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艷
(永靖縣劉家峽中學 甘肅 臨夏 731600)
班級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集體形式,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初中階段,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都是在班集體中度過,而初中階段又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期,此時學生的身心都極易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和干擾,所處環(huán)境的特性往往會直接左右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因此,初中班級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德育教育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活動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應當綜合考慮德育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必要性,并有效地實施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時期,此時學生身心發(fā)展迅速,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在能力與心理發(fā)展上往往更容易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與此同時,他們的自主意識萌發(fā),渴望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在學習與生活中尋求自立。此時若不進行有效的德育引導,將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初中班級開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對自我的肯定和接納是健康發(fā)展的前提。初中階段學生身心面臨巨大變化,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困惑和害怕,從而變得敏感,甚至自卑,由此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積極開展德育,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優(yōu)秀的思想和個性,能幫助他們正確地審視自我,發(fā)掘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良好的自信。
其次,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價值觀念、積極態(tài)度。德育教育能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他人,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行為、事物,讓他們認識到什么是美,還能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夢想,學會追求夢想,由此就能推動他們積極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思想,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最后,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良好品德、行為能力。德育教育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教育,班主任帶領學生分析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良好的言行對人的影響,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們學會創(chuàng)造美,由此就能發(fā)展良好的德行能力,使他們真正收獲德育效果。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核心角色。班級管理并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發(fā)展。由此,初中班主任要從學生的身心需求出發(fā),合理地安排德育教育策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綜合素質(zhì),獲得健康發(fā)展。
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迅速,他們的人格、眼界和情感的形成已經(jīng)進入最關鍵的時期。此時由于學生心理的變化,他們極度希望能被理解、被尊重,能在生活中實現(xiàn)獨立自主。由此,在學習和生活中,初中學生就很容易我行我素,不輕易接受他人的安排和指引,這也使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陷入困難境地。如果班主任不真正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讓他們感受尊重和理解,而是依照傳統(tǒng)方式,以命令、呵斥甚至強壓的方式來管理,就很難使學生敞開心扉,接納意見,德育教育的推進也會受到重重阻礙,最終影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時,要首先從理解做起,尊重學生的言行和情感,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和思想,理解他們學習與生活中的困惑,在尊重學生個性和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地指引學生,用尊重和平等的態(tài)度與之相處,這樣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更愿意與外界交流。
在實際班級管理中,相互理解看似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班主任通常認為只要口頭表示理解學生,及時表達關心,就能稱之為理解。實則不然。初中心理變化迅速,他們對外界事物或敏感,或排斥,或接納,或忽視,動態(tài)的變化讓人不可捉摸。如果教師按照既往經(jīng)驗或者一成不變的方式來應對的話,不僅起不到理解作用,反而會產(chǎn)生反作用,讓學生更加排斥與外界交流。因此,班主任要想真正地理解學生,就要抱有變化和發(fā)展的理念,從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變化、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做起,用設身處地的行為和態(tài)度來理解學生,這樣才能達到理解效果。例如有的學生課堂上表現(xiàn)為心不在焉,不愿意回答問題或者不好好作業(yè),行為狀態(tài)與之前相去甚遠,如果班主任只從表面去“理解”學生,慣性地認為學生有意為之或者學習效率下降,則很難走進學生內(nèi)心,在管理時往往收效甚微。此時班主任應當從學生長期以來的發(fā)展變化著手,嘗試了解他最近的遭遇、困難,了解他內(nèi)心的可能想法,找到行為或心理變化的癥結所在,然后再設身處地地與之共情,從問題的根源出發(fā),積極地鼓勵學生、體諒他們的行為變化。由此,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由此就愿意敞開心扉,正確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接納科學的引導。
