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是數(shù)字化時代人民法院推進司法公開的關鍵手段,也是公民知情權得以行使的重要體現(xiàn)。從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運作看,我國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尚存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公開對象范圍較為狹窄,公開渠道不甚暢通,公開范圍與隱私權保護界限不明。究其根源,乃相關立法不夠完善、司法實務部門對其功能定位狹窄、專業(yè)化配套機制不甚完備所致。為更好地發(fā)揮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作用,應堅持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衡平原則,完善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有關規(guī)定,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規(guī)范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流程,加強法院人員信息化技術培訓。
關 鍵 詞: 司法公開; 公開制度; 民事庭審; 錄音錄像檔案; 知情權; 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 D 91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4-0823(2023)01-0090-07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已經(jīng)滲透至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司法活動已無法脫離“電子化”的印記。對庭審活動實行全程錄音錄像作為智慧法院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立法及司法層面已經(jīng)得到落實①。一般認為,庭審錄音錄像是指人民法院通過數(shù)字化法庭系統(tǒng),全程、同步錄制庭審活動的視頻影像[1]。就庭審錄音錄像的緣起來看,其最初是法庭筆錄的補充,隨后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公開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被確定為司法公開的對象。
庭審錄音錄像是智慧法院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其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直接言辭原則,輔助庭審筆錄的制作,而且是法院訴訟檔案公開的一部分。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2010年《規(guī)定》”)中規(guī)定,當事人、辯護人及訴訟代理人可以在人民法院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案件卷宗。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并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在此基礎上,為滿足審判公開的發(fā)展需求,2017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2017年《規(guī)定》”),不僅增設民事簡易程序案件中以庭審錄音錄像代替法庭筆錄的規(guī)定,還著重強調了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司法公開效能。
但細細究之,現(xiàn)行針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以下簡稱錄音錄像公開)的立法不夠完善,難以充分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加之庭審錄音錄像在客觀、真實反映庭審活動原貌的同時,在公開過程中也更容易導致訴訟參與人隱私的泄露,面臨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錄音錄像公開制度尚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實踐上,缺乏足夠的理論探索?;诖耍疚臄M從民事訴訟的視角,以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衡平為中心對該制度進行探究,以期對立法及司法實踐有所裨益,促進我國智慧法院的建設和發(fā)展。
一、錄音錄像公開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公開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既有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狀況來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1. 公開對象范圍較為狹窄
由上文可知,針對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公開的專門規(guī)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2010年《規(guī)定》和2017年《規(guī)定》,后者為司法解釋。其中,2010年《規(guī)定》第5條和2017年《規(guī)定》第10、11條,將申請公開的主體限定在“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等”范圍內。換言之,目前司法實踐中僅有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查閱民事庭審錄音錄像以及復制錄音或謄錄錄像,而訴訟參與人、與爭訟案件密切相關的案外第三人及社會公眾均被排除在外。這樣一來,訴訟參與人、案外第三人以及社會公眾對審判活動的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實際上,庭審活動需要訴訟參與人對案件相關問題進行說明,庭審筆錄會涉及相關訴訟參與人的具體權利和義務,當其對庭審筆錄存有異議時,就需要通過民事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核對,以還原真實意思表示[2]。對于案外第三人而言,由于可能與案件存在某種實體法上的利害關系,需要借助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了解庭審情況,以確保其權利狀況。再者,法院公開庭審內容,不僅是公正審判的要求,更是公民知情權行使的要求[3]。據(jù)此,一般社會公眾作為司法活動的潛在參與者和監(jiān)督者,理應知曉相關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內容。可見,立法將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查閱、謄錄主體限定于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這一狹窄范圍內,不僅會影響訴訟參與人和案外相關人的司法知情權,甚至會掣肘錄音錄像公開的空間及程度,降低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 公開渠道不甚暢通
