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摘 要]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大量歌頌大好河山、寄情風花雪月的文學名句,這些文學名句與地理教學也息息相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巧用文學名句識記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巧用文學名句、諺語探討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巧用歌曲簡析南北緯度地域差異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提升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巧用文學名句欣賞迥異的地貌景觀,加深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巧用文學名句發(fā)現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異,增強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巧用文學名句、歌曲闡釋環(huán)境保護問題,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這些措施能不斷增強高中地理教學效果,更好地發(fā)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文學名句;高中地理;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1-0086-03
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大量歌頌大好河山、寄情風花雪月的文學名句,這些文學名句與地理教學也息息相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倘若教師能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景和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入一些文學名句、諺語、歌曲,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chuàng)設妙趣橫生的教學意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地理問題,從而更好地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充分發(fā)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巧用文學名句識記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學名句猶如璀璨群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巧用一些學生朗朗上口的文學名句有助于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地理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中,為了便于學生記住赤道的周長,教師可以引用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避免簡單枯燥的數字羅列,這形象有趣地解決了教師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在講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循環(huán)時,引用學生熟悉的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營造課堂氛圍,讓地理課堂充滿人文氣息;如在講月相的變化時,可引用北宋詞人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的“殘月”來進行解讀,讓學生知道句中的“殘月”指的是太陰歷月尾(農歷24日左右)的月相,殘月出現在黎明東邊天空,它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殘月如鉤”便是對殘月形態(tài)最生動形象的比喻。教師先對殘月進行解讀,再引導學生探討其他不同時段的月相,其教學效果會更好。
古詩來源于生活,古詩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教師在教學不同的章節(jié)內容時巧妙地融入古詩名句,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識記。如在講地形、氣候、季風、洋流等知識時,筆者用多媒體展示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涼州詞二首·其一》,讓學生賞識“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探討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學生通過搜索和探討,了解到楊柳之所以不青是“夏季風”不度的緣故,而夏季風之所以吹不到玉門關,這與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玉門關所處位置群山環(huán)抱,地形復雜,山脈高聳,阻斷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濕氣流的到來。夏季風來自海洋,不僅溫暖,而且潮濕,夏季風吹到的地區(qū)降水普遍增多,植物生長比較茂盛;夏季風的勢力較弱,侵入內地的速度又比較慢,影響的時間也比較短,特別是我國北方,受到夏季風控制的時間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間,夏季風到達了我國南部沿海;6月到達長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進入華北與東北;到了9月,它受到北方冬季風的逼迫又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通過探討,學生加深了對大陸性氣候、季風、洋流等知識的理解和對玉門關的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類似的文學名句素材還有很多。如南宋詩人陸游《秋懷》詩句中的“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詩人陸游在古代就察覺到城市與郊區(qū)間的溫差問題,城市溫度明顯要高于郊區(qū),這種現象叫作“城市熱島”效應。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因素較多,如城市建設、工業(yè)生產、汽車尾氣排放、人口擁擠和植被減少等。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之后,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減少“城市熱島”效應這樣的問題。學生思考后可能會得出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等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的措施,這就比教師單純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借喻的是夏季對流雨天氣。教師可通過這一名句的引入,組織學生對對流雨形成的原因與特點進行探討,讓學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是夏季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造成的,午后至傍晚時段極易形成。其特點就是降雨強度大、歷時短和范圍小,所謂的“夏雨隔田坎”就是對其降雨范圍小這一特點的絕好寫照。唐代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形象地說明了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水或下雪的天氣變化特征。唐代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這是由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
二、巧用文學名句、諺語探討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我國幅員遼闊,緯度跨度大,不同區(qū)域間由于所處海陸位置不同,在氣候方面存在較大的區(qū)域差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運用一些文學名句引出教學問題,巧妙地將區(qū)域之間的氣候差異聯系起來進行橫向對比,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例如,在教學海陸位置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教師可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唐代詩人韓愈和王之渙的詩詞等來進行比較和解說。朱自清的散文《春》中“雨是最尋常的”,江南春雨連綿的美景油然而生;唐代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中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描繪的是我國中部地區(qū)春雨貴如油的氣候特征,寫出了霏霏小雨渲染下的淡淡春意;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呈現的是西部非季風區(qū)的極度干旱景象。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文學名句串聯在一起,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全新的教學情境,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成了對我國江南地區(qū)、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降水的橫向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我國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的分布規(guī)律。再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句諺語是對橫斷山脈的真實寫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大氣環(huán)流所致,這說明地形對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二是光照所致。山間因地貌破碎,地形起伏不平,太陽高度和日照方向存在差異,造成陰坡與陽坡景觀的差異,也會有陽坡出現局部陰坡環(huán)境的現象,形成同一山地系統(tǒng)的萬般景觀。
