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以“以樂傳文”的方式記載湘西苗族歷史、文化和風俗,是了解湘西苗族祖先文明的重要窗口,傳承湘西苗族民歌即為傳承湘西苗族文化。基于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現狀,本文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湘西苗族民歌傳承路徑需建成基礎的傳承框架,因此本文擬以普查為基石,牢固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根基;以活態(tài)傳承為核心,延續(xù)民間傳承生命力;以教育傳承為基本,構建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新生態(tài);借力科學技術進行拓展,賦能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完善湘西苗族民歌現有的傳承路徑。
關鍵詞:湘西苗族民歌? 傳承現狀? ?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020-06
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國東部苗族人民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主要流傳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市秀山縣、貴州省松桃縣和銅仁市邊界。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被認為是探尋苗族文化和了解苗族歷史的重要門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朝時期的《永綏廳志“永苗風俗十條”》①及《紅苗歸流圖》②等著作都有對湘西苗族歌曲的相關敘述;其內容多樣、旋律多彩,依據內容變化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敘事歌等;根據腔調不同,歸為平腔、仡佬腔、飛腔、叭固腔和高腔。因此,湘西苗族民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基因傳遞價值,是值得保護、傳播和傳承的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作為湘西地區(qū)苗族最美唱詞和最美腔調的重要載體,湘西苗族民歌是歷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藝術精華,它的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guī)律為依據,因此只有厘清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才可以認知其傳承機制和發(fā)現不足,進而建立完善科學而系統(tǒng)的傳承路徑。
一、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
(一)“雙軌”傳承機制基本成型
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以人為根本,基于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特征,傳承主體多是以個體傳承人的形式存在,可以分為自然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人兩類。自然傳承人從民間層面將湘西苗族民歌融入生活之中,實現其自然傳承;代表性傳承人以制度化形式實現國家層面的“求真禁變”,確保湘西苗族民歌“傳承血液”??傮w來說,湘西苗族民歌在傳承機制上形成了“雙軌”并行局面,既保留了民間自然傳承形式,特別是民俗活動和儀式活態(tài)傳承過程中保留了比較原始的狀態(tài),又形成了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的制度化機制。結合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廣電局和下屬各縣市相關政務可發(fā)現:截至2022年,湘西苗族民歌擁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州級傳承3人,市級1人。雖然湘西苗族民歌已經基本建立起“雙軌”發(fā)展傳承機制,但基于現有的傳承現狀,兩者在傳承人數量上都呈現出數目較少的情況。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例,相對于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技藝和傳統(tǒng)舞蹈等非遺項目,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人偏少。
(二)現代傳承路徑基本建立
湘西苗族民歌在國家代表性傳承人機制建設實踐中出現了新的制度性傳承渠道,是現代教育與現代傳媒手段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基于湘西苗族現代傳承路徑的調查可得出如下具體路徑(見表1):
通過上表可發(fā)現湘西苗族民歌的現代傳承路徑主要通過教育傳承、傳習所、傳承人群研習班三類渠道進行,具體采用音樂課、興趣班和代表性傳承人走鄉(xiāng)入村的形式進行傳承,基本形成了湘西苗族民歌的現代傳承路徑體系,可覆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需求的傳承群體。但是湘西苗族民歌教育資源轉化能力較弱,傳統(tǒng)傳承形式和現代課程整合不足仍然是湘西苗族民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拓展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廣度和深度,會賦能湘西苗族民歌形成持續(xù)而長效的傳承機制。
(三)傳承區(qū)域和種類集中
依據上文可知,湘西苗族民歌內容多樣、種類繁多,覆蓋湘西苗族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對代表性傳承人所在區(qū)域和擅長領域的整理(如表2)可發(fā)現:
