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內(nèi)容不夠貼近實際、教育方式過于單一等。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以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fā)展。
[關? ? 鍵? ?詞]? 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問題;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20-0169-04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指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程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大學生思政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一、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指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和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大學生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徑。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思想品德、政治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和建設。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做出貢獻。其次,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政治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學生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zhì)和更強應對社會挑戰(zhàn)的能力。最后,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是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保障。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化,傳統(tǒng)的大學思政教育方式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困境,如教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不貼近、教育方式單一等。本文針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學內(nèi)容不夠貼近實際
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內(nèi)容不夠貼近實際的問題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師和教育機構(gòu)缺乏足夠的實踐經(jīng)驗,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jié)合起來。教師和教育機構(gòu)的實踐經(jīng)驗不足可能導致教學內(nèi)容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體案例和實踐活動的支持,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材和教學資源有限。大部分教材和教學資源來自政治理論、思想道德、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的專業(yè)書籍和文獻,而缺乏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和教學資源。這樣的教材和教學資源缺乏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和實踐活動,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也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最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需要改進。當前,很多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和專題講座等方式,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實踐活動,難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二)教育方式過于單一
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教育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也存在多種原因。
首先,一些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師和教育機構(gòu)缺乏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教育能力和經(jīng)驗。這些教師和教育機構(gòu)可能傾向于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忽略了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導致教育方式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其次,一些教育機構(gòu)和教育者缺乏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深刻認識。這些機構(gòu)和教育者可能認為只有通過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等方式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忽略了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這種認識上的缺陷也導致教育方式的單一。最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huán)境的限制也是教育方式單一的一個原因。一些學校的資源和環(huán)境不能滿足多樣化教育方式的開展限制了教育方式的多樣性。
(三)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
當前,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的問題,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思想狀況是影響他們對思政教育認識和重視程度的重要因素。現(xiàn)代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多樣,面臨著來自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和挑戰(zhàn),有些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思政教育對他們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其次,教育方式單一、教學內(nèi)容抽象、與實際生活脫離等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對思政教育重視程度的因素。如果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僅僅接觸到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缺乏具體的實踐案例和實踐活動,很難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同時,如果教育方式過于單一,缺乏足夠的互動和參與,學生可能會失去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和認識。最后,一些學生可能存在過度自信和浮躁心態(tài),導致他們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這些學生可能覺得自己已經(jīng)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和能力,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這種心態(tài)也可能導致他們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
(四)缺少對熱點問題的關注
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缺少對熱點問題的敏感性。許多大學生對國內(nèi)外的熱點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有限。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關注學習和娛樂等方面,對社會新聞和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同時,由于部分學生缺乏社交經(jīng)驗和社會閱歷,難以接觸到更廣泛的信息來源。其次,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過于抽象和理論化。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一般涉及政治、法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往往過于抽象和理論化,缺乏實際運用的案例和實踐活動。最后,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單一。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學術論壇等形式開展。這種教育方式缺乏互動和實踐性,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五)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
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的大學思政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大學思政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普遍抽象、概念化,很難與實際問題相結(jié)合,缺少對實踐的引導和支持,使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難以獲得真正的實踐體驗。
另外,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也與當前大學教育評價體系有關。當前的大學教育評價體系主要關注學生的學術成果和學科競賽等方面,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使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此外,傳統(tǒng)的大學思政教育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也與教師的思想觀念有關。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只需要傳授理論知識,而不需要進行實踐教學,或者認為實踐教學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以兼顧教學和科研。這種觀念的存在,也成為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的障礙。
(六)存在政治觀念的單一化
存在政治觀念的單一化主要是因為思政教育內(nèi)容過于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同時,一些教師的政治觀念也比較單一,難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復雜的政治問題。此外,一些學生可能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對政治問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導致政治觀念的單一化。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深入討論,避免簡單、粗暴地灌輸政治觀念,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多元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政治觀念。同時,教師也應該有更加廣闊、開放的政治觀念,引導學生以多元、包容的方式理解政治問題。
三、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改進措施
(一)加強實踐教學內(nèi)容的開展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內(nèi)容的開展,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思政課程中,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實踐探究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和思考。具體來說,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實踐來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例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diào)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并將所學的思政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比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可以安排學生到社區(qū)、農(nóng)村、企業(yè)等地方開展實踐活動,參與實踐探究和調(diào)研,了解和感受社會發(fā)展和實踐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此外,還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增加實踐性的教學內(nèi)容。例如,在課堂講授中,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思政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思政課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方式,體驗和感受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和問題,加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和思考。另外,還可以設置實踐課程,通過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和案例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思政知識。例如,可以設置職業(yè)道德實踐課程,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實踐,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意識和素養(yǎng)。
