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李獻玲,高 成,李 珍,蘇 丹,任基剛(通信作者)
(盤州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貴州 六盤水 553537)
乳腺癌是女性高發(fā)惡性腫瘤疾病之一。乳腺癌最準確的診斷方式為病理診斷,但針對部分病變面積小的腫瘤患者,則以影像學診斷為主[1]。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可以通過采取早期手術治療改善患者臨床預后,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從免疫組化視角講,乳腺癌包括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和非三陰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而TNBC 的發(fā)病率約占整體乳腺癌發(fā)病率的10.0%左右;且TNBC 中后期患者即使采取手術治療,也易出現(xiàn)術后復發(fā)、轉移[2-4]。因此,全面加強TNBC 患者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具有重要意義。目前,MRI 是乳腺癌常用臨床檢查方法,在乳腺癌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優(yōu)勢。本文選取盤州市人民醫(yī)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50 例非三陰性乳腺癌(nTNBC)患者及50 例三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TNBC 和nTNBC 在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支持下的影像特征,報道如下。
選取盤州市人民醫(yī)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100 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nTNBC 患者50 例,年齡33 ~70 歲,平均年齡(49.51±4.21)歲;病灶位于左側31 例,右側19 例。TNBC 患者50 例,年齡34 ~69 歲,平均年齡(48.23±4.17)歲;病灶位于左側29 例,右側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病理及免疫組化分析確診的乳腺癌患者;②同意開展多模態(tài)MRI 技術檢查;③女性患者,且為單側病灶;④年齡在18 ~70 歲;⑤預測生存時間>6 個月;⑥符合乳腺癌根治術適應證,且同意實施手術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乳腺癌復發(fā)患者;③伴認知功能障礙者;④伴MRI 檢查禁忌證者。
多模態(tài)MRI 檢查:采用全數(shù)字磁共振掃描儀(SIGNA Explorer1.5T 靜音核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診斷,囑患者去除上衣,乳腺保持自然下垂狀態(tài),且置于線圈中心處;囑患者前額低至線圈之下,使之能夠有效保證上胸部與線圈的良好接觸。掃描系列:3 plane loc(三平面定位)、OAx T2FRFSE FS、OAx T1FSE、L Osag T2fs FSE shim、R Osag T2fs FSE shim、Ax DWI、Ax VlBRANT Flex +C。掃描參數(shù):T2-spair 序列:TR 3 360 ms,TE 85 ms,層厚 4.0 mm,間隔 1.0 mm,TE 65 ms,激勵數(shù)1,視野(FOV)220 mm×340 mm,TR 5 000 ms。T2-w-tse 序列:TE 120 ms,TR 3 600 ms,激勵數(shù)2。T1W-TSE 序列:激勵數(shù)1,TE 8 ms,TR 677 ms。DWI 擴散靈敏度系數(shù)(b 值)為1 000 s/mm2。層厚5 mm,間隔1 mm,TE 最小75 ms,dyn-eTHRIVE TRA 動態(tài)增強,激勵數(shù)1,F(xiàn)OV 340 mm×340 mm。將造影劑注射至肘中靜脈,團注0.2 mmol/kg 對比劑釓噴酸葡胺,注射速率為2 mL/s。用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試管,采集時間為57 s,43 s 后進行第一次采集,采集8 次。檢查完成后,將影像學資料發(fā)送到MR 工作站,經圖像處理后得到重要參數(shù),即ADC、Emax 與Tmax。
