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題材藝術歌曲的主要特征及社會影響研究著力于探討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音樂為抗戰(zhàn)服務的藝術功能和民族化、大眾化的美學特征,以及音樂的戲劇性等主要特征,并探究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鼓舞敵愾、促進社會募捐活動和推動藝術歌曲的傳播等方面產生的積極社會影響。
關鍵詞:抗日題材;藝術歌曲;主要特征;社會影響
抗日時期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除具有一般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特征外,還形成了抗日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獨特個性,具體體現在音樂為抗戰(zhàn)服務的藝術功能、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美學特征、音樂戲劇性的三個方面。
一、音樂為抗戰(zhàn)服務的藝術功能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長期占據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禮樂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音樂生活,音樂的實用功能被有意識地抬高,特別是當國家處于生死存亡之際,音樂的社會功能更是被有意識地強化。
救亡運動的興起,迅速引起人們對音樂社會功能的重視。音樂家們以音樂為精神武器,揚起為抗戰(zhàn)服務的大旗,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戰(zhàn)爭中。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迅速擴展,音樂“武器論”的認識在整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fā)展中已深入人心。
陳洪曾說:“音樂和別的藝術一樣——無論是在實際上或理論上,都應該是,并且的確是實用的……現在既然到了一個大轉變的時代,音樂應該即刻從非意識的境界蘇醒過來,回到意識的境界,意識地服務于社會國家?!盵1]在音樂為抗戰(zhàn)服務的思想統(tǒng)領下,音樂作為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強大精神武器的觀點已經成為許多愛國音樂家的共識。
賀綠汀亦曾在文章中談到:“我們要抓住偉大的時代,在實際斗爭生活中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努力創(chuàng)作新時代的歌曲,使歌詠運動能動員全國同胞為民族的生存、為偉大的新中國的建立而與殘忍的日本法西斯作堅決的斗爭?!盵2]
此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受音樂“武器論”的影響,藝術歌曲作為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的一種,自然難逃其命。而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就是藝術歌曲在音樂為抗戰(zhàn)服務思想指導下的最終呈示。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歌詞中顯示出明顯的為抗戰(zhàn)服務的實用功能傾向。如林聲翕《白云故鄉(xiāng)》中對群眾發(fā)出的“莫讓人侵占故鄉(xiāng)”的號召、賀綠汀《嘉陵江上》中鼓動戰(zhàn)斗的“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側刀叢里回去”等,無一不體現著音樂作為鼓舞抗戰(zhàn)的精神力量的影響。
二、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美學特征
抗戰(zhàn)題材的音樂創(chuàng)作要求音樂要為反映民族解放斗爭的政治服務,而這特定的政治內容則決定了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上和內容上的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美學要求。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在音樂的民族化方面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具體體現在巧用民族調式、傳統(tǒng)曲式結構的運用兩方面。
(一)運用民族調式
夏之秋的《思鄉(xiāng)曲》第一樂段為C宮加變宮六聲民族調式,描述了主人公對離開故鄉(xiāng)的回憶,情感真切,民族調式的運用使音樂淳樸、動人。第二段為加強對比,調式轉換為bA宮加變宮六聲民族調式。雖然第二段旋律與第一段旋律大致相同,但由于C宮到bA宮的遠關系轉調,使歌曲表達的感情、塑造的形象等與第一段形成明顯的對比,把音樂推向高潮。
