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承擔著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重要任務,在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高校應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部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往實里抓、往細里做,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奮力跑出最好成績。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46
一、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重要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包括政治、歷史文化、語言習俗、地理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度認知和認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正面臨著許多內(nèi)外挑戰(zhàn),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高可以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有助于培養(yǎng)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大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未來,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個人全面成長,也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繁榮。當前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負面信息。這些信息容易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導致削弱他們對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斗志。因此,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高校將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貫穿到思政課堂,使學生充分認識對國家、對民族的使命擔當,展現(xiàn)更大作為、自覺投身于中華民族發(fā)展之中。此外,在推進“三進”上下功夫,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1],利于引導大學生有理想抱負、敢作敢當、肯吃苦奮斗,真正具備為國家與民族事業(yè)做出貢獻的意識和能力。
(二)有助于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的思想根基,是對中華民族的集體認知。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強化。一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以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的地位,強化民族團結教育,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將樹立命運與共、榮辱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理念植根在學生內(nèi)心深處,為實現(xiàn)民族共同繁榮做出貢獻。另一方面,高校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課程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組織師生參加民族政策的研討、座談、培訓等活動,了解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的相關內(nèi)容,掌握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情況,有利于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進一步在民族團結中凝聚共識,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促進各族學生交流融合。
(三)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應有之舉。一是,高校通過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宣傳周,利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學校辦學特色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不斷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提升道德文化修養(yǎng)。二是,通過深入開展黨史、國史等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付出巨大努力的光輝歷程,認識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脈絡,理解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堅定信仰共產(chǎn)主義理想,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是,深入開展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我國歷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中華民族民族的偉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大學生在心中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2]。
二、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面臨的困境
高校在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大部分高校師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內(nèi)涵與意義比較了解,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歸屬感與自豪感較強,認為國家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關;但高校在探索與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
(一)思想認識需提高。從思想認識的角度來看,目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力量較為薄弱。師資隊伍數(shù)量不足,導致教育質(zhì)量難以保障。同時,教師對政策理論和民族工作特殊性的掌握不全面,這使得他們難以深入傳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外,教師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上存在誤區(qū),單純的將其視為學生工作,因而開展工作難以細致深入,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需提高師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強其意識。
(二)教育機制需健全。目前,教學管理、平臺載體和資源保障等方面缺乏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過于依賴主管部門,尚未形成學校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各部門協(xié)同推進、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的格局。因此,高校應建立健全民族團結教育的長效機制,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三)培育方法需創(chuàng)新。當前,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單一,主要依托專題講座與報告、課堂教學等傳統(tǒng)形式,導致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果大打折扣,存在實效性不強的問題。高校需根據(jù)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和精神需求,精準制定宣傳教育計劃,豐富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充分展現(xiàn)“中華民族一家親,共筑同心圓”的新時代風貌。
三、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
高校要深刻認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堅持加強師資隊伍教育能力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日常意識養(yǎng)成“雙渠道”并進的基本途徑,圍繞學生思想行為特點,進行科學謀劃,從課內(nèi)到課外、線上到線下、理論到實踐等多方面,不斷拓展教育方式,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朝著體系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方向發(fā)展。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教師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而思想政治課教師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力量。首先,提高教師政治素養(yǎng)是思政教育的基礎,教師應當牢記自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堅守政治立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裝自己,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提高對各種思潮的辨別能力,切實做到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不偏離正確的教育方向。其次,加強教師理論儲備與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思政課教師應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國家基本法律法規(guī),掌握全面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3],不斷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加強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自覺性,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同時,注重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完善課堂教學形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在實戰(zhàn)教學中注重思辨性、創(chuàng)新性和啟發(fā)性,充分利用本地所具有的紅色教育實踐基地,作為育人載體,組織學生到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參觀,幫助學校建設富有成效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后,加強科學研究并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應不斷深入思政教育領域,注重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探索出適合高校特點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4],注重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和教學能力。
(二)豐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
首先,應該以“黨建+團建”為引領,讓大學生深入?yún)⑴c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從而加強大學生的組織意識和紀律性,還可以促進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觀念的認識。
其次,應該以新媒體為載體,拓寬平臺,通過“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手機APP、社交平臺向大學生宣傳相關知識,著力提高宣傳教育效果。大學生普遍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這些平臺可以成為向他們傳遞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等知識的有效途徑,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媒體素養(yǎng)和信息獲取能力。制作一些生動有趣、引發(fā)共鳴的短視頻、動漫、微信公眾號文章等,對黨的民族團結進步的模范事跡的宣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身邊的“中華民族故事”,努力營造見德思齊,崇尚楷模的氛圍,增進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
最后,應創(chuàng)新渠道,如舉辦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比賽、知識競賽活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等。線上學習平臺可以方便地進行知識傳播和交流,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為了保證教育實效,我們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反對不利于民族團結和邊疆穩(wěn)定的言論,健全網(wǎng)絡輿情引導機制,營造一個干凈正氣的網(wǎng)絡空間。
(三)貼近大學生實際,激發(fā)自我教育能力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亟需培養(yǎng)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shù)拇髮W生,為此,我們應發(fā)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國情并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這包括開設相關課程,如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同時,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舉辦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如民族團結進步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活動等,培養(yǎng)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激發(fā)他們?yōu)槊褡逭衽d而努力的責任感。還應提升大學生行為自覺,增強主動學習和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鼓勵大學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等,提高政治敏銳性。通過學習黨的發(fā)展歷程、新中國的成立與發(fā)展,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奮斗歷程,增強對黨的信仰忠誠。繼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使大學生應深入學習傳統(tǒng)文化,如詩詞、書法、戲劇等,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積極搭建各族學生交流平臺,增進民族情感,提升民族團結互助。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如民族文化節(jié)、民族風情展示等,促進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四、結語
高校是國家和黨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重要基地,應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必要性,深入分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通過校內(nèi)外群策群力,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從“獨奏”變?yōu)椤昂献唷?,形成育人合力,切實擔起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寇曼.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對策研究[D].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21.
[2]朱家奎.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D].云南:大理大學,2022.
[3]孫云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22(2):50-52.
[4]趙明剛.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策略及方法[J].教育探索,2023(1):46-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項目名稱:《新傳播環(huán)境下地方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1155)
作者簡介:馮程程(1994.12-),女,漢族,吉林延邊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