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亞,胡迎超
1.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二科,河南 駐馬店 463300;2.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河南 駐馬店 463300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礙,為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臨床常行氣管切開術為患者建立人工氣道,以確保氣道功能正常,避免腦缺氧,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但切管切開后會導致患者的吞咽呼吸模式不協(xié)調(diào),影響患者的喉部防御性反射,而留置的氣管套管會引起氣管狹窄、氣管壁塌陷等并發(fā)癥,誘發(fā)吞咽障礙,隨著時間延長會增加患者肺部感染風險[2-3]。因此,對患者予以腦卒中氣道溫濕化管理及早期吞咽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氣道溫濕化管理結(jié)合早期吞咽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64例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2 例。試驗組:男17 例,女15 例;年齡51~77 歲,平均年齡(58.82±5.19)歲;氣管切開時間5~17 d,平均時間(9.14±0.74)d;腦梗死19例,腦出血1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53~79 歲,平均年齡(58.14±5.66)歲;氣管切開時間5~17 d,平均時間(8.87±1.13)d;腦梗死20 例,腦出血12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
納入標準:(1)均經(jīng)頭顱CT 或MRI 檢查證實為腦卒中,初次發(fā)病。(2)有機械通氣指征,均行切管切開術。(3)意識清晰,無認知功能障礙。(4)生命體征穩(wěn)定。(5)病案資料完整。(6)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吞咽障礙。(2)伴口腔或咽部異常史。(3)伴其他腦血管疾病。(4)既往有顱腦手術史。(5)伴精神系統(tǒng)疾病。(6)伴惡性腫瘤。
1.2.1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 包括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每日更換氣管切開敷料、呼吸機濕化瓶及氧化管,定期對室內(nèi)空氣消毒,定期吸痰、翻身叩背以防止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予以患者鼻飼營養(yǎng)支持,待患者病情恢復時協(xié)助患者帶機下床活動。
1.2.2 試驗組患者予以氣道溫濕化管理結(jié)合早期吞咽康復護理 具體護理內(nèi)容如下所示。(1)氣道溫濕化管理:為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并與呼吸機回路連接,插入加熱導線,管路與濕化灌正確連接,加無菌注射液至標準水位,將濕化灌電源開關打開后調(diào)整參數(shù),溫度設置為37℃,使用過程中需保證濕化灌內(nèi)標準水位,密切觀察濕化灌溫度,每周更換濕化灌并進行消毒處理。(2)早期吞咽康復護理:①吞咽障礙評估。指導患者取坐位,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根據(jù)患者的意識狀況進行洼田飲水試驗,評估患者的吞咽障礙程度。②間接吞咽訓練。指導患者張口,護理人員充分按摩患者的雙側(cè)咬肌及牙齦、軟腭,指導患者做噘嘴、砸吧嘴、鼓腮等動作,3次/ d;調(diào)配1∶3的食用白醋與溫水后蘸取適量液體擦拭患者的雙側(cè)頰部及舌部,2次/ d;指導患者盡量外伸舌頭并上下、左右擺動,收回舌頭后進行磨牙訓練,3次/ d。③直接吞咽訓練。指導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護理人員充分按摩患者雙側(cè)咬肌后一次性予以患者5 mL 溫水,觀察患者的吞咽及嗆咳情況,若患者出現(xiàn)嗆咳則增加至10 mL,指導患者吞咽溫水時將注意力集中放在吞咽時肌肉動作上,指導患者在吞咽溫水后做多次反復空咽動作以保證完全咽下溫水,然后開展下一次訓練,3次/ d。
1.3.1 痰液黏稠度 將痰液黏稠度分為I度、II度、III度3個等級。I度:痰液為白色泡沫或米湯樣。II度:痰液為白色黏稠狀。III度:痰液為黃色黏稠狀[4]。
1.3.2 血氣指標 監(jiān)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
1.3.3 口腔清潔度 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口腔清潔度,評估內(nèi)容包括唇、黏膜、牙齒、硬腭、牙垢等12個方面,評分12~36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口腔清潔度越低[5]。
1.3.4 誤吸程度 采用內(nèi)鏡吞咽檢查法(FEES)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誤吸程度,評分1分表示無喉滲漏,評分2~5 分表示喉滲漏,評分6~7 分表示誤吸,評分8 分表示靜息性誤吸,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誤吸程度越高[6]。
1.3.5 吞咽功能 采用臨床護理用吞咽功能評估量表(CNSAT)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吞咽功能,CNSAT 量表包括流涎、咳嗽、舌運動、喉提升、飲水試驗、口唇運動6 個維度,共有18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3 級計分法,分別賦值0~2分,總評分0~36分,分值越高則患者的吞咽功能越高[7]。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評級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況 例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PaO2、SaO2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氣指標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
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口腔清潔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CNSAT 評分、FEE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口腔清潔度評分、FEES評分、CNSAT評分情況(BZ_12_2050_543_2065_576)
氣管切開術是保障腦卒中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之一,可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維持中樞呼吸功能,但氣管切開術會破壞腦卒中患者的正常吞咽肌群解剖結(jié)構及吞咽機制,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吞咽障礙[8]。據(jù)報道稱,43%~83%的腦卒中切管切開患者存在吞咽障礙,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復[9]。因此,如何有效對腦卒中切管切開患者實施氣道管理及吞咽功能訓練,是臨床護理的首要難題。
氣道溫濕化管理克服了以往微注泵濕化的一系列不足,可控制濕化液的溫度,減輕對氣道的刺激性,使得氣道處于生理濕化狀態(tài),并可提高呼吸道的纖毛運動活躍性,提高濕化效果,有效稀釋痰液并促進痰液排出,有利于減少痰痂形成,有效減少吸痰次數(shù)并延長吸痰間隔時間,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等。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評級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的口腔清潔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氣道溫濕化管理可有效降低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的痰液黏稠度,有利于痰液排出,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暢,也可提高患者的口腔清潔度。在治療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的原發(fā)病時,早期評估患者吞咽功能并開展吞咽康復護理,有利于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PaO2、SaO2水平及CNSAT評分、FEE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吞咽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咽喉部肌肉運動,建立咳嗽反射,促進胃腸道消化液分泌,糾正口咽部紊亂功能,強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吞咽動作的敏感性并引起吞咽反射,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與氣道溫濕化管理結(jié)合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誤吸現(xiàn)象,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
綜上所述,氣道溫濕化管理結(jié)合早期吞咽康復護理可有效降低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的痰液黏稠度,提高口腔清潔度,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減輕患者誤吸及吞咽障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