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人集中于吉首、鳳凰和保靖三縣市,其中5人來自吉首市,2人來自鳳凰縣,1人來自保靖縣,因此傳承人居住區(qū)域集中,傳承范圍也相對集中。且根據表2傳承人所擅長領域分析,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種類集中于仡佬腔、高腔和平腔,傳承種類也相對聚焦。詳細地說湘西苗族多數傳承人擅長即興演唱的勞動歌、情歌、生活歌,傳承人以超越常人的音色和曲目積累見長,而擅長古歌、史詩、敘事歌的傳承人居于少數。因此基于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也出現了傳承種類少的現象。
(四)傳統(tǒng)傳承路徑現狀復雜
基于湘西苗族民歌內在發(fā)展邏輯,口傳心授是湘西苗族民歌進行自然傳承的傳統(tǒng)方式,主要通過人際互動并以口耳相傳形式進行傳承,可以分為家庭傳承、師徒傳承、民俗生活傳承和傳統(tǒng)儀式傳承四種渠道?,F有傳承人作為自然傳承主體的一員,他們在湘西苗族民歌學習和積累過程中基本遵循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為輸入的方式,而民俗生活傳承和傳統(tǒng)儀式傳承作為輸出渠道。如省級傳承人吳廷翠和州級傳承人龍仙娥便是以家庭傳承為基礎,并通過師徒傳承拓展湘西苗族民歌積累。但現有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家庭傳承和師徒傳承出現衰微趨勢,學習渠道日漸消失;而民俗生活傳承和傳統(tǒng)儀式傳承在進行民俗活動和傳統(tǒng)儀式開展中出現了復興情況,因此傳統(tǒng)傳承路徑現狀呈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
二、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成因
(一)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機制及路徑成因
1.保護主體加持
保護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問題上非常重要的群體,它是由各級政府、學界、商界、新聞媒體以及民間社團組成的群體。它們不參與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實踐,但卻對湘西苗族民歌傳承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如政府職能部門在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實踐中不斷完善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相關工作的組織管理體系、政策保障體系、資金運作體系和法律保障體系,為其傳承和保護工作奠定組織、政策、法律和經費基礎;學術界通過理論研究指導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和保護實踐,并為各級政府作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咨詢;而新聞媒體則利用傳播優(yōu)勢,拓展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廣度和深度,喚醒湘西苗族人民保護意識,調動傳承主體的積極性?;诖?,湘西苗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體系和現代傳承路徑得以建立和逐步完善。
2.傳承主體的堅守
基于表2所示內容可見,湘西苗族民歌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州級和市級等各級傳承人體系。雖然湘西苗族民歌呈現出代表性傳承人較少的情況,但通過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人相關資料可發(fā)現,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人對湘西苗族民歌非常熱愛,他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習得湘西苗族民歌,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湘西苗族民歌積累,并成為其中佼佼者,其愿意且親自將掌握的相關歌曲和腔調原汁原味傳授給后人。他們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堅守湘西苗族民歌基因,為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實踐輸入源源不斷的血液。如國家級傳承人陳千鈞在積極參與湘西苗族民歌實踐的同時重視湘西苗族民歌搜集和整理;省級傳承人吳臘寶積極參與吉首市少年宮、寨陽鄉(xiāng)完小、寨陽鄉(xiāng)苗歌傳習所和吉首大學等場所的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活動。
(二)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瓶頸成因
1.文化生態(tài)的缺失
湘西苗族民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基于自然環(huán)境而形成族群自身的經濟體制、社會組織、社會觀念和科學技術等因素的總和。在“舊”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湘西苗族居民凡事必歌,他們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詠志。而隨著全球化沖擊,湘西苗族聚居區(qū)在現代科技發(fā)展、交通建設等有形因素及教育滲透和文化輸入等無形因素影響下,原有的地理環(huán)境得以改變,進而導致歷史形成的族群經濟、社會環(huán)境、價值觀念和文化樣式最終瓦解。因此湘西苗族民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出現無人說苗語、無人學苗歌的現象,導致傳統(tǒng)渠道衰微,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湘西苗族民歌保護和傳承。
2.傳承意識的缺失