(二)多樣化教育方式,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等方式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不能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需要。因此,需要開展更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例如辯論賽、文化沙龍等。
首先,可以通過開展辯論賽來提高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辯論賽是一種有趣、互動的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興趣。在辯論賽中,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表達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鍛煉思辨和表達能力。此外,辯論賽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思政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可以通過開展文化沙龍等活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文化沙龍是一種有趣、互動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和交流。在文化沙龍中,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觀點、分享經(jīng)驗和心得,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此外,文化沙龍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思政意識和提升文化素養(yǎng)。最后,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志愿服務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zhì)。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環(huán)保行動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此外,社會實踐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思政知識,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實踐性。
綜上所述,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實踐性。通過開展辯論賽、文化沙龍等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通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
(三)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
為了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需要改變教育方式,注重教育效果。
首先,在思政課程中,可以增加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新聞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社會現(xiàn)實。例如,可以引入一些具有社會熱點、爭議性的案例進行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思政知識。同時,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媒體、社交媒體等方式了解國內(nèi)外重要事件和熱點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會現(xiàn)實。其次,可以在學校內(nèi)部建立學生社團、文化團隊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逐漸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建立文化藝術團隊、社會公益團隊、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zhì),同時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這些團隊可以與思政教育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思政教育的實際意義。此外,還可以在校內(nèi)開展一些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活動,例如,社會公益活動、學術論壇、文化展覽等,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例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可以開展以“愛國、守法、勤奮、誠信”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這些素質(zhì)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思政意識和責任感。
(四)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教育的效率并擴大覆蓋面
為了增強大學生對熱點問題的關注和理解,需要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擴大覆蓋面。
首先,可以通過建設在線教育平臺,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在線教育平臺可以提供各種形式的課程、視頻、演講等資源,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和了解最新的熱點問題。例如,可以開設與國內(nèi)外熱點問題相關的線上課程、講座和學術研討會,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熱點信息。其次,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qū),搭建學生交流平臺。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qū)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的重要場所。因此,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建立與熱點問題相關的話題和討論組,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分享經(jīng)驗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對熱點問題的關注和理解。最后,可以開展一些以網(wǎng)絡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動,擴大教育的覆蓋面。例如,可以開展在線辯論賽、思政知識競賽、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擴大覆蓋面。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需要改變教育方式,注重教育效果。通過增加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在學校內(nèi)部建立學生社團、文化團隊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逐漸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在校內(nèi)開展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提高他們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認識水平。
(五)加強實踐教學,推進跨學科教學
加強實踐教學是解決缺乏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實踐教學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實際的活動和親身體驗,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學??梢圆扇∫韵麓胧J紫?,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實踐機會。其次,加強實踐活動的組織,提供更多適合學生的實踐機會。比如,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的現(xiàn)實和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學校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接觸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學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在課程中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尤其是在講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時,可以引入相關案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政治知識。此外,教師還應該及時反饋學生的實踐表現(xiàn),幫助學生糾正問題,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與此同時,思政教育應該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形成跨學科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不同領域間建立聯(lián)系和應用所學知識。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對不同領域的認知和思考能力。
(六)注重引導和交流,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交流,引導學生在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同時,應該鼓勵學生參加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政治敏銳性,提高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分析能力。此外,學校也應該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對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進行評估和監(jiān)控,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增強多樣性。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的評估,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通過以上措施,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提升和思想覺悟的提高,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更好地適應和應對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
總之,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關乎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需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一系列改進措施,使大學生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實際,更具有針對性和多樣性,同時也需要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來源之一。
參考文獻:
[1]史紹良.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問題及改進措施[J].山西青年,2020(13):134.
[2]袁曉晨.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問題與改進辦法淺析[J].漢字文化,2019(22):136-137.
[3]蘇立.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問題及改進措施[J].吉林教育,2019(10):47-48.
[4]李永祥.新時期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狀況及改進措施[J].智庫時代,2018(52):232,236.
◎編輯 馬燕萍
作者簡介:張蔚欽(1984—),男,漢族,山西五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