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志高 許珊珊
(云南民族大學 民族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大抵文人寫柳,不外傷春惜別。古人有贈楊柳枝送別的習俗,以此表達款款離情。楊慎寫柳多有名句佳構,如《折楊柳》: “芳菲隨處滿,楊柳最多情” 。①《楊升庵詩文選》編委會編著:《楊升庵詩文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8頁?!对伭罚?“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 。②《楊升庵詩文選》編委會編著:《楊升庵詩文選》,第51頁。楊慎寫柳之作被后來評選明詩者如錢謙益、王世禛和王夫之等人稱賞?!读谐娂繁谑迨珍洍钌髟?79首,其中即有《垂楊篇》。對楊慎及《詠柳》詩的評價,王世禛《香祖筆記》云: “明詩至楊升庵,另辟一境,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③王世禛撰:《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9頁。王夫之《明詩評選》贊美其 “明明是一株活柳” 。④王夫之著,周柳燕點校:《明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66頁。上述評價僅就詠物詩和言別離之愁緒而論,若結合楊慎生平遭際,真正 “傳詠于滇南,而溢流于夷檄”⑤楊慎著,王文才輯:《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頁。而得不朽的詩歌,當推《垂柳篇》為首??滴跞四辏?699 年)鎮(zhèn)南知州陳元修《鎮(zhèn)南州志》,卷六《藝文志》序言稱: “地以人重,人以文傳。楊升庵《垂柳篇》,予采以冠集。”⑥楊成彪主編:《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頁。李毓蘭《傷明太史楊升庵先生題苴力道中〈垂柳篇〉作》云: “自有先生句,雞和柳亦香。至今人學步,太息狀元楊?!雹邨畛杀胫骶帲骸冻垡妥遄灾沃菖f方志全書》,第489頁。說明了楊慎《垂柳篇》的持久影響。學界已有的研究對楊慎謫滇的文學創(chuàng)作、行蹤交游及事跡影響等多層面展開,歷來為學者所重視,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的重點則是基于楊慎詩歌文本《垂柳篇》進而考察其傳播接受,并以后世詩人之相關詩作反觀其 “振今傳后” 之影響。
楊慎自幼博覽詩書,聰慧過人。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歲的楊慎考中狀元,原以為仕途光明,可好景不長。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因大禮議事件受仗刑,充軍云南永昌?!洞沽氛菞钌饔诩尉钙吣辏?528 年)春由安寧至大理,途經楚雄府鎮(zhèn)南州苴力橋時所作。詩云:
靈和殿前艷陽時,忘憂館里光風吹;
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姿。
蒼涼苑日籠燕甸,縹渺宮云覆京縣;
芳樹重重歸院迷,飄花點點臨池見。
臨池歸院總仙曹,應制分題競彩毫;
詔乘西第將軍馬,詩奪東方學士袍。
金明綠暗留煙霧,舊燕新鶯換朝暮;
只知眉黛為君顰,肯信腰肢有人妒。
從此沉淪萬里身,可憐憔悴四經春;
支離散木甘時棄,攀折荒亭委路塵。
搖落秋空上林遠,婆娑生意華年晚;
腸斷關山明月樓,一聲橫笛清霜坂。
詩有序曰: “楚雄苴力橋有垂柳一株,婉約可愛,往來過之,賦此志感?!雹佟读谐娂吩婎}作《垂楊篇》, “婉約” 作 “婉的” , “往來過之” 作 “往來行之” 。錢謙益撰集:《列朝詩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779-3780頁。《升庵全集》作 “婉的可愛” ,而劉文征《滇志·藝文志》、(康熙)《廣通縣志》又作 “婉約可愛” 。清楚地交代了創(chuàng)作緣由。此詩是典范式的歌行古體,體式上首句入韻,每四句一換韻;用韻則平仄相錯,使人讀之聲韻和諧,音律瀏亮,既有行云流水的流暢感,又有放情而歌的抒情特色。詩中前八句敘寫京都柳色,極力敷陳昔日宮中繁華盛景;其后 “臨池歸院” 四句又由宮廷柳色憶昔應制題詩,追憶當年技壓全場的無限風光;接而 “金明綠暗” 四句承上啟下,寫時節(jié)變遷,柳色已舊,歡心不再,其枝葉又遭人妒恨;最后情緒轉入低沉,狀寫今日邊地荒柳的蕭瑟之景,無限凄涼而又情調蘊藉。 “詩中借詠垂柳的榮枯變遷,寄寓一個逐臣的今昔異境的身世之感” ,②周雪根:《明代云南流寓文學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19頁。后八句 “寫衰柳飄零,自傷遠謫” 。③嚴銘:《楊慎詩歌賞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102頁。全詩詠柳體物而又以柳自喻,回首自身往日光景,當年狀元及第才名遠揚,入宮應制題詩,揮筆而就何其風光!不料才高遭妒,忠信見疑,以至于而今遠謫戍邊,在這蕭瑟荒景里空寄幽思。