傳承意識的缺失是形成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的主要成因之一。湘西苗族自治州共有八個縣市,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民族分布可知:吉首、鳳凰、花垣、保靖、瀘溪、永順、龍山七縣市為主要的苗族聚居區(qū),可見湘西苗族民歌自然傳承人的總體量很大。因此傳承意識缺失是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人數少和傳承種類偏少的重要成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超過60歲的自然傳承人認為湘西苗族民歌是血液流淌的基因,是多聽多見,自然而然會唱的過程。二是在文化中心論影響下,年齡構成在15—59歲的自然傳承人缺乏民族文化意識,因此湘西苗族民歌成為“邊緣性”文化。
3.傳承主體的缺失
傳承主體的缺失既是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也是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現狀成因。其一,自然傳承人呈現出匱乏狀態(tài),特別是與苗族歷史、發(fā)展史和文明史相關的民歌體裁,這些體裁經歷了上百年歷史沉淀,有著約定俗成的內容和形式,一般由家族傳承,而現在唱會唱全的傳承人少之又少,因此出現古歌、苗族史詩和敘事長詩代表性傳承人少的現象。其二,代表性傳承人缺失會引發(fā)現代傳承路徑的一系列問題,如傳承活動無法定時定點開展,缺乏系統(tǒng)性傳承等,故現代傳承路徑是否可以挑起傳承重任,確保國家層面的“求真禁變”仍需商榷。
三、非遺視角下湖南湘西苗族民歌傳承路徑
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面,國內大部分學者仍舊保持著較為開放的傳承觀念。如葛劍雄教授認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將“傳”和“承”兩字分開,他認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堅持“傳”是首要,旨在對優(yōu)秀文化進行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和延續(xù)。而“承”指的是繼承、發(fā)揚、延續(xù)以及新環(huán)境加持之下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③。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念,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應建立在以傳承人為主體的傳承圈內,政府、學界、商界、媒體和民間社團都屬于湘西苗族民歌保護主體,它們獨立于傳承圈之外,賦能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但不直接參與傳承活動。因此,本文討論的是傳承圈內的路徑構建。
(一)以普查為基石,牢固湘西苗族民歌根基
普查是湘西苗族民歌得以實現活態(tài)傳承的基礎,對自然傳承人和民歌進行普查有利于修復民間傳統(tǒng)傳承機制和完善國家層面制度化的傳承機制,形成有人傳、有歌傳的局面,從而提升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能力,筑牢長效傳承機制根基。
1.自然傳承人普查
湘西苗族民歌傳承要以人為根本,做好自然傳承人普查工作,特別是60歲以上自然傳承人的普查對湘西苗族民歌活態(tài)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由于60歲以上人口成長于相對純正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他們更加熟悉湘西苗族民歌創(chuàng)作方式、應用場景和唱腔曲調,具備一定的湘西苗族歌曲儲備和創(chuàng)作才思。根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數據顯示,湘西苗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0.45 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在年齡構成中占比18.99%。由此推斷,湘西苗族民歌自然傳承人出現了不斷消亡的趨勢,因此必須做好自然傳承人普查工作,特別是對60歲以上的自然傳承人進行調研,這有利于自然傳承延續(xù),更有利于從中遴選出具有純正基因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制度化傳承體制奠定基礎。
2.湘西苗族民歌普查
在自然傳承人普查基礎上,展開湘西苗族民歌普查工作有利于拓展苗族民歌傳承寬度和深度,有利于豐富湘西苗族民歌內容。苗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有語言無文字,湘西苗族人民通過以歌代文的形式傳唱民族歷史和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凌純聲和芮逸夫兩位先生在吳宗宣、石吳氏和龍勝發(fā)的協(xié)助下,用國際音標等語言工具對湘西苗族民歌進行整理,但這種方式并沒有得到普及。除此之外,湘西苗族民歌大部分的整理是通過漢語記錄(如《湘西歌謠大觀》《湘西苗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叢書通讀本》),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習者了解歌曲種類,但不能解決語言問題,更不能解決音高問題。因此,對湘西苗族民歌進行普查,特別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湘西苗族民歌進行記錄,有利于建成湘西苗族民歌數據庫,也有利于傳承人對湘西苗族民歌進行全方位學習。
(二)以活態(tài)傳承為核心,延續(xù)民間傳承生命力
口傳心授作為活態(tài)傳承的主要方式,未來仍然是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的根本方式,基于口傳心授非書面性、非專業(yè)性和語境化等特征,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仍然需要堅持家庭傳承、師徒關系傳承和語境性傳承工作。
1.家庭傳承
