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勝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學)
二輪復習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大網(wǎng)絡,并在此基礎上遷移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提升思維,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車輪式單純以知識網(wǎng)絡為導向的二輪復習已不能適應新高考的要求?!吨袊呖荚u價體系》明確提出,新高考要由傳統(tǒng)的“知識、能力”評價向“知識、能力、素養(yǎng)、價值”綜合評價轉變,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又兼具個性的現(xiàn)代化人才。同時,對高考試題提出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考查學生多角度、開放式的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在組織二輪復習時要打破傳統(tǒng)的復習思維,著眼于新高考的要求,構建二輪復習“大專題”,促進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思維的發(fā)展。大專題之“大”在于實現(xiàn)基礎知識的廣度化、關鍵能力的深度化、學科思維的綜合化和復習效果的高效化,以此推動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讓復習教學摒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實現(xiàn)學生學習地位的主體性。
文章旨在提出“大專題”的復習思路,從知識框架、學習目標、知識關聯(lián)上入手,挖掘專題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突破傳統(tǒng)復習的思維瓶頸,并命制專題創(chuàng)新試題,檢測“大專題”復習的時效性。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出了高考考查要求的第一位就是“基礎性”,即高中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學生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這些都來自教材,二輪復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專題知識邏輯結構,促進學生學科思維水平的不斷進階,避免傳統(tǒng)應試中的死記硬背。
需要指出的是,大專題框架要突破傳統(tǒng)復習中一節(jié)課只解決單個知識點的問題,應建構起該專題全面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和框架,以“水”專題為例,基礎框架中應該包含地球水體的組成、水循環(huán)、陸地水體的轉換關系、海水的性質及其運動、?!獨庀嗷プ饔谩⒘魉孛蔡卣骷八臑暮Φ?如圖1)。實現(xiàn)知識的“大”統(tǒng)整。知識大框架要打破基礎知識的排序進行優(yōu)化和整合,把與“水”有關的知識點全部在框架中呈現(xiàn)出來,形成知識的整體性結構,以此作為學生復習的思路引導。
圖1 水圈專題復習“大框架”
從具體復習操作上來看,傳統(tǒng)復習強調(diào)教師的講授和回顧,“大專題”則強調(diào):第一步,把思路框架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基于框架自己進行復習和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互相補充,把知識框架不斷延展和補充,形成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這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知識的識記和理解,提高復習效率。這就極大地彰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讓學生形成知識“腦圖”。第二步,所有學生完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梳理補充后,教師選取部分補充得比較完善、科學、全面的學生作業(yè)當堂展示,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借鑒,思維碰撞,促進思維延展。第三步,所有學生都未補充的知識點可能就是學生存在的知識盲點,教師可以重點針對這部分進行講解和闡釋。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完成基礎知識的強化,教師補充知識盲點,既極大地提高復習效率,又能促進學生自主走向深度學習,提高二輪復習的精準性。避免教師“地毯式”知識講解的低效和“滿堂灌”。
“大專題”復習要打破以單一知識目標為追求的復習導向,新高考的試題將會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具體的、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情境和科學的學術情境,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建立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熟練地運用知識、發(fā)展知識和理解知識?!按竽繕恕钡母咀非笤谟谔嵘龑W生的關鍵能力,包括知識的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認知能力。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思維結構評價,以此推動“大專題”復習的實效性。
從“水圈大專題”的目標設計上來看,要在復習過程中設計好相應的知識目標群、能力目標群、素養(yǎng)目標群和價值目標群,并在此過程中貫穿學科德育目標的實施(如表1)。
表1 水圈專題復習“大目標”
通過表1中的總結可得,要實現(xiàn)二輪復習的專題升華,就要把大專題的目標進行統(tǒng)整歸納,并把目標細化分解到“大框架”的每一個模塊中去,將“大專題”復習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值得注意的是,“大目標”中的能力目標群要結合教學過程中給定的教學素材進行挖掘,在知識的基礎上挖掘能力培養(yǎng),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表現(xiàn)性評價和思維結構評價,讓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各項能力得到實際發(fā)展,用教學目標來整合學生的思維,通過目標的落實來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中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盲點,找到學生的能力缺陷,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改進方案。
