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含祥
摘? ? 要:在現代農業(yè)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做好水稻田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二化螟是最為常見的蟲害類型之一,對水稻的種植品質造成了不利影響。文章重點闡述了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田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討了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以期不斷提升水稻種植水平。
關鍵詞:水稻田管理;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3-011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12.1;S511? ? ? ?文獻標志碼:B
加強水稻田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尤其是針對二化螟應用行之有效的綠色防控技術,有助于從根本上增加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產量,提升水稻種植整體質量?,F階段,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較高,同時重視水稻田管理工作。為提升水稻產量,應不斷加強防治水稻病蟲害,實現水稻綠色生產。
1 水稻田管理的有效措施
1.1 做好水稻種植前的準備工作
安慶市太湖縣種植水稻時,需要開展一定的準備工作,保證土壤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與營養(yǎng)物質,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翻動土壤。為防治二化螟與增加土壤肥力,通過大型機械設備翻耕土壤。由于土壤中可能存在越冬的蟲卵與病菌,在次年種植水稻時,會啃食水稻秧苗,可以通過翻耕土壤殺滅二化螟等水稻病蟲害。要綜合考慮太湖縣水稻種植區(qū)域的實際需求,以有效防治病蟲害。
二是在水稻田適當開展?jié)菜c曬田工作。此舉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與水稻抗病性,可以促進水稻生長。
三是科學選種和育種。提升水稻秧苗抗病性,實現綠色種植技術的發(fā)展。以安慶市太湖縣自然氣候條件和水文條件為基礎,選擇栽培適合當地環(huán)境的水稻品種,提升其環(huán)境適應能力,進而保證水稻產量[1]。
1.2 加大對水稻出苗期的管理力度
安慶市太湖縣種植人員開展插秧工作時,在水稻苗期應不斷加大田間管理力度,避免水稻倒伏與患病。為加大水稻出苗期的管理力度,主要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一是種植人員對稻田開展查苗補苗管理。在插秧后,容易出現缺苗現象,如果不及時補苗,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對此,應對缺苗穴處進行補苗,保證稻苗的種植密度與種植數量。
二是出苗期科學灌水。出苗期,稻苗需要充足的水分,秧苗較大的需要深灌稻田,并在水位下降后移栽小苗,為其補充水分,水位控制在3.3 cm。
三是把控水稻種植環(huán)境溫度,適宜的溫度有利于水稻生長,溫度保持在25 ℃最為適宜。當溫度超過25 ℃時,要及時采取通風措施,否則水稻極易出現燒苗現象。當水稻大面積出現1葉1心現象時,種植人員需要調控溫度,溫度保持在20 ℃左右。
1.3 保證水稻分葉期的管理質量
水稻生長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是分葉期,切實做好水稻田管理工作,保證水稻分葉期管理質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生長品質。水稻分葉期,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種植人員除關注水稻田環(huán)境溫度外,還應考慮澆水時間以及光照對水稻生長產生的影響,最大程度為水稻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保證水稻產量和品質。水稻分葉期,應保證水稻田溫度維持在30 ℃,并且保證水稻田含水量適宜,避免因水分過多造成缺氧,或者水分過少造成干旱,導致水稻大面積死亡。水稻分葉期要有充足光照,為水稻順利進入結實期提供良好的條件。水稻分葉期,應適當噴灑氮肥,有助于增加水稻單株莖葉數量,噴灑氮肥分2次完成,第1次噴灑1/4的氮肥量,每隔10 d追施一定量的蘗肥。
1.4 科學施用和管理水稻肥料
