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浩,蔡舟昂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詢/訊問筆錄作為公安機關查明案情的重要證據,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詢/訊問過程中雙方主觀因素以及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證據鏈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嚴謹性往往大打折扣?!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想提升詢/訊問筆錄的質量,就必須在治標的同時也治本,不僅要規(guī)范流程,也要注重對被詢/訊問對象以及方式的把控和變通。
1.詢問筆錄的概念:詢問筆錄是司法人員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就詢問證人、被害人的過程及內容所作的文字記錄,是公安機關經常使用的法律文書,經查證屬實后具有法律效力,是進行訴訟的重要證據[1]。
2.訊問筆錄的概念:訊問筆錄是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在訊問被告人時制作的,記錄被告人的供述或辯解情況以及對被告人依法訊問情況的證據性文書。具有為辦案人員提供偵查線索,使辦案人員能夠全面了解案情的作用[2]。
詢問與詢問筆錄是違法案件定性的重要依據,它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辦案質量,也關系到違法案件的正確處理。它的價值與功能體現在:
(1)有力回擊翻供,提高證據的證明力,提高辦案效率。
(2)程序正當,記錄客觀,為人民群眾所信賴
(3)監(jiān)督制約,減少冤假錯案,維護被詢/訊問方權益
1.被訊問人心理
(1)拒供心理:犯罪嫌疑人在訊問的過程中,由于避重就輕,趨利避害的一系列復雜矛盾的心理影響而產生拒供。拒供心理在訊問工作中較為普遍、穩(wěn)定,犯罪嫌疑人為對抗偵查人員工作,拒絕敘述案件真相,撇清與案件有必然關系,可能會在言語中出現吞吐、閃爍、推脫。
(2)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拒供心理的前一階段,在訊問中,犯罪嫌疑人由于畏懼受到相應懲罰而表現為對偵查人員問到的與案件相關的問題時不作回答或百般抵賴,時而試探摸底,以探偵查人員的虛實。
(3)僥幸心理:從心理層面對他人情緒的認知來看,在面部表情上,可能會表現得貌似輕松,實則敏感戒備;從身段表情上看,在偵查人員訊問一般問題時,自然而放松,當觸及到實質性問題時則會突然僵硬,極其不自然;在言語表情上,可能會進行謊供、亂供。
2.被詢問人心理
(1)主觀性較強。比較容易受到情感、情緒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被詢問人個性膽小怕事,惟恐陷入是非爭端,既想配合調查,又想回避詢問以減少不利因素[3],這種情況多發(fā)生于被詢問人畏懼被訊問人一方,因害怕受到打擊報復而產生所謂“心理趨避沖突”。
(2)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張性。被詢問人可能是案件的受害者,出于憤怒和自身被害的痛苦,往往會在詢問中夸大事實,甚至會隱瞞自己犯有的過錯,誣告被訊問人。
詢問筆錄作為受害人、證人,包括相關知情人提供案件事實情況、公安機關了解案件全過程的重要載體,與以查明真相為目的的訊問筆錄一同被視為公安偵查工作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在很多的詢/訊問筆錄中,被問話者由于種種原因會出現一定的趨利避害、避重就輕的情況,這些情況往往會誤導辦案人員的偵查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案件的辦案進程。下面就通過一個片段來進行分析。
(片段來源于一個毒狗事件的訊問筆錄,內容如下)
問:你當時是怎么把那個狗給毒死的?
答:我們毒狗的藥叫“異煙肼”,我是從藥店里面買的,打牌的時候聽一個人說過,這東西能毒死狗,我就去買了。然后我就去買了點火腿腸,把藥加在里面,之后我就到晚上下班的時候把幾根火腿腸放在了小區(qū)停車場的一些角落里面,因為里面經常有狗在那里聚,她家的狗也經常去那里(被訊問人與受害者為鄰里關系,因瑣事產生糾紛,后通過毒死受害人的珍貴寵物狗來實施報復行為),那天也就是她在樓下遛狗的時候,狗吃了那個東西死掉的,因為她沒給狗戴繩子,狗沒了她也不懂在哪里,我就假裝去停車場開車,把狗的尸體裝車子里帶走了,然后就帶到河邊扔河里了,然后我就回去了。
問:回去還做了什么?
