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萍 韓燕梅 李媛媛 王燕艷
腦膠質瘤是一種主要由大腦或者脊髓膠質細胞癌變而引起的顱腦內惡性腫瘤[1-2],目前臨床治療手段多數為外科手術切除。在傳統(tǒng)手術中,因術野受限,不利于病灶的完全切除。目前,顯微技術可以有效利用骨窗充分暴露腫瘤病灶同時減少無謂的腦組織暴露,術野放大,能夠實現術野內更大范圍的病灶切除,定位精準,具有良好的手術應用前景[3-4]。高壓氧大多是通過高壓純氧的呼吸,增加患者體內氧濃度,促進腦組織代謝和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其有助于患者術后腦部功能盡快恢復。同時針對適應乏氧環(huán)境生存的腫瘤細胞,可能對傳統(tǒng)的放化療都不敏感,如果實施高濃度氧氣的治療可逆轉因缺少氧氣所引起的抗拒情況并誘發(fā)腫瘤細胞的凋亡,進而改善患者預后[5]。為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高壓氧結合顯微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療效以及對腦血管痙攣的影響,以期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實施治療的腦膠質瘤患者76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2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4例、14例,年齡39~62歲,平均年齡為(43.2±7.4)歲,病程為(2.7±0.9)年,星型細胞瘤29例(Ⅰ~Ⅱ級17例、Ⅲ~Ⅳ級12例)、膠質母細胞瘤9例,腫瘤部位在枕葉、顳葉、頂葉、額葉、基底核區(qū)以及小腦半球分別為3、4、10、9、9、3例,腦膠質瘤切除程度(參照Simpson切除標準):SimpsonⅠ級切除者30例、Ⅱ級切除者6例、Ⅲ級切除者2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齡分布為39~61歲,平均年齡為(43.5±7.1)歲,病程為(2.6±0.8)年,星型細胞瘤27例(Ⅰ~Ⅱ級18例、Ⅲ~Ⅳ級9例)、膠質母細胞瘤11例,腫瘤部位在枕葉、顳葉、頂葉、額葉、基底核區(qū)以及小腦半球分別為4、4、9、9、8、4例,SimpsonⅠ級切除者28例、Ⅱ級切除者9例、Ⅲ級切除者1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切除程度、病理分級、腫瘤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臨床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CT、MRI檢查,首次手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腦膠質瘤;②術前未經過放化療、生物治療等;③生命狀況穩(wěn)定;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具有高壓氧相關治療禁忌的患者;②無法行MRI檢查從而無法判斷手術切除程度的患者;③實施介入栓塞相關治療方案進行顱內動脈瘤治療的患者;④依從性較差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采取顯微手術,術前通過影像學對腫瘤開展定位,以合適的手術入路,對分界不清晰、具有較大體積的腫瘤予以切除,減壓之后再分塊切除周圍的增生病變組織,于術后2~3周口服替莫唑胺化療,劑量150 mg/m2,l 次/天,連續(xù)服用5 d,28 d為1個周期,均完成5個周期性化療。觀察組采取顯微手術結合高壓氧治療。術后檢查患者病情特征,待其穩(wěn)定13天后開吸收高壓氧。進倉前,以1%麻黃素滴鼻,教導患者學會中耳調壓以及應急裝置使用方法。以醫(yī)用空氣加壓艙,調節(jié)至0.18 mPa,當其持續(xù)上升25 min后,戴好面罩純氧吸氧1 h,間隔10 min后實施減壓治療25 min,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密切注意加壓過程中出現副鼻竇損傷。
1.4.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結束后第4周評估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近期的療效依照WHO所制定的相關實體腫瘤化療敏感性評估標準[6]給予評定,分為進展(PD)、穩(wěn)定(SD)、部分緩解(PR)、完全緩解(CR)。有效率=(CR + PR + SD)/總例數×100%。
1.4.2 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對術前及術后6個月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neural function deficiency,NFD)進行分析[7]。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價[8],總分為100分。
1.4.3 2組患者的腦血管痙攣對比 腦血管痙攣滿足以下標準[9]:①術后有新神經系統(tǒng)體征;②術后患者的腦膜出現刺激征、頭痛、意識障礙、癱瘓等情況,并出現進行性加重;③經頭顱影像學檢測,排除了再出血等情況,且患者的大腦中動脈血流平均速度不超過120 cm/s。
1.4.4 2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2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電解質紊亂、器官功能衰竭等。
本文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間以χ2進行檢驗,若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08,P=0.023),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例,%)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和對照組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腦血管痙攣對比(例,%)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00,P>0.05),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對比(例,%)
對于腦膠質瘤患者的常見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傳統(tǒng)的切除手術一般采取顱腦開窗術,將膠質瘤的中心位置和浸潤的部分完全暴露處理,醫(yī)生利用主觀的視覺和自身過往的經驗評估正常及病變組織界限,但其手術產生的創(chuàng)面較大,不利于術后患者的康復。顯微手術可以更加精準將病變組織切除,有效降低正常腦組織損傷[10]?;颊哂捎谀X部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術后需要進一步加強腦部的康復護理。高壓氧方式治療是幫助患者利用儀器呼吸濃度很高的氧氣,改善患者的腦組織細胞缺氧情況,加快細胞恢復,進而加快病情康復。有研究發(fā)現,患者通過高壓氧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會明顯改善,特別是對于腦膠質瘤患者的康復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1]。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有效率更高,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更優(yōu),主要是由于顯微手術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小、恢復快,與顯微手術治療精準切除、速度較快完成具有一定聯系。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明顯減少,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主要是由于高壓氧可以明顯緩解腦組織損失,減少神經功能損傷[12]。腦痙攣病例的數量減少,表明患者的腦部得了明顯改善,腦細胞處于恢復過程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高壓氧可有效降低顱內壓,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腦動脈血流灌注,高壓氧可以使得患者的血氧彌散率顯著提高,血氧半徑更高,可有效改善腦細胞的缺氧和缺血不良情況,增加氧代謝產生更多的ATP,促進毛細血管增生,減輕術后腦水腫,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同時,高壓氧還可促進腦部的氣泡范圍縮小,增加氣壓,逐漸減少氣泡直徑以及體積[13-14],最終達到改善腦部功能的效果。此外,膠質瘤細胞屬于惡性腫瘤,生長較快,增長到一定體積時,需要大量的血氧供給,病灶內部腫瘤細胞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易誘發(fā)耐藥蛋白的表達,使得術后對藥物治療敏感度降低,增加侵襲轉移風險,而通過高壓氧的治療能夠提高氧濃度改善缺氧環(huán)境,提高腫瘤細胞對內科治療藥物的敏感性,降低復發(fā)轉移風險。梁平等[15]通過對照研究分析高壓氧對膠質瘤的影響,結果發(fā)現早期干預過程中采用高壓氧能夠降低膠質瘤術后患者出現顱內水腫的概率,提高其細胞的免疫功能,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高壓氧結合顯微手術可以提高腦膠質瘤治療的療效,減少術后患者腦血管痙攣,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