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苒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問題都需要進行“估計”,也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數的估計”。如:一篇文章的字數?學校人數?一張報紙的字數?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是可以用“估計”解決的。文章以“數的估計”主題單元為例,通過梳理教材,在估計意識、估數范圍、選擇標準和估計過程中找到學習進階。根據學習進階,進行教學設計,借助問題實例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逐步發(fā)展學生數感。
關鍵詞:估算意識;實際問題;數的估算;數感
鄭毓信指出:“估計”學習具有兩重意義:第一,有益于學生對相應數學概念與知識的理解,估算的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數感;第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特別有益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小學教材中,“估計”的內容如何分布?每一階段的估計有哪些不同?估計除了能夠快捷地解決實際問題,還有什么教育價值?文章試圖重組估計單元,以“數的估計”主題單元教學為例,通過梳理教材把握估計本質,尋找估計的學習進階,聚焦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數感。
一、把握估計本質,明確估計內涵
數學本質是從數學學科的視角來探究數學究竟是什么。在教學中,把握數學本質是有效教學的根本,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科學地理解數學概念,有效提升數學素養(yǎng)。什么是估計?它對小學生數學學習有什么價值?通過查閱文獻,可以發(fā)現:數學估計主要指個體不經過精確計算和測量,結合實際情境、數學學習經驗,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推理,快速而粗略地給出問題答案?!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估計是培養(yǎng)數感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數與數量關系的理解,要結合現實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能力。由此可見,估計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快捷地解決問題。然而在教學中,估計的教育價值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還是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重要方式。在估計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估計的本質,熟悉教材邏輯結構,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梳理教材內容,明晰學生學習進階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就需要讓學生學思結合,讓學生在聯(lián)系中學習。這個聯(lián)系指的是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文章嘗試將“數的估計”整合為一個單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估計的意識,提升估計的能力,不斷發(fā)展數感。文章依據教材和《數學課程標準》梳理出三課時,分別是二年級“有多少個字”、四年級“有多少名觀眾”和“滴水實驗”。在“數的估計”這個單元中,前兩節(jié)課是核心課,它們的估計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以小估大”,用部分(標準)估計整體。四年級的“滴水實驗”側重于解決實際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估計,提升數感。三節(jié)課雖然都應用估計解決問題,但是在估計意識、選擇標準、估計過程和估數范圍方面都有不同的內容進階提升,如圖1所示。
隨著教材的內容逐漸凸顯,學生從二年級最開始無意識地“瞎猜”,到四年級慢慢有了估計的意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會自主產生估計的需求。隨著教學的深入估計總數逐漸擴大,第一次估計安排在學習萬以內的數后面,教材內容呈現出以十估百、以百估千,總數最大不超過一千。第二次估計安排在學習億以內的大數后面,此時的估計范圍可以擴大到一萬甚至更多。
學生年級越高,尋找的標準更加自主、靈活、適當。二年級是教材給定一個標準,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就可以估計出總數。四年級則是根據實際情境靈活地自選一個合適的標準進行估計,這個標準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個標準,也可以是不同的標準。同時,二年級是以整十、整百、整千這樣的計數單位為標準進行估計,四年級學習過億以內的大數后,以自選的合適的任意數為標準進行估計。
由于估數范圍的不同,第一次估計標準的數量很少,可以實際數出來的,最后估算的結果相對精準;而第二次估計標準的數量很多,只能先估計出標準,再用乘法估算,相對第一次估計,估算的結果相對離精確值遠一些。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該單元教學內容的進階還是很明顯的。估數范圍逐漸擴大,在估計過程中學生逐步自主產生估計的需求,學會自主尋找合適的標準,估計的過程也相對豐富和多樣。正是在豐富多樣的估計中,估計的過程從數到算,從找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到把握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數感也由此得以發(fā)展和提升。
三、聚焦課堂教學,在學習進階中發(fā)展學生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在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收獲。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根據學生在“數的估計”學習進階,文章著重設計了該單元第二課時“大數的估計”一課,可以發(fā)現學生在討論不同估計方法的過程中,學習估計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從而發(fā)展學生數感,感悟估計的價值。
(一)在估計教學中提升學生數感
課堂上,教師結合具體情境提問“這張報紙大約有多少字?你打算怎么估呢?”并提出活動要求:“折一折、圈一圈、寫一寫,算一算,表示出估計的過程與結果?!备鶕n堂觀察,不同的學生呈現出不同的估計水平,如圖2所示。
課堂中,著重展現了三種不同的方法。
方法1:選擇一個比較大的標準
方法1是將這張報紙折了折,平均分成8份,先估出一份的字數,再乘8,估計出總字數。在估計一份時,再次選擇標準。經歷了兩次估計,“以小估大”的方法,估計出大數。
方法2:選擇一個比較小的標準
方法2是將這張報紙平均分成54份,每份比較小,但估計每一份時,比較精準,也有小的好處。
方法3:選擇三個不同的標準
方法3是選擇了3個不同的標準,每個標準都有這樣的2個。用每個標準分別乘標準的個數,最后相加。
(二)在估算學習中發(fā)展學生數感
課堂上,老師提出以下問題:
1. 估一估,蝌蚪有()只?
