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慕 何舍予
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家園溝通的有效性?;诖?,浙江省杭州市藍宸幼兒園嘗試以行動研究為范式,探索基于共情“視·驗”研習,旨在螺旋式循環(huán)上升的研修過程中逐步提升教師與家長的共情能力。
共情溝通助力專業(yè)發(fā)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提到:“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薄队變簣@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善于傾聽,并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笨梢?,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不僅只有幼兒,還有家長,有效的家園溝通可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fā)展與成長。
家園共情能力亟待加強 本園青年教師占比59%,由于這部分教師的工作年限短、缺乏實踐經驗,對于家園共情大多只停留在理論上,還無法真正考慮到不同家長的需求。他們經常會因為溝通觀念和意識的薄弱,且沒有掌握和運用恰當良好的溝通策略與方法,造成家長的誤解,給日常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家長和幼兒教師的溝通形式悄悄發(fā)生了改變,隔屏互動、線上交流逐步成了常態(tài),而這樣的溝通形式更容易讓幼兒教師與家長產生隔閡,不利于日常教育工作的開展與幼兒的成長。
共情課程框架逐步完善 園所依托杭州市教師教育課題“共情‘視·驗研習:提升幼兒教師共情力的園本研修策略探究”,聚焦教師與幼兒的共情能力提升,通過近兩年的共情專題研修,本園教師的師幼共情能力有所提升。而家園溝通是幼兒教師基礎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園本學年立項的杭州市教師教育課題“家園溝通中提升幼兒教師共情能力的園本研修策略探究”延續(xù)共情園本研修規(guī)劃,注重提升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共情能力,強調與家長合作共育,引導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完善共情成長的園本課程框架。
“視·驗”研習是本園園本研修中使用的方法。其中,“視”,指視頻訓練的方法。以教師親身經歷的家園溝通中的真實案例為藍本,提前拍攝視頻素材,在研修中觀看視頻,再請教師們分析視頻案例,優(yōu)化共情策略?!膀灐?,指體驗式研習的方法。請教師們分別飾演當事教師和家長,再現(xiàn)溝通過程,在模擬情境的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家長的心情和感受,從而獲得共情的態(tài)度和能力。
研究目標 幫助教師正確認識和解讀“共情”的發(fā)展價值,掌握共情理論在家園共情中的實踐運用能力,提升教師與家長的共情能力;結合家園溝通的現(xiàn)實需要,總結出提高幼兒教師家園共情水平的有效策略,為幼兒健康成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園環(huán)境;通過實踐,探索共情“視·驗”研習園本研修策略的可行性和推廣性,梳理可操作的園本研修流程,完善具有園本特色的幼兒教師培養(yǎng)模式,形成可供借鑒的樣本和案例。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見圖1),致力于在螺旋式循環(huán)上升的研修過程中逐步提升教師與家長的共情能力。
第一階段是共情準備階段,首先對全園教師進行家園溝通的共情能力水平前測,采集數(shù)據(jù),然后分析教師共情能力發(fā)展狀況、發(fā)展特點、共情能力缺失原因。
第二階段以團隊輔導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開展共情理論學習,通過視頻訓練、體驗研習進行共情實踐體驗研修。
第三階段是跟進優(yōu)化階段,對第二階段的專題研修進行跟進和完善,總結梳理家園溝通中教師的共情策略,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園合作教育環(huán)境。
分析數(shù)據(jù),篩選素材 根據(jù)《人際關系反應指針量表》及自編開放性問卷對全園教師進行家園溝通共情能力水平前測。整理前測數(shù)據(jù),分析影響共情能力的因素,尋找適合共情能力培訓的理論基礎。針對幼兒教師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羅列清單進行范疇篩選,參照已有共情能力培訓的方法過程,整合一套適合家園溝通中幼兒教師共情能力培訓的方案內容。
豐實理論,“視·驗”研習 采用行動研究法,對幼兒教師進行共情能力的階段培訓。研修分為理論主題研修和實踐體驗研修兩個模塊,主要采用視頻訓練、體驗式研習的研修工具,通過專題研討、專家講座、自主學習等研修形式提升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共情能力。
