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視覺隱喻作為與隱喻一樣的認知現(xiàn)象,在視覺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舞蹈作為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從視覺隱喻等方面對其進行理論上的探索與提升,使之成為古典舞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本文從視覺隱喻以及中國古典舞種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入手,結合舞蹈自身的特性,探討了視覺隱喻在舞蹈創(chuàng)作與表達中的作用及其價值。
關鍵詞:視覺隱喻;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7-0-03
舞蹈,作為流動性的視覺藝術,它是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綜合性藝術,舞蹈以視知覺可以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是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舞蹈編創(chuàng)中,編導把對作品的理解、個人的觀點通過“視覺通道”將選擇好的元素視覺化,使觀眾從視覺表象中察覺到思想內(nèi)涵的視覺隱喻。這對編導來說,不再只是關注動態(tài)形象的營造,更是對視覺心理的構成得心應手。
一、視覺隱喻
隱喻,英語為“metaphor”,源于希臘文metapherein。meta一詞意為“超越”,perein意為“傳送”或“變換”,可以被看作意義的轉移,具有“由此及彼”的特征。最早作為一個重要的修辭手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它是一種隱含的類比,它至少存在于兩個不同事物之間。和明喻不同, 隱喻是用一種不同于要表達事物的形式作為載體,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下體驗、感知、想象此類事物的語言行為、心理行為和文化行為。
視覺與視覺隱喻的問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被學者進行研究,認為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把握和理解,主要是通過視覺通道,它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思維則是基于視覺抓住信息的基礎上,對信息的內(nèi)容進行再深化,正是這種視覺與思維之間的高度關聯(lián),觸發(fā)了最早視覺隱喻的產(chǎn)生?!八^視覺隱喻,就是要借助隱喻這個工具,在抽象的信息和視覺形式之間建立聯(lián)系,勾起信息同視覺形式之間某種相似的特征和意義。通過形態(tài)的轉化,實現(xiàn)信息意義的視覺表達?!盵1]若把隱喻看作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則視覺隱喻則是一種用來表述認識過程的可視語言,它是連接隱喻思考和可視表達的橋梁。視覺隱喻是通過視覺表達的方式,把隱喻的內(nèi)容從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具體的、易感知的、可視的視覺信息,從而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
王容美在《隱喻與視覺藝術》中提出:“隱喻思維的抽象性對于視覺藝術的表現(xiàn)力、隱喻對于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經(jīng)驗的積淀都具有重要意義?!彪[喻作為連接不同事物的一種認識方式,它為藝術創(chuàng)作在題材選擇和創(chuàng)作思路上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手法。透過對視覺藝術中關于視覺隱喻運用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建筑、電影、廣告、設計等領域中,以隱喻理論所構建的視覺語言對藝術創(chuàng)作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而中國古典舞蹈的創(chuàng)作,如果想要在視覺表達與意蘊上有所突破,也需要從隱喻、視覺隱喻等方面尋找切入點。
王炳社認為:“藝術隱喻這種思維方式恰好是要把明白的意義藏起來,讓人通過必要的藝術手法從中總結、提煉出要表達的意義,這也是藝術之所以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2]中國古典舞受中國古典美學影響,其作品往往強調(diào)虛實相生,追尋意境之美。首先,“象”是具體而明晰的,“見乃謂之象”(《系辭上》),它是一種外在形態(tài)、形象;“意”是精神性的,不能為視知覺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藝術作品中是一種情思、情志、情意,深遠而隱含[3]。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十分注重“虛”“實”之美,追求一種“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中國古典舞動態(tài)視覺意象,就是一種“實象”與“虛象”的結合體,由于舞蹈是以動作姿態(tài)來表達人類情感,揭示精神世界,因此從本質(zhì)上講,舞蹈所創(chuàng)造的視覺意象是一種“虛象”,這里的“虛”指作品中所營造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空間,隱喻的使用更有助于這種想象的生成。觀眾在欣賞舞蹈時,表象的形式引發(fā)了觀眾的思考與解讀,達到了隱喻的視覺轉化目的。舞蹈運用人類普遍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激發(fā)起觀眾的體驗參與,它不僅需要內(nèi)涵豐富的故事內(nèi)容,還要將各種視覺元素進行組織與變化,于是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念念不忘的舞蹈段落、獨具匠心的舞蹈調(diào)度都成為優(yōu)秀舞蹈作品的必需品。
