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心慰?陳龍?裴秀芳
【摘 要】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需要重新審視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過高期待以及單一的評價體系都可能給青少年帶來不同于以往的壓力。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和更新教育理念與方法,從正確認識和接納挫折、合理歸因積極解決問題、因材施教個性化引導、樹立目標給予希望和動力幾方面,通過校家社合力的途徑幫助青少年提升心理韌性,綻放生命光彩。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韌性 家校共育
中國3~18歲青少年兒童規(guī)模龐大。2021年,中國幼兒園、小學及中學階段的在校生規(guī)模近2.5億[1]7。這個基數(shù)龐大的群體的健康成長,不僅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幸福,也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們的孩子不僅需要強健的體魄和聰慧的頭腦,還需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去面對未來未知的挑戰(zhàn)。
全國首份兒童健康成長白皮書—《中國兒童健康成長白皮書(2022)》—指出: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成為目前我國兒童健康成長的3個最大阻礙之一,且隨著年級的增長,抑郁的檢出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小學階段兒童抑郁檢出率約10%,其中1.9%~3.3%有重度抑郁風險;初中階段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約30%,其中7.6%~8.6%有重度抑郁風險;高中階段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約40%,其中10.9%~12.5%有重度抑郁風險[1]44。
近些年,發(fā)生了一例例令人扼腕的兒童、青少年自殺的悲劇,這不禁讓我們嘆息:但凡家長和老師早些覺察,但凡身邊的同學多給予關心,但凡這一個個脆弱和美好的生命懂得伸出求助之手,結果都可能被改寫。也讓我們深思:我們小時候三天兩頭地挨打,照樣活蹦亂跳的,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衣食無憂,卻這么脆弱呢?
所謂的“玻璃心”“脆弱”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嗎?與其給“脆弱”定性追責,不如抓住“脆弱”的信號,找到孩子“脆弱”背后的深層原因,讀懂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給予其恰當?shù)闹С?,提升其心理韌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一、“脆弱”背后的原因
1. 變化的社會,令孩子有不同的需求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以由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般而言,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個體會生發(fā)出更高層次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物質(zhì)條件的不斷豐富,絕大多數(shù)孩子一出生就解決了生理和安全這兩個低層次的需要。當孩子長大后,渴望社交、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求則會越發(fā)強烈。但很多家長和教師往往不能準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仍舊停留在讓孩子吃好、喝好、玩好的物質(zhì)層面滿足上,對于孩子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并不十分在意。此外,部分學生在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沒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出更高層次的需要,從而對生活感到空虛和迷茫,對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缺乏斗志,很容易陷入眼前的問題中,一葉障目,無法自拔。
2. 過高的期待,給了過多的壓力
不同于幾十年前“散養(yǎng)”式的多子女家庭,現(xiàn)在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幾乎被眾星捧月式地關注著,不僅爸爸媽媽對其寄予厚望,祖輩也對其期待良多。都說“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可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他又有多大的能力來承受一直在親人密切注視下生活的壓力呢?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孩子的培養(yǎng)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父母又很容易將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例如,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拼命“雞娃”;把“理想自我”強加在孩子身上,渴望養(yǎng)出“完美的孩子”……
3. 單一的評價,稀缺的自我肯定
現(xiàn)在的孩子只要進入學齡期,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會不由自主地關注孩子的成績,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環(huán)境總體缺乏除成績以外的價值評價標準。于是孩子高度渴望獲取更高的分數(shù),一旦在“學習”這件事上做不好,教師、父母又沒有發(fā)現(xiàn)其其他的閃光點,那么孩子就可能會陷入“我特別無用”這一心理窘境。
二、提升心理韌性的策略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韌性水平,是必須正視和積極行動的課題。心理韌性亦稱心理彈性、抗逆力、抗壓力、復原力,是一個人面對挑戰(zhàn)或挫折時抵御壓力的沖擊,從消極狀態(tài)中復原甚至從中獲得成長性發(fā)展的心理調(diào)適能力[2]。心理韌性較強的人,不僅可以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還能在持續(xù)的壓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調(diào)動潛能,有效突破自我瓶頸,再創(chuàng)新的輝煌。提升青少年心理韌性,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發(fā)生,必須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力量。
1. 正視挫折,接納失敗