時人論及此詩時多有 “類初唐歌行”④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第261頁?!吧袼柒仔鸥裾{”⑤周偉民:《明清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1頁。等評語,這正是楊慎學習六朝詩風的重要體現。 “他的詩,早年的,饒有六朝的風度;晚年的,漸見風骨嶙峋之態(tài)?!雹捺嵳耔I:《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第765頁。在明代詩歌流派中,楊慎出于茶陵,別于李何,于師法盛唐外別開門目,獨崇六朝詩歌,以《文選》為經典,又被稱為六朝派。推崇六朝并非就是反對盛唐,楊慎對盛唐氣象、李杜詩篇也是贊賞尤多,只是他認為唐詩的光輝萬丈皆是由六朝所自出,所以要想學得其中真味,必須由李杜外上溯至漢魏六朝之時,熟讀《文選》之詩,如此方是取法乎上的第一要義所在?!洞沽分髡洗艘猓?“艷陽” “光風” “彩毫” “金明” 等纖秾綺麗、色澤絢爛的詞句俯拾皆是,但都統(tǒng)攝于清新明快的基調之中,濃墨重彩只是側面烘托春日京都的萬千柳枝,而全無對垂柳的正面描寫。以異彩紛呈的可見之景寫清麗自然的不見之物,楊慎將清淡之趣與綺麗之美相統(tǒng)一,這正是他的創(chuàng)作旨趣所在。全詩借物興感,以垂柳自托,將不同境遇的垂柳和自身際遇相聯系,寓情于物而又寄物于情,將離怨之情與衰柳之悲融于一體;末二句筆力回轉,以清冷幽靜的意境宕開,離怨之外別有寧靜所在,怨悱悲惻終又哀而不傷,胡應麟評其詩 “清新綺縟,獨綴六朝之秀” ,①胡應麟:《詩藪·續(xù)編》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第332頁。從中可見一斑。
全詩情感連綿起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體現了楊慎詩學創(chuàng)作觀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即被人稱之為 “重情說” 。楊慎《李前渠詩引》曰:
詩之為教,逖矣玄哉!……六情靜于中,萬物蕩于外。情緣物而動,物感情而遷。是發(fā)諸性情而協于律呂,非先協律呂而后發(fā)性情也。以茲知人人有詩,代代有詩。古之詩也,一出于性情;后之詩也,必潤以問學。性情之感異衷,故詩有邪有正;問學之功殊等,故詩有拙有工。此皆存乎其人也。②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48頁。
楊慎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應該發(fā)乎性情,必先抒發(fā)了性情才能去追求聲韻格律的和諧,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偏離了詩之本質。此說上承其師李東陽 “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事實”③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第1375頁。的詩論,力排宋人以理作詩、韻語紀史的傾向,又合于后七子強調情真的復古思潮,是明詩整體發(fā)展脈絡中的重要一環(huán),體現在《垂柳篇》的創(chuàng)作中也是如此。由詩前序與內容可知,此詩是楊慎在路過苴力橋之時見到橋邊垂柳 “婉約可愛” ,但只能在荒亭邊空委路塵、悲及己身,而此時正是他謫貶永昌的第四年,感昔傷今,方才 “賦此志感” 。正是緣情而發(fā),《垂柳篇》才能如此真摯感人。