提升水稻產量和質量離不開科學施用肥料。做好水稻田管理工作,應合理運用肥料。在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通過施入一定量的肥料,保證水稻植株始終可以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為水稻生長保駕護航。根據水稻生長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挑選肥料類型,注重把控肥料施用比例,杜絕出現因肥料施用過度而影響水稻生長質量。在購買肥料的過程中,要優(yōu)先選擇具有良好信譽的大肥料廠商,所施用的肥料應符合國家農業(yè)規(guī)范標準要求。此外,在運輸肥料的過程中,應最大程度上保證運輸平穩(wěn),在其上方鋪設防水布,避免因雨水打濕肥料而使肥料變質,確保在水稻田施撒肥料過程中發(fā)揮最佳的功效。
2 水稻二化螟
2.1 形態(tài)特征
二化螟是最為常見的水稻蟲害之一,其成蟲的前翅通常為黃褐色或淡黃色,偶爾還會帶有一定的褐色斑點與少量黑點,其后翅大多為白色。二化螟蟲卵數量上百,排列形式大多為魚鱗狀,蟲卵顏色以黃褐色和乳白色為主[2]。二化螟幼蟲總計有7齡,判斷末齡幼蟲的主要條件為觀察其頭部是否呈現紅褐色,其前胸是否呈現豆黃色。
2.2 為害癥狀
發(fā)病初期,二化螟幼蟲通常會啃食水稻葉鞘,導致水稻葉鞘枯萎,心苗枯萎的概率增加。當二化螟幼蟲逐漸移至水稻莖端位置時,劍葉端會發(fā)黃,并且二化螟幼蟲經過的位置都會產生蛀孔。當水稻莖端位置留有較多蟲糞時,稻稈因承受不住重量而折斷。水稻抽穗期與孕穗期為二化螟高發(fā)期,導致水稻枯穗,在外界風力的影響下,會造成水稻折斷。
2.3 發(fā)生規(guī)律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二化螟的發(fā)生時期是6月左右,這是二化螟化蛹最為密集的階段,化蛹的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0 d。二化螟成蟲羽化時間是6月末,其生命周期2~7 d,產卵期基本與羽化期一致,孵化期5~7 d。二化螟幼蟲會啃食水稻葉鞘和莖稈,整個取食過程至9月。
3 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
3.1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為引入天敵或配制生物藥劑,將其放置在水稻種植區(qū)域中常出現二化螟的位置,如莖稈和葉鞘位置,達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生物防治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不會破壞水稻種植區(qū)域環(huán)境,滿足田間管理的基本需求,充分體現生態(tài)環(huán)保性[3]。
一是引進天敵。在不影響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況下,引進二化螟天敵,主要有甘藍夜蛾、松毛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因為赤眼蜂呈顯著的靶性特點,可殺滅二化螟。每隔5 d釋放1次稻螟赤眼蜂,連續(xù)釋放3次左右。赤眼蜂子代逐漸成型,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效應,達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
二是配制生物藥劑。配制生物藥劑防治水稻二化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體的危害較小,符合當前綠色環(huán)保的生態(tài)種植理念。施用藥劑不會影響和破壞水稻二化螟天敵的生存環(huán)境。制訂科學的藥劑施用計劃,將其放置在稻田中,控制水稻二化螟數量。除此之外,可將天敵與藥劑聯(lián)合施用,達到防治二化螟的最佳效果。
3.2 燈誘技術
二化螟對光十分敏感,具有顯著的趨光性,可應用燈誘技術防治二化螟。燈誘技術主要應用太陽能殺蟲燈,因其具有誘殺作用的光源,可有效防治二化螟,以降低水稻種植區(qū)域的害蟲數量。燈誘技術的優(yōu)勢是不會傷害二化螟的天敵,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手段。
另外,應用該技術可以減少殺蟲劑等農藥的用量。太陽能殺蟲燈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二化螟,有效殺滅二化螟,與水稻種植安全的需求相契合,可以在水稻整個生長過程中選擇和使用該技術。有效應用太陽能殺蟲燈,能夠從根本上控制二化螟成蟲數量,具有綠色環(huán)保的特征,與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相一致,并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較為簡便。
需要強調的是,要對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種植人員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燈誘技術應用培訓,使其可以熟練掌握該技術。燈誘技術的弊端是若太陽能殺蟲燈出現故障,后續(xù)的維護修理有一定的難度,導致殺蟲燈的使用周期較短。
3.3 性誘劑技術