三、巧用歌曲簡析南北緯度地域差異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提升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大,氣候差異懸殊,地形復雜多樣,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動物和植物在我國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場所,這為我國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簡析我國緯度位置特點及其對氣候和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時,筆者以播放短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欣賞著名歌唱家張也早年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后就歌詞中的“北疆(喲)播種,南國打場”引導學生對北疆與南國同一時期的農業(yè)勞作進行比較和分析,深入探討造成我國南北農業(yè)生產差異的原因。通過探討和資料收集,學生了解到南北農業(yè)生產存在差異主要與其所處緯度有關,不同區(qū)域所處的緯度位置所受太陽輻射差異較大。就我國而言,其變化規(guī)律是由南向北遞減。但總的來說,我國大部分區(qū)域還是處于中低緯度區(qū),南北跨緯度約50°,以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為主,雨量適宜,氣候溫暖,熱量充足,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品種豐富。從微觀層面看,因跨越的維度差異大,南北冬季晝夜差別較大,北方冬季白晝時間較南方短,因而對農業(yè)來說南方冬季熱量更大;而夏季南北方差異不明顯,氣溫高和光照足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就農業(yè)生產而言,夏秋交接之際往往是最繁忙的季節(jié)。
四、巧用文學名句欣賞迥異的地貌景觀,加深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我國地域遼闊,就地勢而言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自西向東形成三個逐級降低的階梯狀斜面,這是我國地貌總輪廓的顯著特征。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在學習地貌特征的區(qū)域差異表現內容時,教師可巧用文學名句引領學生欣賞迥異的南北地貌景觀,加深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實現地理新課改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強化對學生情感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搜集了大量與我國相關的地貌影像素材,精心制作了一段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詩朗誦教學短視頻,讓學生在欣賞短視頻時更了解我們的祖國: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水拍驚濤的“金沙江”、冰雪覆蓋的千里“岷山”,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所描繪的巍峨挺拔的北方山體和銀裝素裹的黃土高原雪景,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中所頌揚的美麗遼闊的大草原,以及“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鄉(xiāng)等。通過引用與解讀文學名句,讓學生在地理教學中能直觀地了解我國東西南北迥異的地貌,在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五、巧用文學名句發(fā)現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異,增強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
我國幅員遼闊,自東向西距離海洋由近至遠,降水量由東向西逐漸減少,在景觀上具有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地域分異的特征,植被分布也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觀。
在地理教學中,筆者將《山居秋瞑》和《惠州一絕》的詩句配上動態(tài)的景觀呈現于教學課件中,讓學生領略暖濕氣候條件下嶺南地區(qū)生物種類多樣性的景象;通過對《敕勒歌》的賞析領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古大草原景觀。然后,筆者鼓勵學生搜索反映西部內陸地區(qū)黃沙漫天的荒漠景觀的文學名句,讓學生在探究中明白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地域差異;繼而探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所反映的氣溫垂直變化的特點,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正是由于這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性造成了山上桃花與山下桃花盛開和凋落的時間不同,讓學生明白植被的垂直分布也是存在差異的。通過對諺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解讀,將植被地域分布的水平和垂直差異同時呈現出來,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成就感,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從而加深學生對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認識。
六、巧用文學名句、歌曲闡釋環(huán)境保護問題,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huán)保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的過度開發(fā),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和水土流失問題。人們逐步認識到,社會要進步除了保證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還要做好環(huán)境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工作,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適時地與學生共同賞析與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文學名句,如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體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構建的立體美:澄清的江水,孤鶩的悠閑,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道欣賞降央卓瑪所演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品味歌詞中所頌揚的美麗遼闊的大草原,再聯系現實中由于過度放牧造成草原草場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不斷提高學生人地協(xié)調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關于地理學科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文學名句手抄報或開展相關知識競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環(huán)保意識,帶動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環(huán)境保護的公益活動中。
總之,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適時融入相關的文學名句、諺語、歌曲,并找準切入點,將文學名句為地理教學所用,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落實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實踐學科深度融合的課改精神,不斷增強地理教學效果,更好地發(fā)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李廣堯.淺談文學名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妙用[J].青春歲月,2016(23):171.
[2] ?陳長明.文學佳句在區(qū)域地理教學中的巧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0(8):5,13.
[3] ?楊大尉.在地理教學中妙用文學名句[J].中學時代,2014(4):165.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