答:……
很顯然,這樣的筆錄只能算是半成品,在嫌疑人講到的買藥回來是加入了火腿腸里面,那么對方所說被注毒藥的火腿腸只放在了停車場里來毒狗?毒死的狗扔哪條河里了?家里人都在干什么,有沒有參與?這些很重要的關鍵信息在后面的談話中就沒有去追問,辦案人員在其表示“回去是怎么做的”后,就將追問的重點與方向放在了“后續(xù)的發(fā)生的事情之中”,因而遺漏了與案件至關重要的“異煙肼”來源與去向、家人有沒有參與等一系列問題的追問與偵查,所以說,問話抓不住重點,對案件的偵查也就失去了很重要的大方向,事倍功半也是在所難免。
一般情況下,詢問筆錄幾乎出現于所有案件中,所以下面以詢問筆錄為例進行敘述:
詢問筆錄是辦案民警詢問被害人或證人所制作的,該文書的首頁一般都有相應的格式規(guī)定與模板,包括起止時間、地點、詢問人及其工作單位等等,在這類信息填寫中往往會出現幾類制作不規(guī)范問題:1、空白不用的部分未用斜線劃去,這是很多民警容易疏忽的問題,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影響到該筆錄的證據效力;2、詢問筆錄沒有填寫相應的人員信息以及起止時間、地點等等,或者是沒有簽字畫押的,這種情況一般會認為該筆錄存在瑕疵,一旦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該筆錄就不得被采用;3、通過對比詢問筆錄所記錄的時間地點信息所反映出的同人員同時間同地點詢問不同證人的,這反映出很有可能是詢問證人未個別進行,這是最高法司法解釋中所規(guī)定的應當排除的非法取證情形,如果無法合理解釋筆錄所反映出的問題,那么該筆錄也就相當于作廢,失去其該有的作用。
1.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對策
訊問犯罪嫌疑人實際上是在與犯罪分子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是一場攻心斗智的較量,也是一場復雜的心理戰(zhàn)。其中,摸清犯罪嫌疑人的底細是審訊過程中“初始階段”的首要任務。在這個階段中,犯罪嫌疑人與審訊人員相互試探,相互摸底,對于犯罪嫌疑人來說,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逃避法律的制裁;而對于審訊人員來說,需要了解犯罪嫌疑人到底干了哪些事,犯了哪些罪行。
在審訊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心理定式”。當犯罪嫌疑人被帶進審訊室時,已經帶著事先準備好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訊問,這種心理準備帶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為了區(qū)別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定式”,我們根據犯罪事實沒有暴露、犯罪事實部分暴露、犯罪事實全部暴露三個層面將它劃分為三個等級。如果犯罪事實沒有暴露,那么犯罪嫌疑人將會采取最堅定的對抗行為;如果“心理定式”建立在犯罪事實部分暴露之上,被訊問人則會采取相對較弱一些的對抗行為;如果是第三者,犯罪嫌疑人則多會采取改變對抗行為,趨利避害,以獲得法律最大程度上的寬恕。
因此,訊問人員提供什么層面的信息,犯罪嫌疑人就會據此作出什么樣的層面選擇,所以偵查人員恰恰可以利用這一點,轉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定式”。除此以外,在訊問方式上,可以采取先易后難,先近后遠,先小后大,先外后內,先明后暗,先弱后強的訊問策略。先易后難,即把能夠比較容易被犯罪嫌疑人認可的事實作為首先解決的問題,然后逐步深入解決不容易被犯罪嫌疑人承認的犯罪事實;先近后遠,指先解決時間和距離比較近的犯罪事實,也就是偵查難度相對來說較小的案件;先小后大,是指先從比較小的犯罪事實入手,把重大的犯罪事實作為最后的主攻重點;先內后外,是要先從案件的外部聯系入手,逐步深入挖掘案件的內在聯系,也可以先從案件的現象入手,逐步深入案件的本質;先明后暗,是先選擇比較公開暴露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情節(jié),然后再設法接觸那些比較隱蔽的犯罪事實;先弱后強,就是要找準審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作為突破口,選擇犯罪嫌疑人防御體系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作為首先攻擊的目標。
2.詢問受害人的對策
(1)除記錄被害人的年齡、文化水平、職業(yè)等基本個人信息以外,筆錄應該最大限度地還原當事人的原意,包括敘事風格和語言邏輯。
(2)充分考慮到被害人所處的情景,設身處地著想,做好被害人的心理建設工作。從外在環(huán)境角度分析,被害人往往會因為顧及隱私、避免報復、程序繁瑣甚至是對公安民警不信任而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公安民警想要克服這一困難,就必須做到與受害人共情,在精神上給予鼓勵,讓受害人放下心理戒備。
