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2001—2020 年MODIS NDVI 數據,結合降水、氣溫等資料,采用Sen 趨勢分析、Mann-Kendall 檢驗、Hurst 指數、Pearson相關分析以及多元回歸殘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陜西省近20 a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 的時空變化特征及未來變化趨勢,探討省內氣候因素及人類活動對NDVI 變化的影響以及NDVI 對降水和氣溫響應的時滯效應。研究結果表明:①2001—2020 年陜西省NDVI 整體呈上升趨勢,增長速率為0.004 7/ a,NDVI 在不同生態(tài)區(qū)有所差異,空間異質性明顯;②陜西省NDVI 變化的反持續(xù)性強于持續(xù)性,未來NDVI 變化趨勢以反持續(xù)改善(退化)為主;③陜西省降水和氣溫對NDVI 變化均產生了正向影響,且NDVI 與氣溫的相關性強于降水;④陜西?。危模郑?對降水的響應不存在明顯的時滯效應,對氣溫響應的滯后期以0~1 個月為主;⑤陜西省大部分地區(qū)NDVI 殘差呈增大趨勢,人類活動對植被覆蓋變化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
關鍵詞:NDVI;時空變化;Hurst 指數;時滯效應;殘差分析;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 X87;TP79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3.04.005
引用格式:程兀杰,孟妮娜,蔡昕楠,等.陜西省NDVI 時空變化及其對氣候和人類活動的響應[J].人民黃河,2023,45(4):28-34.
植被作為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在全球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傳遞中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全球和區(qū)域氣候變化的指示器[1-2] 。因此,對植被覆蓋的動態(tài)變化信息進行監(jiān)測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qū)域環(huán)境綜合治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能夠很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長狀況,可以作為定量描述植被覆蓋變化的遙感指標[3] 。國內外學者將其應用于研究多尺度植被覆蓋時空變化特征及植被生長狀況對生態(tài)因子的響應機制[4-5] 。陜西省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南北縱跨3 個氣候帶,境內地理環(huán)境差異顯著,生態(tài)系統(tǒng)較為脆弱,是水土流失、沙化和荒漠化問題較為嚴峻的省份之一,被列為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重點治理區(qū)。眾多學者對陜西省植被覆蓋時空演變規(guī)律及驅動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6-8] ,但利用近幾年數據預測未來變化趨勢的相關研究較少,且對于降水和氣溫的時滯效應未有細致分析。筆者基于MODIS NDVI 數據,開展陜西?。危模郑?長時序(2001—2020 年)時空變化特征分析,采用基于柵格像元的趨勢分析、Hurst 指數分析預測植被覆蓋的未來變化趨勢,并結合同期和前1~2 月的氣象數據,探究NDVI 對降水和氣溫響應的時滯效應。
1 研究區(qū)概況
陜西省位于我國大陸腹地,地處黃河流域中部,總面積約為20.56 萬km2。全省地表形態(tài)復雜、地形起伏大,地勢總體表現為南北高、中間低。省內南北跨越緯度7°54′,自南向北依次跨越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3 個氣候帶,氣候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7~16 ℃,年平均降水量340~1 240 mm。自南向北可將陜西省劃分為4 個生態(tài)區(qū)(見圖1):秦巴山地落葉與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區(qū)、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黃土高原農業(yè)與草原生態(tài)區(qū)以及內蒙古高原中東部典型草原生態(tài)區(qū)[9] 。陜西?。玻埃玻?年生產總值為2.6 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6.6 萬元,常住人口約3 950 萬人。
2 數據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MODIS NDVI 數據來源于NASA 官網MOD13Q1v061版本數據,空間分辨率為250 m,時間分辨率為16 d,時間跨度為2001—2020 年。該數據已經過大氣校正及輻射校正等預處理,被廣泛應用于區(qū)域和全球植被覆蓋變化的研究,且此版本對算法進行了更新,使得數據質量更加可靠。首先利用MRT 工具對原始數據進行批量拼接、投影、轉換等處理;然后在ArcGIS10.2 中利用陜西省行政區(qū)矢量邊界進行裁剪,將每年23 期數據通過最大值合成(MVC)得到逐月NDVI 數據,MVC 法可以有效降低云、霧、顆粒以及太陽高度角對數據的干擾[6] ;最后將4—10 月及1—12 月的數據分別取均值得到陜西省生長季NDVI 數據及年NDVI 數據。