巧于用典是《垂柳篇》的突出特點,也是楊慎詩論的另一立足點。對前人詩文事跡的吸收與化用,要求詩人具有廣博的學識支撐,正如楊慎所言 “后之詩也,必潤以問學” 。楊慎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世之冠,其于賦詩作文亦甚重于學識。 “杜子美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俗用雷匝云渌靡病Wx書雖不為作詩設,然胸中有萬卷書,則筆下無一點塵矣?!?楊慎追求 “無一字無不來歷” , “先輩言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予謂自古名家皆然,不獨杜、韓兩公耳?!雹軛钌髯醮蠛窆{注:《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61頁。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針對的是明代當時空疏因襲的創(chuàng)作風氣,反映在詩歌上就是巧用典故,《垂柳篇》即是如此。全詩事典與語典雜用,句句皆有來歷出處,其中 “靈和殿前” 句用齊武帝植蜀柳事; “忘憂館” 句用枚乘作《柳賦》事; “千門萬戶” 句用漢武作建章宮事。 “東方學士袍” 句已較迂回,用宋之問賦詩勝于東方虬,武則天奪袍賜宋事,此事初看與柳無涉,惟讀宋詩可知其中有 “河堤新柳翠” 句。而 “西第將軍馬” 句則更為巧妙,言唐時學士從游,賜細柳圈解癘事,但偏不從學士著筆,反而是從學士所乘翔麟馬處描寫,使舊典翻出新意。其余各句也皆翻用前人舊語,化用六朝以至唐人詠柳習句。如 “九陌三條” 句出自張衡《西京賦》: “披三條之廣陌” 與駱賓王《帝京篇》: “三條九陌麗城隈” ; “歸院迷” 句則出自杜甫《晚出左掖》: “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 等。剩余每句的典故出處在王文才《楊慎詩選》中已有詳解,茲不贅述??梢姉钌鲗W識之廣博,用典之巧妙,其學識與詩文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理念得以充分展現。薛蕙為楊慎詩集作序言 “非篤于學,則亦不盡其才也” ,⑤楊慎撰:《升庵南中集》序二,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國家圖書館藏,第1頁。雖不出升庵之口,也是正搔得癢處,得其詩論三昧矣。
《垂柳篇》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創(chuàng)作緣由已清晰明了,但創(chuàng)作地點仍有討論空間,筆者可以明確的是該詩所詠之柳在苴力橋。(天啟)《滇志》載: “苴力橋,在鎮(zhèn)南州西四十里,楊太史賦《垂楊》處?!雹迍⑽恼髯?,古永繼校點,王云、尤中審定:(天啟)《滇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1頁。(天啟)《滇志·藝文志》詩題作《苴力橋垂柳篇》①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王云、尤中審定:(天啟)《滇志》,第887-888頁。,明皇甫汸詩集《皇甫司勛集》中有《舍資驛有楊太史〈垂柳篇〉書于壁因寄》詩,按該詩題,《垂柳篇》是被題寫在舍資驛上。明巡按御史福建人鄧渼的《傷楊柳》詩序云: “《垂柳篇》者,楊用修自懷之詞也,作于苴力,題于舍資。余道舍資驛,從壁間讀而悲之,作《傷楊柳》?!雹诶钽屝?,張維房等協纂:(康熙)《廣通縣志》卷7,《藝文志》上,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明代,云南有沿驛道設驛遞、鋪舍以利軍行和公文遞送的交通制度,舍資驛就是其中之一?!稄V通縣志》載: “舍資驛,在縣東四十五里司堡,洪武二十四年設。”③李銓纂修,張維房等協纂:(康熙)《廣通縣志》卷2,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光緒《鎮(zhèn)南州志略》載: “苴力鋪,在州西七十里,設永充鋪司十名、徭編鋪司二名?!雹茗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6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418頁。又載: “升庵折柳處,在州西七十里苴力鋪,明楊慎憩此,賦《垂柳篇》?!雹蔌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62冊,第511頁。說明詩人所吟之柳在苴力鋪苴力橋,而該詩題在舍資驛。明代皇甫汸《舍資驛有楊太史〈垂柳篇〉書于壁因寄》、方沆《舍資驛讀〈垂柳篇〉懷楊用修太史詩》也說明詩題于舍資驛。(康熙)《廣通縣志》載曹晟《仙羊庵訪楊升庵、李卓吾遺跡,李使君穆庵擬請同祀垂久遠,詩以志之》其七詩注: “楊升庵詠《垂柳篇》,或云蘭谷關《采蘭》詩,石刻猶存。李竜湖刪訂二十一史為《藏書》,以己意為《焚書》行世??に纠睃S以陞讀二公詩,有‘虎觀壘臣筆,龍湖老子章’,即其地也” 。⑥楊成彪主編:《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第519頁。這是康熙年間石刻《垂柳篇》和《采蘭引》的記載。按文獻資料所載,《采蘭引》詩刻石他處未見,因而刻石為《垂柳篇》的可能性更大,但也說明苴力橋《垂柳篇》和響谷關《采蘭引》確為楊慎在楚雄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影響較大的作品。
