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言學課程是高校外語專業(yè)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多以專業(yè)選修課程的形式開設。該課程具有專業(yè)性強的特點,課程內(nèi)容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在該課程中引入課程思政,既有現(xiàn)實的必要性,又有先天的課程優(yōu)勢。文章以清華大學外文系“生成句法導論”課為例,分析當前語言學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究依據(j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為指導的高校語言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語言學專業(yè)課;課程思政;跨語言視角;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7-0046-03
作者簡介:胡笑適(1988—),男,山東臨沂人,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理論句法學研究。
基金項目:清華大學2021年本科教改項目“作為《生成句法導論》課程第二課堂的科研實踐探索研究”(ZY01_02)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2021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本)》,進一步強調(diào)“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四個維護”,并明確提出“建設‘大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將生動鮮活的實踐引入課堂教學”[2]。
語言學是外語專業(y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語言學相關課程在高校外語院系課程體系建設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外語專業(yè)本科階段的專業(yè)選修課程。語言學課程承擔著為立志將來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學生提供必要知識基礎的重要任務。語言學課程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提高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探索人類語言背后的隱含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人類的語言。其中,句法學屬于微觀語言學范疇,是語言學領域的核心分支學科之一,句法學課程構成語言學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3]。句法學相關課程負擔著為學生引介國外前沿理論,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語言的句法特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和邏輯思辨能力的重要任務。該課程不僅為學生傳授語言學句法領域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世界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學生可以借助該課程接觸和理解西方語言學理論的人文思想背景。目前,句法領域國際學界前沿的理論框架均由西方學者提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視角構建。在這樣的背景下,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的思想政治作出正確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辯證吸納學術觀點,用理性的眼光理解西方理論。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應讓學生加深對外語、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以及中國境內(nèi)瀕危語言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師應盡力挖掘課程的思政功能,積極鼓勵學生以跨語言視角來修正和發(fā)展現(xiàn)有句法理論框架為己任,打破西方的學術理論壟斷。本文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外文系”)開設的“生成句法導論”課程為例,探究在高校外語專業(yè)的語言學課堂有效開展思政建設的途徑。
一、高校語言學課堂思政建設的現(xiàn)有問題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開設的“生成句法導論”是一門主要面向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開設的語言學專業(yè)選修課。選課學生以外文系英語專業(yè)學生為主,也包含來自全校各個專業(yè)選修外文系雙學位的學生。這些學生均對語言學方向感興趣,但學生的句法學基礎參差不齊,且句法學的理論性較強,導致現(xiàn)有課程中的思政建設存在以下四點不足。
(一)課程的“理論性”大于實踐性
語言學課程,尤其是句法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且理論內(nèi)容豐富而復雜。以“生成句法導論”為例,其內(nèi)容包含“短語成分(Phrase Constituency)”“X理論(XTheory)”“題元理論(Theta Theory)”“格理(Case Theory)”“管轄與約束理論(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移位理論(Movement Theory)”“最簡方案(Minimalist Program)”等專題,每個專題分別需要2到3講(每講為3學時,45分鐘/學時)。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需要引介上述理論,并指導學生在具體語言現(xiàn)象分析中運用相關理論工具。然而,由于課程涉及的知識點繁雜,教師往往更關注教學進度,主要目標變成了讓學生掌握理論概念,而相對忽視了理論與語言分析實踐的結合。但是,句法學是一門經(jīng)驗科學,其理論的價值在于與自然語言事實相結合,為語言事實提供自洽的解釋和合理的預測,引導研究者挖掘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個性。考慮到漢語和印歐語之間的差異,句法學理論學習更應該發(fā)揮理論結合實踐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潛在的德育功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理論價值觀。
