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偉移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以單篇閱讀為主,重在傳授詩詞中的基礎知識,讓學生積累詞匯和語句素材。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推進,群文閱讀成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新突破和新轉向。為此,文章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為例,對群文閱讀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開分析和解讀,并圍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這三項主要流程,明確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框架,讓學生能夠在確定議題、對比解讀和多元探索的過程中,實現(xiàn)豐富閱讀積累、提升閱讀能力的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將小學劃分為三個學段,其中第三學段對古詩詞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即以“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等為載體,指明古詩詞教學的目標?;谛抡n標要求,為了幫助學生達成閱讀量、提升古詩詞閱讀水平,教師可將群文閱讀與古詩詞教學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擴充閱讀儲備、研讀詩詞的審美和文化內涵,以此契合新課標要求和小學生的思維成長規(guī)律。
一、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古詩詞是一種文化底蘊豐厚的文學體裁,大多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承載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背景下,部編版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編排了多種類型的古詩詞文本,從內容和主旨方面展開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高年級教材中選編的每一首古詩詞,都具有典型性特征,都是教材編寫者依據(jù)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真實需求精心選擇,凸顯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指導意義和價值,其中的內容彌足珍貴。
此外,部編版語文教材還格外重視閱讀,編排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并于“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板塊引入不同類型的古詩詞,意在擴充學生的閱讀儲備,讓學生能夠增加古詩詞閱讀量,養(yǎng)成熱愛閱讀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內閱讀中習得方法和技巧,并將其運用到課外古詩詞閱讀中。基于部編版教材和新課標對古詩詞的重視,如果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具備相應的基本條件,教師可以充分根據(jù)部編版高段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料,展開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擴充詩詞儲備、拓寬知識視野。
(二)必要性分析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閱讀時要使用多種閱讀方法、立足多個視角分析文本內容,意味教師要轉變以單篇閱讀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入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等教學模式,還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精讀、跳讀、默讀等多樣化的閱讀方法,以此達到提升閱讀效率、增加閱讀量等目的。由此看來,在小學高段實施群文閱讀教學計劃十分必要且有建設性意義。圍繞新課標教學要求以及部編版教材中的古詩詞教學內容,教師要積極構建群文體系,給予學生必要的資源支持,引領學生自覺積累古詩詞資源,并能發(fā)現(xiàn)不同古詩詞之間的關聯(lián)。
從可行性和必要性兩方面來看,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實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計劃,其條件已經相對成熟。為此,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引領者和參與者工作,與學生一同構建古詩詞群文體系,從而真正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
基于新課標要求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師要結合語文課程教學的進度、學生的閱讀實力等,積極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文章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為例,從單元整體教學角度出發(fā),圍繞《山居秋暝》《楓橋夜泊》和《長相思》三首古詩詞,引領學生構建群文體系、擴充閱讀儲備。
(一)教材分析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四時景物皆成趣”為人文主題,以“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和“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為語文要素,編排《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文章,其中《古詩詞三首》為精讀課文,涵蓋《山居秋暝》《楓橋夜泊》和《長相思》三首詩詞,展現(xiàn)四時之景的美,寄寓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是寫景文章的典型代表,讓讀者能夠從詩詞中的“景”入手,感悟其中蘊含的深厚感情。
五年級階段的小學生經過中低年級的語文學習,已經積累一定量的古詩詞資源,能夠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后習題,初步分析古詩詞的內容,并熟練地背誦課文。但從實際來看,部分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還比較有限,雖然具有精讀單篇古詩詞的能力,卻難以將不同的古詩詞文本串聯(lián)起來,難以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共同點,不能將已有的知識從系統(tǒng)中調動起來加以運用。在古詩詞學習中,很多古詩詞知識通用,能通過不斷積累提高古詩詞理解能力,反之若無法學以致用,則既不利于增加閱讀量、提升閱讀效率,也不利于課外古詩詞的閱讀。
從第七單元的單元結構、主題和語文要素以及五年級學生閱讀實況來看,群文閱讀已經成為當前古詩詞教學的必要選擇,是完成新課標中課外閱讀任務、提升學生閱讀質量的基本前提。教師要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視角,圍繞古詩詞文本的內容、主題和結構等不同要素,精選群文閱讀的議題,以此提高部編版教材的利用效率,滿足五年級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圍繞古詩詞上下文語境,精準地解讀字詞的含義,并能建立發(fā)散式語言系統(tǒng)。
2.能夠根據(jù)古詩詞文本的語言風格和情感基調,準確地把控語音、語調和語氣等,讀出古詩詞群文的節(jié)奏、韻律等,突顯古詩詞的特色,表現(xiàn)不同文本之間的差異。
3.深入解讀群文文本中的不同意象,了解意象的指代含義,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出發(fā),發(fā)掘古詩詞中的審美意境和氛圍,并能運用誦讀方法展現(xiàn)古詩詞的美感。
4.學生能夠利用對比閱讀、小組探究、繪制思維導圖等多元化方法,解析群文文本的異同點,明確文本的結構框架和主要內容,并能深入解讀其思想和情感內涵。
5.學生可以從文學評論、深度閱讀等不同的方向出發(fā),掌握古詩詞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領會不同古詩詞文本的文化內涵和本質,溯源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能夠與詩詞中的愛國情懷、思鄉(xiāng)情懷等產生共鳴,并能從“月”“柳”“夕陽”等意象入手,分析其文化意義。
(三)教學過程
1.確定議題,合理組文。
