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萌 羅小力
摘要: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了解目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宗旨及特征,來了解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現(xiàn)狀,并通過關注公共文化服務不同主體在供給過程中的協(xié)調與互動提出建議,最終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
關鍵詞:文旅融合;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服務的本質是政府通過使用和分配社會全體的公共資源從而實現(xiàn)和保障公眾的基本權利[1]。因此,政府履行文化服務職能的目的在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fā)展公共文化事業(yè),滿足公民的公共性文化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劇烈變革,公眾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對提升公共文化產品和供給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我國的旅游業(yè)在公眾消費升級中也呈現(xiàn)迅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公共服務相互融合借力,加強旅游作為文化傳播的方式,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根據公眾的文化旅游需求不斷完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標準,豐富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在保證所有公眾都能夠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兼顧不同群體的文化旅游需求,成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與宗旨。
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許多城市的博物館已然成為公眾休閑、娛樂、學習、旅游的打卡地。博物館提供的舒適寬闊環(huán)境、多元化的展覽、豐富的社教活動等資源使其成為滿足公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最佳場所。那么在以博物館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融合的重要形式背景下,相較于以往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現(xiàn)狀,如今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一)傾向于更加豐富的準公共物品
自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可以享受公共博物館提供的文化展覽、文化活動等各項產品及服務。在博物館達到最大承載量前,任一觀眾在參觀博物館展覽或活動所獲得的服務都不會影響其他觀眾從博物館中獲得同樣的信息服務[1],觀眾也不需要因此支付額外的費用。所謂的純公共產品指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及非排他性的產品,顯然博物館提供的這類公共文化服務屬于純公共產品的范疇。當旅游景點成為博物館的延伸時,博物館僅僅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還遠遠不夠,需要提供更加多樣化及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提升公眾的文化旅游體驗才能打動公眾。博物館提供的如餐廳、電影院、咖啡廳、文創(chuàng)商店等特色服務內容,需要公眾另外付費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例如南京博物院頂樓露天位置開設了咖啡館,觀眾可以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欣賞紫金山的美景;上海博物館更是將館內文物制成了咖啡拉花,讓觀眾隨時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里(圖1)。由于此類服務和產品的供給相對有限,并不是人人都能夠獲得,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屬于準公共產品的范疇。隨著公眾文化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博物館要想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就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提供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準公共產品的種類供給在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占比將會越來越大。
(二)傾向于更加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以往主要以豐富的展覽及活動為主要載體,然而在供給過程中因參觀者的能力、社會經濟地位、知識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參與者獲得的感受不同[2],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即使博物館平等地供給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也依然無法保證最終成效的平等性,也正是因為展示形式的限制使得許多博物館呈現(xiàn)的公共產品專業(yè)性過強而無法獲得公眾的認同感。通過將博物館參觀轉變?yōu)椴┪镳^文化旅游,依托博物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設施,融合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信息服務等各項內容,以文化為核心,將文化活動和游覽觀光有機結合,借助文化旅游演藝、沉浸式演出等形式,建立集“觀”“學”“游”于一體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驗新模式,打破旅游與文化之間的壁壘,淡化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邊界,讓公眾以旅游的形式去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滋潤,降低公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難度,讓公眾能夠更加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例如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里,公眾除了參觀還可以欣賞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南京白局演出,加深對南京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了解;又比如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以瞻園園林為核心,將經典紅樓夢劇目與園林的建筑結合,打造“金陵尋夢·夜瞻園”實景演出項目,演出融合了園林文化、戲曲文化、實景演繹等元素,加上傳統(tǒng)戲曲、器樂、舞蹈,為游客營造多層次的文化體驗,深受歡迎。
(三)傾向于更加多元化的主體供給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及公眾需求的提升,博物館能夠為公眾提供越來越多樣化且高品質的服務,這其中除由政府提供經費保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外,其他服務提供商發(fā)揮的作用必不可少。事實上,隨著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的進程不斷加快,合作供給在博物館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中越來越普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體日益呈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其供給主體不僅僅是博物館,還包括公共部門的公共企業(yè)、私人企業(yè)、非營利組織等。同時,當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涌入博物館,博物館所面臨的公眾需求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文化需求,而是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休閑需求,公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消費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一同促進博物館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的主體供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節(jié)約公共財政支出,還能讓博物館公眾獲得更加精準、有效且專業(yè)的服務,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與數量、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和效益有一定益處。
在博物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下,公共文化服務的聚焦點從博物館拓寬至公共部門、企業(yè)、公眾等多方面。企業(yè)及公眾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如何通過增強各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意愿來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水平成為博物館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博物館層面——完善制度、加強管理
以往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提供過程是博物館作為供給主體在政府的政策制度下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政府往往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同時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管理者。這種雙重身份讓政府能夠發(fā)揮科層制的體制優(yōu)勢,相對簡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過程,使得各項管理活動的內在矛盾內部化[3]。在多元供給模式中,首先博物館需要將公共職能從直接提供者向監(jiān)管者轉變,處理博物館與其他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協(xié)調與沖突,其次要注意把控和協(xié)調不同價值取向的服務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質量,厘清博物館與其他服務主體之間的關系,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建立約束評價機制,加強監(jiān)管。同時,采取服務外包、項目授權、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構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管理規(guī)范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保證其他服務主體能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雙方建立信賴持久的關系,最終共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效益的提升。
(二)企業(yè)層面——科技融合、深度合作
旅游企業(yè)作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供給者,需要與博物館建立更加深入持久的合作關系。在深度挖掘博物館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精心展現(xiàn)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原創(chuàng)文化IP的基礎上,企業(yè)要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與投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提升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yè)供給。當前文化和旅游發(fā)展的動力已經從資源要素向科技要素轉變,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公眾探索文旅產業(yè)新模式,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成果在虛擬博物館、沉浸式展陳體驗、活動互動等博物館領域及場景的轉換,利用互聯(lián)網跨地域、在線化的特點,將博物館的數字化旅游產品向農村、西部等有需要的地方輸送,使得公眾能夠更加公平、便捷、高效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企業(yè)通過與博物館等文化單位開展科技普及教育的人才培訓和多元化組織合作共建的方式,積極幫助博物館提升數字化水平,培養(yǎng)形成數字化思想,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
(三)公眾層面——分眾服務、提高參與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最終目標是向公眾開放并且以公眾為核心環(huán)節(jié),可以說公眾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使用者、參與者又是最終的傳播者,公眾與政府、博物館及其他服務提供商的關系密不可分,公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參與方與自我服務者,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價值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而公眾在參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呈現(xiàn)多樣的互動形式。公眾的評價、建議甚至投訴都對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公眾參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形式,博物館可以進行分眾管理,例如通過建立會員機制、定期回訪、邀請觀展等方式增強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意愿與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在日益升級與完善,通過有效管理能夠幫助博物館在面對政府、企業(yè)、公眾等多方主體時探索更加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從而更好地擔起博物館的文化職責。
作者簡介
謝宇萌,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管理、博物館文創(chuàng)。
參考文獻
[1]李少惠,曹愛軍,王崢嶸.行政變革中的公共文化服務及其路向[J].中國行政管理,2007(4):25-27.
[2]郭春媛.公共產品視角下文物博物館產品屬性劃分及供給模式[J].東南文化,2020(4):145-151.
[3]張云翔.公共服務的共同生產:文獻綜述及其啟示[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8(5):31-45,126.
[4]石國亮,張超,徐子梁.國外公共服務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