在互聯(lián)網(wǎng)碎片化信息的環(huán)境中,我們很容易看到他人的成功和光鮮,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瑣碎和無奈。教育者應秉持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來接納可能打敗仗的自己和孩子,并且告訴孩子生活的常態(tài)就是失敗與希望共存。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時常會因為眼前的挫敗而崩潰絕望,可能是一次考試的失誤,也可能是和朋友激烈的爭吵……但當我們走過這段時間后,才會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由于孩子沒有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他們時常會用更加激烈的方式來面對“失敗”。所以,家長和教師不如把自己曾經(jīng)的失敗、痛苦告訴孩子,讓孩子認識到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再進一步向孩子保證家永遠都是可以返航的安全港灣,班集體和老師永遠是值得信任的??空?。當遇到挫折的孩子冷靜下來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遠遠沒有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2. 合理歸因,而非歸罪
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家長和教師可以嘗試幫助其正確歸因。正確歸因意味著在包容的空間中找到錯誤,然后改進它;而歸罪意味著要把“罪人”消滅掉。前者既不嚴厲攻擊自己,也不嚴厲攻擊其他責任方;后者要么嚴厲攻擊別人,要么嚴厲攻擊自己,卻會忽略改進的努力。
例如,當孩子在努力后,短期內(nèi)卻看不到成績有起色時,如果教師和家長將失敗歸結于智力水平、先天氣質(zhì)等個人不可控制和改變的因素,孩子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努力也沒有用,久而久之厭學情緒也會日漸嚴重,甚至索性放棄不學。而正確歸因則是引導孩子認識到成敗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通過合理分析現(xiàn)狀,找到問題的癥結以待積極調(diào)整。這不僅讓孩子對失敗的體驗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也更有利于后期的調(diào)適和進步。
3. 因材施教,提升自我效能
在面對逆境和壓力時,個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有的孩子可能特別“皮實”,會積極迎接挑戰(zhàn),變壓力為動力;有的孩子則特別敏感,抵抗不住壓力,甚至會出現(xiàn)重度焦慮抑郁的現(xiàn)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先天性差異,托馬斯·博伊斯(W.Thomas Boyce)和布魯斯·埃利斯(Bruce Ellis)借用瑞典的一個慣用表達,將這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歸為不同的氣質(zhì)類型,即蒲公英兒童和蘭花兒童[3]。蒲公英兒童像蒲公英一樣,不論土壤、陽光條件如何,不管天氣是干旱還是濕潤,都可以生根發(fā)芽。蘭花兒童的生存和發(fā)展比較依賴環(huán)境,非常敏感,在精心照料下盛開,在無人理睬時凋零。所以家長和教師在面對不同的孩子時,需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期望,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導溝通,才能事半功倍,引領孩子化壓力為動力,化困境為機遇。對于蒲公英式的兒童,除了及時鼓勵其積極表現(xiàn)外,還可以適當鞭策加壓,也許能夠激發(fā)他們更多的潛能,促成其自我實現(xiàn)。而對于蘭花兒童,更需要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在點滴小事中發(fā)現(xiàn)其優(yōu)勢,及時表揚和鼓勵,提出要求和建議時注意時機和力度。
因材施教更能夠高效地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一個人自我效能感越強,自我實現(xiàn)的高級心理需求就越強烈,就更能夠扛住各種壓力、挫折和打擊,甚至會把各種壓力、挫折、打擊轉化為成長的機遇。
4. 重燃希望,樹立目標
當孩子有了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和理性歸因,就會具備穩(wěn)定的情緒體驗。這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自己有積極的期待和目標,發(fā)展出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追求更好的自我成長,這也更有助于增強抵御壓力的動力和信心。
家長和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孩子思考:“我想要什么,我期待達到什么樣的狀態(tài),到達什么樣的高度,我是否曾有成功的經(jīng)歷,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是什么樣的感受……”可以不斷問自己并把場景具象化,想象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自己滿意的模樣,并時常讓這樣的畫面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成功意象冥想,它會激發(fā)一個人內(nèi)在對成功的渴望,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會讓我們心潮澎湃,同時也需要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并拆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監(jiān)督落實到行動,這樣不僅可以保持戰(zhàn)斗的熱情,也不會因為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而中途泄氣。
如果在我們能做的預防之外,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要積極幫助孩子尋求專業(yè)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中國兒童健康成長白皮書(2022)[R/OL].(2022-07)[2023-03-24].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989.
[2]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49-152.
[3] 杜天鳳.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1:45.
(作者單位:1.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八中學校;2.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責任公司;3.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