陸華柏的《勇士骨》采用c小調記譜。而縱觀全曲,c小調的屬音G(唱名mi)統(tǒng)領全曲并成為歌曲的骨干音(如開始音、第9小節(jié)、第11-12小節(jié)、第25小節(jié)第二拍、第27小節(jié)第三拍及末小節(jié)),其中第12、27、31小節(jié)的高音G分別形成歌曲三個高潮。由此使歌曲兼具角調式的意蘊?!敖钦{式的色彩是柔和而有些帶壓抑的格調的”。這樣的基調和風格與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是一致的。歌曲既有c小調特有的悲愴氣氛,又具有角調式的憂郁特征,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為表達歌詞韻意服務[3]。
陳田鶴的《巷戰(zhàn)歌》第一段為c羽民族五聲調式,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第二段調式轉為c羽民族七聲調式,清角和變宮的加入增加了音樂的矛盾發(fā)展,加強了音樂的對比性,使音樂情緒更加激昂。
(二)傳統(tǒng)曲式結構的運用
抗日時期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不僅有使用起承轉合句式寫成的作品,更有發(fā)展起承轉合句式為起承轉合曲式寫作的作品。
劉雪庵的《長城謠》是“起承轉合”四句體的歌曲?!捌稹本洹叭f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xiāng)”音樂抒情優(yōu)美。“承”句為“起”句的發(fā)展,進一步描述了土地肥沃的故鄉(xiāng)?!稗D”句為全曲的高潮句,音樂迂回發(fā)展至全曲最高音F后立即下行六度跳進到A音,聲淚俱下地訴說著敵人的侵略。“合”句旋律則是前三句的總結,統(tǒng)一全曲。
夏之秋的《思鄉(xiāng)曲》由四個樂段組成,樂段與樂段間都有一段間奏,四個樂段之間的關系為起承轉合,同時為了突出第三段音樂的對比性,在第三段音樂中使用了遠關系轉調,歌曲極有藝術感染力。
三、音樂戲劇性的凸顯
抗日時期為增強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的戲劇性,作曲家們在樂段的強烈對比、大跳音程的大量使用、力度的大幅度變化等方面皆有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一)樂段的強烈對比
為了增強抗戰(zhàn)題材藝術歌曲的戲劇性張力,作曲家采取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結合歌詞,選用抒情性與戲劇性兩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來強調藝術歌曲對比性的內在張力。
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通過抒情性和戲劇性兩個樂段的鮮明對比,更突出了戲劇性樂段的音樂感染力,進而號召人們團結一致、上陣殺敵。歌曲的前奏是一個同音重復接高八度音急劇下行到起音的戲劇化音樂進行,音樂直接上揚到高點后再快速滾落下來,充滿悲劇性色彩,將人們帶進痛苦的回憶之中。音樂分為兩個樂段,一個是充滿回憶的抒情性樂段,速度中緩,描述了美麗溫暖的家鄉(xiāng);另一個樂段與第一樂段的音樂情緒完全相反,音樂變得緊張動蕩,在音樂高潮“我必須回去”處,鋼琴伴奏采用時值短促的戲劇性語匯,十六分音符與人聲互相呼應,彰顯了歌曲內部的戲劇化因素。
又如,林聲翕的《白云故鄉(xiāng)》,亦是通過兩個情緒不同的樂段的鮮明對比,彰顯音樂的戲劇性力量。第一樂段描述了主人翁在海邊遙望故鄉(xiāng)的情景,音樂抒情優(yōu)美,鋼琴伴奏形象地模仿海面波光粼粼的景象,襯托出主人翁對祖國美好山河的贊美和自豪。第二樂段描述了主人翁想起祖國深陷囹圄,“仇恨難忘”,欲“把堅決的信念筑成壁壘,莫讓人侵占故鄉(xiāng)”的決心。鋼琴伴奏變?yōu)榫o湊的連續(xù)三連音,音樂充滿動力、緊張而又富有戲劇性,與第一樂段形成強烈對比,極好地表現了主人翁勢要收回失地、保衛(wèi)祖國的堅定決心和崇高的愛國情感。
(二)大跳音程的大量使用
旋律的大跳常用來表達悲憤、激昂的情感,抗戰(zhàn)時期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同救亡時期一樣,亦通過頻繁地使用大跳音程,從而突出音樂的戲劇性。
如陸華柏的《勇士骨》中“這原野,曾流遍了英雄的血”一句,“了”和“英”之間用了八度跳進,突出了“英”字,歌曲氣氛雄渾凝重(如譜例1)歌曲結束句“我在等待最后勝利的消息”用了兩次八度大跳(如譜例2),音調的大幅度起伏是歌曲氣勢磅礴,顯示出極強的戲劇性。
又如林聲翕《白云故鄉(xiāng)》“卻望不見故鄉(xiāng)”中,“不見故鄉(xiāng)”用了五度上行跳進和八度下行跳進,將主人公故鄉(xiāng)被侵占的壓抑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音樂在中音區(qū)徘徊之后跳進到高聲區(qū)再陡然八度跳進降到低聲區(qū),表現了主人公深切的悲痛。
(三)力度的大幅度變化
