nèi)涵應(yīng)當包括有利于刻繪人物形象的一切文學質(zhì)素和藝術(shù)手段。如獨特的人物外貌描寫,富于個性化的人物思維方法、行為方式、精神氣質(zhì)、內(nèi)心世界刻畫,人物活動相關(guān)的時代環(huán)境氛圍的烘托,生動的人物語言和行動細節(jié)點染,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關(guān)系的描繪,以及對所寫歷史事件或新聞事實的選擇及處理,對作品謀篇布局、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審美化與思想的洞見,等等。

      二、兩種文體之“異”:歷史性與新聞性

      關(guān)于兩種文體之“異”,下面著重從四個方面加以辨析:

      第一,從兩者的定義、特征看其明顯的差異。

      傳記文學或稱“史傳文學”。陳蘭村主編的《中國傳記文學發(fā)展史》將傳記文學定義為“藝術(shù)地再現(xiàn)真實人物生平及個性的一種文學樣式”[25]。按照楊正潤的解釋,“所謂‘生平’,就意味著從出生到死亡這樣完整的一生”,雖然在“實際上,這種完整性并不是所有傳記都具備的”[26]。但在寫作中要顧及傳主的歷史足跡,寫出傳主與歷史的、民族的、社會的、環(huán)境的、人與人之間的所有真實內(nèi)容。只有將傳主放置在廣闊的歷史、具體的環(huán)境和重大事變的時代背景之下加以敘述,把傳主的生活軌跡描繪出來,對于后人起到示范或警策的作用,這才能對人類社會作出貢獻,以完成傳記文學紀念、教誨、認知的三大歷史使命。

      報告文學又稱“通信文學”“報道文學”“報導文學”。丁曉原認為:“從報告文學命名的本源上看,這是一種基于報道(有賴于采訪等,旨在傳播)的具有新聞性(客觀真實、講求時效)的文學樣式?!盵27]何建明認為:“所謂‘報告文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用文學手法寫的新聞報告?!盵28]梁鴻鷹認為:“報告文學要有濃厚的新聞性”,“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29]。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夏衍的《包身工》如果放在今天發(fā)表,那么除了它依然具有認識價值和文獻價值以外,絕不會如1936 年發(fā)表當時產(chǎn)生那么大的社會效應(yīng)。

      關(guān)于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學術(shù)界大體上有較為一致的認識,即應(yīng)具備嚴格的歷史真實性、再現(xiàn)傳主生平經(jīng)歷的相對完整性、著意表現(xiàn)人生的個性及藝術(shù)性。而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和政論性的結(jié)合??梢哉f,傳記文學獨特的歷史性、報告文學濃厚的新聞性,將兩者的分野區(qū)分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從各自承擔的功能、分類看其明顯的差異。

      傳記文學又稱人物傳記,是以寫人為中心的歷史文學。今天的傳記作品,主要用文學的手法和語言來反映已經(jīng)過去的(包括剛剛過去的)、形形色色歷史人物的身世生活、成長經(jīng)歷,用文學的形象和人物的業(yè)績反映歷史,以描寫出個性鮮明、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立體多元的傳主形象為目的。雖說新世紀以來傳記寫作的對象日益擴大,出現(xiàn)江河傳、城市傳、名山傳、企業(yè)傳、工程傳、大國重器傳、大學傳、物傳、書傳,等等,但人物傳記畢竟是傳記文學的正宗——“標準傳記”,或稱主流傳記。

      報告文學則是新聞文學,它既可以寫人為主,也可以寫事為主。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將20 世紀80年代最為火爆的報告文學分為三類,即人物報告文學、事件報告文學、問題報告文學。特別是后者,像理由的《傾斜的足球場》、趙瑜的《中國的要害》、蘇曉康的《陰陽大裂變》等作品,大都具有很強的新聞性,發(fā)表后常常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對推動報告文學的社會視野、題材開拓、思想向度、表達方式等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提高了報告文學以自己的個性承擔力量參與社會進程的力度,使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更加廣泛深入地同讀者有一種較直接的聯(lián)系,作用日見厚重”[30]。

