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冬
考點概述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中明確要求考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考中直接考查文言文句式的題目不多,但考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或準(zhǔn)確翻譯句子、斷句等都離不開文言句式常識。了解并掌握這些常識,考生可以從各種文言句式的基本結(jié)構(gòu)入手?!犊荚嚧缶V》對于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要求考生掌握以下幾種: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知識鏈接
一、判斷句
文言判斷句在主謂之間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往往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常見句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如:亞父者,范增也。(《史記·項羽本紀(jì)》)
2.“……,……也”。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3.“……者,……”。如:柳敬亭者,揚(yáng)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4.“……乃……”。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5.“……則……”。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誠……”。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7.“……耳”。如:此亡秦之續(xù)耳。(《史記·項羽本紀(jì)》)
8.“……為……”。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9.“……非……(否定判斷)”。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二、被動句
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于……”。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2.“……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見……于……”。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受……于……”。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5.“……為……”。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6.“……為……所……”。如: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7.“……為所……”。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jì)》)
8.“……被……”。如: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
9.無標(biāo)志(或省略了“于”的引進(jìn),或主語后用其他動詞表主語被動)。如:帝感其誠。(《列子·愚公移山》)
三、賓語前置
文言句子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毋”或否定動詞“無”或不定代詞“莫”等。)如:忌不自信。(《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句中出現(xiàn)疑問代詞“何、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jì)》)
3.以“之”或“是”為標(biāo)志,加重語氣。(“之”“是”無實義。)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四、成分省略
文言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但省略的成分要廣得多,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分句省略等。
1.省略主語。(1)承前省。如:天下云集響應(yīng),(天下)贏糧而景從。(《過秦論》)(2)蒙后省。如:(扁鵲)居十日,扁鵲復(fù)見。(《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3)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人。”(《孟子·莊暴見孟子》)
2.省略謂語。(1)承前省。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傳·曹劌論戰(zhàn)》)(2)蒙后省。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列子·多歧亡羊》)(3)依語境省。如: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賓語。(1)省動詞賓語。如:急擊(之,代沛公)勿失(之,代時機(jī))!(《史記·項羽本紀(jì)》)(2)省介詞賓語。如:臨不測之淵,以(之,代“不測之淵”)為固。(《過秦論》)
4.省略兼語。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藺相如)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省略介詞“于”。如:躡足(于,在)行伍之間,而倔起(于,從)阡陌之中。(《過秦論》)
五、詞類活用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yùn)用,使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臨時作乙類詞用,就叫作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意思是“筑舍定居”。)(2)名詞用作狀語。①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游褒禪山記》)(意思是“從旁邊”。)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意思是“依法”。)③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zhàn)國策》)(意思是“像蛇一樣”。)(3)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東田集·中山狼傳》)(意思是“使……復(fù)活”“使……長肉”。)(4)名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從而師之。(《師說》)(意思是“以……為師”。)
2.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意思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意思是“使……苦惱”“使……勞累”。)(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與妻書》)(意思是“以……為快樂”。)
3.動詞活用。(1)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意思是“伏兵”。)(2)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餓其體膚。(《孟子》)(意思是“使……挨餓”。)(3)動詞作狀語。如:錄畢,走送之。(《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跑著”。)
4.數(shù)詞的活用。如: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統(tǒng)一”。)
考題連線
(2023年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yuǎn),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dāng)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yuǎn),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1.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解析】該題為主觀型文言斷句,可結(jié)合語意和固定句式進(jìn)行斷句。從語意上看,“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其后應(yīng)跟說的內(nèi)容?!胺蜃由浦笔琼n非書里記載的內(nèi)容,應(yīng)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yīng)斷開?!耙詮埍?,然后難之”意思為“引用觀點,然后加以批駁”,故“引以為本”后應(yīng)斷開。從固定句式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yīng)斷開。
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譯文:
【解析】該題中,“一隅”的意思是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的意思是仔細(xì)考察;“信”的意思是真實;省略了主語“我”。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