當學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識框架體系和思維能力的時候,就要基于真實的生產(chǎn)生活情境設計原創(chuàng)試題來檢測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和學習實效。創(chuàng)新試題的設計以“水圈”知識體系為基礎知識載體,選取一定尺度的背景為依托,融合人類活動,檢驗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檢驗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題設計】為整治黃河中下游水道,建設了河流“丁”字壩工程,丁字壩由壩根、壩身和壩頭組成,兩個丁字壩之間的淤積體稱為壩田。壩根與河岸陸地相連,壩身和壩頭伸入水中,與堤岸呈“丁”字形(圖2)。根據(jù)壩頭的方向可將其分為上挑壩、正挑壩、下挑壩,上挑壩壩頭向上游延伸,下挑壩壩頭沿水流向下游延伸。圖3是黃河某河段示意圖。(①~④代表河流兩岸四個位置,箭頭方向為河流流向)
圖2
圖3
(1)闡釋河流丁字壩的功能。
(2)指出丁字壩應建在①~④處何處并解釋其原因。
(3)圖4示意北半球某河流,在圖中繪出上挑壩與下挑壩示意圖,并指出上挑壩與下挑壩的影響差異表現(xiàn)。
圖4
【答案】(1)減輕流水侵蝕岸堤,保護河岸;壩根處水流受阻,泥沙淤積造地;減緩河岸處流速,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tài)穩(wěn)定;增大河道中心水量,加強沖刷能力,改善河流通航能力。
(2)丁字壩應修建在①④兩處。這兩處是河流凹岸,流水侵蝕嚴重,修建丁字壩有利于減弱侵蝕作用,保護岸堤。
(3)
上挑壩擋水效果更明顯,壩頭處水流紊亂,下挑壩水流平順;上挑壩壩后形成螺旋流,壩頭處水流復雜,侵蝕程度更深;上挑壩后螺旋流起砂效果好,河水渾濁;螺旋流將泥沙帶至壩根處流速下降后淤積,壩田面積更大。
【試題解析】(1)河流丁字壩從河岸延伸到河水中,一方面能削弱近岸處的流速,削弱河水對河岸的侵蝕作用,大量泥沙淤積,塑造地表形態(tài)保護河岸,保護近岸的動植物免受流水的快速沖刷。另一方面將河水導流到河流中心,增強對河床的沖刷能力,加深河道,改善通航條件。
(2)丁字壩能削弱侵蝕作用,保護河岸,圖3中①④兩處為河流凹岸,侵蝕嚴重,故在這兩處修建丁字壩促淤造地,保護河岸生態(tài)環(huán)境。
(3)根據(jù)材料中的描述,壩頭向上游即為上挑壩,壩頭向下游為下挑壩。
上挑壩與水流逆向,在壩后(壩體與岸堤銳角處)易形成螺旋流,使得壩頭處水流復雜紊亂,對壩頭的侵蝕能力更強。同時,螺旋流卷起河床泥沙,使得河水更加渾濁,螺旋流攜帶泥沙運動,帶至河岸邊受地形,植物阻擋等作用的影響,流速下降,泥沙淤積造田,使得壩田面積更大,對岸堤的保護效果更好。
【設計意圖】(1)從知識層面來看,檢查學生的“水圈”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包括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等;從能力層面來看,考查學生的圖文轉化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演繹能力,需要學生從真實情境出發(fā),分析人類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素養(yǎng)層面來看,考查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能從區(qū)域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黃河水情,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xié)調(diào)觀;從價值層面來看,通過素材與設問提高學生對我國“水情”的認知程度,增強學生國家主人翁的意識。
(2)本題的學生思維誤區(qū)在于:學生通過解答第一問,分析丁字壩具有削弱侵蝕的作用,又根據(jù)材料提示,該河段屬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河流右岸常形成侵蝕岸,錯選為①和③。所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河流岸堤的侵蝕受地轉偏向力、地形、巖性等多要素的影響,學生需要從實際情境出發(fā),綜合自然與社會經(jīng)濟要素對環(huán)境做出科學的判斷和分析,本題第(1)問的基礎上進行延展和發(fā)散,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進階。
(3)本題在第(2)(3)兩問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和提升,難度較大,解決本題需要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大膽設想并驗證,在腦海中形成地理模型,運用抽象思維和演繹推理構建問題解決場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促進學生思維深度進階,突破學生思維瓶頸,實現(xiàn)學生思維上升到“拓展想象結構”。首先,繪圖檢驗學生的圖文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其次,比較上挑壩和下挑壩的影響差異,需要綜合各要素做出評價,考查學生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最后,壩體的建設體現(xiàn)了人類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改造自然的活動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大專題”式的二輪復習中,檢測學生學習實效的試題要實現(xiàn)考查目標綜合化、問題解決思維化、總結表達邏輯化,問題設計層層遞進,最大限度發(fā)揮創(chuàng)新試題檢測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思維進階,實現(xiàn)學生深度學習的目的。
總的來說,“大專題”復習就是要利用知識框架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借助目標整合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和能力提升,運用創(chuàng)新試題檢測學生的復習實效,進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突破學生的思維局限性和思維瓶頸,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幫助學生高效完成二輪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