      第三,從兩者描寫人物、再現(xiàn)“生平”看其明顯的差異。

      如前所述,傳記文學多寫歷史人物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所謂“蓋棺論定”。楊正潤指出:“傳記的歷史性首先表現(xiàn)為敘述傳主個人的歷史,寫出傳主的生平。”[31]“為了完整和準確地把握傳主的一生,傳記家應(yīng)當對傳主分階段進行考察和敘述,可以參考生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把傳主的一生劃分為初始期、學習期、活躍期、退隱期四個階段。傳記家在寫作時可以有所側(cè)重,但對這四個階段都應(yīng)當給予充分的重視?!盵32]社會生活中的人物是復(fù)雜多樣的,傳主在歷史舞臺上的活動是具體而活躍、錯綜而曲折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作為或表現(xiàn),有的人身上具有多重性,有的人一生的活動領(lǐng)域雖不是單一的卻有其主導的一面。傳記作家在寫作時,就應(yīng)根據(jù)不同類型的人物選用不同的史學方法,有的宜用“階段論”,有的宜用“兩點論”,有的宜用“方面論”。當然,這是指寫作側(cè)重點的不同,事實上這三種寫法有互為交叉的地方[33]。

      像李春雷的《木棉花開:任仲夷在廣東》,收入《木棉花開》《玉蘭飄香》兩個短篇,前者抒寫傳主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作為杰出政治家的“活躍期”——執(zhí)政南粵、敢為人先的一段人生最輝煌的時期,再現(xiàn)了一個立體鮮活、真實可信的改革先驅(qū)形象;后者聚焦傳主晚年的“退隱期”—— 一位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超然物外、行芳志潔的退休生活。我們將這部作品認定為傳記文學而不是報告文學,就是因為傳主已“蓋棺論定”,它雖非全傳,但卻是典型的“片傳”。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則是再現(xiàn)傳主生平的一部相當完整的長篇傳記。傳主南仁東(1945—2017)是勇?lián)褡鍙?fù)興大任的“天眼”巨匠,他為科學事業(yè)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睒s譽稱號。

      報告文學則多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聞人物,常常截取人物具有新聞?wù)J知價值的某一時段的經(jīng)歷來寫,無疑具有新鮮性,包括人物新、事件新、思想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孫家棟等8 人被授予“共和國勛章”榮譽稱號,黃傳會應(yīng)邀撰寫了《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一書,形象展示了孫家棟院士的報國情懷和創(chuàng)新精神。此后,他還應(yīng)《人民日報》之約,寫了孫家棟的短篇佳作《“北斗”璀璨》,真切描繪出這位卓越的戰(zhàn)略科學家的傳奇人生和巨大貢獻?!肮埠蛧鴦渍隆焙汀氨倍饭こ獭保瑹o疑都是受眾最為關(guān)心的熱門題材。再如朱有勇院士2019 年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2021 年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可謂響當當?shù)男侣勅宋铩@畲豪椎摹掇r(nóng)民院士》,作為國內(nèi)唯一一本全景式展現(xiàn)朱有勇院士的報告文學,著力描述了這位“農(nóng)民院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上的先進事跡,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一位卓越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

      第四,從兩者的寫作過程、時效看其明顯的差異。

      馮立三曾洞見報告文學與傳記文學兩者的差異。他指出:“報告文學更注重即時性,傳記文學可以有相當大的歷時性,它可以跨越整個人生階段。報告文學的即時性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問題的針對性。新聞解決不了才創(chuàng)造了報告文學,報告文學的即時性是最主要的。它從新聞發(fā)展而來,要針對現(xiàn)實問題,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要提供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新的認識和思路。傳記文學更加注重歷時性,更加注重歷史哲學的總結(jié)和提煉?!瓪v時性是傳記文學的特點,在巨大的歷史時空下,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是它的主要任務(wù)。”[34]