一是理論主題研修,豐實共情知識。理論主題研修主要通過教育專家、幼兒園教科研團隊的團體輔導和教師自主學習的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共情能力的概念、結構及影響因素,掌握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通過理論學習為后續(xù)的家園溝通夯實基礎。例如,在理論主題研修“超限效應給家園共情溝通帶來的啟示”前請教師收集并自學問題行為的相關文獻。在園本研修中聚焦因幼兒問題行為引發(fā)的溝通案例,頭腦風暴分享觀點,理清超限效應的概念;超限效應的來源;溝通誤區(qū);以及超限效應給家園共情溝通帶來的啟示。最后總結梳理出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行為”,如何與家長溝通。實踐證明,理論主題研修讓教師有了然于心的深層底氣,為有效開展家長工作開辟了新思路,為家園共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讓教師可以讀懂家長需求、打通那些阻礙溝通的糾結點、困惑點,在輕松的研修氛圍中每位教師從自身需求、自我角度出發(fā),掌握共情的相關理論以及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奠定了教師們扎實的共情理論基礎。
二是實踐體驗研修,提升共情能力。第一,視頻訓練。視頻訓練,即以教師們親身經歷的家園溝通中的真實案例為藍本拍攝視頻,在園本研修中,請教師分析視頻案例中教師的共情策略,提出優(yōu)化方案。例如,在視頻訓練“不肯放手的奶奶”園本研修中,以“影視經典秀”的游戲開啟,教師集體觀看影視經典橋段,選擇角色進行模仿表演,使視頻人物情緒狀態(tài)再現(xiàn)。然后,再現(xiàn)家園溝通視頻——聚焦兩個問題:視頻案例中教師是如何共情的?如何進行優(yōu)化?小組交流,情境試練。最后,總結梳理出共情對話模式和共情表達句式。第二,體驗研習。體驗研習,即請教師分別飾演當事教師和家長,再現(xiàn)溝通過程,在模擬的情境中體會家長的心情和感受。例如,在體驗式研習“老師,小A回家我發(fā)現(xiàn)他手上有一條劃痕”園本研修中,請教師觀看現(xiàn)場情景劇,對比錯誤的共情方式和正確的共情方式。分組交流案例中的教師處于第幾共情水平,錯誤的共情方式對家長有什么影響,分析教師共情回應的亮點。請家長扮演者講述扮演感悟,同時為情境中的教師出謀劃策。在體驗式的園本研修中,請教師分別飾演當事教師和家長,在模擬的情境中換位思考,體會家長的心情和感受,從而獲得共情的態(tài)度和能力。在研討過程中,教師還原家長的心理活動和肢體表現(xiàn),做到真正了解家長的情緒表達,真正代入自我,做到與家長感同身受,通過交流討論不同情境不同家長使用的共情策略,更專業(yè)地分析家長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策略使用的情境,從而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共情方式。
跟進優(yōu)化,總結梳理 在與家長共情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地學習、總結和遷移共情經驗,基于共情場景做出不同的共情反應,螺旋式地提升自身共情力。培訓結束后,再次使用《人際關系反應指針量表》及自編開放問卷對幼兒教師進行共情能力水平后測,采集數(shù)據(jù)進行前后測對比,檢驗培訓成效。最終,總結梳理出提高幼兒教師家園共情水平的有效策略,提出提升幼兒教師家園溝通中共情能力的培訓建議。例如,我們在研修過程中梳理的“家園共情五步驟圖(如表1)”,教師可參考共情步驟,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和諧的環(huán)境。
共情能力顯著提高 本園教師通過園本研修、專家講座、專題研討、自主學習,對于共情有了基本的認知,可以根據(jù)卡可夫和皮爾斯的共情五水平評判標準表,更直觀地了解共情等級、明確共情模式。行動研究結束后,根據(jù)《人際關系反應指針量表》對幼兒教師在研修初期和末期進行測試(如表2),并用 SPSS25.0 進行了分析,非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M±SD表示,組內比較采用威爾科克森秩檢驗,α=0.05。經檢驗,共情關注、觀點采擇、個人憂傷、想象力四個指標的后測成績均顯著高于前測成績(P<0.05)。本園教師的科研水平也有效提升,在認真解讀共情理念的基礎上撰寫課題、論文,成果喜人。
資源共享,自主學習 在以共情為理念的園本研修行進過程中,已形成園本研修方案集一冊、建立了線上的共享共情理論資源庫,家園溝通常見問題大集錦。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共情資源庫,借助共情五水平標準以及共情能力階段、維度、結構與共情行為指標更好地回應家長,理解與支持家長的情緒表達,同時提升自身的共情對話能力,自主學習提升自我。
家園攜手,溫暖同行 本園教師共情水平提升的同時,家長滿意率也隨之提升。這是對我們家園共育工作的最好認可。讓每一位選擇藍宸的家長感受到我們對幼兒成長的重視,感受到共情課程是有溫度的,這是我們用心打造的有愛的幼兒園。
【本文系2022年杭州市教師教育課題“家園溝通中提升幼兒教師共情能力的園本研修策略探究”(課題編號:2022JSJY072)的研究成果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