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 毛 巖 馬 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在“組織與實施”部分提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游戲后的分享與交流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將“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因此,教師通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把幼兒交給時間與機會,將分享與交流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部分教師對于幼兒游戲的分享交流仍停留在教師主導下的“教師點評階段”,沒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而是站在成人的視角去評價游戲的好與壞以及幼兒游戲行為的正確與否。更多情況下,游戲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常常是一個比較“雞肋”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安排、事務沖突等原因可以隨時被取消。
有些教師的觀察常常是走馬觀花式的觀察,缺乏對幼兒當時活動的深入了解,僅僅成為維護紀律、確保幼兒的人身安全的旁觀者。因此,教師在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只能給予走馬觀花式的點評,無法對幼兒活動行為后的隱性發(fā)展進行有效規(guī)劃。
現有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常常呈現出四種樣態(tài):樣態(tài)一,教師給多名幼兒提供講述的機會,鼓勵幼兒講述和誰玩、玩什么、怎么玩以及游戲中的感受等;樣態(tài)二,教師根據幼兒講到的某個話題組織他們展開討論,幫助幼兒回憶并梳理生活經驗;樣態(tài)三,由教師提供游戲現場的照片或視頻,鼓勵幼兒一起回憶游戲經歷,發(fā)現游戲成功(或失敗)的過程,討論影響游戲成功(或失敗)的因素;樣態(tài)四,由教師主動提出問題,但未必是游戲中幼兒認為的問題,從而引發(fā)幼兒新的思考與討論。
《綱要》指出:“科學合理地組織和安排一日生活,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活動和過渡環(huán)節(jié),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時間安排應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币虼?,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分享交流時應遵循以下幾點要求:第一,提供工作保障,把幼兒交給時間與機會;第二,幼兒負責玩耍,教師負責記錄;第三,定點觀察,有憑有據;第四,探索多樣化的交流形式。在游戲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幼兒自始至終都是游戲的參與者,只有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才能引發(fā)其深度學習。
在主題活動“嗨,身體的各位”開展之初,我們進行了“我最愛的書”投票活動,其中呼聲最高的書是《嗨,身體的各位》——一切活動基于幼兒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我們依托《嗨,身體的各位》這本繪本進行主題設計,并實施“我認識我的……”“我喜歡我的……”“我了解我的……”等一系列活動。我們在班級設置專門的圖書漂流區(qū),同時在生活區(qū)提供牙刷、梳子、鏡子等,在娃娃家提供各種身體模型供幼兒觀察和使用,在閱讀區(qū)提供各種有關身體的繪本,在益智區(qū)提供男孩女孩身體拼圖等,運用調查、談話、體驗、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更深層次地認識自己的身體這位“老”朋友。
教師為幼兒提供充分感知材料、實現計劃、動手制作、想象替代、獲得效能感的機會,不斷反思材料提供與擺放的適宜性,以確保幼兒能在適宜的環(huán)境開展游戲。
在“戶外大循環(huán)”活動中,通過依托我園“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辦園理念,我們以“玩·美教育”課程目標為指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小班幼兒戶外運動大循環(huán)——嘗試運用不同的體育器械及輔助材料發(fā)展各種身體動作,如走、跑、跳、攀爬等;通過設置平衡區(qū)、走跑區(qū)、跨跳區(qū)、鉆爬區(qū)、翻滾區(qū)、投擲區(qū)等,采用分組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定點觀察,通過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引導幼兒在游戲后進行表達。對教師而言,游戲后的分享交流實際上是教師進一步了解幼兒的過程——盡管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觀察了幼兒的言行,但未必清楚幼兒的真實想法,而通過鼓勵幼兒在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大膽說出來,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而且有利于有益經驗的遷移。
在幼兒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因幼兒年齡不同,小班、中班與大班所采取的措施不盡相同。小班幼兒語言能力較弱,娃娃家游戲則需要教師參與到情節(jié)中,先帶動幼兒交流,然后逐漸退出,由幼兒自發(fā)表達;中班幼兒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建構區(qū)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討論,比如,玩具如何分類、將別人搭建好的作品撞倒了怎么辦,以引發(fā)幼兒積極思考、自由表達;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在一周一次的“踏板”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進行AB分組踏板討論,兩名幼兒搶踏板,另外兩名幼兒闡述、辯論,共同參與其中。在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幼兒從觀看式學習有意識地向參與式學習轉變,又從參與式學習中收獲新經驗,進而自由、自主地表達并從中獲取新知。
當我們談到高階思維時,常常會想到反思、審辯、比較、分析、創(chuàng)造等詞。但我認為審美、情感、道德這些層面更需要高階思維加入其中,而不是淺層次地探討幼兒在情感、道德以及藝術方面的感受,思中有進,從而助力幼兒實現“從做到思”的飛躍。
游戲活動能夠一步步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方位發(fā)展,幼兒只有參與其中才能有效地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游戲后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不僅僅是為幼兒提供“從做到說”的機會,而是幼兒實現“從做到思”的飛躍,從心中有“料”、玩中有“觀”,到學中有“思”,再到思中有“進”,都是幼兒外顯的學習成果。一次完整的幼兒分享交流活動,承載著幼兒發(fā)展方向的著力點,以及對未知的探秘和表達,見證了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分享交流活動常常發(fā)生在區(qū)域活動、主題活動等具體活動之后,但是游戲后的分享交流,不應僅僅局限于游戲的結束階段,同樣也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如晨間活動、餐前準備、餐后散步等。因此,教師要抓住教育的偶發(fā)契機,組織幼兒討論活動的具體內容,將分享交流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讓幼兒有話可談、有話可說。這就要求教師秉持“大分享交流觀”的態(tài)度,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因時、因地制宜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組織幼兒進行分享與交流活動,進而激發(fā)幼兒分享交流的興趣,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游戲分享活動的有效開展建立在教師對幼兒有效觀察的基礎之上,要求教師與幼兒共同商討游戲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將游戲的重要內容牢記在心,做教育的“有心人”,充分運用“掃描法”“定點法”“追蹤法”等適時把握“站穩(wěn)10分鐘”的定點觀察,在持續(xù)的一段時間里觀察、識別幼兒的言行,關注幼兒的隱性發(fā)展,做幼兒游戲分享交流的支持者。
組織分享交流活動對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很高。首先,教師要善于捕捉和發(fā)現活動中有價值的、值得探討的發(fā)展點;其次,教師需掌握五大領域核心經驗,能夠在各個活動中“心中有料”、探知發(fā)展軌跡、有效策略等,做到成竹在胸,以此展開高質量的游戲分享。
在游戲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除了常用的語言討論法、照片呈現法、作品展示法之外,教師應嘗試運用一些教育方法以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比如繪畫表現法、角色反串法、網絡圖示法等,在創(chuàng)新各種方法的基礎之上,讓幼兒的分享交流更深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