溝通是班級管理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心理變化迅速,極易產(chǎn)生自卑、敏感等不良情緒,此時他們不僅需要外界的理解與尊重,在遇到困難、困惑、煩惱時,他們更希望有傾訴的對象,有傾訴的出口,能在傾訴中獲得支持和鼓勵,這樣才能有效排解成長的疑惑,促進心理的正向發(fā)展。而作為與學生最為親近的班主任教師,正是學生傾訴和溝通的對象,學生的大部分學習和生活時間都是在班級中度過的,班主任應當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最能對學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只要班主任能積極正確地與學生交流,就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此可見,有效的溝通是班主任必須學會的技能。沒有良好的溝通,班主任就無法與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繼而也無法向學生滲透正確的道德思想,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發(fā)展。因此班主任還要從溝通入手,注重日常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溝通內(nèi)容、溝通場合,用平等的態(tài)度與和善的言語與學生充分交流,以幫助學生擺脫思想困惑,正確地認識自我,從而擺正思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初中學生需要他人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更需要有人能傾聽自己的想法,他們能在傾訴中逐步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從而構建健康的內(nèi)心。但是很多班主任在學生想要表達或傾訴時,卻不給學生“申辯”的機會,對于學生錯誤的行為或不佳的情緒,往往直截了當?shù)亟o予批評,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的“叛逆”更為明顯。真正的溝通要從學生主體出發(fā),從心靈著手,班主任應當去發(fā)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與他們交流、溝通,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言行。對于班級優(yōu)秀生如此,普通生亦應如此。即使對于班級的后進生,班主任也不能忽視其個性化的特點,而應當用平和、親切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與他們成為“朋友”,在生活中積極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別之處,然后在恰當?shù)臅r候給予肯定和鼓勵,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展現(xiàn)自我的契機,使他們能獲得被賞識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有被看到、被認可的感覺,才愿意與班主任積極交流,在積極的鼓勵中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在這樣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環(huán)境中,班主任不僅能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建立健康的思想,甚至還能在學習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促進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集體,學生要在班集體中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共情,還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是學生未來步入社會所必不可少的能力。班級是一個群體,是學生體驗生活和交際的主要渠道,對于初中生來說,是班級活動讓他們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相處,讓他們掌握了共情與互動,學生也正是在這樣充滿群體價值的班集體中逐漸成長和發(fā)展。所以在班級群體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下,學生能逐步地構建知識和能力,最終才能建立健全思想意識,發(fā)展健全的人格。由此,班主任就應當從有效的實踐活動出發(fā),引領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集體活動中去,讓他們通過真實的生活行為,感受良好的思想,體會正確的社會道德,并且在相互協(xié)作中培養(yǎng)良好的交往與溝通能力。這樣學生就能真切體會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感悟德育行為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提升思想品德。
初中學生喜愛集體活動,他們愿意與同伴共同探索和交流,開展一系列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的行為。由此,班主任就可以依托班級,積極地組織團隊活動,通過學生間、師生間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逐步推動學生的品德思想發(fā)展。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影片,讓學生與同伴共同體驗和感受,然后開展德育分享交流會,引導學生結合影片探討自己的想法和收獲,在此過程中鼓勵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爭辯,促進情感的融合與聯(lián)結。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德育主題展”,鼓勵學生將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在書本中學到的優(yōu)秀的德育思想、德育行為通過畫報、繪畫作品、書法作品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班主任組織學生共同評選、打分,并選取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覽,這樣就能深化學生對優(yōu)秀道德思想的理解。此外,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真實地參與到社區(qū)志愿活動中去,用自己的行為踐行一份道德力量,比如共同去慰問孤寡老人,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為老人服務,或者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獻出一份愛心,爭做環(huán)保衛(wèi)士,在日常生活中與同伴一起用實際的行動積極保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等。