定遠知縣王秉韜《和太史楊升庵〈垂柳篇〉元韻》有注云: “楊太史作,只是自為寫照,而處處乃垂柳之神。定署向有刻石,公余追和,詩不能佳,亦以自志半生境遇而已。弟崔崖,因請鐫于石,后姑聽之。乾隆辛卯中和月既望,含溪水秉韜稿。”⑦楊成彪主編:《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叢書·牟定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5頁。王秉韜認為楊慎寫柳乃 “自為寫照” ,同時記錄了定遠衙署有《垂柳篇》石刻,后己作亦刻為石。王秉韜此詩后附《楊升庵太史〈垂柳篇〉》原詩,后亦有注云: “雍正九年,歲在辛亥南呂月朔日,邑令蜀北楊榮夫氏述石?!?“南呂月” 是八月, “朔日” 是每月初一。按此,定遠府衙的《垂柳篇》刻石是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初一所刻,當即王秉韜所言 “定署向有刻石” 。
乾隆年間,因征緬之役,王文治宦滇游點蒼山,寫下《楊升庵先生寫韻樓〈垂柳篇〉》。按王文治《垂柳篇》詩序有 “蕩山有寫韻樓,有楊升庵先生《垂柳篇》刻于壁。次韻一章。”⑧張寅彭主編:《乾嘉名家別集叢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第176頁??梢?,此篇后又被人刻于蒼山寫韻樓壁,⑨僅就《垂柳篇》刻于寫韻樓而言,足能證明楊慎被敬仰和此篇的藝術感染力。 “點蒼山感通寺寫韻樓為升庵在滇遺跡中最著者之一,題詠之作洋洋大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云南人文的卓越貢獻和綿綿不絕的回響?!?陳友康《風徽追仰三百年——寫韻樓題詠升庵詩考論》,參見 “2023年楊慎與云南文化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第12-28頁。亦可知其受人喜愛而傳播。
楊慎的《垂柳篇》一氣呵成,引許多后世文人騷客慷慨揮墨,創(chuàng)作了不少與《垂柳篇》相關的作品。筆者通過查閱后世的詩集、方志等材料,盡可能地搜集了后世詩家與《垂柳篇》相關的作品,據目力所及,統(tǒng)計作者近50人。⑩楊慎《垂柳篇》之后,相關作品眾多,筆者做了初步統(tǒng)計。因篇幅關系,相關統(tǒng)計表從略。他們有的是名士達宦,有的是地方文人官吏,有的只得其名,生平事跡難以詳考。歸納起來,《垂柳篇》的相關詩作主題的表達有以下幾個方面:
這一感情賴于楊柳的審美取向和意象傳統(tǒng)。自《詩經·小雅·采薇》以來,楊柳在文學史中就多以悲哀感傷的意象出現,一句 “楊柳依依” ,僅用四字就寫盡了臨別之時依依不舍、徘徊不定的物態(tài)人情,為后世抒寫離情之濫觴。
后世文人行至苴力橋邊,見橋邊之柳,猶見當日升庵行路于此,折柳詠嘆,昔日的時光今日匯聚于此,歲月變遷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朱龍御的《宿舍資驛懷楊用修太史》就驚嘆道: “題詩此地是何年,屈指遙驚歲序遷?!雹嬴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5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217頁。何邦漸在《和挽升庵太史〈垂柳篇〉》中也有感慨: “星隕瓊摧去百年,柔條寂寞依衰草” 。②何邦漸:《初知稿》,(清)何鳴鳳傳鈔、何翔鳳???,清刻本,云南省圖書館藏,第72頁。與之相仿的還有皇甫汸《舍資驛有楊太史〈垂柳篇〉書于壁因寄》中的 “垂柳年年陌上春,題詩不見倚樓人?!雹刍矢P:《皇甫司勛集》卷三十二,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這些都在感嘆題詠之人早已不在,惟此情此景猶存世間,充斥著物是人非的感傷。
今日風煙縹緲之下,柳枝千條飄拂,萬縷婆娑,依舊柔裊低垂,但在李希揆眼中已非當年模樣,《吊楊升庵》中有 “可憐祿豐柳,不似舊時顰?!雹茗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573頁。在詩人眼中詠柳之人已去,所詠之柳因之揚名,卻又被獨留于世孑然一身,在這歲月變遷中應該也會感到孤獨寂寞。何邦漸的《和挽升庵太史〈垂柳篇〉》也有此種意境的抒寫: “湘魂難招箕馭渺,陸離榮瘁淪西暉” ,他將千古盛衰融匯于一派夕景之中,升庵已逝魂難招,惟這一片草木在夕陽的映照之下重復著枯榮變化。
