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覓秀街幼兒園 葛恒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兒童是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以主動、積極、內含豐富的活動為基礎,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fā)展的?!庇變涸谔骄恐車h(huán)境的過程中實現著自我成長,而“跑班活動”恰恰可以讓幼兒在園內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這里的“跑班活動”是指大班幼兒在年級組六個班之間自由選擇班級進行游戲和學習。
為了讓跑班活動更加有效,我們以大班主題活動“中國娃”為例,并對跑班的課程內容進行了精心審議,主要包括深入考察、討論和分析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以便對課程內容、實施策略等作出選擇。實踐證明,跑班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的積極互動,還可以為幼兒適應未來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與幼兒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幼兒對跑班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鼓勵幼兒的這一想法,幫助幼兒克服對于新環(huán)境的恐懼心理,各班教師在跑班活動伊始,根據各自的經驗和特長,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民族作為代表,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祖國大家庭”的集體活動?;顒赢斕欤處熒泶┎煌拿褡宸b,通過PPT向幼兒花樣解說與展示了各民族特色,吸引幼兒到自己所屬的民族來做客,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幼兒對不同民族的探究興趣?;顒咏Y束后,各班教師及時組織幼兒進行民族選擇活動。就這樣,幼兒的跑班學習之旅開始了。
因不了解各班幼兒的前期經驗以及跑班幼兒的性格特點等相關情況,于是在整個跑班名單出來之后,各班教師首先設計了一份親子調查表——通過家園互動的方式,讓教師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對相關民族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班本化活動內容。
因每個班的民族特色不同,教師所預設的問題也就不同。為了幫助教師整體上把握班本課程走向,大班組一起進行了各班班本化課程線索的審議。通過審議,各班對自己的民族有了較為明確的了解。除了集體審議,更重要的是各班教師的班本審議,如,當蒙古族的教師預設好自己的民族線索之后,第二輪的審議更傾向于思考“除了集體教學活動,如何將蒙古族的其他特色滲透到一日活動中?”這一問題,而通過班本化審議,每個班的民族特色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跑班活動開展一周后,各班教師將跑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建議在年級組內進行分享與交流,教師代表和年級組長均當場給出指導意見——這些意見既能幫助教師及時調整班本化內容,又能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如,在“滿族”班本化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幼兒對預設的服裝內容并不感興趣,而是對滿族舞蹈感興趣,這使得場面一度陷入僵局。這時候,其他班的教師便開始為“滿族”班出謀劃策——可以重新設計調查表,讓幼兒回家后和家長一起了解滿族的舞蹈,然后再設計一些歌曲、舞蹈欣賞等活動讓幼兒從各個角度去了解滿族舞蹈。
在每周二的集體課程審議中,幾位教師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活動前,各班教師都對班本活動進行了預設,但各班幼兒的前期經驗有所差異,他們發(fā)現預設的內容根本不是幼兒所需。為了尊重幼兒的學習需求,教師在發(fā)現問題后立即組織了班本審議,審議的內容主要針對如何調整自己預設的活動,讓活動真正解決幼兒的問題。而在實際活動過程中,班級教師一旦發(fā)現幼兒有新的興趣,就會不定期地進行課程審議,努力讓班本化活動更加生動、有效。這一舉措,不僅讓幼兒獲得了新經驗,還讓班本化活動更加生動、具體。
在跑班活動中,除了年級組的集體審議和班本化審議之外,因民族線索走向比較相似,不同民族之間也會進行班際審議。兩個民族的幼兒都想研究美食,那么什么樣的實施流程才能讓幼兒更加主動地習得知識?這成為兩個班教師共同探討的問題,如,在制作美食這一環(huán)節(jié),朝鮮族邀請了有特長的家長參與班際審議,豐富課程資源。
在各種形式的課程中“審議”帶來的不僅是教師課程觀念的觀念,還讓教師從關注課程本身轉向兒童需要,讓幼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給予幼兒更多的支持與幫助,也讓幼兒從以前的墨守陳規(guī)轉變?yōu)楝F在的大膽創(chuàng)新。
主題活動結束后,大班年級組進行了跑班活動的分享與交流。幼兒與教師一起對跑班的班本化活動內容進行了全面、透徹的反思。
跑班活動結束后,班級許多幼兒還會追問班級教師:“今天我們還跑班嗎?”從幼兒的關切中,教師發(fā)現幼兒對跑班活動非常感興趣,并期待著有更多的活動可以通過跑班的形式進行,這也促使后來的主題活動中繼續(xù)保留并沿用這一形式。
活動開展的前期、中期、后期,教師都進行了多次的課程審議,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為跑班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次跑班活動歷經了三個星期,教師從以前的只會預設,到后面可以靈活地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活動,實現了教師將關注點慢慢地從書本教材轉為“以兒童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為了兒童”“服務兒童”。
跑班前,幼兒有各種擔憂,特別是比較內向的幼兒一開始不愿意到別的班級去,擔心面對新教師和新同伴……教師就安排性格活潑的幼兒陪伴性格內向的幼兒,鼓勵他們大膽地去結交新朋友。一周后,“不愿意去別的班”的現象在幼兒群體中逐漸消失,幼兒在相互學習和交往中慢慢熟悉彼此,變得更加大膽、自信。
審議結束后,每位教師結合跑班活動存在的問題,對本次活動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并將修改后的教案、區(qū)角游戲等內容形成文檔留存,為后面的年級組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反復驗證,跑班活動變得更加有效。
跑班模式的大膽嘗試給幼兒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思考。在跑班的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幼兒以及全新的班本化活動,這些都促使教師不斷地進行各種形式的課程審議,不斷地改進、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以跟上幼兒成長的步伐,讓兒童本位成為教師的理念引領。今后,我們會將“跑班”的經歷遷移到戶外游戲、室內區(qū)域游戲等各類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