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考生對語文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試題無從下手?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復習,更不知道該如何答題。雖然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對考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其中涉及的考點大多來源于語文教材。本文就以2022年貴州卷中的文言文試題為例,談?wù)勅绾谓柚滩目焖僮プ「呖荚嚲碇械奈难晕目键c。
一、試題分析
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文本雖然來自課外,但其中涉及的知識點絕對是來自課內(nèi)的。2022年貴州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是《齊助楚攻秦》,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其實,高中生對《戰(zhàn)國策》并不陌生。它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著作。高中語文教材也選取了《戰(zhàn)國策》中的部分篇目,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試卷上一共有四道文言文試題——三道選擇題和一道翻譯題。原文中只有極少數(shù)的句子與試題無關(guān)。
試卷中的第一小題和第四小題同往年一樣,分別考查了斷句與翻譯。試題中的第二小題則與往年的題型有所不同。從2015年開始,文言文試題中的第二小題一般都是對文化常識的考查,而這一年則考查了一詞多義。第三小題考查學生“回文定位”的能力。在解題的過程中,考生需逐一核對選項與原文中的信息,看它們是否相符。這道題一般需要考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從原文中找到與每個選項相關(guān)的句子。最后一小題為翻譯題,一般涉及對實詞、虛詞的考查。
二、考點解析 以細節(jié)匹配題為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jīng)幫過楚國,齊楚關(guān)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yīng)對,張儀答應(yīng)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而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lián)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
這道題一共有四個選項。其中有三個選項說法正確,與原文相符,一個選項與原文的說法不一致。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一個小技巧:考生可以在閱讀文章之前先熟悉這四個選項,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后再在閱讀原文的過程中尋找與各個選項對應(yīng)的語段。通過閱讀這四個選項,我們可以在不看文章之前就知道以下信息:
1.文章中提及了三個國家,分別是秦、齊、楚;
2.文章中涉及四個人物,分別是秦惠王、陳軫、秦王、張儀;
3.文章圍繞“戰(zhàn)爭”和“六百里地”展開。
知道了這些信息再去閱讀文章,即使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句子,考生也可以通過上下文來推測它們的大致意思。
A選項對應(yīng)的是原文中的“齊助楚攻秦……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讀懂原文中與選項相對應(yīng)的句子,是考生判斷選項是否正確的前提。該句子涉及以下知識點:
知識點一:請
釋義:請允許我,請讓我。
課文中的例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出自《歸去來兮辭·并序》)
知識點二:患
釋義:憂慮,擔心。
課文中的例句: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出自《六國論》)
知識點三:奈何(復音虛詞)
釋義:怎么樣。
課文中的例句: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出自《鴻門宴》)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出自《阿房宮賦》)
與B選項對應(yīng)的是“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考點,即“西德于秦”中的“德”原本是名詞,但在這里用作動詞??忌铚蚀_判斷出它的詞性。這也是解題的關(guān)鍵。聯(lián)系上文中的“北弱齊”“西德于秦”,可知“西”“北”都是方位名詞作狀語。那么,對“弱”與“德”該作何解釋?此時,考生可以聯(lián)想《過秦論》中的“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弱”活用為動詞,意為“使……弱小”。而“德”與“弱”的用法比較相似,可譯為“為……施加恩惠”。這樣一來,自然可以排除B選項。
具體來說,這個句子中涉及以下知識點:
知識點一:德
釋義:為……施加恩惠。課文中的例句:暫無。知識點二:絕 釋義:斷絕。
課文中的例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出自《歸去來兮辭·并序》)
知識點三:請 釋義:請求。
課文中的例句: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出自《過秦論》)
知識點四:使
釋義:讓。
課文中的例句: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出自《諫逐客書》)
知識點五:其
釋義:表示揣測語氣,意為“大概”。
課文中的例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師說》)
知識點六:以為
釋義:古今異義詞,意為“把……作為”。
課文中的例句: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出自《過秦論》)
C選項對應(yīng)的是原文中的“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俏魃鼗?,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其中涉及以下考點:
知識點一:絕
釋義:斷絕。
課文中的例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出自《歸去來兮辭·并序》)
知識點二:兵
釋義:軍隊。
課文中的例句: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出自《六國論》)
知識點三:也
釋義一:第一個“也”可不譯,表陳述或解釋的語氣。
課文中的例句: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出自《阿房宮賦》)
釋義二:第二個“也”表示疑問的語氣。
課文中的例句: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出自《阿房宮賦》)
知識點四:何
釋義:單獨做謂語,意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課文中的例句: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出自《過秦論》)
知識點五:以
釋義:因為。
課文中的例句: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出自《陳情表》)
知識點六:而
釋義:兩個“而”意義相同,都表示轉(zhuǎn)折,相當于“但是,卻”。
課文中的例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出自《勸學》)
知識點七:且
釋義:表遞進關(guān)系,相當于“而且”。
課文中的例句: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出自《六國論》)
D選項對應(yīng)的原文是“張儀反,秦使人使齊……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其中涉及以下考點:
知識點一:反
釋義:“反”通“返”,意為“回”。
課文中的例句: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出自《屈原列傳》)
知識點二:“使”(高頻考點)
釋義一:第一和第三個“使”是動詞,意為“派遣”。
課文中的例句: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出自《屈原列傳》)
釋義二:第二個“使”是動詞,意為“出使”。
課文中的例句: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出自《屈原列傳》)
釋義三:第四個“使”和第五個“使”,是名詞,意為“使者”。
課文中的例句: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出自《荊軻刺秦王》)
知識點三:從
釋義一:第一個表示起點,相當于“自”。
課文中的例句:暫無。
釋義二:第二個“從”通“縱”,有“貫穿南北”之意。
課文中的例句: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出自《過秦論》)
知識點四:是
釋義:這樣。
課文中的例句: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出自《六國論》)
知識點五:而
釋義:表承接關(guān)系,意為“接著,就”。
課文中的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出自《師說》)
知識點六:兵
釋義:士兵,軍隊。
課文中的例句: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出自《六國論》)
知識點七:過
釋義:錯誤,過失。
課文中的例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勸學》)
再以翻譯題為例。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著重考查120個常見的實詞和18個常見的虛詞。2022年貴州卷中的翻譯題要求翻譯以下兩個句子:
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p>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
其中考查了實詞“善”“彌”、虛詞“其”“乃”的含義和用法。當然,翻譯好這幾個關(guān)鍵詞也是得分的關(guān)鍵。
知識點一:善
釋義:處理好。
課文中的例句: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出自《論語》)
知識點二:彌
釋義:縫。
課文中的例句:“彌”在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但是無與“縫”對應(yīng)的課文。
知識點三:其
釋義: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可”。
課文中的例句: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出自《伶官傳序》)
知識點四:絕
釋義:斷絕。
課文中的例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出自《歸去來兮辭·并序》)
知識點五:從
釋義:“從”通“縱”,有“貫穿南北”之意。
課文中的例句: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出自《過秦論》)
很明顯,高考試題中的考點并非“無中生有”,而是來自于書本的。在指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認真研讀教材中的文言文,掌握其中的每一個知識點。
總之,考生可以將語文教材作為文言文復習、備考的重點對象,通過不斷誦讀、識記課文中的知識點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分析試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實詞或虛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思。對于這種詞,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積累,將其分類整理好,以便在答題時遷移運用。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