議題是群文閱讀的中心,也是串聯(lián)不同文本的核心,確定議題是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關鍵任務。教師需在議題的引領下,合理地建立群文閱讀系統(tǒng),形成“1+X”群文閱讀體系,為學生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閱讀和學習資源。在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指導學生確定群文閱讀議題,具體如下:
第一,以同一作者為議題。眾所周知,作者寫作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往往和自身經歷密切相關,意在借文字抒情,表達自己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確定某一作者,選擇其不同時期的文章展開群文閱讀,體會同一作者不同時期所寫文章蘊含的不同情感?!耙栽娧灾尽笔枪湃思耐欣硐?、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方式,若想深入地解讀古詩詞背后蘊含的個人理想和情感,關鍵在于采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對作者的生平經歷、社會軌跡等展開分析。將同一作者的不同詩詞作品組合和串聯(lián)起來,有助于學生明確該作者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個人理想,如將《山居秋暝》的作者定義為群文閱讀的中心,以“王維的詩詞世界”作為閱讀議題,學生可將《使至塞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文本組合起來,梳理王維的仕途歷程、了解其半官半隱的人生態(tài)度,從其詩詞內容和主旨的變化,體會其人生狀態(tài)的變化,明確其“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色。
第二,以相同意象為議題。意象是古詩詞中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寫景類的詩詞作品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群文閱讀教學時,以意象作為串聯(lián)不同文本的議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意象的內涵。以意象為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內容,進而掌握中心思想?!渡骄忧镪浴贰稐鳂蛞共础穬墒坠旁姸及霸隆边@一意象,學生可圍繞這一共同點,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如“月的象征意義”。在明確議題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構建文本體系,將蘇軾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王安石的《春夜》(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等作為閱讀對象,由此建立群文閱讀系統(tǒng)。
第三,以相同主題為議題。主題是古詩詞的思想內核,掌握思想內核是古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不過思想情感的掌握需要和自身情感經驗聯(lián)系,這才是有效教學。每一篇古詩詞都有特定的主題,第七單元以“四時之景”為人文主題,結合單元人文主題,教師可設定“景中之情”群文閱讀議題,構建包含《山居秋暝》《楓橋夜泊》和《長相思》在內的群文體系,突顯相同的主題,讓學生在分析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的基礎上了解詩詞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深入領會其主題和內涵。
教學分析:在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第一步,教師重點引領學生從作者、意象和主題三個角度確定議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尋找閱讀的切入點,還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解讀群文文本的內容;當明確議題后,要求學生以議題為中心,搜尋與之具有相同特征的古詩詞文本,既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鍛煉學生提煉信息、整合素材的能力,為學生展開高水平的群文閱讀學習奠定基礎。
2.對比解讀,求同存異。
當學生明確議題、合理組文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jù)所選的議題、搜集的文本,開啟群文閱讀,以對比解讀的方式,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了解古詩詞的基本信息,明確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學生通過比較,能更清楚情感表達的差異,學會區(qū)分不同詩人的寫作風格,感受古詩詞的格式美和韻律美。以“景中之情”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設置對比解讀任務的方式,引領學生求同存異,具體如下:
◆《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以客觀的物象為載體,抒發(fā)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表明了個人的理想信仰。它們描寫的景、抒發(fā)的情究竟有哪些差異呢?
◆預設答案:
教學分析:在合理選文和明確議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針對古詩詞展開群文對比閱讀,從共同點、不同點兩個角度入手,圍繞“景中之情”議題指導學生比較分析,明確三篇古詩詞的相同點為“借景抒情”,并從不同角度解析其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學生既能體會“月”意象的基本內涵,還能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解析古詩詞的情感傾向,借此拓展閱讀深度、拓寬閱讀廣度。
3.多元探索,品味詩情。
除對比解讀外,為了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品味詩歌中的情感內涵,教師可以開展多元探究活動,以角色演繹、主題誦讀、背誦競賽等為載體,引領學生將群文作為學習和探究的對象,品味詩情、解讀內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依據(jù)群文文本的議題、選文等多項要素,科學地選擇多元探究方式,以此迎合學生的需求、滿足新課標教學要求。
以“王維的詩詞世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項目議題、內容等入手,將多元探究活動定位于項目化學習,據(jù)此設計和布置項目學習任務,如:
“王維的詩詞世界”項目化學習任務單
◆學習目標:理順王維的人生軌跡,明確其在不同階段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生活經歷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設置資料搜集員、學習記錄員、小組長等不同的職位,分別負責收集資料、記錄學習過程等不同的工作,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學習報告,報告要體現(xiàn)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和現(xiàn)階段存在的不足等。
◆最終結論:
教學分析:教師以項目化學習作為“王維的詩詞世界”群文閱讀的基本方式,有助于集中課程教學資源,讓學生成為學習和探究的主體。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能夠從歷史溯源的角度搜集大量素材,還能利用知人論世文學評論方法,精準地評價王維在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作品,其閱讀能力和文學知識儲備會不斷增強。
三、結語
以擴充學生閱讀資源儲備、提升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等作為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以新課標、學情等為基本導向,分析群文閱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雙線組元”結構入手,分析教材、設定目標和優(yōu)化教學流程,創(chuàng)建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指引學生在確定議題的基礎上合理組文、對比閱讀、多元探索,循序漸進地掌握傳統(tǒng)文化知識、強化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凸顯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