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運行的首要前提是其公開渠道的暢通,即當事人等權利主體可以通過相關途徑隨時隨地查閱、獲取錄音錄像檔案。眾所周知,“司法的透明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司法公信力”[4],但目前來看,2010年《規(guī)定》和2017年《規(guī)定》始終將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定位于“依申請公開”,這意味著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申請查閱民事庭審錄音錄像以及復制錄音或謄錄錄像時,均須經(jīng)過主審法官之準允。不過,相關法律規(guī)范并未強制規(guī)定審理法院具有允許適格申請主體查閱、復制的義務。加之2017年《規(guī)定》第10條將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中國庭審公開網(wǎng)等訴訟服務平臺,作為當事人等權利主體查閱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法定方式,因公開渠道單一,難以滿足權利人的查閱、復制需求。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現(xiàn)有的公開審判制度及其運作遠未達到現(xiàn)代法治對司法機關的要求”[5],司法透明實現(xiàn)得遠遠不夠。盡管如此,實踐中仍有部分法院尚未充分認識到錄音錄像公開的重大意義,“仍然錯誤地認為庭審錄音錄像是一個費錢費時費事的活動”[6],不愿意真正加大投入落實“每案必錄”,甚至個別法院只是表面應對而已。除此之外,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向審理法院遞交申請查閱錄音錄像檔案應為最快捷和有效之途徑,但2017年《規(guī)定》對此并未作出規(guī)制[7]。總之,現(xiàn)行公開方式的狹窄及實踐中不一致的做法,導致公開渠道受阻,不僅會限制錄音錄像公開的范圍和內容,也會制約上述主體將錄音錄像檔案在另案和后案中作為證據(jù)使用的空間及可能。
3. 公開范圍與隱私權保護界限不明
毋庸置疑,公開是通往正義之路的前提,沒有公開就無所謂正義[8]。一如前文所析,錄音錄像公開是人民法院提升司法透明度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公民知情權得以行使的重要表現(xiàn)。不過,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推進,現(xiàn)代司法精神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公開,而要兼顧當代司法文明,注重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9]。誠然,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具有傳統(tǒng)庭審記錄方式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其不僅客觀、真實記錄了庭審活動的全部過程和細節(jié),顯著提升庭審記錄的準確性與完整性,而且能將在場之人的個人信息、肖像和舉止神態(tài)完整呈現(xiàn)[10]。申言之,庭審陳述中涉及的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全部語言和行為都會被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全面記載。就現(xiàn)行立法來看,除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等權利主體可以查閱、謄錄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以外,新聞媒體也可基于報道案件需要取得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但不容忽略的是,任何權利都不能被無限擴大,權利的行使都是有邊界的,公民知情權也不例外。
前已述及,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內容極為豐富詳實,在公開過程中更容易對訴訟參與人的隱私權造成侵害,面臨司法公開邊界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難題司法公開重在保障知情權,知情權重在使公眾了解社會各種信息,包括他人私人信息,具有公開、開放、外向的特點;隱私權重在保護個人信息,避免他人對個體的干涉和侵犯,具有保守、封閉、自控的特點??梢哉f,二者具有天然的對抗性。。具體而言:一方面,2017年《規(guī)定》第16條規(guī)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案件的庭審錄音錄像的查閱、復制和謄錄應當符合保密管理等相關規(guī)定。但該條款未對性質不同案件的公開作出區(qū)別對待,可能影響對不公開審理案件中相關人員隱私權的保護。另一方面,2017年《規(guī)定》并未對權利人取得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后的使用行為進行限制,亦未設置明確的罰則。如此,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等權利主體取得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以后,由于相應行為規(guī)范及罰則不健全,其行為將難以約束。進一步說,在立法缺乏行之有效舉措的境況下,如果申請人侵犯相關訴訟參與人的隱私權,那么被侵權人只能尋求傳統(tǒng)的民事侵權救濟方式。再者,新聞媒體具備公共報道職能且掌握大量傳媒資源,可以迅速對庭審內容進行大范圍傳播,但在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未對其拍錄、播放庭審錄音錄像進行嚴密規(guī)制的境況下,相關人員的隱私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公開。一言以蔽之,2017年《規(guī)定》在懲戒措施方面的欠缺,難以對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持有者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訴訟參與人的隱私可能處于被泄露的風險之中。