通過這些豐富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而然能在行為中理解德育的意義,借助行動感受奉獻、熱愛的意義,由此就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德思想,夯實德育行為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學生的人格、行為以及思想觀念主要在家庭中得以形成和發(fā)展。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承擔著重要的教育作用,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另一主要環(huán)節(jié),學校應當與家庭共同承擔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標。學生在家庭和學校都會獲得一定的德育教育契機,學校與家庭兩者在德育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家庭是學生心靈的港灣,溫馨的家庭氛圍能讓學生感受到愛,繼而學會愛,能用愛來溫暖心靈,正確地接人待物。而學校是學生思想的孕育地,專業(yè)化的知識和理念往往能給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他們從德育角度更清晰地認識到德育地價值和意義,理解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從而推動他們更好地構建價值觀念。由此,在德育教育中,學校與家庭要共同攜手教育,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和教育的同時,還應當從家庭切入,充分發(fā)揮家庭的力量,與家庭密切合作,共同聯(lián)合推動學生德育教育活動,以此保障德育的順利推進,使學生在家庭與學校的充分關懷下構筑強大的內(nèi)心,建立健全的人格。
例如班主任要積極搭建與家庭之間的溝通渠道,確保家校及時互通信息,及時進行信息響應。比如班主任可以通過微信、郵箱等網(wǎng)絡通訊工具及時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平時班級管理中,如若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和行為發(fā)生變化,要積極向家長說明學生的狀況,并主動與家長共同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給家長專業(yè)的教育指導建議,避免家長盲目地責罵學生,降低學生的幸福感。此外,班主任還可以了解各個家庭的親子關系狀況,然后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了解家長教育的困惑和對青春期孩子教育的理念、方法,然后從專業(yè)角度引導家長與學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學生構筑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生活,保障德育教育效果。家庭與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場所,家長和班主任應當共同商討教育策略,積極勉勵、鼓勵學生,而不能忽視職責,推卸責任,由此,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得到恰當?shù)闹敢?,產(chǎn)生積極健康的德育能力。
評價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僅能讓教育者更清晰地了解被教育者的發(fā)展狀況,也能為未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改進提供核心參考依據(jù)。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更希望能獲得獨立空間,能發(fā)揮自己所長,獲得他人認可,由此他們就更愿意獲得積極且正向的肯定,而非一味地批判或責備。正向的評價能讓他們獲得良好的自信心,使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和思想,而負面的評價往往能放大他們內(nèi)心不好的因素,使他們更自卑、更敏感、更叛逆。尤其是德育教育中,雖然德育主要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但也十分依賴評價的實施,學生只有在充滿贊揚和鼓勵的氛圍中,才能不斷地追求他們認為美好的事物,而摒棄那些他們認為丑惡的事物。由此可見,評價也關系著學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方向。因此班主任要從評價著手,開展綜合的、全面的評價,指出學生的優(yōu)勢,鼓勵他們的短板,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德育的意義,從而促使他們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
例如在開展班級德育活動時,班主任不能讓德育活動一辦了之,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并在結尾階段組織學生依據(jù)德育活動過程,主動開展德育評價。比如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評價,相互評價德育作品、德育演講等,可以從學生自身出發(fā),也可以從德育的收獲出發(fā),評價他人和自己對德育的理解深度。還可以組織家長點評,將德育活動的全程制作成德育檔案,讓家長清晰地看到每個學生的德育能力變化,然后再讓他們從家庭角度給予學生客觀評價,以愛和鼓勵催動學生的德育思想。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從教育的角度給予學生更加專業(yè)的評價意見,而這樣的意見必須是綜合性的、全面性的,能從學生行為、思想、情感等多個方面給予客觀意見,學生由此就能看到自己更多的閃光點,看到他人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由此就能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德育理念,形成符合自己個性化的德育能力。在這樣綜合性的評價和總結過程中,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生,抑或是家長,都能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德育,共同參與德育,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內(nèi)容。一直以來,班級管理的根本并不是學生的學習水平,而是標志著學生健康發(fā)展水平的德育教育。只有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健康的人格品質(zhì),才能為未來的長久發(fā)展打下牢固的根基。因此,初中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尤其重視德育教育的作用,從理解學生做起,引導學生敞開心扉,積極溝通,在實踐活動中促進他們的德育能力,協(xié)助家庭的力量保障學生的德育水平,有效評價,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自我認知,驅動他們向更美、更好的方向邁進,由此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推動他們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