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 董玉倩 仲 華 陳素潔
原發(fā)性肝癌(PLC)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起病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腫瘤不斷增殖,可引起患者腹脹、乏力、肝區(qū)疼痛等癥狀,待患者就診時多已進展至中晚期,甚至腫瘤細胞可出現(xiàn)遠處轉移,導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礙,增加死亡風險[1-2]。目前,臨床治療肝癌多開展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方案,通過手術切除病灶后再依據病情行放化療,能夠最大限度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阻止其擴散或轉移,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遠期生存率[3-4]。但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患者遠期療效欠佳,易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若能尋找到一種可對患者預后進行早期預測的指標,則有助于臨床完善個性化治療,提高整體療效。白介素-33(IL-33)屬于IL-1家族成員,在細胞壞死或組織受損后,可大量釋放并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刺激肥大細胞生成前炎性因子。相關研究顯示,IL-33在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腫瘤中存在過度表達,與疾病的發(fā)生存在密切關系[5-6]。但關于IL-33水平變化在PLC中的具體意義及與預后的關系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旨在分析IL-33水平變化與P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PLC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8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6.58±4.37)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7 kg/m2,平均BMI(23.65±1.47)kg/m2。對照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56.52±4.32)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3.68±1.49)kg/m2。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9年版)》[7]中相關診斷;經病理檢查確診;精神狀態(tài)良好;病歷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腫瘤;存在急性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
所有入選對象均采集4 mL空腹靜脈血,其中PLC患者于術前采集,健康體檢者于體檢當日清晨采集,之后以30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留取上清液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IL-33水平,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要求進行。收集PLC患者年齡、性別、分化程度、腫瘤大小、腫瘤位置、腫瘤分期、門靜脈癌栓、肝硬化、術前甲胎蛋白水平等基礎資料。其中甲胎蛋白水平于術前采血檢查,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
(1)IL-33水平:比較2組IL-33水平差異。(2)IL-33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間關系:比較不同臨床病理特征患者IL-33水平差異。(3)IL-33水平與預后關系:隨訪2年,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比較復發(fā)與非復發(fā)患者IL-33水平差異。
觀察組IL-33水平為(258.63±20.14)ng/mL,對照組IL-33水平為(82.41±6.78)ng/mL;觀察組IL-3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4.170,P=0.000)。
低分化程度、腫瘤大小≥5 cm、腫瘤分期Ⅲ~Ⅳ期、有門靜脈癌栓、有肝硬化、術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IL-33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程度、腫瘤大小<5 cm、腫瘤分期Ⅰ~Ⅱ期、無門靜脈癌栓、無肝硬化、術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L-33水平與P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80例PLC患者隨訪2年,23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8.75%(23/80)。復發(fā)患者IL-33水平為(325.26±27.89)ng/mL,未復發(fā)患者IL-33水平為(220.41±17.69)ng/mL;復發(fā)患者IL-33水平高于未復發(fā)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142,P=0.000)。
PLC病因復雜,臨床認為在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多種因素長期相互作用下,可致使肝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發(fā)生紊亂,引起肝細胞周期障礙,處于過度增殖狀態(tài),最終形成腫瘤組織[8]。而肝癌由于血供豐富,腫瘤進展較為迅速,一旦診治不及時,則可擴散至多器官組織,增加患者死亡風險。肝癌切除術為當前PLC首選治療方案,通過切除肝臟部位腫瘤組織,能夠直接阻斷腫瘤進展,改善患者預后[9]。但肝癌具有高復發(fā)風險,一旦復發(fā)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給家庭帶來較大經濟負擔,故對于PLC患者復發(fā)的預防成為臨床研究熱點。
IL-33是一種新型炎癥因子,臨床認為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炎癥關系密切,當機體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tài)時,可誘導細胞DNA甲基化、抑癌基因點突變等一系列變化,加快腫瘤發(fā)展進程,故評估IL-33水平變化或可成為臨床掌握腫瘤病情特點的重要手段[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IL-33水平高于對照組,低分化程度、腫瘤大小≥5 cm、腫瘤分期Ⅲ~Ⅳ期、有門靜脈癌栓、有肝硬化、術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IL-33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程度、腫瘤大小<5 cm、腫瘤分期Ⅰ~Ⅱ期、無門靜脈癌栓、無肝硬化、術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患者。提示IL-33在PLC中存在較高表達,且其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分期、大小等存在密切關系。分析原因為,IL-33廣泛存在于多種細胞組織內,其屬于ST2配體之一,該配體主要表達于Th2細胞、肥大細胞等表面,當其與IL-33結合后,可產生炎癥細胞因子,促使體內形成炎癥環(huán)境,從而對正常細胞產生持續(xù)刺激,破壞基因組的穩(wěn)定性,增加基因突變風險,從而形成有利于腫瘤生長的微環(huán)境,故IL-33可參與調節(jié)腫瘤的生長及轉移[11]。因此,PLC患者體內IL-33水平越高,則體內環(huán)境越有利于腫瘤生長,而腫瘤生長快、腫瘤分期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fā)患者IL-33水平高于未復發(fā)患者;提示IL-33水平與PLC復發(fā)也存在密切關系。考慮原因為,IL-33與ST2配體結合后,可活化JNK信號通路,防止化療誘導的肝癌細胞凋亡,故其水平越高則肝癌細胞存活可能性越高。同時,IL-33水平高則提示腫瘤分期高、腫瘤體積大、分化程度低,而上述因素又是影響患者術后復發(fā)的重要因素,故IL-33水平越高則復發(fā)風險越高,能夠作為臨床早期評估PLC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IL-33水平與P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關系,且其高表達與復發(fā)關系密切,可作為臨床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