(3)審慎穩(wěn)妥,保持冷靜;反復求證,切忌主觀隨意性。從被害人本身出發(fā)分析,被害人的所發(fā)表的言論是被害人本身的直接感知,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加之被害的情形,被害人在接受詢問時很有可能夸大事實,從而難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益。所以,在詢問中,不妨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詢問,而并非按照突出重點的方式,客觀地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另外進行多方求證,反復求證,得出最終結論,使得筆錄內容更加準確。
3.詢問證人的對策
從目前我國的發(fā)展來看,我國城市化發(fā)展程度仍然較低,對待城市和農村居民的詢問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城市居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法律意識及維權意識較強,因此民警在詢問過程中,應當同時注重考慮法理和人情,從法律出發(fā)來使證人配合進行案件的一些證據的收集和證明活動;又要用委婉的說辭使證人們主動配合參與調查,更加高效地推進案件的調查與偵破。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反,偵查人員在詢問時應當秉持進行法律普及的觀念,同時還要注意農村的方言、俚語等較難理解的詞匯和語句,或許案件的關鍵之處就藏在不經意的一個詞中。必要時,要邀請當地居民參與翻譯工作,促進詢問過程中每一處細節(jié)的牢牢把握。
1.在問話前充分了解犯罪嫌疑人的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所說的內容,同時可以更好地判斷其所陳述的內容的真?zhèn)?、輕重?!秾O子?謀攻篇》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在問話工作之中,所謂“知己”,是指要求辦案人員掌握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問話方式與邏輯套路。所謂“知彼”,即對被問話人的生活方式、背景、作風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被問話人在現實與心理上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采取不同的問話方案,同時充分了解被問話人的敏感點與弱點,以進行目的性的問話,來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2.注意觀察犯罪嫌疑人的表情、語氣、動作,以便發(fā)現其隱含的信息,比如說:訊問一般問題時,自然放松,觸及實質問題時,則動作僵硬,這就反映出其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面對這類嫌疑人時,我們就要深入了解嫌疑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從其思想上最敏感的問題著手,同時向其灌輸“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以剛柔并濟的方式向其施壓,從而占據心理上的優(yōu)勢,通過重點問題引導嫌疑人說出案件的相關線索,推進案件的偵破進展。
3.在詢/訊問時,可以將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所說內容的,通過提問大量的問題,觀察其回答相關問題時的狀態(tài),結合其所述內容的詳略,重點盤問一些被問人刻意簡單描述的內容,同時對一些隱藏線索展開追問,多問一些,這個東西為什么是這樣的?這個事情為什么不是這樣的?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不遺漏重點。
民警詢/訊問筆錄制作不規(guī)范往往是出于基礎知識不扎實、辦事風格粗心大意或者是太過于激進冒失,在當今時代大背景下,我認為一方面應該推行智慧筆錄系統(tǒng),以一種智能化的方式來減少筆錄出錯的概率,例如:在制作完筆錄的同時,智慧筆錄系統(tǒng)同步進行檢查,提醒民警對可能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一一確認;另一方面,我認為公安機關應加強定期培訓,強化民警的規(guī)范意識,從出錯的根源上解決筆錄制作的不規(guī)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