      報告文學的“所謂‘即時性’,可以理解為新近發(fā)生的社會事件或問題,往往構(gòu)成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35],作家只有直擊現(xiàn)實、反思現(xiàn)實、批判現(xiàn)實,才能產(chǎn)生共情效應(yīng)。像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fā)時,何建明正好身在上海。在這場生死較量面前,他每日閱讀疫情“簡報”,親眼目睹了大批沖鋒在前的醫(yī)護人員以及各行各業(yè)抗疫英雄的事跡,親身經(jīng)歷了上??挂吖ぷ鲝拈_始到取得成效的一系列過程,真正是刻骨銘心。作為一名“大疫面前不缺席”的報告文學作家(他曾寫過《非典十年祭: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經(jīng)過對抗疫一線人員一次又一次艱難不易的采訪,先后完成兩部既有即時性、現(xiàn)場感又具理性思考的長篇報告文學:《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 年6 月版)、《上海表情》(作家出版社2020 年8 月版),聚焦抗疫中的上海。他爭分奪秒客觀表現(xiàn)這些發(fā)生在時代各個角落的感人故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真實記錄下來,全景展現(xiàn)上海醫(yī)療、公安、社區(qū)防控、志愿者服務(wù)等各條戰(zhàn)線的抗疫事跡,生動描寫了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的上海實踐,讀來感人至深,蕩氣回腸。

      而傳記文學作家則要正視自己的歷史角色,自覺以“考古視野”來追慕傳主人格,寫作時特別注重“文”與“獻”兩個方面。文,即檔案、史書,是死的材料;獻,即口碑,是活的材料。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因揭露“四人幫”、陳伯達等人的興衰史、罪惡史以揭示歷史教訓,而格外引人注目。這類題材政治性強、敏感度大,面對“查檔案難”“查資料難”“采訪難”“出版難”[36]四大難關(guān),葉永烈從未退卻,如同苦行僧般天南地北奔走。他從“文”“獻”兩個方面全力采訪,不僅想方設(shè)法叩開一扇扇檔案室的大門,在圖書館花費大量時光翻查那些發(fā)黃發(fā)脆了的報刊,而且先后采訪了數(shù)百位當事者,其中既有老干部、知識分子及有關(guān)同志,又有包括“四人幫”骨干分子及其秘書、親屬等人士,他甚至有機會直接面對面采訪陳伯達,將傳主當成是一個“久經(jīng)滄桑的歷史老人”,因而寫出了有血有肉的《陳伯達傳》。從最初的《江青傳》《張春橋傳》《姚文元傳》《王洪文傳》,到后來的《四人幫全傳》,再到180 萬字的《“四人幫”興亡》,歷經(jīng)反反復(fù)復(fù)修改、再三出版,寫作時間竟長達二十余年之久。

      不少優(yōu)秀傳記作品都詳細注明了材料出處,如羅斯·特里爾的《毛澤東傳》、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等。

      因此,如果說報告文學是一種“行走”的文學,要靠雙腳丈量出來的話,那么傳記文學則是一種“考古”的文學,要靠史料(傳料)的周詳搜集、細密考證、嚴加辨析后思考出來。

      猜你喜歡
      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傳記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詩人寫詩人的長篇傳記文學《峭巖傳——青銅的天空》出版
      從后現(xiàn)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58年前朱東潤先生的預(yù)見
      傳記文學(2019年10期)2019-11-12 13:56:19
      異彩紛呈:傳記文學研究70年
      傳記文學(2019年10期)2019-10-18 10:02:52
      傳記必須回歸史學
      傳記書坊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14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會舉行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zāi)難報告文學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岚皋县| 西藏| 资溪县| 南通市| 望都县| 河曲县| 高安市| 东山县| 江川县| 四子王旗| 辽中县| 平泉县| 镇康县| 太白县| 德钦县| 扬中市| 金寨县| 启东市| 贡嘎县| 仁化县| 铁岭市| 百色市| 山丹县| 兴海县| 米易县| 达州市| 宣武区| 定西市| 西昌市| 徐州市| 织金县| 塘沽区| 伊金霍洛旗| 龙泉市| 改则县| 通化县| 杭锦旗| 凉山| 永春县| 小金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