(二)課程的語言視角單一,與本土結合不足
縱觀全國同類開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院校,句法學相關課程大都被放在碩士階段開設,這導致國內(nèi)相關專業(yè)研究生的知識背景與國外同階段學生相比存在差距。國內(nèi)同類課程在內(nèi)容上關注國外理論介紹,不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本土意識,國外理論與跨語言事實的結合不足?,F(xiàn)有句法理論主要以英語為主要視角構建,句法學課堂對理論講解多以英語為例證,既缺少與漢語事實的對比,也缺少印歐語內(nèi)部的跨語言對比。長此以往,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會基于對外語現(xiàn)象的片面認識。事實上,基于印歐語言構建的句法理論在遇到漢語等其他語言現(xiàn)象時經(jīng)常解釋力不足,而這正是我們可以借以加入思政建設的契機,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陳寅恪曾指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4]。語言學研究也一樣需要融入到國際學術潮流中,閉門造車則無出路[5]。同樣,在句法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應避免落入“閉門造車”的誤區(qū),應該堅持“中國立場,世界眼光”的原則[6],將理論學習與外語、漢語跨語言事實相結合。這要求句法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既不能只關注外語事實,也不能只看漢語的性質(zhì)。
(三)教學手段單一,不利于貫徹課程思政理念
傳統(tǒng)的句法學課堂受課程內(nèi)容限制,大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的形式,教學課堂互動不足,許多教學目標無法貫徹,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句法學課程內(nèi)容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始終保持課堂思考和課后閱讀的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受課程容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不會積極主動與教師互動,這使得課程思政效果不盡如人意。此外,學生在課后的學習效果不佳,不能及時消化課堂所學內(nèi)容,又進一步影響了課前閱讀預習和課后復習的效果。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難以有效跟進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后學習活動,課堂思政無法在課后得到有效延續(xù)。綜上所述,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無法有效轉化為研究能力,所學理論工具不能有效實踐,學習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不足。
(四)現(xiàn)有課程考核形式單一
傳統(tǒng)的句法學課程大都以終結性評估方法在評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課程評估基本以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甚至代表了整學期的課程總評全部。這種評價機制過分強調(diào)考試內(nèi)容,但忽視了對學生理論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考察,學生學習方法很容易過于功利,一味關注課程必考內(nèi)容,學生無法利用所學知識在實際研究工作中舉一反三,不利于達成課程思政的目標。
二、高校外語專業(yè)語言學課堂思政建設的途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7]。教師可以針對每門課背后的學科特點挖掘相應的課程思政內(nèi)容。在高校外語院系開設的語言學專業(yè)課上開展思政建設,并非要在現(xiàn)有課程之外獨立開設一門思政教育新課,也不是在現(xiàn)有課程中嵌入獨立的思政模塊,而是需要授課教師確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在此基礎上挖掘現(xiàn)有課程潛在的思政元素。
(一)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
2020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國家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強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培養(yǎng),指示要“吸引最優(yōu)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8]。作為一門基礎經(jīng)驗科學,現(xiàn)代語言學重視理論的建設,而理論的發(fā)展完善需要正確認識理論與語言事實之間的關系。高校外語專業(yè)本科階段的句法學課程應鼓勵學生把握世界學術發(fā)展脈絡,引導學生直面前沿問題。教師需要認識到,現(xiàn)代語言學句法理論以英語為主要視角建立,而單一語言視角下的理論構建難免造成觀點偏頗,有失全面。因此,應該在句法學課堂上將前沿理論框架與跨語言視角相結合,充分結合學生的外語能力和母語背景,借助跨語言視角和創(chuàng)新理論工具審視漢語現(xiàn)象,同時從漢語眼光出發(fā)驗證和完善現(xiàn)有理論框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中國立場,世界眼光”的原則。
(二)豐富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跨語言視角
