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艷
第一次閱讀《教師博覽》雜志,是二十多年前。雜志的主人是我先生的發(fā)小——蔡老師,他在中學教語文。我當時讀完一本,覺得很不過癮,便請先生把蔡老師的幾十本《教師博覽》都搬回家,我一一翻閱。從那以后,《教師博覽》成了我每年必訂的刊物。
2009年1月,《教師博覽》新增了原創(chuàng)版,我便同時訂閱了文摘版與原創(chuàng)版。那時候,我的孩子涵讀小學三年級,每次拿到新的《教師博覽》雜志,我與他各讀一本,讀完再交換。不知不覺,涵也成了《教師博覽》的粉絲。常常記得,涵捧著一本《教師博覽》站在車棚里,等著我載他回家的情形。日子如流水,轉眼間,當年那個在車棚里等我的小男孩,已是高出我一頭的小伙子了。不變的是,我和他依舊是《教師博覽》的忠實讀者……
從《教師博覽》的讀者成為作者,說來也有一段故事。
我素愛寫作,卻很少投稿,直到在文字里遇見方心田先生。或許,這就是緣吧。我在方先生的博客里讀過他不少散文與詩歌,很是喜愛,便在他的博客里留言,寫下自己的感悟。那時候,我并不知他就是《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的負責人。方先生從我的留言里,讀出了我對文學的熱愛,便主動加我為微信好友。在聊天中,我才得知,這位方心田先生正是《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的主編;方主編亦得知我是名小學語文教師,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喜歡帶著孩子們閱讀和寫作。
方主編在讀了我博客里的一組文章后,正式向我約稿。他發(fā)來了2014年第6期《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關注”欄目的一組稿件:《家庭教育,路在何方》《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論成功的父母》《世上有讓公主吃了立馬長大的藥嗎》《為什么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荷蘭》。我讀完這組稿件,方主編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寫一篇關于家庭教育的“卷首語”。我交給方主編的稿件,題為《給孩子真正的愛》,用在這一期雜志第一頁的“博覽人語”欄目。這并不是我第一次發(fā)表文章,卻是我第一次在《教師博覽》上發(fā)表文章,雖只占一個頁碼,但因為《教師博覽》是我鐘愛的雜志,所以發(fā)表文章的那份喜悅,自是不同一般。
從那以后,我常常會把新鮮出爐的文章發(fā)給方主編,他也總是以資深編輯的專業(yè)眼光,給我提出修改意見。那一年,《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第7期與第12期雜志,又分別選用了我的《贏了比賽,輸了什么》《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2015年的暑假,我和涵一起赴江西弋陽參加了《教師博覽》首屆讀書論壇,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從文字里走出來的方心田先生。雖然那時的他已是社長,可我依舊習慣性地稱呼他為方主編。想不到的是,涵與方主編竟也是一見如故?;蛟S,愛讀書的人,自有通用的精神密碼?;顒悠陂g,我還結識了熱情爽直的向晴主編、細膩溫婉的王凌燕編輯?!安┯[人”風采各異,與他們交流,卻都有如沐春風之感。
讀書論壇期間,作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我還參加了雜志社組織的重點作者研討會。李竹平老師、徐如松老師,我和他們都曾在QQ上有過交流,這次終于見得真人。李政濤教授、王東成教授、張宏杰教授等,他們的精彩講座,我們不舍得漏聽一個字。更幸運的是,我和涵還有機會與各位前輩面對面地交流。記得張宏杰教授講座中有個提問環(huán)節(jié),涵提問:“稷下學宮對當今的教育有何啟示?”張教授對涵提出的問題大加贊賞并細致解答。
那幾日,涵讀了《無語江山有人物》,會議間隙,他向傅國涌老師請教書中的有關內容;晚上,與向晴主編、蔡朝陽老師一起吃夜宵,一起聊天:他儼然成了我們的“小書友”。野莽先生、孫明霞老師、郭雪麗編輯,都是在這次活動中,我和涵結識的新朋友。能與光明俊偉之人結伴同行,何其有幸!
論壇結束,涵囑咐我要多給《教師博覽》寫稿,爭取參加雜志社組織的每一屆讀書論壇。我?guī)е坞蹰w時,巧遇同是參加論壇的楊林柯老師、孔令元老師,我們合影留念;九江邊的潯陽樓上,我和涵又邂逅了王東成老師與師母,他們鼓勵涵努力學習,爭取考到北京,一句“爺爺奶奶在北京等你”讓我和涵感動得幾乎落淚。這一切,皆是因《教師博覽》而結下的緣,相逢的還會再相逢。王東成老師的一句鼓勵竟也成真,三年后,涵真的考入了北京大學。
2016年,我再次提筆記錄教學生活中的點滴。這一年,《教師博覽》選用了我4篇文章。其中,《紅艷艷的簕杜鵑》是曾維平編輯向我約的稿,《我的甜蜜“詩生活”》還獲得了《教師博覽》2016年“大夏書系杯·我的教育實驗”征文的一等獎。2016年第6期,“人物志”欄目刊出了我的《把每一個日子過成詩》;其后,“教師博覽”微信公眾號也推送了這篇文章……
2016年10月,應方主編之邀,我和浙江的劉發(fā)建老師一起來到江西萬年。這次送教活動,是《教師博覽》與《江西教育》雜志共同組織的。萬年,是方主編的家鄉(xiāng),我曾不止一次在他的文章里讀到過潺潺流淌的萬年河……
10月22號下午,我給萬年第二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節(jié)童詩課,還和老師們聊了自己童詩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在這次活動中,我又結識了《江西教育》美麗優(yōu)雅的敖小英編輯、笑容溫暖的萬永勇編輯,他們都向我約了稿。此后,我陸續(xù)在《江西教育》發(fā)表了《種子的信仰》《溫暖的邂逅》,我又成了《江西教育》的作者。這份緣,又何嘗不是因《教師博覽》而結?