在湘西苗族人民傳統(tǒng)生活中,苗族青年基本以家庭傳承為起點學習,在耳濡目染中承襲湘西苗族民歌腔調和種類,進一步承襲湘西苗族民歌中的歷史和文明。然而隨著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湘西苗族民歌家庭傳承出現衰微趨勢,如現有的代表性傳承人雖然有一定的苗歌積累,但出現無人可傳局面。如州級傳承人龍仙娥在采訪中曾說到自己家庭范圍內的小輩在生活和工作各種因素作用下不愿意回鄉(xiāng)傳承湘西苗族民歌,因此家庭傳承作為最重要的傳播渠道,仍然是未來傳承工作的重點工程?;诖?,自然傳承人的普查可以為家庭傳承找到突破口,在發(fā)現優(yōu)秀自然傳承人的基礎上,鼓勵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現代傳承機制。
2.師徒關系傳承
師徒關系傳承是自然傳承的方式之一,也是未來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師傅傳徒弟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原汁原味地進行傳承,因此必須做好師徒傳承工作。在師徒關系的傳承上,可借鑒云南田豐模式和麗江下束河村東巴舞傳承學校模式。這兩種模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有可取之處,如兩類模式的傳承者都是具有超高技藝的民間藝人、智者和文化傳人,都以本族后裔為傳承對象。前者遵循“求真禁變”原則,與湘西苗族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原則保持一致;而后者建立的是“自我傳習”機制,有利于喚醒湘西苗族人民自我文化認知和傳承意識。
3.語境性傳承
語境性傳承是指將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于特定時間和地點等文化語境中進行,如自然傳承渠道中的民俗生活傳承和儀式傳承兩個途徑。苗族是個非常浪漫的民族,在他們的生活中,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儀式,而每一個儀式都是相應歌曲,如女兒出嫁唱的嫁女詞、祭祀唱的椎牛歌。而湘西苗族民俗也非常豐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清明挑蔥會、清明歌會等傳統(tǒng)民俗都會設有湘西苗族民歌歌場。在這些傳統(tǒng)民俗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件下,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形成相互作用機制,以民俗和儀式為湘西苗族民歌活態(tài)生存的土壤,用湘西苗族民歌豐富傳統(tǒng)儀式和民俗生活內涵,以此為基礎獲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三)以教育傳承為基本,構建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新生態(tài)
學校教育傳承作為湘西苗族民歌的重要參與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合理審美觀的同時,有利于形成湘西苗族民歌傳承新文化生態(tài),改變民間傳承音樂家單一、脆弱的傳承格局,形成全面、多元和長效的傳承機制,因此是湘西苗族民歌可持續(xù)活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策略。
1.高校少數民族方向傳承
少數民族的音樂教育傳承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外來強勢文化沖擊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和路徑選擇問題成為學界調查研究和國家文化策略焦點。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新疆藝術學院和廣西藝術學院等高校分別開設少數民族音樂方向相關專業(yè),傳授區(qū)域內少數民族音樂內容,并實現動態(tài)平衡發(fā)展?;诖?,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也需要在高校課程設置上實現突破,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內的藝術、師范等大專院校為基地,集合專家、學者和傳承人力量,開展湘西苗族民歌相關表演、理論課程設置和研究,不僅有利于將湘西苗族民歌納入教學實踐,也可以充分挖掘和整理湘西苗族民歌資源,形成系統(tǒng)、長效的傳承機制。
2.中小學湘西苗族民歌傳承
中小學教育傳承是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中最為重要的方式,現有的傳承實踐主要通過興趣班和音樂課(部分內容)開展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相對于2005年教育部立項重點課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音樂課程標準實施與民族特色音樂教育實踐研究”中涉及的學校來說,湘西苗族民歌興趣班和音樂課的開展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建議以湘西苗族民歌傳習班的形式在學校進行傳承,將傳習班從民間搬入校園,以自然傳承人、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展開湘西苗族民歌教學,輔以湘西苗族民歌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相關民俗生活和儀式拓展,構建全面的苗族文化概念,在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中了解民族歷史、信仰、藝術和技能等內容,培養(yǎng)苗族后裔的民族審美和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相應的文化效應。
3.系統(tǒng)化的課程建設