本研究使用的DEM 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s:∥www.gscloud.cn/ )提供的SRTM DEM 數據,原始空間分辨率為90 m,采用雙線性內插法重采樣生成空間分辨率為250 m 的DEM 數據。氣象數據來源于國家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據中心(http:∥gre.geodata.cn),該數據將DEM 數據作為協變量,通過薄板樣條插值方法生成逐月柵格數據集。生態(tài)功能區(qū)劃數據來源于中國生態(tài)系統(tǒng)評估與生態(tài)安全數據庫(https:∥www.ecosystem.csdb.cn/ )。
2.2 研究方法
2.2.1 Sen 趨勢分析以及Mann-Kendall 檢驗
Sen 趨勢分析作為一種穩(wěn)健的趨勢分析方法,不要求變化趨勢是線性的,并且對數據誤差的魯棒性較好,因此在長時序數據的趨勢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10] 。計算公式如下:
2.2.2 Hurst 指數分析
Hurst 指數是定量描述某一時間序列自相似性和長記憶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其可以通過持續(xù)性分析有效地預測時間序列的未來變化趨勢,在水文、氣象、地質、經濟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1] 。有關研究表明,在眾多Hurst 指數的估算方法中,重標極差法(R/ S分析法)是較為合理的一種[12] ,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R/ S 分析法的Hurst 指數來定量描述陜西?。危模郑?變化的持續(xù)性,從而分析省內植被覆蓋的未來變化趨勢。Hurst 指數H 一般介于0~1 之間,若0<H<0.5,則表明NDVI 時間序列具有反持續(xù)性,即未來NDVI 變化趨勢與過去相反;若H =0.5,則表明NDVI 時間序列是隨機游走的,即未來NDVI 變化趨勢與過去不存在相關性;若0.5<H<1,則表明NDVI 時間序列具有持續(xù)性,即未來NDVI 變化趨勢與過去一致。
2.2.3 Pearson 相關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 相關系數估算陜西?。危模郑膳c降水和氣溫的相關性,從而分析氣候因素對全省NDVI 的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3 結果與分析
3.1 陜西?。危模郑?時空演變分析
3.1.1 時間變化特征
如圖2 所示,2001—2020 年陜西?。危模郑?整體呈上升趨勢,增長速率為0.004 7/ a,增長幅度為25.19%,年NDVI 最小值為0.410 578,最大值為0.514 013,分別出現在2001 年和2020 年。研究時段內各生態(tài)區(qū)NDVI 均呈上升趨勢。其中,黃土高原農業(yè)與草原生態(tài)區(qū)( Ⅲ 區(qū)) 增長最快, 增速為0. 006 2/ a, 增幅為44.41%,該生態(tài)區(qū)自身植被覆蓋度低,因此變化較為明顯,同時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tài)治理措施對植被覆蓋具有一定的影響;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Ⅱ區(qū))增長最慢,增速為0.003 3/ a,增幅為22.46%,原因是近些年該生態(tài)區(qū)城鎮(zhèn)化發(fā)展迅速,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3.1.2 空間分布特征
通過對陜西省2001—2020 年NDVI 取均值可得近20 a 的NDVI 空間分布。由圖3 可知,陜西?。危模郑?隨緯度的升高而降低,自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受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影響,NDVI 空間差異明顯[9] 。高NDVI區(qū)域主要在陜南秦巴山區(qū)、延安西南與東南部黃土丘陵區(qū);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NDVI 在全省處于中等水平,其中渭南大部分地區(qū)NDVI 較低,西安市區(qū)因城市化發(fā)展導致NDVI 顯著降低;延安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及榆林全市NDVI 整體偏低,其中榆林西北部風沙草灘區(qū)NDVI 最低。
