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偉,楊明智,張文生,王濤
延安市人民醫(yī)院骨科,陜西 延安 716000
臨床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為一種全身骨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遭到破壞,增加了骨脆弱性,從而容易造成骨折[1-2]。臨床表現為發(fā)病緩慢、骨骼疼痛、易骨折,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是由骨質疏松引起的嚴重并發(fā)癥。以往臨床上的傳統(tǒng)的手術只能解決短期的骨折問題,無法解決長遠的問題,如骨質疏松、假體周圍骨組織穩(wěn)定性差等,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加上該病需要長期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患者可出現服藥依從性差,從而影響治療效果,還可導致骨折再發(fā),因此,臨床認為,增強術后骨質量、降低骨折風險是治療的主要目的[3-5]。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的出現彌補了傳統(tǒng)手術的不足,但國內外研究仍發(fā)現,手術會造成內外骨膜血管損傷,進一步加重骨質疏松,促進骨丟失。因此臨床認為,抗骨質疏松治療是提高治療骨折效果的關鍵,能從根本上提高骨量及骨強度。雙膦酸鹽類藥物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不同的雙膦酸鹽類藥物藥效存在不同,且對提高患者骨密度和藥物周期目前在臨床上一直存在著爭議[6]。唑來膦酸是一種二膦酸鹽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骨吸收,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骨吸收抑制劑[7]。本研究觀察唑來膦酸在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延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0 例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5 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老年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8];(2)配合研究者;(3)均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排除標準:(1)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者;(2)精神失常者;(3)患有甲狀旁腺疾病、腎上腺疾病等;(4)其余身體機能嚴重障礙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50~80歲,平均(69.52±5.1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齡49~79 歲,平均(68.93±5.1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口服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阿侖膦酸鈉(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70 mg,國藥準字:H20061303)治療,1 次/周,70 mg/次。研究組患者在術后1周給予靜脈滴注唑來膦酸(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國藥準字:H20041346)治療,5 mg/次,連續(xù)治療12個月。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年。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和骨鈣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containing protein,BGP)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采集兩組患者的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等待檢測,采用ELISA檢測BGP 和IGF-1水平。(2)骨代謝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1 年后采集患者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等待檢測,采用ELISA 檢測I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末端肽(hydroxy-terminal peptideβdegradation product of type I collagen,CTX)、脫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D)、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水平。(3)血清鈣(Ca)、磷(P)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采集患者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等待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ADVIA1800)檢測Ca、P 水平。(4)骨密度、髖關節(jié)功能和疼痛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1 年后采用CHALLENGER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兩組患者的骨密度。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采用Harris量表評估,分值為100分,<70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分以上為優(yōu)?;颊叩奶弁闯潭仍u估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分值為0~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GP、IGF-1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GP、IGF-1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BGP水平均明顯降低、IGF-1 水平均明顯上升,且研究組患者的IGF-1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BG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GP、IGF-1水平比較(,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BGP and IGF-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g/m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GP、IGF-1水平比較(,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BGP and IGF-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TX、DPD、SHBG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年后,兩組患者的CTX、DPD、SHBG 水平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CTX、DPD、SHBG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a、P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a、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a、P水平比較(,nmol/L)Table 4 Comparison of Ca and 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mol/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a、P水平比較(,nmol/L)Table 4 Comparison of Ca and 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mol/L)
?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髖關節(jié)功能和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骨密度、Harris、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骨密度無明顯變化;VAS評分均明顯降低,Harris評分均明顯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VAS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髖關節(jié)功能和疼痛程度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bone density,hip joint function,and pai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髖關節(jié)功能和疼痛程度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bone density,hip joint function,and pain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
相關數據顯示,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發(fā)生率占骨質疏松性骨折的41%左右,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fā)展,該骨折的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已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問題之一[9]。臨床研究表明,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過程較為漫長,骨質疏松會加快降低患者的骨質量,影響預后恢復[10]。有研究認為,骨質疏松是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因此,術后給予患者抗骨質疏松治療對促進骨折愈合、預防再次骨折尤為重要[11]。研究表明,骨折及抗骨質疏松相結合治療才能更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術后采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能夠促進骨折愈合,預防再次骨折[12]。
目前臨床上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雙膦酸鹽藥物,能夠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骨轉換。但兩種藥物的化學結構和藥動力學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引起的不良反應及適應證也不同[13-15]。阿侖膦酸鈉是骨代謝調節(jié)劑,在骨質疏松的藥理分類中,也可將其分為骨吸收抑制劑,抑制骨破壞,挽救骨組織,改善骨質量[16]。其主要生理作用是破骨細胞吞噬二膦酸鹽類藥物后,降低破骨細胞功能,減弱骨破壞作用,從而能夠保留更多的骨骼,減少過多的骨質溶解,減少骨質疏松[17-18]。藥理學表明,阿侖膦酸能夠密切地接觸骨骼,當破骨細胞逐漸融骨時,會對破骨細胞產生作用[19]。阿侖膦酸鈉為口服用藥,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持久性較弱[20]。研究表明,唑來膦酸屬于雙膦酸鹽,在藥動力學方面,唑來膦酸為靜脈用藥,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其抑骨吸收活性分別為第一、二代雙膦酸鹽類藥物的2 000倍和100倍,可使其與骨表面羥磷灰石具有更強的結合力,能夠增強抑破骨細胞能力,較其他的雙膦酸鹽可減少用藥頻次[21-22]。唑來膦酸可減少合成破骨細胞內微小結構蛋白,導致破骨細胞喪失或凋亡[23]。BGP能夠穩(wěn)定且不受骨吸收影響,通過該指標可了解成骨細胞,常作為反映成骨活性的特異性指標。IGF-1是一組具有促進生長作用的多肽類物質,廣泛分布于人體的各器官組織中,是一類廣譜性的促生長因子,是骨生成的強刺激因子,具有增強成骨細胞活性、刺激I型膠原的合成和骨骼細胞的有絲分裂、抑制骨膠原降解的作用,可有效維持骨量[24-2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BGP、IGF-1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唑來膦酸在改善患者術后骨質疏松方面效果更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CTX、DPD、SHBG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唑來膦酸在促進骨吸收方面優(yōu)勢更佳。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a、P水平維持良好,表明唑來膦酸對鈣磷代謝無較大的影響。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骨密度和Harri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唑來膦酸能夠緩解患者術后骨丟失,且不會對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造成影響。研究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唑來膦酸在緩解患者疼痛方面優(yōu)于阿侖膦酸鈉。
綜上所述,唑來膦酸在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骨代謝,緩解骨密度下降,且對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無影響。但由于本研究觀察的例數較少,研究時間較短,唑來膦酸在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還需加大標本量,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