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考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對教師 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要重視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中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數(shù) 學抽象、邏輯推理、數(shù)學建模、數(shù)學運算、數(shù)據(jù)分析、直 觀想象、數(shù)學文化.在新高考中對數(shù)學文化素養(yǎng)的考查 尤為明顯,很多高考試題以世界數(shù)學名題為命題素 材,不僅考查了考生的數(shù)學文化素養(yǎng),還考查了對高 中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在數(shù)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世界數(shù)學名題猶如一 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簡潔而又迷人.它們凝結了歷代 數(shù)學大師的智慧與力量.命題者以別致巧妙的方法,將 獨到新穎的構思,精美獨特的結論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吸引著我們.本文以幾個高考題為例,探討問題的來源 與出處,同時對問題的解法進行賞析.
名題一:魯珀特王子的謎題
魯珀特王子在17世紀時提出了一個知名的幾何謎題:給定一個邊長為1英寸(約2.54厘米)的立方體,那么可以穿過這個立方體的最大立方體,到底有多大?更精確一點說,在不穿破給定立方體的前提下,鑿出一條最大的隧道(具有正方形截面)的邊長R會是多少?如今,我們已經(jīng)知道R的答案是R=4 1.060660.換句話說,只要另一個立方體的邊長等于R英寸(或者是更小的話),就可以穿越邊長為1立方英寸的立方體.
其實,如果你讓立方體的其中一個頂點對著你,這時你將看到一個正六邊形,而上述可以穿越這個立方體的最大正方形截面,就藏在這個正六邊形里面.另外,根據(jù)數(shù)學家蓋依(Richarc Guy)與諾瓦科斯基(Richard Nowakowski)的研究結果可知,能夠穿越超立 方體的最大立方體的邊長為1.007434775,即1.014924.
例1.(2018年全國理1,第12題)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1,每條棱所在的直線與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則a截此正方體所得截面面積的最大值為().
命題者正是抓住了魯珀特王子的謎題的本質:如果你讓立方體的其中一個頂點對著你,這時你將看到一個正六邊形,而可以穿越這個立方體的最大正方形,就藏在這個正六邊形里面,命題者巧妙地將其以 “每條棱所在直線與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的形式呈 現(xiàn)出來,讓考生自主發(fā)現(xiàn)、探索這一特殊角度后,進而 尋求截面最大面積的方法.命題者將世界名題以簡單 的方式呈現(xiàn)在考生面前,而考生解答本題的過程,實 質是對這個世界數(shù)學名題的深入探討.下面討論一下 解答本題的思路和方法.
解答本題有兩個難點:第一,明確正方體 ABCD - A1B1C1D1 的棱只有三種方向,它們分別與 AA1 、AB、AD 平行,需找到平面 α ,與使其 AA1 、AB、AD 所成的角均 相等;第二,如何求截面積的最大值.解答本題有如下 幾種方法.
解法一:特例法.
先運用特例法確定截面的位置和形狀,然后通過 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求得截面面積的表達式,將問 題轉化為函數(shù)最值問題,利用函數(shù)的單調性求得截面 面積的最值.顯然,在考試過程中特例法為最佳方法.
解法二:投影法.
本題設計巧妙,以“每條棱所在直線與平面α所成 的角都相等”揭示了魯伯特王子謎題.在求解截面的最 大面積時,可從多個角度入手,體現(xiàn)了問題的開放性.
名題二:柏拉圖正多面體和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
柏拉圖正多面體指的是一種立體外凸的多面體,不但每一個面都是由全等的正多邊形組成,而且每一個面的棱長及頂角的度數(shù)也都相等.如正二十多面體就是由二十個等邊三角形所組成.柏拉圖正多面體的每個頂點都被相同數(shù)目的多邊形所圍繞.古希臘人很早就知道并且證明出只能組成五種柏拉圖正多面體:正四面體、正立方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
就像柏拉圖正多面體一樣,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也是立體外凸的,并且由棱長相等、頂角的度數(shù)相等的正多邊形所組成的正多面體,差別在于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的每一面并不全相同,譬如足球是由12個正五邊形和20個正六邊形所構成的正多面體,它也是一種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開普勒于1619年在其所著《世界的和諧》(The Harmonies ofthe World,原文為 Harmonices Mundi)一書中,羅列出完整的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
柏拉圖正多面體和阿基米德不完全正多面體均滿足歐拉公式:面數(shù)(F )+頂點數(shù)(V)-棱數(shù)(E )=2.
例2.(2019年全國卷,第16題)中國有悠久的金石文化,印信是金石文化的代表之一.印信的形狀多為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體,但南北朝時期的官員獨孤信的印信形狀是“半正多面體”(圖15).半正多面體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正多邊形圍成的多面體.半正多面體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對稱美.圖16是一個棱數(shù)為48的半正多面體,它的所有頂點都在同一個正方體的表面上,且此正方體的棱長為1.則該半正多面體共有________個面,其棱長為_________.
本題中的印信實為一種阿基米德半正多面體,本題側重于考查歐拉公式以及正多面題的性質.解答第二個小問題,需利用正投影方法,將立體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其具體解答過程不再贅述.2021年八省統(tǒng)測的一考題中也涉及了歐拉公式.