對近20 a 陜西省NDVI 空間分布進行分級統(tǒng)計(見表1),由表1 可知陜西?。危模郑?小于0.2 的區(qū)域占3.08%,主要分布在榆林西北部地區(qū)及西安市中心城區(qū);NDVI 在0.2~0.5 之間的區(qū)域占46.76%,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及關中大部分地區(qū);NDVI 在0.5~1.0之間的區(qū)域占50.16%。其中,秦巴山地落葉與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區(qū)NDVI 均值為0.62,小于0.2 的區(qū)域僅占0.04%,介于0.5~1.0 之間的區(qū)域占比達95.12%;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NDVI 均值為0.47,小于0.2 的區(qū)域僅占0.79%,大部分區(qū)域NDVI 介于0.2~0.5 之間,占該生態(tài)區(qū)的62.08%;黃土高原農業(yè)與草原生態(tài)區(qū)NDVI均值為0.37,小于0.2 的區(qū)域占1.99%,絕大部分區(qū)域NDVI 介于0.2~0.5 之間;內蒙古高原中東部典型草原生態(tài)區(qū)NDVI 均值為0.23,不存在NDVI 大于0.5 的區(qū)域。
3.1.3 空間變化趨勢
通過Sen 趨勢分析和Mann-Kendall 檢驗得到陜西省近20 a 的NDVI 變化趨勢結果[見圖4(a)]及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2)??梢园l(fā)現,陜西省2001—2020 年植被覆蓋明顯呈改善趨勢,植被覆蓋改善區(qū)域占全省94.72%,極顯著改善(顯著性水平p<0.01)占78.91%,主要分布在陜北榆林及延安、寶雞西部與北部、安康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商洛絕大部分地區(qū)。其中陜西省北部兩個生態(tài)區(qū)植被覆蓋度原本較低,經過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tài)治理工程的實施,植被覆蓋改善極為顯著,有效抑制了土地荒漠化等環(huán)境問題。顯著改善(0.01≤p<0.05)區(qū)域占全?。罚保保ィ⒙浞植荚陉兡锨匕蜕絽^(qū)、汾渭盆地及榆林市西部地區(qū)。輕微改善區(qū)域占全?。福罚埃ァV脖桓采w退化區(qū)域占全?。常玻埃ィ饕植荚陉P中地區(qū),以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沿線成帶狀分布,該區(qū)域植被類型以農作物為主,人類活動對區(qū)域植被覆蓋影響較大,沿線城市以城市群的形式共同發(fā)展,導致植被覆蓋整體退化。極顯著退化(p<0.01)區(qū)域占全?。埃福保ィ饕植荚陉P中和陜南各地級市的市中心附近,尤其以西安和漢中最為嚴重。其中西安作為省會城市,人口密度大,在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的步伐中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市中心向外圍延伸以及新區(qū)的建設導致城市部分地區(qū)土地利用類型由原來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漢中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原本植被覆蓋度良好,城市化發(fā)展極易導致植被覆蓋度降低。顯著退化(0.01≤p<0.05)和輕微退化(p≥0.05)區(qū)域分別占全?。埃矗梗ズ停保梗埃?,分布于極顯著退化區(qū)域附近。
3.1.4 未來趨勢預測
利用基于R/ S 分析法的Hurst 指數,在像元尺度上對陜西省近20 a NDVI 變化的持續(xù)性特征進行分析,進而預測陜西省植被覆蓋的未來變化趨勢。陜西省NDVI Hurst 指數H 均值為0.478,0<H<0.5 的區(qū)域占61.74%,0.5<H<1 的區(qū)域占38.26%,因此陜西?。危模郑?變化的反持續(xù)特征更強。將Sen 趨勢分析結果與Hurst 指數計算結果進行疊置分析,得到基于柵格像元的NDVI 未來變化趨勢[見圖4(b)]及未來變化趨勢統(tǒng)計(見表3)。結果表明,陜西省未來植被覆蓋持續(xù)改善的區(qū)域占34.93%,主要分布在榆林西部與北部地區(qū)、延安西部與東南部地區(qū)以及渭南中部地區(qū)。
其中陜北地區(qū)未來植被覆蓋持續(xù)改善區(qū)域稍大于反持續(xù)改善(退化) 區(qū)域,這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工程關系密切。未來植被覆蓋反持續(xù)改善(退化)區(qū)域占59.80%,主要分布在榆林東南部及陜南大部分地區(qū)。其中,榆林東南部地區(qū)地貌復雜,土壤沙化明顯,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陜南秦巴山區(qū)植被覆蓋一直較好,這些地區(qū)在未來可能會出現退化的現象。未來植被覆蓋反持續(xù)退化(改善)、持續(xù)退化及基本不變的區(qū)域分別占1.00%、2.20%、2.06%,其中持續(xù)退化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與近20 a 呈退化趨勢的地區(qū)基本吻合,這些區(qū)域未來植被覆蓋將繼續(xù)呈退化趨勢,表明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進程中,人類活動對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具有持續(xù)性。
