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原平
[摘? 要] 科學性是試題命制最基本的準則. 本文提出在命制初中幾何試題時,要理清圖形結構特征,關注幾何圖形的確定性;合理呈現(xiàn)表達形式,提高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加強一題多解研究,破除慣性思維的局限性.
[關鍵詞] 幾何圖形;確定性;科學性;命題思考
試題命制是教師專業(yè)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它是日常教學工作的延伸. 一套高質量的試題既能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又能發(fā)揮教育教學作用,對教育教學效果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價. 然而,在初中數(shù)學試題命制的實踐過程中,題目設置不科學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初中幾何中的計算題,在命題中稍有疏忽,就會出現(xiàn)問題. 文章中的例題是筆者在中考復習課堂上收集到的試題,試圖通過本文與初中數(shù)學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關于試題命制時應注意的問題.
真題再現(xiàn)
(2020年南充市第6題)如圖,在等腰△ABC中,BD為∠ABC的平分線,∠A=36°,AB=AC=a,BC=b,則CD=( ? ? )
A.? ?B.
C. a-b ? ? ?D. b-a
試題分析
本題圖形簡潔,條件清晰,問題明確,是中考中一道非常普通和簡單的幾何題. 命題人把這道題放到選擇題的第6題,顯然是把它看作是一道容易題,學生得分率也應該較高.
試題是通過黃金三角形為背景,立足對三角形內角和,角平分線的定義,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以及線段的和差等知識點的考查. 雖然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但都是較為容易掌握的基礎知識. 學生只需通過觀察、猜想、演繹推理,將等腰三角形的底邊轉化到腰上,再通過線段的加減即可解決問題. 本題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中蘊含了豐富的幾何知識以及對基本技能的考查.
解法探究
解法一? 因為∠A=36°,AB=AC,所以∠ABC=∠C=72°.
因為BD平分∠ABC,所以∠ABD=∠DBC=36°,∠A=∠ABD=36°,∠BDC=∠C=72°.
所以AD=BD,BC=BD,AD=BC=b.
又因為AC=a,所以CD=a-b. 故選C.
解法一無懈可擊,命題人也應該是這樣設想的,肯定大多數(shù)學生也能得到正確選項C. 可是,一個城市的中考考場上少則幾萬,多則十多萬學生在考試,難道他們的想法都會按照命題人的設想去思考嗎?我們不能排除學生可能會有以下解法.
解法二? 由解法一可得∠DBC=∠A=36°.
又因為∠C=∠C,所以△BDC∽△ABC.
所以=,即=,所以CD=.
解法三? 利用角平分線和平行線組合,巧妙構建新的等腰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解答本題.
如圖2,過點D作DE∥/AB交BC于點E,所以△DEC∽△ABC,=.
由法一得∠ABC=∠C=72°,所以∠DEC=∠C=72°,所以DE=DC.
又因為∠ABD=∠DBC=36°,所以∠ABD=∠BDE=36°,∠DBC=∠BDE,所以BE=DE,BE=DC,所以EC=b-CD ,即=.
所以CD=.
解法四? 如圖3,過點D作DE∥CB交AB于點E,
所以∠DBC=∠EDB,=.
因為∠A=36°,AB=AC,所以∠ABC=∠C=72°,AE=AD,所以BE=DC.
又因為BD平分∠ABC,所以∠DBE=∠DBC,所以∠DBE=∠EDB,△EDB∽△DBA.
所以BE=ED,DC=ED,=,所以CD=.
解法二、解法三和解法四主要都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求CD的長. 這種解法在幾何學習中,對圖形的相似變換掌握較好的學生,往往能夠根據(jù)題目條件自然聯(lián)想到的方法.
解法五? 如圖4,作AE⊥BC于點E,BF⊥DC于點F.
因為AB=AC,所以CE=BC.
由法一得BD=BC,所以CF=DC.
在Rt△BFC中, cosC=;在Rt△AEC中,cosC=.
所以=,即=,所以CF=;
所以CD=2CF=.
解法五利用同一個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是定值建立等量關系,巧妙的求出CD的值. 雖然該方法也需要證明△ABD與△BDC是等腰三角形,與解法一比較明顯復雜得多,但解法一與解法五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尋根解惑
五種解法得出三個不同的答案,筆者也感覺困惑,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是否可以統(tǒng)一為一個相同的結果?帶著這個疑問,筆者繼續(xù)探究發(fā)現(xiàn)將a-b,,這三個式子中任意兩個相等,化簡后均可得a2-ab-b2=0,解得a=b或b=a,將a=b或b=a分別代入三個不同的答案,最終都得到CD=b或CD=a這兩個相同的結果.