二、視覺隱喻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價值
(一)舞蹈通過隱喻深化表意性
以視覺隱喻構建古典舞身體語言的主旨在于,喻本和本體之間具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也就無所謂隱喻。也就是說,必須尋找到用以表意的身體動作與所塑造舞蹈形象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動作的“形”來同構所要塑造舞蹈形象之“形”,從而對觀眾產(chǎn)生某種心理暗示,使觀眾迅速了解到舞蹈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和情感表達。視覺隱喻貫穿于舞蹈從概念到實現(xiàn)的全過程,為舞蹈編導提供了多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隱喻的運用,可使作品從題材、立意、形象、動作、調(diào)度、道具運用等多角度共同作用于隱喻構思的完成,豐富了舞蹈的編創(chuàng)手法,使中國古典舞作品的發(fā)展逐漸擺脫平衡、對稱、程式化的動作方式,逐步變化為寓意深厚、別具一格的舞蹈語匯。如舞蹈《愛蓮說》作品開頭,舞者單膝跪地,胸腰后仰,腳尖上翹,雙手在身前做“小五花”動作,與傳統(tǒng)舞蹈使用“小五花”的手法不同之處在于編導沒有把“小五花”當作手部的一種單一動作,而是關注到了“小五花”舞動的狀態(tài)和所要塑造的“花”之間的對應關系,舞蹈中“小五花”的運用隱喻了花開的過程,猶如一朵純潔無瑕、清新動人的蓮花浮出水面。再如“圓場”,“圓場”是中國古典舞中一個步伐動作, 它常常用來連接動作,但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從始至終運用“圓場”動作,潺潺的溪水,奔騰的河流,咆哮的海洋,都隨著“圓場”的流動呈現(xiàn)給觀眾。不斷變化的舞姿, 不斷流動的隊形, 不斷重組的畫面,生動逼真地描繪動感十足的大自然壯麗畫卷,這兩個舞蹈動作極其簡單,但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視覺審美效果,通過上述“小五花”“圓場”兩個簡單的動作進行視覺隱喻的案例分析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動作和形象之間,一旦形成了視覺隱喻,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利用視覺的移情機制完成對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情感世界相匹配。
(二)舞蹈通過隱喻增強藝術表現(xiàn)力
在舞蹈中,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不只在于傳遞肢體動作的美感,更是運用舞蹈的視覺表現(xiàn)來暗示某種更深層的思想和意義。視覺隱喻除了對固有程式化動作的運用有效外,對新動作的開發(fā)也有著獨特的功能,最根本的是要緊緊把握所選動作和動勢之“形”與所塑造舞蹈形象之“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進行的隱喻式“同構”[4],而“同構”的前提是讓動作具有極強的視覺隱喻效果,并能啟動心理認同,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舞蹈《胭脂扣》中,編導獨具匠心地在舞蹈結尾設計了一個靜態(tài)舞姿,舞者無奈且無力地站立著,一手觸摸心口,一手伸向另一邊,手臂上懸掛著一只手包,向后下胸腰,從觀眾角度,看不到舞者的頭,一具“無頭”的肉身躍然眼前。這個看似簡單的站立下胸腰動作中正以獨特的敘事方式使其情感獲得延伸與升華,艷麗的旗袍、無頭的身軀、無力的姿態(tài)共同構成一幅畫面,畫面背后的人物命運、思想情感、文化內(nèi)涵源源不斷地通過動作特有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以此作為強力度視覺符號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如舞蹈《黃河》的開始部分,舞者們脊背拱起,蜷縮低伏向前移動,呈現(xiàn)的視覺效果好似黃河船夫拉纖艱難前行。第四篇章中,女演員運用串翻身動作,一排排從7點向3點方向橫線行進,通過流暢的技巧流動,視覺效果宛如滔滔不絕的黃河水一般,滾滾流淌,奔流不息。編導在為展現(xiàn)黃河兒女不屈不撓、奮勇拼搏的精神上多次借助了三角隊形,分別出現(xiàn)了小三角和大三角隊形。該隊形給人以一種充滿力量、堅實穩(wěn)定的審美感覺,由此可知,當以具有視覺隱喻的舞蹈動作去表達和演繹那些抽象的、宏觀的主題時,反而降低了理解的難度,縮短了思考的時間。一旦動作和形象之間的視覺隱喻形成,就會把觀眾引入一個想象的空間,將其中“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留給觀眾去體會,進而獲得更為豐富的視覺、審美享受,從而舞蹈從形式到內(nèi)容達成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三、視覺隱喻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實現(xiàn)方式
中國學者趙毅衡先生對符號有個清晰的定義:“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5]符號并非單純的、淺顯的字面說法,它具有表意、傳達的功能,它作為一種載體,承載著交流雙方發(fā)出的信息,是人們共同約定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編導可以借用某些符號達到隱喻的實現(xiàn),合理的運用更能準確表達作品立意,同時便于觀眾理解。
(一)自然物象