性誘劑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綠色防控技術,可以通過應用性誘劑技術全面殺滅水稻二化螟,其主要工作原理利用二化螟成蟲在求偶時釋放信息素,從而完成誘殺工作。通常來說,在二化螟雌蟲上提取信息素,通過人工合成保證所釋放的信息素可以吸引二化螟雄蟲,通過采用誘捕器殺滅二化螟。應用此方法能夠有效阻礙二化螟雄蟲與雌蟲交配,控制二化螟種群數量,綜合防治成效良好?,F階段,根據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種植區(qū)域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實際應用情況,可選擇應用性誘劑技術,該技術防治二化螟效果十分顯著,后續(xù)所產生的不利影響較低,可以向其他水稻種植區(qū)域大力推廣。
3.4 農業(yè)防治技術
合理應用農業(yè)防治技術,保證水稻的質量與產量。安慶市太湖縣可以推遲水稻的播種時間,錯開二化螟的高發(fā)期。安慶市太湖縣農業(yè)部門應進一步推廣水稻輕型栽培技術,促使水稻種植人員掌握機械插秧的具體流程,避開二化螟幼蟲進食和產卵階段。安慶市太湖縣所種植的水稻為常規(guī)稻,種植時間在5月下旬,移栽時間在6月下旬,避開二化螟成蟲生長階段。與此同時,采取農業(yè)防治技術,盡快殺滅二化螟越冬幼蟲,可以大范圍縮減次年二化螟基數,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二化螟幼蟲在越冬過程中往往依附在水稻的稻茬與莖稈處,水稻種植人員要重點檢查此區(qū)域,保證完全殺滅二化螟越冬幼蟲。種植人員在完成水稻收割工作后,可以采取土壤翻耕、全面清除田埂雜草以及灌水的方式來防治二化螟[4]。
3.5 免疫誘控技術與農藥減量助劑
在水稻田應用植物免疫誘抗劑,能夠從根本上激發(fā)水稻的免疫反應,促使水稻逐漸具有抗性,呈顯著廣譜性特征,可有效防治二化螟。除此之外,在對水稻田應用免疫誘控技術時,還應大范圍推廣農藥減量助劑,農藥減量助劑是由油類物質和表面活性劑共同組成,不會對水稻田產生毒害,可提高防控二化螟的成效。
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種植區(qū)域通過應用農藥減量助劑,使農藥的實際噴灑施用量在原有基礎上減少40%,大大降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破壞程度,有效防治二化螟。由技術人員的專業(yè)研究可知,蘇云金桿菌對二化螟幼蟲的防治效果極佳。
同時,根據二化螟不同的生長階段,制訂防治方案,調整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例如,在某水稻種植地,由技術人員指導水稻種植人員配制防治二化螟的藥劑,如果該水稻種植地處于二化螟蟲卵孵化期,按照水稻單位產量調配蘇云金桿菌濃度,可使用大型機械設備打藥,噴施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900 g/hm2。按照具體方案定期噴施該藥劑,可有效殺除二化螟蟲卵。在水稻二化螟幼蟲生長期,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明顯下降,此時可施用康寬有效殺除蟲卵,選擇20%康寬兌水調配,在合適的時間與天氣噴灑該藥劑,噴灑方式主要是滴灌,在16:00噴施藥劑較為科學,不會受到露水的影響,避免噴施人員受太陽灼傷,對二化螟的滅殺效果較強。此外,要觀察二化螟的發(fā)生情況,并及時補噴,一般補噴時間是第1次噴灑藥劑14 d后,種植人員應觀察補噴效果,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有效殺滅二化螟,有利于應用與創(chuàng)新二化螟綠色防治技術[5]。
4 結束語
安慶市太湖縣水稻田間管理分別從種植前準備期、水稻出苗期、分葉期、結實期采取對應的措施,妥善管理水稻肥料。要充分了解二化螟的形態(tài)特征、為害癥狀和發(fā)生規(guī)律,通過應用生物防治技術、燈誘技術與性誘劑技術等來降低二化螟對水稻的為害,以提高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水平,保證水稻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銘.水稻的田間管理與水稻二化螟的綠色防控技術解析[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3(3):53-55.
[2]李海生,趙雪君,李志民,等.水稻病蟲害發(fā)生變化情況及綠色防控技術措施[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2(4):201-203.
[3]王小丹.水稻種植與田間管理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92-95.
[4]劉翔.水稻的田間管理與水稻二化螟的綠色防控技術[J].農家參謀,2021(24):29-30.
[5]肖曉華.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技術探討[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8(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