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要求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升綜合素養(yǎng)。思政教育旨在引導學生“三觀”、實現全面發(fā)展。兩者都強調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在課程建設中將美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能夠有效提升課程質量,達成育人目標。以《美學基礎》課程為例,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展開探索。首先,要深度挖掘既符合美育目標又契合思政教育要求的教學內容;其次,在教學模式上更強調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容液態(tài)滲透至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后,密切關聯社會生活,搭建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尋求多方合作。
關鍵詞:美育;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美學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工學院思政類教改課題“美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研究與實踐”(30120300100-22-jgkt15)研究成果。
美育與思政教育對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均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兩者在課程中是否能夠有機融合,應當成為衡量課程建設質量的重要標準。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內涵、目標既有差異,也有很多共通之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實施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科學設計需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類課程,“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可見,美育與課程思政的聯系是密切的,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是可能的、亦是必要的。
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基于兩者對提升課程質量、培育人才的共同目標提出的課程改革新思路,兩者的融合可以有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協同效應。具體到“美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共通性、教學方法的交互性以及密切聯系實踐的創(chuàng)新性,應當成為促進美育與思政有機融合的主要路徑。
一、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求共振
傳統的“美學基礎”課程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和對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課程思政視域下的“美學基礎”課程,渲染了更多的時代色彩,課程的內容不僅要求增加美學研究的前沿,還要關注現實,特別是需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問題。因此,要深度挖掘既符合美育目標又契合思政要求的教學內容。
(一)關切學術前沿,把握時代脈搏
美育與思政教育的目標都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美學前沿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人們關注的美學問題應運而生的。學術前沿是具有方向性的,是指引美學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美育教育應當時刻關注美學研究的前沿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美與理論同教學實踐相結合,起到理論帶動實踐、理論助推實踐的功效。
如生活美學的興起,“與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現實以及審美泛化境況內在契合”[1],是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生活美學的繁榮,既反映了將美學融入日常生活的趨勢,也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的一種解決路徑。如生態(tài)美學的蓬勃發(fā)展,源于日益嚴重的全球生態(tài)危機,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tài)文明的概念,并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課程內容中增加生態(tài)美學的內容,既是對自然美的重新審視,也具有幫助學生理解我國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深意。
(二)關注社會現實,辨別是非曲直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更多的誘惑及更復雜的情況,容易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觀念的影響。而現代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不僅要求具備專業(yè)能力和研究能力,還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美育并非為教育而教育,而是為了指導社會實踐,美育與社會現實的關切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社會發(fā)展和變化的內在需求決定了美育的內容和目的。如果脫離社會現實、只空談美育,那么教育本身也會失去意義。
如中國當代藝術在審丑方面存在某些誤區(qū),有的藝術家為爭名奪利,刻意求丑,創(chuàng)造毫無價值、甚至混淆視聽的作品;有的藝術創(chuàng)造者觀念保守,排斥一切藝術審丑的作品,扼殺了藝術創(chuàng)新的萌芽;還有的藝術家與大眾對藝術的理解脫節(jié),使作品晦澀難懂,甚至引起歧義[2]。如何辨別美丑,如何正確審丑,成為美育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而,課程內容不能忽視現實存在的問題,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持客觀態(tài)度辨析藝術品的美丑,提升藝術修養(yǎng),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
(三)關懷心靈成長,實現人格完善
美育不僅是對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還要求滋養(yǎng)心靈,完善人格。眾所周知,人格完美和諧的發(fā)展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3]。同樣,思政教育對健全學生的人格也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在人格完善這個方面,思政教育和美育是一致的,只不過思政教育的范圍較美育更廣,而美育需要思政教育的引領,也需要思政教育的協助。
理想的人格要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適應時代需求,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完善不僅包括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人格,還要體現當前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精神需求,如仁、和諧和創(chuàng)新等[4]。結合思政理念的美育課程,需要潛移默化融入人格養(yǎng)成及其相關內容,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精神等方面著手,循序漸進地實現大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和完善。人格的育成也是美學走向倫理學的重要途徑,審美并非終點,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倫理道德的建設才是審美的最終目標。這對于美育而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對于教育來說,卻是真正的內核。
因此,教學內容的持續(xù)充實與創(chuàng)新,是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共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不僅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探微大學生思想的轉變,還要始終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深入探索美育與思政教育內容的契合點。
二、教學方法:異曲同工巧融合
美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下的“美學基礎”課程,在教學模式上更強調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容液態(tài)滲透至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中心,以引導、啟發(fā)為主,通過對比互鑒、專題討論,激發(fā)其研發(f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漸進式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滲透式”教學法
“滲透式”教學法是美育和思政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區(qū)別于傳統講授式的灌輸知識模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課程趣味性、提升學生的能力、實現價值觀的塑造。課堂中盡量采用情景式教學,努力將學生還原至真實場景中。在這些真實場景中,美育的理論與課堂實踐形成了互動,理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部頭想象,實踐也不再是缺乏理論的課堂娛樂,兩者的結合最終激發(fā)了合理的審美訴求。
如在講授審美范疇之崇高美時,可以組織學生鑒賞電影《長津湖》,感受抗美援朝戰(zhàn)士克服極端嚴寒的氣候,以保家衛(wèi)國的崇高理想披荊斬棘、英勇殺敵的鋼鐵精神。還可以結合疫情期間涌現出的最美逆行者,他們舍生忘死、顧全大局,既展現了醫(yī)者仁心的職業(yè)操守,更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精神的崇高體現。從美學的角度閱讀電影,不同于影評等專業(yè)角度,但是,兩者之間又有密切關聯。因而,借助美學的理論,不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還豐富了學生的理論儲備。