正如李毓蘭在《傷明太史楊升庵先生題苴力道中〈垂柳篇〉作》中所寫: “二百年來后,詩場復戰(zhàn)場。興衰知幾易,逸韻獨堂皇。”⑤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62冊,第535頁。歲月無情流逝,此地此景都已非當年模樣,但升庵詩作仍存,借助文學的力量,當日風景便也能穿越時光躍然紙筆之上。朱龍御的 “惆悵欲消消便得,先生有業(yè)紀青編” 也是此意。柳葉隨時盛衰,卻又枯榮有定、年年常新;斯人雖逝,但其風情才華系于詩文,為后人所詠嘆追憶、永世長存。
在上述一片愁苦悲傷之外,也有正面情感表達的詩作,贊嘆了楊慎的秉志守節(jié)與行吟風采。楊慎因卷入大禮議風波被貶,從此謫戍滇云三十余年。在后世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中,文人學士對于此次事件的評價多是偏向于 “護禮派” ,因而后代相關詩歌中多有為楊慎抱不平之作,贊頌其撼門哭諫的忠直之節(jié),這類思想情感也屢見于詩歌之中。如擔當(釋普荷)《昆明池上吊楊升庵先生》: “天子享親原有禮,人臣事主敢云忠” ;⑥擔當著,余嘉華、楊開達點校:《擔當詩文全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頁。朱昂《高峣謁楊升庵太史祠二首》其二: “議禮漫云臣分直,投荒敢怨主恩私” ;⑦朱昂:《借菴詩草》(第一冊),抄本,云南省圖書館藏,第16頁。王國信《冷泉庵懷升庵先生》: “當時議禮完臣節(jié),千古猶然凜冽風”⑧蔣旭撰:(康熙)《蒙化府志》,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257頁。等。這些詩句都論及大禮議,并正面贊賞楊慎在事件中的表現,認為其行為是忠直的體現,盡到了作為臣子的本分。馬天選《苴力鋪懷楊太史》 “撼門抗疏豈為狂,竟爾批鱗戍遠荒”⑨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62冊,第534頁。與劉塏《題冷泉庵楊升庵先生像》: “闕下郊堯爭大禮,天涯纘禹釋殘碑”⑩李春曦修,梁友檍輯:《蒙化縣志稿》,中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58頁。等句,同樣提及了大禮議事件,但未正面評述,只是隱晦地表達了支持楊慎的情感傾向。
楊慎是極具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他自幼聰穎、少負才名。既而狀元及第,名揚天下;后又被流放于云南游山玩水,假意癲狂,以此排解苦悶。兩種特質相結合,形成了一個至情至性的才子形象,其才華風采自然也會為后人所仰慕、傳誦。如段應風《垂柳》詩云: “映月臨流灑灑清,曾看太史御風行” ,①楊成彪主編:《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第532頁。即是借眼前的映月清泓追憶當年升庵行路時的逸然仙姿。馬天選在《苴力鋪懷楊太史》中的 “試看行吟分踏處,山花山草有余香”②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62冊,第534頁。也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描寫楊慎的詩作風采讓此間的草木至于百年之后仍 “有余香” ,詩意與李毓蘭的 “逸韻獨堂皇” 之句相類。而方沆則換了個角度,在《舍資驛讀〈垂柳篇〉懷楊用修太史詩》中云: “臥觀遺跡淋漓處,仿佛龍蛇晝起煙”③《四庫全書》第4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頁。,不從正面著筆,反而盛贊升庵的筆墨書意,借此曲筆贊嘆楊慎的過人風采。
除上述贊嘆楊慎的秉志守節(jié)與行吟風采之外,也有許多文人在詩篇中流露出對楊慎遭遇的同情。如清朱龍御的《宿舍資驛懷楊用修太史》頷聯: “半生有憾非關僻,萬里投荒難問天?!雹茗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59冊,第217頁。共情楊慎的生平境遇,為其被貶謫遠荒難以回朝感到萬般無奈,體現了詩人對楊慎境遇的無限同情。大理白族詩人龔錫瑞的雜言古詩《苴力鋪》: “垂楊樹,白日暮,堁風菵露亦君恩,莫嘆腰肢有人妒?!雹菰霓褫嫞骸兜崮显娐浴肪硎?,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9061頁。“堁風菵露” 亦是君主的恩情,更不應該嘆息有人妒忌自己,顯然是運用反諷的手法抒發(fā)對楊慎遭遇的憤懣。