為驗證未來趨勢預測的可靠性,采用2021 年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2021 年陜西省NDVI 均值為0.522,自2018 年以來呈緩慢增大趨勢。將2021 年數據與2020年進行比較,可以得到2020—2021 年NDVI 變化趨勢(見圖5),由圖5 可知,改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榆林西部、延安北部、寶雞南部以及陜南部分地區(qū),退化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榆林中部及東北部地區(qū)、延安南部、關中地區(qū)以及陜南部分地區(qū)。這與圖4(b)預測的結果及分析基本吻合,說明未來趨勢預測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2 陜西省NDVI 對降水和氣溫的響應
降水和氣溫作為重要的氣候因素,影響著陸地植被的生長[13] 。為探究陜西?。危模郑?變化對降水和氣溫的響應機制,首先從年際尺度對生長季(4—10 月)NDVI 與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而探究NDVI 對降水和氣溫響應的空間分布;其次從月際尺度對生長季NDVI 與同期和前1~2 月的降水和氣溫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依據最大相關系數探究NDVI對降水和氣溫響應的時滯效應。
3.2.1 年際尺度相關性分析
陜西省生長季NDVI 與年降水量相關性分析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圖6 所示,NDVI 與降水存在正相關的區(qū)域(71.14%)大于負相關的區(qū)域(28.86%),相關系數均值為0.10,正相關區(qū)域主要分布在陜北地區(qū),但是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的區(qū)域僅占全省的5.07%,主要分布在榆林及陜南少部分地區(qū),說明降水并非陜西省近20 a 植被覆蓋變化的主導因素。
生長季NDVI 與年平均氣溫相關性分析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圖7 所示,NDVI 與氣溫存在正相關的區(qū)域(82.08%)大于負相關的區(qū)域(17.92%),相關系數均值為0.19,負相關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榆林市西部及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中東部地區(qū),其余地區(qū)均以正相關為主。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的區(qū)域占全?。保埃玻梗ィ饕植荚陉兡锨匕蜕絽^(qū),說明氣溫對陜南地區(qū)植被覆蓋變化的影響強于陜西省其他地區(qū)。NDVI 與降水和氣溫的相關性分析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15-16] 。
3.2.2 月際尺度時滯效應分析
陜西省生長季NDVI 對降水響應的時滯效應分析結果見圖8(a)和表4,省內NDVI 整體與當月降水的相關性最強,占陜西省總面積的86.50%,對降水響應滯后1~2 個月的占比分別為1.96%、11.54%。其中,陜北地區(qū)NDVI 對降水未見明顯的滯后性,滯后2 個月的區(qū)域成帶狀分布于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和陜南秦巴山區(qū)南部。
陜西省生長季NDVI 對氣溫響應的時滯效應分析結果見圖8(b)和表4,對氣溫響應滯后0~2 個月的區(qū)域分別占全省的62.84%、34.42%、2.74%。陜北北部地區(qū)對氣溫的響應以滯后1 個月為主,汾渭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對氣溫響應滯后1 個月的區(qū)域成片狀分布于該生態(tài)區(qū)東部、滯后2 個月的區(qū)域零散分布于該生態(tài)區(qū)中部,黃土高原農業(yè)與草原生態(tài)區(qū)南部與陜南秦巴山區(qū)NDVI 對氣溫響應未見明顯的滯后性。
3.3 陜西?。危模郑?對人類活動的響應
陸地植被的生長不僅受降水、氣溫等氣候因素的影響,而且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回歸殘差分析法探究陜西?。玻埃埃薄玻埃玻澳辏危模郑?對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對NDVI 殘差值變化趨勢進行分級統(tǒng)計, 結果見圖9 和表5。陜西省93.26%的區(qū)域NDVI 殘差趨勢為正,說明人類活動對陜西省近20 a 植被覆蓋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NDVI殘差趨勢值<-0.000 5 的區(qū)域占比僅為3.65%,主要集中在關中及陜南地區(qū)各地級市的市中心附近,原因是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市中心不斷向外延伸,土地利用類型轉為建設用地,人類活動對該區(qū)域植被覆蓋產生了抑制作用。
陜西省作為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重點區(qū)域之一,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tài)治理工程的實施勢必對植被覆蓋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對陜西省NDVI 與全省累計造林面積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0)表明兩者成極顯著正相關(R2 =0.940 1,p<0.01),進一步說明陜西?。ㄓ绕涫顷儽钡貐^(qū))植被覆蓋變化受氣候因素影響的同時,人類活動對其也有促進作用。