2. 估一估,大筒能盛()多少個?
從上面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到:一張報紙的字數將估計的范圍從“千以內的數”擴大到“萬以內的數”,估計的標準和策略更加豐富多樣。在選擇標準方面,可以自己選擇標準,這個標準可大可小,可以是同一個標準,也可以是不同的標準。學生對“估計數”的感覺越來越好。從最開始要實際數一數,到估計一個標準,再到運用估算得到整張報紙的字數,學生可以借助報紙直觀地感受到數的多少,使數感不斷提升。
四、“數的估計”主題單元教學的研究收獲
(一)重組“數的估計”單元,明晰學習進階
該教學設計打破了自然單元的壁壘,將“估計”內容看作一條學習主線,以數的“估計”為一個小單元,使得學生在“有多少個字”“有多少名觀眾”和“滴水實驗”三節(jié)課中,不斷提升估計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數感。
通過教材分析,三節(jié)課分別在估計意識、估數范圍、選擇標準以及估計過程方面有所不同。估數范圍逐漸擴大,估計標準從給定到自主尋找,估計的過程從單一走向豐富和多樣。正是在豐富多樣的估計中,估計的過程從數到算,從找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到把握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學生的數感也由此得以發(fā)展和提升。
(二)對比估計方法,發(fā)展學生數感
通過“大數的估計”的教學片段,學生逐漸感悟到:遇到很大的數時,往往不是去數,而是去估計,從而感受估計的必要性。在估計時,能夠自選同一個標準或者不同的標準進行估計。在比較中,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三種不同的估計水平。感悟到不同的估計方法各有各的優(yōu)勢。學生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估計思路與具體方法,培養(yǎng)思維的條理性。
估計整張報紙的字數讓學生感受到估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認識到估計的內在價值,這樣學生的估計習慣就在教師的“有意”教學中“無意”養(yǎng)成了。通過讓學生回顧估計的過程,思考該節(jié)課的收獲,再次總結提升,從而體會了估計的價值。
綜上所述,該單元在設計學習估計的策略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數感。
五、反思與改進
在對“數的估計”單元研究中,通過重組單元教學找到學生的學習進階,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是遞進的,估計的方法與策略也在增多。二年級是估計一篇文章的字數,四年級讓學生估計一張報紙的字數。如果再次實踐,可以將研究的腳步邁得再大一些,給予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可以嘗試讓學生估計一本書的字數,估計的范圍會更大,估計策略和方法也會更加豐富和多樣,學生的數感也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民. 小學生數感的發(fā)展與特征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付麗. 小學生“估計”能力的層次及特點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3]馬云鵬,史炳星. 認識數感與發(fā)展數感[J]. 數學教育學報,2002,5(02):46-49.
[4]劉麗屏. 《較大數的估計》教學設計[J]. 小學數學研究,2011(29):16-17
[5]葉蓓蓓. 對數感的在認識與思考[J]. 數學教育學報,2004(02):34-36.
[6]馬志紅. 估算教學的三個階段[J].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7(09):46-47.
[7]徐群飛,李俊. 中小學生估算意識及策略的調查研究[J]. 數學教育學報,2006(03):64-67.
[8]王永. 估算教什么?怎么教?[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09):15.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