比較nTNBC 及TNBC 患者MRI 檢查影像表現(xiàn)。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nTNBC 及TNBC 患者的病灶形態(tài)、病灶大小、內部強化、病灶邊緣、T2WI 信號、TIC 類型、ADC、Emax、Tmax 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病灶數(shù)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nTNBC 及TNBC 患者MRI 檢查影像表現(xiàn)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研究顯示,不同乳腺癌患者在臨床免疫表達、組織學形態(tài)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是影響臨床治療方案制定的主要因素[5-7]。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病情進展相對較快,易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且術后復發(fā)率高。因此,全面加強乳腺癌臨床檢查,為醫(yī)師在手術治療前擬定更為精準、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為提高患者生存時間、生存質量提供保障[8-9]。目前,磁共振掃描成像技術在臨床乳腺疾病診斷中應用較廣,且取得了較理想的診斷效果。MRI 檢查方式具有多種掃描序列功能,在乳腺癌檢查中可在常規(guī)性臨床診斷或針對性檢查基礎上予以增強式掃描,這對提高<2 cm 乳腺腫塊病灶的臨床檢出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10-12]。磁共振成像技術還具無創(chuàng)性,通過對病灶分子細胞密度及細胞膜通透性的觀察與分析,可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13]。有研究證實,增強磁共振動態(tài)對比成像、磁共振波譜分析以及磁共振彌散加權呈現(xiàn)等方式的聯(lián)合運用,可在最大程度上使乳腺癌診斷更具精準性[14-15]。
本文結果表明,nTNBC 及TNBC 患者的病灶形態(tài)、病灶大小、內部強化、病灶邊緣、T2WI 信號、TIC 類型、ADC、Emax、Tmax 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病灶數(shù)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進一步證實,基于多模態(tài)MRI 技術支持下的乳腺癌診斷,能夠更加客觀地就患者乳腺在病灶形態(tài)、病灶大小、內部強化、病灶邊緣、T2WI 信號、TIC類型、ADC、Emax、Tmax 方面差異進行分析,進而準確判斷出乳腺癌患者的疾病類型。同時,醫(yī)生還可通過對TNBC 和nTNBC 患者的MRI 影像學資料分析,并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做出更具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方案。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TNBC患者病灶邊緣多存在“毛刺征”,且T2WI 多為稍高信號或等高混雜信號;而nTNBC 患者病灶邊緣“毛刺征”發(fā)生率則明顯低于TNBC 患者;而其T2WI 則多為高信號或等高混雜信號。另外,nTNBC患者環(huán)形強化也明確多于TNBC 患者,且環(huán)形強化多和病灶邊緣光滑同時出現(xiàn),故本文認為:環(huán)形強化對TNBC 乳腺癌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15]。另外,多模態(tài)MRI 技術支持下的乳腺癌臨床診斷過程中,利用DWI 技術可以結合乳腺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的差異,間接地呈現(xiàn)出其內部組織的結構特點,進而將表觀彌散系數(shù)的測量作為nTNBC 和TNBC 的臨床診斷鑒別依據(jù)[16-17]。由于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技術具有很高的軟組織對比分辨率,且能夠對活體分子微觀運動予以成像處理,該技術可以將MR 信號直接轉換為波普,并從分子層面上呈現(xiàn)病理變化。由于乳腺癌與良性病變的表觀彌散系數(shù)值不同,若細胞繁殖越旺盛,密度越高,生物膜結構對水分子彌散的限制往往也更加明顯[18-19]。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表觀彌散系數(shù)(ADC)值大小的因素除細胞密度外,病灶組織新生血管增多也會引起的微血管灌注效應,進而也會對ADC值產生影響,造成病灶區(qū)存在異常高信號[20-21]。另外,彌散加權成像(DWI)還可以對病灶組織擴散程度進行探查,使臨床醫(yī)師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分析病灶組織的微觀結構,更好掌握病灶情況。由此可見,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技術在檢查乳腺癌病灶組織時,具有較高的分辨敏感性,可降低誤診率與漏診率。但是,在利用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乳腺癌檢查遇到疑難、可疑病例時,還需要結合其他臨床檢查技術進行診斷,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更精準的參考。
綜上所述,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通過對三陰性乳腺癌及非三陰乳腺癌病灶邊緣、T2WI 信號、ADC 值、TIC類型等方面的差異對比提升兩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且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