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后習題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課后習題的梳理與分析,了解、歸納不同文體的知識點及設問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xiàn)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重要轉變,達到高效備考的目的。
【關鍵詞】教材課后習題;初中語文;文體;中考復習
在“雙減”的大背景與考試的壓力下,一線教師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要主動減少課外作業(yè)量,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一方面也要積極想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在“減負增效”的大趨勢下,學生要從“應試題?!敝刑鰜恚嬲龑崿F(xiàn)學習方式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轉變[1]。在各地市教育教學水平存在客觀差異的情況下,考試如何才能盡可能體現(xiàn)公平,又能發(fā)揮出良好的選拔功能?考試命題會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高效地復習?對廣大教師和學生而言,教材是最直接的教學資源。重視教材,尤其是重視教材課后習題,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復習課程,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備考嘗試。
一、依教材備考的理論依據及優(yōu)勢
統(tǒng)編教材是編寫者根據課程標準精心編制的教學資料。其中選用的課文多為文學史、文化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精心甄選、文質兼美的作品是大家的思想精華,是學生與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等杰出人物心靈對話的橋梁。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座橋梁,帶領學生積極探索語言世界,不斷提高語文水平。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一般由“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板塊組成。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思考探究”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積累拓展”則更強調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兩個板塊在設問上都緊緊圍繞課文的文體特征展開。以八年級下冊第10課《小石潭記》為例,這是一篇游記?!八伎继骄俊彼岢龅娜齻€問題分別涉及了游蹤的梳理、景物描寫與情感變化、閱讀感受三個方面;“積累拓展”則考查了該文多次出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詞類活用,并推薦相關作品供學生比較閱讀。這些課后習題依據課文的文體特點進行設計,基本涵蓋了游記類文章應掌握的知識點:游蹤的安排、景物的描寫、景物特點與情感的表達等文體知識。同時,作為一篇優(yōu)秀的文言文,課后習題還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本文的重點文言語法。通讀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還可以發(fā)現(xiàn),《小石潭記》課后習題重視文體特征的設計并非特例,其他課文的課后習題幾乎都呈現(xiàn)這一共性。
由此可見,以課后習題鞏固文體知識是統(tǒng)編教材的編排特點,是編者有意而為之的結果,旨在引導師生在開展教學時保持文體意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到,要少做題,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習慣,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2]6。另外,第四學段(7—9年級)的學生要在閱讀與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2]14。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可以利用課后習題的這一特點,在學生的文體知識學習,包括以文體為線索備考的方面大做文章。
二、梳理課后習題,明晰考點與頻率
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依據體式來閱讀,是閱讀的通則;依據文本體式來解讀課文、把握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則。”[3]閱讀取向、閱讀方法與文本的文體特征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應依靠抽象的理論講解,而應在特定的文體認知、訓練上逐漸形成。中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亦是強調從文體特征出發(fā),對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文本進行分析理解。如果將教材中的課文按照文體分類整理,初中階段的課文可分為小說(不含文言文小說)、寫景抒情性散文、記敘性散文、戲劇、幻想性作品(童話、神話和寓言)、傳記、演講稿、書信、新聞、說明文、議論文、文學鑒賞、現(xiàn)代詩、傳統(tǒng)文學(文言文、詩、詞)。為了便于探討,下面以小說為例,分析如何基于課后習題開展中考文體復習。
初中階段的小說(不含文言文小說)有《帶上她的眼睛》《社戲》《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孔乙己》《變色龍》《溜索》《蒲柳人家》。對于小說這一文體,教材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要求是怎樣的?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的考查頻率與設問方式又呈現(xiàn)什么特點?整理以上課文的課后習題后可以得到表1。
除了小說這一文體,教師在梳理其他文體的課后習題時,應注意教會學生不同知識點的審題技巧,使之學會圈點勾畫設問中的關鍵詞,對考點與題干的細節(jié)要求進行準確的判斷與歸類。在對小說文體知識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每個考點進行具體研究,了解考試時不同的設問形式與要求,學會基于考點特征進行靈活作答。以下將以“人物形象”這一知識點為例加以闡述。
三、研究設問形式,歸納命題特點
通過表1可知,“人物形象”是小說這一文體的高頻考點,絕大部分小說類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把這些課后習題進一步分析歸納,按照設問角度細化可以得到表2。
通過對習題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同樣是考查“人物形象”,課后習題的設問角度與形式是豐富而靈活的,這提示師生,同一個知識點在遵守命題規(guī)則的基礎上可以靈活設問?;蚴菍⒉煌R點進行勾連,或是把課本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或是嘗試跨學科的整合……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復習時,應在把握考點基本題型的基礎上加強同一知識點的變式練習。
四、加強真題研究,了解源頭與變化
備考復習中,教師除了要重視課后習題的分類與梳理,還應加強對中考真題的研究。在課后習題的分析講解中插入中考真題,能幫助學生意識到課后習題與中考真題的緊密聯(lián)系,提高學生備考時對課本的重視。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中考真題命題形式的發(fā)展與變化的研究。比如,在指導學生掌握“次要人物的作用”這一設問角度時,教師可以展示兩道中考真題。