力度強弱的大幅度變化,也是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音樂戲劇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如賀綠汀《嘉陵江上》“我必須回到我的故鄉(xiāng),為了那沒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餓瘦了的羔羊”,在“和那餓瘦了的羔羊”處力度從p一下子轉為f,將主人翁悲傷的情緒一下子上升為悲憤的怒吼;緊接著以f的力度唱出“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側刀叢里回去”的號召;在“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處,力度再一次地加強,從f變?yōu)閒f,將中華兒女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大無畏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
又如,陸華柏的《勇士骨》中“我嗎?他安靜地回答”的力度為p,表達了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內心的平靜與無悔;在緊接著的“我在等待最后勝利的消息”力度由p漸強為f,表達了將士們對祖國革命勝利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力度的大幅度變化,極大地增強了歌曲的戲劇性。
四、積極的社會影響
抗戰(zhàn)時期,隨著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此時期藝術歌曲的社會影響范圍廣大,并影響至今??谷站韧鲱}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鼓舞敵愾、促進社會募捐活動和推動藝術歌曲的傳播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一)鼓舞敵愾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在起到喚起民族意識作用的基礎上,影響進一步擴大,在當時發(fā)揮著鼓舞敵愾的重要作用。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所表現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是建立在作曲家對于國破家亡、親人離散的種種真切體驗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現實的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的。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蘊含的愛國精神更是與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相契合,成為鼓舞士氣的重要精神力量。
如潘孑農曾回憶道:“……竟然就是我那首《長城謠》,己由雪庵譜成,流傳前線后方,與《松花漢上》同為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不久,歌唱家周小燕出國途經新加坡,百代公司請她演唱《長城謠》,發(fā)行國外,歐美僑胞的愛國熱情被激發(fā),紛紛捐款抗日。武漢滄陷后,中制遷蜀,雪庵又將《松花江上》續(xù)成《流亡三部曲》與《長城謠》一同攝成音樂短片,在國內外上映,擴大了宣傳效果?!盵4]
由此可見,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在當時發(fā)揮著鼓舞敵愾、幫助戰(zhàn)爭的重要作用。
(二)對抗日募捐活動的促進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發(fā)揮著鼓舞敵愾的社會影響的同時,對當時社會的抗日募捐活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陸華柏作于1938年的《勇士骨》,在當時的社會募捐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七七事變后,隨著日本對華侵略的全面擴張,我國將士反抗日本侵略的戰(zhàn)斗亦逐漸升級,殘酷的戰(zhàn)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藥品的短缺、前線傷兵得不到及時救治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有識之士成立了“傷兵之友社”,紛紛進行募捐。陸華柏所在的廣西音樂會也響應號召舉行募捐音樂會?!艾F在為了響應‘傷兵之友’活動,特舉行第七次音樂演奏會來籌款,因為傷兵是為了抗戰(zhàn)救亡而流過血的民族英雄……我們在極端困難中籌備這次音樂會,來向社會募捐,以我們微薄的能力,也許成績微不足道,不過我們希望社會各方盡力?!标懭A柏專門為這次音樂會創(chuàng)作了供胡天然演唱的《勇士骨》,于1939年2月7日、8日在桂林新華戲院舉行的第七次音樂會中首演。據作曲家回憶“首演時聽眾反應熱烈,在座的作家麗尼尤其贊賞,認為是桂林藝術歌曲中絕對一流的作品。”[3]