二、原因分析
1. 相關立法不夠完善
如上所述,針對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專門規(guī)定為2010年《規(guī)定》和2017年《規(guī)定》,后者為司法解釋,前者則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規(guī)定,其側重點在于庭審錄音錄像對于庭審筆錄的輔助或替代性作用,有關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內容極少且缺乏可操作性諸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法發(fā)〔2007〕20號)第21條規(guī)定,有條件的法院對于庭審活動或相關重要審判活動可以錄音、錄像,當事人按照規(guī)定可以查閱、復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若干規(guī)定》(法發(fā)〔2009〕58號)第5條規(guī)定,新聞媒體因報道案件審理情況申請人民法院提供相關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提供庭審錄音錄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法發(fā)〔2013〕13號)第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對庭審活動全程進行同步錄音錄像,當事人申請查閱庭審音像記錄的,人民法院可以提供查閱場所。。詳言之,從實質上來說,2010年《規(guī)定》是對庭審活動錄音錄像問題的指引性規(guī)則,只籠統(tǒng)地規(guī)定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相比較而言,2017年《規(guī)定》在法律效力和內容方面大有改善,不僅強調庭審錄音錄像對司法公開的重要作用,還明確相關權利主體可以申請獲得錄音和庭審錄音錄像檔案。
但細細究之,2017年《規(guī)定》中有關錄音錄像公開的規(guī)定仍然較為粗淺并存在缺漏,難以滿足實踐需求。一是,2017年《規(guī)定》第10、11條對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的對象范圍進行規(guī)定,與2010年《規(guī)定》第5條相比變化不大,都將申請公開的主體限定于“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這一狹窄范圍內,排除訴訟參與人、案外第三人等利益相關主體。二是,2017年《規(guī)定》第10條為權利主體進一步獲取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提供了便利,但問題在于該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難以為司法實踐提供具體指引。并且實踐中仍有部分法院對錄音錄像公開制度認識不夠,對申請人查閱錄音錄像檔案持抵觸態(tài)度,不愿加大投入加強電子訴訟服務平臺建設。三是,2017年《規(guī)定》中既未對性質不同的案件予以區(qū)別對待,又未設定明確的使用規(guī)則及罰則,因而在申請人實現(xiàn)知情權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訴訟參與人隱私的泄露,面臨司法公開邊界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
2. 司法實務部門對其功能定位狹窄
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制度作為人民法院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服務審判的有效手段,蘊含著巨大潛力和發(fā)展空間,也契合智慧法院建設的發(fā)展方向,日益受到實務界的關注。從實踐層面看,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各地法院也在積極踐行這一制度。譬如,浙江省法院在全國首開先河,探索以庭審錄音錄像替代書記員庭審記錄為重點的庭審錄音錄像改革[11];河北省法院結合案件審理情況,采取“庭審錄音錄像+庭后謄錄/要式記錄”的改革方式;上海市法院嚴格執(zhí)行相關規(guī)定,重點發(fā)揮庭審錄音錄像的輔助性功能,采用庭審記錄與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并行的改革方案[12];深圳市中院出臺若干細則,為律師查閱庭審錄音錄像資料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見,目前各省市法院的實踐探索,著重于發(fā)揮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對法庭記錄方式革新和數(shù)字化法庭建設的促進作用,而非將錄音錄像公開之方向和限度作為關注焦點。不僅如此,從最初的審判公開到最近的智慧法院,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在推行過程中更多地是依附于相關制度的構建。尤其是在法官員額制改革帶來的法院人案矛盾較為突出的訴訟境況下,以民事庭審錄音錄像代替書記員庭審記錄,在推進庭審進程中因具有潛在適用空間而成為關注焦點[13]。
基于上述分析,當前司法實務部門在民事庭審錄音錄像制度改革進程中,更偏重于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對于庭審筆錄的輔助或替代性功能,并未充分發(fā)揮其對于深化司法公開以及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作用和潛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現(xiàn)階段我國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在實踐中難以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
3. 專業(yè)化配套機制不甚完備
錄音錄像公開制度之配套機制建設,既包括“硬件建設”,又包括“軟件建設”。前者要求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制作、存儲、查閱、復制、謄錄、保管以及流轉等賴以存在的電子訴訟基礎設施和技術標準,應當是完備的、先進的以及不可被肆意攻擊的。后者要求操作數(shù)字化法庭系統(tǒng)的法院人員,應當具備一定計算機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是法院電子訴訟檔案的一部分,也是智慧法院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4]。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不僅有助于案件卷宗的歸檔和存儲,而且方便權利人查閱、復制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