例3.(2021年八省統(tǒng)測,第20題)多面體頂點的曲率等于2π與多面體在該點的面角(多面體的面的內角)之和的差,多面體面上非頂點的曲率均為零,多面體的總曲率等于該多面體各個頂點的曲率之和.例如,正四面體在每個頂點有3個面角,每個面角是 ,所以正四面體在各頂點的曲率為2π-3× =π,故其總曲率為4π.
(1)求四棱錐的總曲率;
(2)若多面體的頂點數(shù)-棱數(shù)+面數(shù)=2,證明:這類多面體的總曲率是常數(shù).
本題主要考查了歐拉公式,以數(shù)學名題的“本來面目”呈現(xiàn)出問題,并引入新定義,在證明曲率為定值的過程中,需根據(jù)新定義和歐拉公式,靈活運用多面體的性質求解.下面重點探討一下本題第二問的解法.
證法一:設多面體的頂點數(shù)為 V,棱數(shù)為 E,面數(shù)為 F,
所以 V -E + F =2,
多面體的總曲率= V ×2π-多面體所有面角之和= V ×2π-多面體所有面的內角之和.
因為多面體的各個面均為多邊形,
所以多面體的所有面的內角之和等于2E ×π-F×2π,
從而可得多面體的總曲率為:
V ×2π-2E ×π+F ×2π=(V -E +F)×2π=4π,
因此,這類多面體的總曲率是常數(shù).
證法二:由證法一可知,多面體的總曲率= V ×2π-多面體所有面角之和= V ×2π-多面體所有面的內角之和.
設面數(shù)為 F,ni 為第 i ( i =1,2, … ,F(xiàn) )個面的邊數(shù),每條棱連接2個面,
所以 ni = n1+ n2+…+ nF =2E,
各個面的內角之和為(ni -2)π=2E ×π-F ×2π,
則多面體的總曲率為 V ×2π-(2E ×π-F ×2π)=(V -E +F)×2π=4π,
因此,這類多面體的總曲率是常數(shù).
證法三:由證法一可知,多面體的總曲率= V ×2π-多面體所有面角之和= V ×2π-多面體所有面的內角之和.
設多面體的一個面為 k 邊形,將此 k 邊形的面剪掉,將剩下的 k 邊拉長鋪平,使其成為平面上一個 k 邊形,在拉平的過程中,三角形仍為平面三角形,則原多面體的 n 邊形面仍為平面 n 多邊形,其內角和不變.
所以原多面體的所有面的內角和為:
(V -k)×2π-(k -2)×π+(k -2)×π=(V -2)×2π,
從而可知多面體的總曲率為V ×2π-(V -2)×2π=4π,
因此,這類多面體的總曲率是常數(shù).
證法四:由證法一可知,多面體的總曲率= V ×2π-多面體所有面角之和= V ×2π-多面體所有面的內角之和.
設多面體頂點數(shù)為 V,棱數(shù)為 E,面數(shù)為 F,
所以 V -E -F =2,
則每個面上邊數(shù)的平均值為 ,每個面上的內角和的平均值為(- 2)π,
所以多面體內角和為 F(-2)π=(2E -2F)π,
則總曲率為 V ×2π-(2E -2F)π=(V -E +F)×2π=4π,
證法一、證法二、證法三、證法四的前面的一些步驟相同,后半部分則均有所不同,但均可直接運用歐拉公式求證.
名題三:月形求積
希臘數(shù)學家希波克拉底(ππokpáтη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曾演示過如何作一個正方形,使其面積等于一個給定的月形.所謂的月形是指一塊新月形的區(qū)域,即由兩個內凹的圓弧所組成的圖形.希波克拉底用“求積”的方式,成功地把弧線構成的月形面積,用直線形面積表示出來.如圖17,直角三角形兩邊延伸出去的兩個月形,其面積之和就等于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例4.(2018年全國卷理科1卷,第10題)圖17是古希臘數(shù)學家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幾何圖形.此圖由三個半圓構成,三個半圓的直徑分別為直角三角形ABC的斜邊BC,直角邊AB,AC.ΔABC的三邊所圍成的區(qū)域記為I,黑色部分記為II,其余部分記為II.在整個圖形中隨機取一點,此點取自I,II,II區(qū)域的概率分別記為P1,P2,P3,則( ).
A.P1=P2 B.P1=P3 C.P2=P3 D.P1=P2+P3
本題表面上看是概率問題,實則考查圖形面積的求法,需運用月形求積結論來解題.
以世界數(shù)學名題為材料的高考題的切入點,一般是數(shù)學歷史發(fā)展中的著名問題、著名定理、著名公式或著名圖形.這些名題一般不是被簡單地引入高考題中,而是經(jīng)過演繹變形、移植構造、通過特殊化處理而來的.本文只是從眾多涉及數(shù)學文化的考題中選取了幾例,算是拋磚引玉.尤其在高考備考中,教師需登高望遠,研究名題,對其進行推廣與演繹,將其作為課堂的趣味題、益智題甚至考題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進行研究.這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又可以培養(yǎng)其數(shù)學文化素養(yǎng).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兼容并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吸收西方數(shù)學文化的精髓,將知識、方法、思想融合在一起.
本文系江蘇省淮安市“推進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持續(xù)提升”專項課題《新高考背景下數(shù)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編號:2021GZZX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黃增勇,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高級中學;胡國生,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