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貝
欣聞《教師博覽》將迎來創(chuàng)刊30周年,我便有想寫些什么的沖動,可又不敢貿(mào)然動筆。相比其厚重的歷史,我和她的故事便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山K究拗不過心中那涌動的情愫,干脆寫下,聊以述緣吧。
初遇——埋下結緣的種子
與《教師博覽》的相識是在碩士研究生入學的第一節(jié)專業(yè)課上。
“訂刊的習慣,從我還是學生起就一直保持了。因為各種原因,我與很多雜志斷了聯(lián)系,而《教師博覽》是我從未落下的。你們學語文,未來是要做語文老師的。這本期刊你們每個人都要讀,且要精讀、細讀?!奔嘲矐c老師目光篤定、言辭懇切。
我想,她一定是帶有某些“魔力”的,否則怎么能讓我的導師這么癡迷呢?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教師博覽》,但那時想,我一個跨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又如何讀得懂她呢?我因此從未翻閱。
重逢——聆聽生命拔節(jié)的妙音
兩年后,我順利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沒承想,我與她又見面了。
師訓老師站在會議桌前,將手中的雜志舉過肩頭。緊接著,她說道:“接下來,你們每位老師都會拿到這份雜志,她是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教育期刊。你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好好讀讀這本雜志,細細琢磨,再去談怎樣成為一名好老師?!闭f罷便將雜志分發(fā)給每一個新教師。
拿到雜志的那一刻,我呆住了:這不就是導師曾說的雜志——《教師博覽》嗎?我在心里暗想:這是怎樣的緣分,從大理到上海,從學生到老師,時隔兩年,我們竟然奇妙地重逢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變得頗為“大膽”,開始主動去走近這本雜志。
大家對她評價很高??偨Y下來有“三高”——起點高、質量高、名聲高。我是十分認可的,相比同類刊物,她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可拿來讀,可用來研,亦可用來學。柳斌先生曾言其“博而不淺、綜而不濫、專而不澀”,可謂精辟。
《教師博覽》有三個版,分別下設許多欄目,我尤愛原創(chuàng)版。我那時候剛剛參加工作,又擔任班主任,加上青藍工程、見習規(guī)培等大大小小的培訓,千頭萬緒的事情,常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這時《教師博覽》無疑為我撥開了迷霧。下課的間隙、坐車的途中、周末的閑時,我與她形影不離。
在她的引領下,我懂得了課堂上對課文的字詞句不能做“切豬肉”式的野蠻講解,要帶領學生沿波討源,感受文氣;明白了班主任的工作藝術——一則、二感、三言、四通、五心、六法;也嘗試慢慢去領悟一線教師應有的情懷、向陽而行的意義。
雖然教學事務冗雜,但與《教師博覽》的片刻相處能拂去我大半的疲憊,我常常為能夠擁有這短暫的生命拔節(jié)之聲而欣喜。
博覽——開出生命的繁花
看得多了,我也想寫。當這個想法萌生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膽魄又有了一絲“敬意”。隨之而來的是懷疑:我能寫嗎?我寫得好嗎?一番糾結之后,我仍舊鼓足了勇氣,嘗試寫作。
我終于寫就幾篇文章,滿懷欣喜地向《教師博覽》投稿?!段业哪棠獭贰饵c亮生命燈火》……當按下電子郵件的發(fā)送鍵后,我緊張的心才稍有平復。
在等待的日子里,我總是時不時地打開郵箱,總擔心錯過消息。不過一月,郵箱那頭便有了回音:
張老師好!文章記錄了成長歷程,真實可感,但離刊物發(fā)表還有一定距離。建議一是要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標題、語言、內(nèi)容或形式),二是要時時刻刻考慮讀者的感受,想想讀者讀完后會有什么收獲。張老師的文筆其實還是不錯的,只是暫時略顯青澀。多讀多寫,假以時日一定進步很大。
很顯然,這是一封退稿信,但即便是現(xiàn)在拿出來讀,我依然十分激動。從學生到教師,我投過很多雜志,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自動回復,要么是淺淺的一句“已收到”。在龐大的閱稿工作中,這似乎才是常態(tài)。然而極具盛名且在教育期刊中已然有一定地位的《教師博覽》卻拋下了“高姿態(tài)”,代之以平易近人的“低姿態(tài)”。每每回想,我時常為此而感動,這不恰似師長的點撥、親友的鼓勵嗎?這對一個投稿者、寫作者、陌生人來說太難得了!太珍貴了!
我想,這就是一個把專業(yè)和溫度浸潤到骨子里的雜志的本色吧。
或許,就是這樣對雜志的高標準、嚴要求與不忘溫度的品質,在無形中敦促了我在心里種下一個愿望:總有一天,我要敲開《教師博覽》的大門,離她近一點,再近一點,敬其為師長,愛之如親友。
我唯有不斷地閱讀、鉆研、寫作……自那以后,每一期的《教師博覽》我從未落下。認真閱讀后,對她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逐漸明白,文字不是冰冷的工具,它富有溫度,擁有生命。
那段時間我寫了很多文章,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我再次投向了她。這次,我沒有盯著郵箱,更沒有緊張,而是一如既往地閱讀、寫作、工作。
張老師好!您的文章《有靈且美 與洱共美》已在《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22年9期刊發(fā),請注意查收樣刊。祝好!
生命的芬芳,我在收到這份郵件時才有了真切的感受。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博覽”的意義!閱讀也好、寫作也罷,終歸不是為了發(fā)表,而是一場與自我的較量、與真我的交融、與生命的對話。
回過頭來看,我們相識、相知竟也有五年之久了。回望這五年,她確實陪我越過了生命中很多的艱難時刻,也給我工作上帶來許多的“高光時刻”。例如,我是全校第一個在如此重量級雜志上刊文的新教師;我在區(qū)級賽課中獲得評委一致好評的教學設計,也得益于《教師博覽》饋贈的靈感;我在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也離不開她日日夜夜的勉勵……想感念的實在太多。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幸運能與《教師博覽》相遇又重逢。我也篤定自己很榮幸,榮幸能借著“博覽”的雨露,在這蕓蕓世界中,開出屬我的繁花。
(作者單位:上海市閔行區(qū)七寶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