又如,夏之秋1939年為了配合抗日募捐活動而作的《賣花詞》,對當時的募捐活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當時“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擴大募捐范圍,動員中小學生上街義賣鮮花,總會再將售花所得統(tǒng)一獻給祖國,為祖國抗戰(zhàn)貢獻力量。夏之秋當時隨團在南洋進行抗戰(zhàn)募捐演出,深深地被這一舉動感動,因此創(chuàng)作了《賣花詞》。此曲經歌唱家的精彩演繹獲得巨大的反響并傳遍南洋,將抗日募捐活動推向高潮。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得到了海內外華人同胞的肯定,激發(fā)了中華兒女的救國熱情,促進了抗日募捐活動的發(fā)展。
(三)推動藝術歌曲的傳播
抗日救亡題材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由于其獨特的時代性與藝術魅力,深受當時歌唱家的青睞,頻繁出現在各種音樂會上。在歌唱家聲情并茂的表演下,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得到許多群眾的喜愛與好評,極大地推動了藝術歌曲的傳播。
如當時著名的歌唱家斯義桂就在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的表演和傳播上做了很大的貢獻:“1941-1943年,斯義桂在上海時就結識的女鋼琴家李慈芳這時也在國立音樂院任教。他們攜手合作,經常在各地舉行巡回音樂會,以拿手曲目《伏爾加船夫曲》《長城謠》《滿江紅》《嘉陵江上》等譽滿巴蜀大后方。”[5]
周小燕演唱的《長城謠》在當時也受到了知識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進一步推動了藝術歌曲在我國的傳播。曾有文章這樣描述當時《長城謠》的影響:“《長城謠》很快在武昌曇華林的文華公書林、漢口俄國沙龍、維多利亞紀念堂及街頭巷尾進行了公演,并迅速流傳在抗戰(zhàn)前線和大后方。”[6]
著名歌唱家喻宜萱也身體力行,在1939年歸國后的演出中經常演唱抗日救亡題材的藝術歌曲,并受到廣泛好評。如“回國后在大后方的演出中,她常唱的愛國歌曲有劉雪庵的《長城謠》、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夏之秋的《思鄉(xiāng)曲》、張曙的《日落西山》、陸華柏的《勇士骨》以及古曲《滿江紅》等……”[7]
抗日救亡題材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其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激昂的抗戰(zhàn)情緒,在歌唱家聲情并茂的表演下,深深地打動了許多中華民眾的心,客觀上為藝術歌曲這種高雅體裁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歌唱家的演出是藝術歌曲傳播的重要推動力量,舞蹈家們的表演也為藝術歌曲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當時重慶《新華日報》曾對育才學校的音樂會進行報道:“舞蹈的演出,一共有九個節(jié)目,戴愛蓮女士與中國舞蹈社的幾位先生,都很賣力……使觀者的心情都能隨著舞蹈者的情緒而轉移,在《空襲》中,母親對死亡的女兒的哀思,《思鄉(xiāng)曲》表演了流浪者的念念于淪陷的家鄉(xiāng)……這是有力地震撼著觀眾的情緒?!盵8]
抗日救亡題材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在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下,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與好評,進一步推動了藝術歌曲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洪.隨筆——音樂應有的轉變[J].音樂月刊,1938(4):76-79.
[2]賀綠汀.新中國音樂啟蒙時期歌詠運動[J].中蘇文化,1939(8-9):35-36.
[3]丁衛(wèi)萍.陸華柏的藝術歌曲《勇士骨》分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0(2):103-106.
[4]潘孑農.劉雪庵與《長城謠》[J].音樂藝術,1986(2):36-37.
[5]謝俊武.斯義桂的生平及演唱[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
[6]涂怡嵐.聲聲傳情燕歌行─周小燕[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45.
[7]藍南.喻宜萱的“四個始終不忘”.喻宜萱的藝術生涯[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1970:101.
[8]育才的音樂舞蹈會[N].新華日報,1944-11-5(3).
作者簡介:蘇曉霞,碩士,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
編輯:王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