真題一 河南省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試語文第8題:作者在小說中設計“木木”和“老八”這兩個形象有什么用意?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真題二 海南省2022年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第16題:牟卉卉老媽這個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概括。
以上兩道中考真題都指向一個考查方向:對小說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該考點在哪里學習過呢?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查找具體出處。比如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課后的“閱讀提示”(節(jié)選):
劉姥姥雖然不是《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卻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其語言、動作極富個性。閱讀時,畫出描寫其語言、動作的語句,把握其性格特點。也可結合整部小說,了解這個人物在全書中所起的作用。
這道課后習題的考查方向也是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同的是,其中還點明了分析的關鍵,給出了分析的方法,而中考真題則直接要求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這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析關鍵與方法后拿走“支架”,以考查學生的分析水平。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在教材中屬于低頻次的考查內容。但近年來,不少地區(qū)的中考在考查小說這一文體時涉及該考點。通過分析與歸納,學生意識到:中考的題目皆有出處,與平時課堂上做的課后習題沒有很大區(qū)別。只要重視對課后習題的研究,就不難把中考真題做對、做好。出于考查的需要,一些題目往往會往題干中加入好些多余信息,或是在設問形式上加以改變。但這也只是改變了題目的表達形式,更像是把原題做了“偽裝”。學生只需靜下心剝除冗余,認真思考題目真正想要考查的知識點,并與課后習題的學習經驗相勾連,很多乍一看讓人云里霧里的中考真題,此時也會生出“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
除了做“偽裝”而本質沒有變更,也有不少中考真題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進行考查。此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從課后習題中“溯源”,也要引導其關注到題目的變化。比如杭州市2022年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第10題:
男孩道格拉斯與桑德森先生彼此影響,共同成長。下面三組人物也有類似的關系,請選擇一組,結合作品內容簡要分析。
A.孫悟空和唐僧(《西游記》)
B.簡·愛和羅切斯特(《簡·愛》)
C.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
同樣是考查人物形象,這道題考查了人物成長過程中主要人物之間或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這是從縱向的角度,在更大的范疇觀察人物的身份與人物間的關系,同時在幾個名著之間進行橫向拓展。這樣的考題既緊扣文體特征,又能靈活勾連不同文本,對考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強對中考真題的研究,多接觸優(yōu)質的考題,教師才能教予學生科學的解題方法,也賦予他們觸類旁通的能力。
五、依托課后習題,開展命題實踐
波利亞曾說,一位專心的、認真?zhèn)湔n的教師能夠拿出一道有意義的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挖掘問題的各個方面,使得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理論領域[4]。同樣的道理,通過以上幾個步驟,學生對教材及課后習題的地位、作用,對各類文體的考點與設問方式,還有中考的考查趨勢都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教師就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借助課后習題,以此為母題開展命題實踐,并通過這一訓練挖掘問題的多個方面。命制題目能檢驗學生所學,激發(fā)他們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及判斷、捕捉重點的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感受學以致用的快樂。如一個學生為《故鄉(xiāng)》命制了這樣一道題目,并附上了他的三個答案:
題目: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為下面的語句設計朗讀的重音(一處即可),再陳述設計的理由。
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示例答案一:重讀“終于”。童年真摯的情感最終讓位于封建等級觀念,這個詞體現(xiàn)了他復雜的內心活動,以及做出的艱難決定。
示例答案二:重讀“恭敬”。這個詞是對神態(tài)的描寫,重讀這個詞可以刻畫出一個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毒害的卑微的底層農民形象。
示例答案三:重讀“老爺”。這是人物的語言描寫。童年時的“迅哥”變成了如今的“老爺”。重讀這個稱呼,可以體現(xiàn)出人物之間厚厚的障壁與人物當時悲涼的心情,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抨擊。
在這道學生自命題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課后習題以及中考真題的影子。比如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任務一要求學生反復朗誦,回答“當你朗誦時,你將通過哪些手段(比如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停連)來傳達詩作的情感”的問題。又如浙江省紹興市2022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語文卷中的第16題,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給的語言進行研讀。其中的第(1)小題如表3所示:
可以看到,這兩道題都考查了重音的使用。而紹興市的中考真題將重音與文本關鍵句的理解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正與上文學生的自命題非常相似。從學生自命題的題目設計以及給出的示例答案來看,該生已經能將知識點與設問角度、考點等要素進行勾連。這說明經過上文分析、梳理、歸納、訓練等一系列步驟的復習課程,學生進一步強化了從文體特征的角度去閱讀與理解文章的意識,并懂得向教材與中考真題這兩位最權威的“老師”學習。
基于教材課后習題的中考文體復習策略,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后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文體的特征形成更清晰的認識與更完整的把握,“辨體”的能力得到提高。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在審題上出現(xiàn)的錯誤就會減少,遇到新穎的題目時也能冷靜分析,緊扣知識點有條理地進行答題,實現(xiàn)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重要轉變,從而達到高效備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萍.中考語文命題研究藍皮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郭躍輝.基于文體特征的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解讀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5):57-59.
[4]朱國暹.深挖教材母題 搭建思維腳手架 提高復習效率[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7(14):130.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