楊慎的《垂柳篇》之所以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再創(chuàng)作,有前面提到的歲月變遷的滄桑之感的抒發(fā);也有對楊慎贊賞、同情的情感流露;但還有一些文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了自身經歷。這些文人多與楊慎一樣懷才不遇、心有郁結,故將自身生平與楊慎境遇結合起來,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式消解心中塊壘。如白族詩人師范作《過苴力橋感升庵先生賦垂柳》。1800年秋,師范 “服闋” 期滿,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北京補缺,路過楚雄寫下此詩。此時師范已50 歲,想在家頤養(yǎng)天年而君命不可違,此一離家很可能就是永別。⑥周錦國:《明清時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02頁。詩人由自身聯想到當年升庵的悲慘流放經歷,想到自己即將背井離鄉(xiāng)、歸期渺茫,寫下 “當年不解升庵老,竟有詩魂向此消” ,只有保留一點豁達的心境,強打精神, “人間何處無風雨,回首天涯枉斷腸” ,⑦師范:《吾亦愛吾廬寤語》,清嘉慶九年望江二余堂刻,云南省圖書館藏,第47頁。收拾斷腸的情緒,直面人生。
還有許多仕途不順、屢遭打擊的文人,如明代的方沆和皇甫汸,清代陳璜、牛燾和龔錫瑞等人。陳璜其幼時精敏,隨父任往浙江讀書。后其父引疾歸,陳璜愈加發(fā)奮讀書,于嘉慶甲子(1804 年)中舉,三上春官不第。⑧陶應昌編:《云南歷代各族作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68頁。其詩《擬〈垂柳篇〉》: “新都公子原仙曹,玉堂薇省常揮毫。風騷裁出樹赤幟,燭缽詩成明春袍。一朝拓落走荒霧,萬里羈孤感遲暮。由來受忌不受憐,那計相容與相妬。佳人空谷百年身,芳樹年年春復春。摩娑殘碣蝕苔蘚,惟見柔枝飏曲塵。永豐徒悵風流遠,南郡何堪歲月晚?;耐んA路總銷魂,翹首轅駒厄長坂?!雹狲P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59冊,第211頁。他在詩中先贊賞楊慎的才華,再寫對其遭遇之同情,字里行間還流露出歲月蹉跎之感,如 “萬里羈孤感遲暮” ,進而抒發(fā)年華易逝,抱負不得施展的苦悶, “佳人空谷百年身,芳樹年年春復春?!?“佳人” “芳樹” 因其芳華留百世,而詩人仕途不順,抱負不得施展,只有躊躇銷魂,借詠《垂柳篇》抒心中郁結。
更有國破家亡、光景黯淡的明季遺民如唐泰(釋普荷)、朱昂和吳銘道,亦引升庵生平及《垂柳篇》的詩意和意象來消解心中的無限哀愁。如唐泰《昆明池上吊楊升庵先生》: “煙波凄冷戍樓空,生死浮沉一釣翁。天子享親原有禮,人臣事主敢云忠。伏蒲痛哭酬興憲法,垂柳悲歌望楚雄。自是寸心難撥轉,至今昆水不朝東。”①擔當著,余嘉華、楊開達點校:《擔當詩文全集》,第92頁。不僅寫出對楊慎忠主進諫的肯定和遭流放的同情,還流露出國破家亡的悲痛。
楊慎《垂柳篇》在創(chuàng)作形式與內容方面對后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產生過極大影響;同樣,后人關于《垂柳篇》的相關創(chuàng)作又促進了《垂柳篇》的傳播,豐富了詩篇的價值。這些詩作往往同中有異,在取材角度、用韻及思想情感方面各有所側重和闡發(fā)。
楊慎《垂柳篇》對后代文人創(chuàng)作內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后代文人創(chuàng)作時情感取向的影響。后人對《垂柳篇》的再創(chuàng)作往往帶有贊賞楊慎才華、惜佳人遭妒沉淪之情感取向,有的文人自然而然地將自身經歷與楊慎遭遇結合起來,流露出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生命如浮萍一般的漂泊之感。另一方面則體現為用典的影響。楊慎的《垂柳篇》經過時間的沉淀,逐漸成為一個典故,蘊含著諸如仕途不順、歲月變遷以及身世浮沉等意蘊,進而被后代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所使用。總之,后世文人有關楊慎《垂柳篇》的系列創(chuàng)作,又促進了《垂柳篇》的傳播,豐富了《垂柳篇》的情感價值與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