中國人獨愛寄物詠志,借景生情。文人墨客用梅、蘭、竹、菊表達瀟灑超逸的精神追求,普通百姓通過花、鳥、魚、獸寄托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這些形象已經(jīng)成為人們寄情于志的載體,訴說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追求。在舞蹈中,自然物象擬人化也是最直接、最常見的隱喻方式。舞蹈《愛蓮說》創(chuàng)作源于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散文,編導運用隱喻的方式以蓮花來比喻人格,把荷花的形象擬人化、象征化,用肢體語言展現(xiàn)了東方女性端莊典雅之美。舞蹈《愛蓮說》從一開始,舞者就像是一朵即將綻放的蓮花,靜靜地等待著破水而出,隨著音樂的響起,她緩緩舒展著曼妙的身姿,一面含羞,一面脫俗,此刻的蓮花好似已經(jīng)化作了一個人形,通過舞蹈來展現(xiàn)出清新脫俗、淡然恬靜、飄逸自然的氣質(zhì)。舞劇《粉·墨》中,“飛鳥”的出現(xiàn)并不是一個個體形象,而是以一喻百的意象生成。在人們心中,鳥兒飛翔的自由瀟灑是人心之所向,這不僅是人類對藍天的向往,更是象征對自我的超越,對理想無止境的追求,舞者在紗幕后不停地旋轉、騰躍、振臂,正是營造了自由飛翔的舞蹈意象,隱喻著中國文人“畫鳥言志”的心境。
(二)色彩
通過顏色的象征性來實現(xiàn)視覺上的隱喻,是賦予舞蹈人物更深層次意蘊的重要手段。色彩是舞蹈欣賞中最能喚起人情感共鳴的視覺元素之一。經(jīng)過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的色彩會在人們心中積淀出不同的情緒記憶,并折射出某種特殊寓意,這個過程形成了色彩與指代事物的視覺隱喻,完成感性意象的視覺表達。比如,白色象征純潔、黑色代表威嚴、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憂郁。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色彩的視覺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手段,不僅可以展現(xiàn)人物細膩的心境,塑造獨特的人物個性,也可以起到意境營造、烘托氛圍的作用?!斗邸つ贰绑w”篇章中運用了大量濃烈鮮艷的重色,編導結合鐘馗這一人物特性的性格、身世特點,大膽使用強烈的紅色與藍色進行渲染,兩種顏色的強烈對比體現(xiàn)在鐘馗的生與死之間,體現(xiàn)在鐘馗驅(qū)鬼時的剛正不阿間,體現(xiàn)在其悲嘆世俗無奈的情愫之間。紅為“怒”,藍為“傷”,這兩種顏色的交織也象征著鐘馗復雜多思的情緒和命運多舛的人生,尤其是群舞演員集體抖動水袖的場景,成為鐘馗內(nèi)心外化的群體圖像。色彩的視覺隱喻在符合觀眾認知習慣的基礎上,在感性意象與視覺表達之間構建立了一種邏輯聯(lián)系,為觀眾增添了更多有意味的解讀。
(三)道具
舞蹈道具輔助于作品的主題、形象和情節(jié),是肢體語言之外的手段。舞蹈作品中,道具可以有多種隱喻身份,有時是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有時是情感的外化,道具將人們的情感賦形,讓無形的情感借助有形的道具傳遞給觀眾,做到情感與形式相互交織、互相影響?!斗邸つ菲渲幸欢巍爱嬛腥恕?,男演員為女演員撐起一把油紙傘,由遠至近,宛若畫中人緩緩走來。整個舞段以傘來構筑,在這里傘不只是一把普通的舞蹈道具,更有愛情的象征意義,具有以物傳情之美意,觀眾一看便可知。之所以觀眾一下就能明白,那是因為在長期藝術實踐過程中,傘在中國人心中被約定俗成地被認為是一種信物,以傘為媒的愛情故事“白蛇傳”當屬其中之首,也正是因為它的含義被社會認同,一經(jīng)出現(xiàn),觀眾便可立即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江南舞蹈《采桑晚歸》描繪了一位養(yǎng)蠶少女,在夕陽余暉下,搖著桑船,盡興而歸的情景。以一根竹竿為道具,在短短的數(shù)分鐘時間里,營造出許多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形象。如果用它來劃槳,它就像一艘在水里航行的小船;作為蠶匾,畫面轉到了靜謐的蠶室;一桿一桿,一葉扁舟便到了江邊;竹竿作為扁擔后,觀眾看到的是一位少女挑著桑葉,踏著晚霞回家的小徑而行,一根竹竿充當了眾多物象,發(fā)揮了不同的表現(xiàn)功能。
舞蹈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思想的結晶,它要求以隱喻性的思維去理解和講述故事,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將思想以可視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文章從可視化的角度,探討可視化的隱喻性在中國傳統(tǒng)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及實現(xiàn)途徑,明確了視覺隱喻對于舞蹈創(chuàng)作的重要價值。視覺隱喻的運用,不僅將思想、文化、視覺等因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以視覺藝術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立場來切入舞蹈創(chuàng)作,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創(chuàng)造與表達方式,呈現(xiàn)出一種深度視覺化的審美取向,使得視覺形態(tài)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詹炳宏.實現(xiàn)信息形態(tài)轉換的視覺隱喻[J].裝飾,2008(10):142-143.
[2]王炳社.論隱喻藝術思維的產(chǎn)生[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8,22(04):4-5.
[3]袁禾.論舞蹈意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7(04):44-46.
[4]徐頏.“凝視”與“超越凝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5]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國古典舞視覺隱喻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413)。
作者簡介:施萌(1990-),女,江蘇南通人,講師,從事中國古典舞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