在具體的課程內(nèi)容組織上,高校本科句法學課程的建設首先要明確堅持結合跨語言視角來引介和審視現(xiàn)有理論。以“生成句法導論”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結合英語例句介紹相關理論分析之后,可以結合法語、意大利語、漢語等不同語言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重新審視所學理論,展開思考和質(zhì)疑。下面以“生成句法導論”的部分教學安排為例具體分析句法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由表 1可知,盡管目前課程內(nèi)容組織仍以理論講解為主,但教師可以在講授過程中適當?shù)厝谌肟缯Z言視角,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對不同語言的句法性質(zhì)的認識。例如,在講授“擴展投射原則(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時,教師可結合英語的詞匯化主語和意大利語空主語現(xiàn)象對相關理論加以闡釋論證,并引導學生結合漢語的空主語現(xiàn)象對相關分析提出質(zhì)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挖掘日耳曼語族語言(如英語)、羅曼語族語言(如意大利語)和漢語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鼓勵學生為增強理論的解釋力提供修正思路。又例如,在講授“格理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比英語被動結構和漢語被動結構的異同,結合漢語中獨特的“間接被動結構(Indirect?passive construction)”,指導學生探究跨語言被動結構在句法推導機制上的共性和差異。這樣的教學組織有助于學生更系統(tǒng)全面地把握不同語言的句法特性,使學生確立客觀正確的漢語和外語語言觀,避免學生在句法理論學習過程中將國外理論直接套用漢語事實。
(三)依托第二課堂,加強融入思政理念
如前文所述,本科階段的句法學課程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而為了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效果,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時間。因此,“生成句法導論”課程的課堂組織以提問式教學方法為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質(zhì)疑。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網(wǎng)絡學堂、微信群等平臺組織學生在課前開展研讀和自習,組織助教利用每周定期的“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為學生提供教學輔導。上述做法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并有針對地重點解決。此外,教師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科研訓練項目,構建暑期科研實踐第二課堂。目前“生成句法導論”課組織的第二課堂內(nèi)容包括(1)指導學生申請立項句法學相關的研究課題。(2)組織學生把課堂所學的句法知識與自身的母語方言、專業(yè)英語、第二外語背景相結合,開展方言句法相關的田野研究活動。(3)組織句法領域的閱讀小組,每周定期研讀和討論句法領域的研究文獻。
相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述的混合教學模式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研究實踐相結合,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自然語言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實踐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引導學生對理論作出相應的修正。
(四)確立多樣性的課程考核機制
“生成句法導論”課程采用多樣性的評價形式。除終結性的期末考試成績外,課程評價系統(tǒng)中還包含學生在課后作業(yè)的成績和學期論文的成績。需要指出,課后作業(yè)和學期論文中的問題除涵蓋基礎知識點之外,還包括開放性的跨語言句法現(xiàn)象分析,需要學生結合課堂所學提供分析。這些開放性問題并不存在標準回答,旨在考察學生對句法理論的掌握以及對語言事實的邏輯分析能力,學生需要綜合評判不同理論方案的優(yōu)劣之后作出分析,并提供語言事實作為論證,對問題的回答力求邏輯自洽。但這種多樣性的評價模式有助于幫助教師對學生整體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動態(tài)考察,可以有效衡量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結論
高校外語專業(yè)的句法學課程是一門具有很強專業(yè)性的選修課,是語言學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為有志于將來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生奠定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結合語言學作為經(jīng)驗科學的背景,句法理論與跨語言事實在句法學課程的課堂上需要緊密結合。而理論與哪些事實相結合,以何種方式結合,課程思政在以上這些環(huán)節(jié)均具有重要意義。在句法學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時刻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積極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8-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本)》的通知[EB/OL].(2021-11-30)[2022-08-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htm.
[3]? [英]麥基·陶勒曼.理解句法學(第四版)[M].崔剛,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i-xvii.
[4]?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266.
[5]? 胡建華.中國立場,世界眼光——《當代語言學》微信公眾號發(fā)刊詞[J].當代語言學,2017(1).
[6]? 蔡維天.中國語言學書院·語言學研究與探索文庫[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i-ii.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2-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8]?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11)[2022-08-14].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
[責任編輯? 巴登其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