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弘
生活中,難免會有被大事小事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這時候,有人選擇旅游,有人選擇宅家追劇看片,還有些職場人,選擇在周末或者假期去寺廟當義工。
他們選擇“周末出家”,在親近大自然、養(yǎng)成健康作息、完成一定體力活之中,尋求短暫的“避世”以緩解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各種壓力和焦慮情緒。
一些城市近郊的寺廟,一夜之間讓都市職場人趨之若鶩。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稱,年輕人有人剛結束加班,就收拾行李趕最后一趟綠皮火車進山;還有人聚餐到一半,就得提前離開回家補覺,畢竟去廟里要四點起床。
在這些都市職場人看來,歸隱山林,可以讓自己靜一靜。于是乎,寺廟,就這樣成了無數年輕人心中解決煩惱的精神凈土、宇宙的終點。
然而,這“一時清閑”也沒有想象中那般簡單。那些興沖沖“入職”寺廟的年輕人,首先面對的就是“早睡早起”的嚴格作息。寺廟里的時間安排很精準,凌晨四點師父打板叫大家起床,五點打坐念經,六點半吃完早齋后,七點集合按組開工,下午自由活動或者工作,晚上九點多、十點準時熄燈。不少“周末出家”的職場人直呼:“自從來了之后,我的生活變得有規(guī)律且簡單?!?/p>
精準的時間安排,只是強制職場人進入一種健康的方式——義工的工作內容則是讓常年坐在電腦面前的職場人,真切地體會到了體力活的苦累。
在寺廟里,每一個人也都有“工作內容分組”,忙碌的安排不比上班要輕松。原本是要到寺廟里“避世”,緩解工作帶來的精神內耗,結果才發(fā)現只是在體力活中耗盡了力氣,沒時間,也沒精力顧得上焦慮。
可是,離開寺廟回歸現實,焦慮依舊存在。
所謂焦慮,其實就是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問題,卻缺乏自救的勇氣和能力。
綜合來講,網球教學訓練是一項系統(tǒng)化工程,其本身的專業(yè)性、技術性,對學生各項身體素質條件提出了要求。在網球教學訓練實踐中,受多重因素影響,運動損傷現象時有發(fā)生,包括準備不足、動作失范、裝備有限等等,具體相關論述如下。
在職場中,大家面臨的焦慮不一而足,往往寄托于競爭與努力中消除焦慮。然而,職場人在努力競爭時卻更加焦慮了,原因是在拼命付出的同時,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職位、收入或者技能上的提升,甚至有些職場人把所有焦慮的源頭都歸咎于“內卷”。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余盛峰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曾表示,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或許會讓人感到壓力,但人們的精神心態(tài)卻不應就此內卷。而科技與戰(zhàn)略風云學會研究員陳經則撰文稱,許多青年會用“內卷”來表達一種“喪”“被迫努力”“注定失敗”的情緒,但其認為這個時代是充滿活力的,不應該拿“內卷”泄氣。
同樣的,一些職場人一旦邁進35 歲門檻,就會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夾雜失業(yè)、競爭的擔心帶來了“35 歲焦慮癥”。
從心理學來講,迷茫是對現實情況的未知和難以把控,而焦慮則是對未知危險的擔心和恐懼。
那如果我們不再焦慮,人生就能永遠快快樂樂了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焦慮水平和任務完成之間,呈倒U 型曲線。無論焦慮水平過低還是過高,都不利于任務完成。反而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很好地完成任務。
面對職場焦慮,最好的反擊,也許就像松浦彌太郎說的一段話:“按照順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處理好眼前發(fā)生的問題,這才是你該做的事。只要這么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會再任意膨脹,只因你采取了具體的行動?!?/p>
反擊“職場焦慮”,有人敢于打破舒適圈,在新領域縱橫馳騁。據《中國工人》報道,在快手平臺上,有一個名為“北京外賣小嬌”的專職招聘主播,主要從事外賣騎手的招聘工作。目前,已經有一萬余名騎手經她推薦成了外賣員。然而,初到北京時,因受學歷限制,小嬌只找到一份月入2800 元的工作,僅能勉強維持她和家人的基本生活。
迫于經濟壓力,她轉而投身到男性為主的外賣行業(yè),每天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送了5 年外賣,并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經歷。因此常被詢問如何成為一名騎手,這讓她看到了新的契機,于是迅速轉型成為騎手“獵頭”。如今,她每天早上8時50 分,準時出現在直播間,目前在快手上的粉絲已超過19 萬。
反擊“職場焦慮”,有人敢于從零開始,在新航向乘風破浪。據《中國工人》報道,年近40 的博主@Liang 因為公司裁員,不得不從零開始。幾乎沒有法律學習背景的她選擇轉行做律師,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備考,連續(xù)考了三年終于拿到了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現在,她是一家律所的實習律師。雖然要重新從最基層的職位做起,但她感覺自己眼前的路再次變得開闊。
面對職場焦慮,主動出擊,開始行動,是職場人對職場焦慮的最好反擊。除了“絕地反擊”的大膽行動,對于大多數的職場人來說,為自己做日積月累的小改變,也是克服和緩解“職場焦慮”的好辦法。
睡眠質量的好壞與人體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充足的睡眠可以使精神得到放松,緩解焦慮情緒。但是,焦慮者通常面臨著繁忙的工作及壓力,并不能及時入睡,那么早起可以讓工作時間延長,獲得早休息的時間,甚至可以抓住碎片時間閉目養(yǎng)神,讓大腦抓住時間多休息一會。
身體是本錢,只有身體好了,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狀態(tài)。經常鍛煉身體,既可以增強體魄,還可以減壓,擺脫工作中的焦慮情緒。
很多時候,職場焦慮來自工作的壓力,這時候好的工作習慣可以讓工作更順利。
例如,在睡前“演練”明天的工作,把要做的事情梳理一遍,讓第二天的工作更得心應手、不慌不亂;細心處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寧可多花時間爭取一次解決,避免因為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重復調整;手上事情繁多,可以把任務分類,按照輕重緩急來一件一件處理。
焦慮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壞事,在工作中,適當的職場焦慮會成為我們提升自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很多時候,焦慮是因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強大,因此堅持學習,充實自己,可以讓我們擁有不再焦慮的底氣。而學習也可以開闊格局和眼界,讓人們擺脫小事困擾,不再停留在職場的焦慮。
如果之前的三點都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那么這時候,就得思考你的焦慮是否是因為對未來的無措?如果自己不能明確自己目標是什么時,就會產生焦慮情緒,需要重新梳理目標。
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這個行業(yè)是不是你的方向,找到自己適合的行業(yè),用愉快的心情工作,是解決焦慮情緒最快捷的方式。
所謂的“焦慮”或許一直存在,不論如何“避世”,我們終究將回歸現實。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只有穩(wěn)定的能力。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讓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在適應和擁抱新的變化中,戰(zhàn)勝“焦慮”的終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