4 結 語
基于柵格像元分析了陜西?。玻埃埃薄玻埃玻?年NDVI時空變化特征及未來變化趨勢,從年際尺度探討了生長季NDVI 對降水、氣溫的響應機制,并從月際尺度揭示了響應的時滯效應,探究了人類活動對全?。危模郑勺兓挠绊?。研究表明:陜西省近20 a 的NDVI 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未來植被覆蓋可能會出現退化現象;全省范圍內NDVI 與降水和氣溫均以正向促進為主,且與氣溫的相關性強于降水;生長季NDVI 整體對降水敏感度較高,對氣溫響應的滯后期以0~1 個月為主;人類活動對陜西省植被覆蓋變化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ZHANG W,WANG L C,XIANG F F,et al.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at MultipleTime Scal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Basin,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20,110:105892.
[2] 黃杉杉,馬超.呂梁紫金山地區(qū)NDVI 時空變化與氣候響應[J].人民黃河,2021,43(12):35-40.
[3] 肖莎,汪小欽.基于高分一號的敖江流域水源保護區(qū)植被變化監(jiān)測[J].測繪地理信息,2019,44(1):93-96.
[4] JONG R D,SCHAEPMAN M E,FURRER R,et al.Spatial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ologies and Changes in GlobalVegetation Activity [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3, 19(6):1953-1964.
[5] 賈培培,薛華柱,董國濤,等.黃河河潼區(qū)間NDVI 變化及其對氣候的響應[J].人民黃河,2019,41(4):31-36,41.
[6] 陳學兄,張小軍,陳永貴,等.陜西?。保梗梗浮玻埃埃?年植被覆蓋度的時空變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3,38(6):674-678,715,757.
[7] 韓紅珠,白建軍,張波,等.基于MODIS 時序的陜西省植被物候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國土資源遙感,2018,30(4):125-131.
[8] 劉英,侯恩科,岳輝.基于MODIS 的陜西省植被變化遙感監(jiān)測分析[J].人民黃河,2017,39(3):90-94.
[9] 高瀅,孫虎,徐崟堯,等.陜西省植被覆蓋時空變化及其對極端氣候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22,42(3):1022-1033.
[10] BANIYA B,TANG Q H,HUANG Z W,et al.Spatial andTemporal Variation of NDVI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and the Implication for Carbon Dynamics in Nepal[J].For?ests,2018,9(6):329.
[11]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7-41.
[12] 江田漢,鄧蓮堂.Hurst 指數估計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以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應用為例[J].地理科學,2004,24(2):177-182.
[13] 金凱,王飛,韓劍橋,等.1982—2015 年中國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植被NDVI 變化的影響[J]. 地理學報,2020,75(5):961-974.
[14] GEERKEN R,ILAIWI M.Assessment of Range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trategy for Rehabilitation[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4,90(4):490-504.
[15] 謝楠.陜西省植被覆蓋度變化對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響應[D].西安:長安大學,2021:34-36.
[16] 蒲蕾,任志遠.陜西省不同地區(qū)NDVI 變化與氣候因子的關系及響應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2):265-269,275.
【責任編輯 張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