用正弦定理和倍角公式,也能說明a與b之間的確存在內在的關聯(lián). 因為在△BDC中,=,即=,化簡得DC=①;在△ABC中,=,化簡得a=2bcos36°②.①÷②得DC=.
通過以上探究,說明該三角形中a與b之間的確存在內在的關系. 也正是這個原因,使我們在解答這個題時,由于解題路徑不同導致呈現(xiàn)的結果不相同. 這種題目設置不科學的現(xiàn)象,導致試題對教育教學效果不能給出客觀、科學的評價.
命題思考
1. 理清圖形結構特征,關注幾何圖形的確定性
為什么會有上述情況發(fā)生?這就不得不說到圖形的確定性——只要圖形的形狀確定了,那么該圖形的內角度數(shù),各邊長度之間的比例關系就是確定的,由此得到的該幾何圖形的各種性質也是確定的. 該例題圖形中由∠A=36°,AB=AC,就說明△ABC的形狀已經確定,只是大小不確定,但其腰長與底邊的比==2cos36°是確定的值. 同樣根據(jù)題目條件可知△DBC與△ABD都是等腰三角形,他們的底角分別是72° 和36° ,它們的形狀也是確定的,那么它們腰長與底邊的比也應該是一個確定的值. 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三種不同的計算結果,但經驗證它們都是正確的.
所以,編制一道幾何試題時,教師必須對問題本質、圖形結構、相互之間數(shù)量關系與位置關系有充分的認識,在給出數(shù)據(jù)時,要認真思考圖形中是否存在“量”之間的制約關系,充分考慮各個條件是否具有相容性,以免出現(xiàn)試題不科學的現(xiàn)象.
2. 合理呈現(xiàn)表達形式,提高試題命制的科學性
《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要求依據(jù)課程標準科學命題,提高命題質量,明確指出客觀性試題要有確定的答案. 科學性、正確性、邏輯性、規(guī)范性、層次性、創(chuàng)新性等是試題命制中必須遵守的原則. 從專業(yè)化的眼光來看,命題必須首要注重科學性[1]. 科學性是任何考試都必須遵循的基礎性原則[2]. 命制試題的過程中命題人必須用心思考,規(guī)避因題目的敘述或呈現(xiàn)形式的不科學所帶來的偏差或風險,更不能因為題目設置不科學給考生帶來心理恐慌. 如果將題目中的“CD=( ? ? )”改為“CD的長可以表示為(? ?)” 這樣的敘述就比較科學. 因為這樣的描述表示下面有一個代數(shù)式是正確的,但并不排除還有別的表達形式. 試題中“D選項”是一個無效選項,因為“b-a”明顯是一個負數(shù),就相當于自然去掉一個選項. 如果改為設置更科學,更能體現(xiàn)題目的思維含量和知識的覆蓋面.
3. 加強一題多解研究,破除慣性思維的局限性
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尤其是教學經驗教為豐富的教師,往往會憑經驗和直覺去思考問題,導致教學行為和解決問題方法單一化,模式化. 筆者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讓八位數(shù)學教師各自做這道題,結果七位教師不到1分鐘都給出了答案C. 一位教師開始得出了CD=,但一看選項中沒有這個答案,略加思考,改成了選C. 可惜!他沒有對本題提出質疑. 8位教師給出了同一個答案,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們有了固化的幾何模型或幾何自覺所導致. 所以,教師在日常教研中,要有意識地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一題多解探尋直達思維本質的自然解法[3]. 因此,破除慣性思維的局限性,加強一題多解研究,對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考是每個初中生學習生涯中重要的一次人生大考. 考場上任何情緒上的波動都可能給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試卷中的考題設置不科學,會給考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4]. 再者,中考題對教師的教學也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 所以中考命題,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容不得半點紕漏. 它既要關注知識、能力、素養(yǎng)的考查,又要注重適當難度、有效信度和恰當區(qū)分度的設置,還要關注試題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嚴謹性[5].
總之,中考試題的命制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每一道中考試題都必須經命題專家組反復論證、精雕細琢,才算交付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線教師在平常的試題命制中,同樣應該加強研究,提升試題命制能力,在命題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龐靈鋒. 從一道試題的改編談試題命制的科學性[J].? 數(shù)學教學通訊,2014(18):53-55.
[2]張會杰. 試題命制的科學性:結構要素及其技術規(guī)范[J]. 考試研究,2019(01):59-64.
[3]沈丹. 一道中考幾何題的解答探究與拓展思考[J]. 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21(05):25-27.
[4]張寧. 中考命題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2014年全國各地中考試題為例[J]. 中學數(shù)學雜志,2015(02):60-63.
[5]劉成龍. 中考數(shù)學命題錯誤分析[J]. 中學數(shù)學,2020(1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