那次萬年之行,我在和校長聊天時得知,有的學校每個班八十多個孩子,深受擁擠之苦。萬年且如此,可想而知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生活和學習條件則更為艱苦。我可不可以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竹影居”里寫了《同一片天空,不同的世界》,表達了自己的心愿。我的想法立刻得到了親人、朋友和家長們的支持。我又陸續(xù)寫了《“我想哭了……”》《天冷了,心暖了……》等一組文章。不到一周,我收到善款5822.66元。在學生家長的幫助下,我聯(lián)系到了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林周縣唐古鄉(xiāng)藏雄村的村干部。他告訴我,藏區(qū)已是寒冬,孩子們急需冬衣。于是我和學生家長們當晚就給藏區(qū)的孩子們準備衣物,又為孩子們購置文體用品。當捐贈的物資寄往藏雄時,我們也寄去了對藏區(qū)孩子的一份情、一份愛。
“感謝您和所有愛心人士給藏雄小學的孩子們帶來的溫暖,這個冬天不會冷……”當我收到村干部給我的留言時,我想:這一份善緣,也是因《教師博覽》而結。
此后,我又參加了《教師博覽》組織的到江西上高、南豐等地的送教活動。與當?shù)貛熒木?,也都是因《教師博覽》而結。
2017年10月,方主編給我留言:“你愿意做《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的審讀專家嗎?需要文字功底強、責任心強、懂教育……”
我欣然應允,就這樣,我又成了《教師博覽》的審讀者。
過了幾日,方主編又給我留言:“‘教師博覽微信公眾號擬于近期推介一批優(yōu)質教育文化類原創(chuàng)公眾號。你若愿意,請準備好你的“竹影居”的有關宣傳材料,盡快發(fā)我?!?/p>
幾天后,我在“教師博覽”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了這樣的文字:
人們在精神生活的旅程中,最美的風景、最佳的境界,就是遇見了那些與你精神尺碼相近的人,遇見了“另一個自己”……擁有近40萬忠實粉絲的“教師博覽”微信公眾號慎重推薦一批信得過的自媒體產(chǎn)品——國內優(yōu)秀教育文化類個人原創(chuàng)公眾號,希望大家喜歡,并積極關注。
一個愛讀書、愛寫作的老師,帶著一群可愛的孩子,讀童話,寫童詩,用文字記錄師生間點點滴滴的美好故事……
一個愛讀書、愛寫作的媽媽,陪伴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高三男孩,用文字記錄母子間點點滴滴的美好時光……
一個愛旅游、愛拍照的女子,遇見一路美好的景、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用文字將所有的美好瞬間,銘刻成永恒……
文字后,附有我的公眾號賬號以及二維碼。與我有著深深緣分的《教師博覽》如此隆重地推薦我的公眾號,我心中自然是滿滿的感動。
2018年暑假,我和涵赴江蘇昆山參加了《教師博覽》第四屆讀書論壇。三年前,涵初中畢業(yè);如今,他高中畢業(yè)。即將走進北大中文系的涵,接受了方心田社長的邀請,以《讀書和學習》為題做專題演講。
《教師博覽》簽約作者的孩子作為演講嘉賓受邀參加活動,不知道涵是不是第一人?
那三天的活動,我和涵沒有錯過一場講座。張文質先生的講座題為《以勇氣贏得存在——生命的思與路》。我喜歡“勇氣”一詞,“勇氣”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是自己的理由”。“每一個不曾記錄的事件,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王開東老師在講座中闡述他之所以在公眾號中日更一文的原因。他以文字記錄事件、梳理思考,都是為了不辜負生命。在論壇中開設講座的還有朱永新老師、范小青老師等,他們的講述大都圍繞“讀書與寫作”的話題展開,這大概是本次讀書論壇的主題。
涵演講時,先講述了自己讀小學時就是《教師博覽》的忠實讀者。讀高中時,他的班主任分享了一篇雜志上的文章,他沒有看到封面,只是看了一眼目錄就判斷出那本雜志是《教師博覽》。一問老師,果然如此。他還談了自己高中閱讀的體驗:“閱讀的信仰不是生死關頭的宏偉力量,而是每一天點點滴滴的支持。高中的學習因為重復刷題感到無聊,而閱讀時油然而生的滿足感卻很能慰藉我的心靈……”
《教師博覽》創(chuàng)刊30年,我與《教師博覽》結緣將近30年。從讀者到作者,再從作者到審讀者。相信我與《教師博覽》的緣,還會有下一個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