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平
(梅州市平遠縣石正中心小學 廣東 梅州 514600)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學校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只有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為小學生打下較好的學習基礎,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相應的優(yōu)質學業(yè)情景。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能夠有效地改善小學生的語文成績,進而推動教學的快速發(fā)展。所以,老師要清楚在語文課程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并全面了解學校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針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學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
識文造句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通常來說學生需要在識字的基礎上遣詞造句等等。教師應加大訓練力度幫助學生構建語言,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特定的詞語并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把握其中的意思,深刻體會詞語表達的感情色彩和含義,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語文學科主要魅力在于可將腦海中的情景通過語言描述出來,從而實現情景再現的目標。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提升自身鑒賞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比如在學習詩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詩歌,并體會詩歌中勾勒的情景,深刻人文美和自然美,有利于學生感受美、認識美并體會美,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小學時期的學生尚未形成健全的語言認識框架以及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所以,老師在課堂操作中無法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限制了他們的成長。在以往教學模式上,老師沒有對他們閱讀行為進行關注,只是對他們進行“填鴨式”教育,讓他們對一些語言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使得他們無法完整地掌握語言知識點的有關信息,不能從根源上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學生通過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有助于他們提高對相關知識點的了解,形成完善的認識框架,促進他們進一步理解語言的含義,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現如今,素質教育已經在小學教育中深入實施,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隨著素質教育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小學語文教學也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圍繞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適應當前教學的實際需求,開展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課程教學,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在新時期的改革,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現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地,教育體制的逐步改進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可施展的課堂空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承擔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在其中承擔指導和點撥的作用。但由于該模式尚在探索和適應階段,導致很多教師和學生短時間內還無法適應該模式,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體效能發(fā)揮并不強,導致很多課堂教學效果事與愿違。
教學模式也是影響教學質量、落實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具體來說,面對新課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師只有結合現代化教學理論構建起一套科學的教學模式,才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由于對教學模式研究得不夠全面和深刻,致使在實施的時候出現了諸多偏差,課堂教學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核心素美,靈活設定教學評估,以促講學生個體發(fā)展,并通過教學評估來調節(jié)教學內容和進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知識。教師應在評價中體現人文關懷,遵循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評價,積極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真實的情感,做出客觀,真實,全面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重視教學評估的靈活性,做出激勵和賞識的教育評估,以鼓勵和發(fā)展學生,因為每個人的認知和領悟能力都不一樣,所以要尊重學生,讓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確保教學評估的多樣性,適時地進行教育評估,讓同學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在課后總結環(huán)節(jié),老師可以通過自我評價,找出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全面貫徹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新奇事物感興趣的特征,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在課文的講解中,可以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此外,老師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他們的課外知識,指導他們在課后進行相應的課外閱讀,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和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水平。比如,教師在講授《火燒云》時,能用形象的手法描述出火焰云的形態(tài)、色彩的變化,使其表現出色彩豐富、絢麗多彩的特征。老師還可以運用生動的火燒云圖像進行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們學習文章中的修飾語句,并熟練地運用修辭手法。另外,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們去看一些有關自然界的優(yōu)秀書籍,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迷人,通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能夠靈活運用漢語詞匯和漢語語法組織語句。在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擁有較強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人才是非常受各類企事業(yè)單位青睞的,所以,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句構建能力和語法運用能力,通過創(chuàng)建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從而使其主動投入語言探索活動中,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教師的語言教學質量。語言表達能力指的是學生結合所掌握的語文理論性、基礎性知識,將其與自己的思想產生碰撞,并根據自身的思維習慣進行思想或觀點的表達與表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構建靈活的授課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從多角度對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再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語將其描述出來,從而真正達到語言表達訓練的目的。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人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奠基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接受和學習能力強,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多數學生都能很快地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在經歷了初期的聽說讀寫之后便步入了語言文字的鑒賞學習時期。學生的語言文字鑒賞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息息相關,幫助學生在日常課程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語言文字審美情趣,將文中美好的語言文字運用到寫作和生活中,內化為學生的學識能力,能夠有效地幫助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對于之后的語文學習意義深遠。如在古詩《鋤禾》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們充分對詩句進行聯想,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發(fā)言,闡述自我所想,教師再針對每一句詩詞進行多角度的解讀補充,達到從多角度解讀語言文字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多場景中逐漸培養(yǎng)出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鑒賞能力,從古詩詞學習中逐步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盡相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則需要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按照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主動摒棄急功近利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視為課堂“C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積極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并獨立思考、探究,重視學生批判性閱讀的引導教學,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閱讀熱情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解讀教材,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進行“啟疑”教學。“啟疑”教學絕對不僅僅是提前設置好的答案,而需要語文教師擅于采取合理的方式(直接提問或間接借助文章材料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采用逆向思考或換位思考的方式來進行思路的拓展。
綜上所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層面的教學中,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長遠發(fā)展?;诖耍處煴仨氁匦聦徱曅W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明確制約學生發(fā)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探究,從教學理念、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進,努力構建一個與新課改、核心素養(yǎng)要求相契合的語文課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