(二)專題式討論法
圍繞固定的專題開展課堂活動,有益于知識板塊的深入探究、實踐的開展。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幾乎所有課堂教學共同倡導的手段,但是,如何提升學生參與性,又是所有任課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其獨特的方法,分小組討論并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任務,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發(fā)能力,提升交流與合作能力。如分別以審美類型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為專題安排課程進度。任務的達成,最終引發(fā)了觀念的碰撞,進而提升學習的興趣。
以社會美為例,可將社會美分為實踐主體的美(心靈、行為等人的主體美),實踐活動美(日常生活、勞動實踐等過程美)以及實踐成果的美。[5]社會美專題的課程安排建議分2~3次課,組織學生從具體的案例出發(fā),以任務為驅動,探析人的主體美、社會實踐美和實踐成果之美。
(三)對比式互鑒法
在跨學科、跨文化的視域下,為了更好地理解美學的學科特性,感受中華美學的獨特魅力,有必要在教學方法中采用對比式互鑒法。這種方法在美育的思政教育中也有助于增強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在當前學科交叉與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時代,將多學科的知識引入到審美教育中,對于審美教育本身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美育課堂是一個多元知識融會的場域,文化藝術、理工農醫(yī)等多學科知識,都可以、也應當成為美育課堂關注的問題,這不僅由于美學本身研究視域,更是因為幾乎任何學科知識都有可能涉及到美育這一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教育載體。
例如,可以在美學的學科特性講授中,融入美學與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等學科的比較。鑒賞藝術美時,不妨對比中西方繪畫、中西方戲劇的不同審美追求,從而更深刻地感悟中華美學所強調的神韻之美、靈動之美等。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并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通過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比較,學生能夠真正發(fā)現和領悟文化的真髓,全面理解文化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因此,從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課程特性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只有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效果,提升學生的能力,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異曲同工之妙。
三、實踐創(chuàng)新:共建平臺育人才
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服務社會,高質量的人才應當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所以育人的過程切忌與社會脫軌,與生活脫節(jié)。無論美育或思政的教學都要求與社會生活密切關聯,搭建第二課堂、實現產教融合以及適當開展社會公益活動能夠真正使育人擺脫僅限于課堂教學的桎梏,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一)第二課堂的搭建
傳統的課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等方面有其局限性。因此,現代教學將傳統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內容豐富、時空開放、目標效果全面、實現方式多樣的優(yōu)勢[6]?!懊缹W基礎”課程第二課堂的建設可以在校內與校外同時開展。校內可以結合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黨員團員活動、文藝匯演等。校外的第二課堂包括社會實踐、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等。
如講授戲劇之美時,可以聯合大學生戲劇社團,舉辦大學生戲劇節(jié),鼓勵學生參與戲劇表演,真切感受戲劇之美,同時達成思政教育的目標。第二課堂對于美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較其他的專業(yè)課程而言更需要拓寬學習者的視野,使之感受到美育并非囿于課堂,而是擁有廣闊天地的,它的應用性和理論性同樣重要。
(二)產教融合的實現
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高校與政府、企業(yè)和地方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產教融合是比校企合作更深入、更徹底的融合,在合作中雙方都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合作時間長期穩(wěn)定、合作模式多樣、合作內容系統。具體到“美學基礎”課程,則以就業(yè)為導向,可以重點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類的企業(yè)開展合作。就業(yè)這個導向對于學生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也符合當前大學生的普遍性需求。特別是在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明確的目的性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同地方性的主題公園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參與主題公園的設計。與非遺類的文創(chuàng)企業(yè)合作,帶領學生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賦予傳統更多的青春和時尚元素。此外,信息技術對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提升學生對多媒體技術等的實操能力。美育同產教的結合也許是一種挑戰(zhàn),但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三)公益課堂的拓展
社會公益實踐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社會,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和完善人格。大學生的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可以分為救濟型、保障型和發(fā)展型三類[7]。在豐富的社會公益實踐中,學生培養(yǎng)了更強的社會責任感,磨練了意志,實現了自我價值。
例如,公益創(chuàng)業(yè)就能夠成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態(tài)[8],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yè)困境。在這一點上,“美學基礎”課程的公益實踐同樣可以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結合地方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如在社區(qū)舉辦公益類講座、公益類比賽等。這對于課堂改革、內容傳授以及學生學習來說,無異于拓展了視野、增添了更多課程選擇。
因此,有機融合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實踐,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力求與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團體的多方合作,實現協同育人。要不斷創(chuàng)新合作理念、合作模式,真正實現雙方、多方的共贏,建構一種長期有效的機制。
四、結語
總之,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關鍵在于,要時刻關切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需求,持續(xù)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與改革,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以“美學基礎”課程為例,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踐平臺等維度的創(chuàng)新,是能夠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也有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德勝,李雷.“日常生活審美化”在中國[J].文藝理論研究,2012(1):10-16.
[2]何亦邨.中國藝術審丑的當代轉向[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6:131-134.
[3]王登峰,黃希庭.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心理學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7.
[4]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5]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85.
[6]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45-46.
[7]鐘一彪.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導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9-10.
[8]唐亞陽,楊超.公益創(chuàng)業(yè)教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新抓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0):10-14.
作者簡介:岳芬,博士,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學、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