教育傳承的基本特點是系統(tǒng)化,其有序化、體系化的梳理有利于展開湘西苗族民歌全貌。但基于現有自然傳承人情況和相關學者研究,湘西苗族民歌種類少,研究雜,且研究深度不一,不利于湘西苗族民歌系統(tǒng)課程建設和相關實踐。因此做好教育傳承必須構建系統(tǒng)化課程體系:一是在湘西苗族民歌普查基礎之上,將湘西苗族民歌進行整理和分類,提煉精華部分,并將其轉化為音樂教育資源,解決教材問題,從單純的欣賞課突圍,豐富現有的湘西苗族民歌教育內容;二是構建湘西苗族民歌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如大學課程需要系統(tǒng)而深入,中小學需要易懂而有趣等,突破興趣課瓶頸,實現深而有序的教學模式。
4.教育傳承師資建設
湘西苗族民歌教育傳承的師資建設是傳承新生態(tài)中的重要問題。從上文論述可知,教授人的身份多是傳承人和音樂教師。其中代表性傳承人不以傳承人為業(yè),因此不能夠定時定點展開湘西苗族民歌傳承工作;而音樂教師基本研修的是西方教育體系,因此并非所有的音樂教師都具備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能力。基于此,湘西苗族民歌教育傳承師資建設迫在眉睫,而做好湘西苗族民歌教育傳承的師資建設不能夠只停留于邀請代表性傳承人進入校園傳承,需要的是具有湘西苗族民歌儲備、湘西苗族民歌相關知識、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復合型人才,或采用雙導師制。從這一點出發(fā),高校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方向路徑建設變得尤為重要。
(四)借力科學技術為拓展,賦能湘西苗族民歌傳承
近年來,科學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作用日益顯現,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梳理、應用和傳播提供便利。于湘西苗族民歌而言,科學技術可助力湘西苗族民歌數據庫建設,以及拓展現有的傳承渠道。
1.數據庫建設
基于湘西苗族民歌和其自然傳承人普查,以湘西苗族民歌為主體的數據庫建設成為必然之勢。借助數字技術可以方便而快捷地記錄湘西苗族民歌相關信息,實現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狀態(tài)的動態(tài)調整。在互聯(lián)網技術加持之下,可突破地域限制,并實現資源共享,推動湘西苗族民歌與教育資源整合,為現代傳承渠道賦能。具體來說,數據庫的建成可為教育傳承的各路徑提供音樂資源,為年輕一輩傳承人提供原汁原味的湘西苗族民歌素材,同時,便于專家學者整理和編輯與高校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方向和中小學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相匹配的教材??偠灾嫖髅缱迕窀钄祿炜梢猿蔀槲磥韨鞒泄ぷ鞯脑慈?。
2.網絡教育渠道
網絡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依托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可實現教學時空上的跨越和突破。不少傳承人或工作者已經在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教育,以備受年輕受眾喜愛的嗶哩嗶哩為例,以非遺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發(fā)現有不少非遺教學視頻,如傳統(tǒng)南京絨花的制作技藝便獲得較高的瀏覽量、評論量。除此之外,與湘西苗族民歌相關的教學視頻也有分布,因此建立以湘西苗族民歌數據庫為中心的網絡教育路徑是值得探討和努力的方向,有利于為自然傳承人、代表性傳承人及愛好者提供自我學習和積累路徑。
四、結語
綜上,湘西苗族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實踐中基本形成民間自然傳承和制度化傳承“雙軌”并行的傳承框架,雖然傳統(tǒng)的傳承路徑呈現出復雜狀態(tài),但現代傳承路徑基本建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來看,湘西苗族民歌未來傳承路徑應該建立在保護主體強化湘西苗族民歌保護工作的基礎之上,做好自然傳承人和民歌普及工作,為培養(yǎng)更多能力突出的傳承人奠定根基,以此為基礎鞏固傳統(tǒng)家庭傳承、師徒關系傳承、民俗生活傳承和傳統(tǒng)儀式傳承四種路徑,為湘西苗族民歌民間傳承延續(xù)生命力,構筑健全湘西苗族民歌現代渠道,培育湘西苗族民歌傳承的新土壤和新業(yè)態(tài)。與此同時,做好湘西苗族民歌傳播工作,拓展湘西苗族民歌影響力,喚醒更多湘西苗族人民的民族認同,吸引更多青年傳承人加入傳承隊伍,參與各個路徑的傳承實踐,促進湘西苗族民歌活態(tài)傳承。
參考文獻:
[1][清]鄂海,[清]阿琳.扶苗錄.紅苗歸流圖[M].長沙:岳麓書社,2021:136.
[2]潘存奎.湘西苗族民歌與鼓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43-121.
[3]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98-124.
[4]樊祖蔭等.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72-125.
[5]陳煒,文冬妮,劉宵.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20-161.
[6]湘西歌謠大觀編委會.湘西歌謠大觀[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1-10.
[7]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葛劍雄.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分清“傳”和“承”[J].意林文匯,2018(22):48-53.
[9]樂之樂.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民俗學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19-124.
[10]金錚.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發(fā)展的新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7(0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