就目前來看,各地法院系統(tǒng)基本都配備了計算機、局域網(wǎng)等電子訴訟基礎設施,并建立了電子訴訟檔案查閱平臺,但由于諸種原因,各地法院訴訟檔案電子化進展參差不齊上海法院“社會公眾遠程查閱電子訴訟檔案”服務平臺是全國法院系統(tǒng)首個面向社會公眾、支持跨區(qū)縣遠程查閱電子訴訟檔案的網(wǎng)絡化信息服務平臺,該系統(tǒng)由上海中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參見《上海法院“社會公眾遠程查閱電子訴訟檔案”服務平臺開通》,載《中國檔案》2010年第5期,第51頁。。一般來說,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法院,得益于建院時間長、積壓案件量少和人員充足等因素,基本上已經(jīng)完成了電子化工作,在庭審錄音錄像和案件歸檔方面更為完善,也更加注重錄音錄像公開在實踐中效用的發(fā)揮。而一些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法院,受辦公經(jīng)費和人員緊缺的影響,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不夠完善,甚至有的法院仍在沿襲傳統(tǒng)紙質檔案管理模式??梢?,此種“各自為政”的電子訴訟檔案管理模式,難以充分實現(xiàn)司法資源的實時共享。除此之外,由于專業(yè)知識的局限,目前我國大部分法院系統(tǒng)工作人員對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了解并不精深,對如何靈活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加強宣傳以及熟練操縱數(shù)字庭審系統(tǒng)仍然知之不多。不可否認,專業(yè)化信息人才不足,不僅會讓法院在面臨巨大輿論壓力時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可能引發(fā)更大的公眾質疑,導致司法公信力大幅減損[15]。
不難看出,健全專業(yè)化配套機制對于錄音錄像公開制度之推進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現(xiàn)階段,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對法院系統(tǒng)人員的信息化技術培訓也不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相關權利人之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
三、錄音錄像公開制度的規(guī)范路徑
為充分發(fā)揮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的作用,應以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衡平為導向,確保兩種權利形態(tài)和諧共存。與此同時,一方面,完善錄音錄像公開的有關規(guī)定,明確使用規(guī)則和罰則;另一方面,強化錄音錄像公開的配套保障,規(guī)范錄音錄像檔案查閱方式。
1. 堅持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衡平原則
一如前文所言,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是人民法院推進司法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政治體制下,公民享有廣泛的知情權,而司法公開就是公民知情權行使的重要保障。在此意義上,法院有責任通過錄音錄像公開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實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在保障相應權利主體之司法知情權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究其根本,乃在于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權利沖突的本質是價值矛盾和利益抵觸,亦即在某種情形下無法同時滿足兩種或兩種以上權利主體的價值需求[16]。以此來判斷,錄音錄像公開過程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在社會公眾與當事人的權利沖突中建構平衡。換言之,錄音錄像公開制度的推進和完善,應堅持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衡平原則,既要保證社會公眾司法知情權的行使,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隱私權,以實現(xiàn)不同權利形態(tài)的和諧共融。
有鑒于此,可通過“權利位階論”紓解錄音錄像公開過程中社會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權利位階是法律世界的客觀現(xiàn)象,反映了權利效力之間的高低、強弱或價值判斷上的先后關系。一般認為,“權利位階論”是指以直接規(guī)定不同權利之先后效力順序為內容的法律規(guī)則,依權利位階形成的權利優(yōu)位是絕對且固定的[17]。簡單地說,在特定情形下,為了保障高位階權利主體的價值取向,可對低位階權利加以約束,從而實現(xiàn)對高位階權利的保護[18]。當前,隱私權已經(jīng)獲得基本民事權利的地位,但從本質上看,隱私權與知情權均屬公民憲法性權利的延伸,因此兩者處于平等狀態(tài)《民法典》第1032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薄U窃谶@個意義上,當被申請公開的個人信息有益于公共利益時,法院可參考“權利位階論”對個人信息中的隱私利益和所增進的公共利益進行衡量:當前者處于優(yōu)位時,可不予公開個人信息;若后者更為重要時,則應公開個人信息,以維護公共利益。但也要注意到,公共利益本身具有一定模糊性,難以準確界定其內涵及外延,因而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還應根據(jù)具體案情進行具體分析,兼采比例原則,以最大程度地平衡不同權利之沖突。
2. 完善錄音錄像公開有關規(guī)定
錄音錄像公開制度涉及公開對象和公開方式兩個層面。從現(xiàn)有立法規(guī)定中,可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一是申請公開的主體范圍不明。2017年《規(guī)定》第10、11條將申請公開的主體限定于“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等”范圍內,表面上為申請人查閱、復制錄音錄像檔案留有余地,但實質上,對于“等”的不同理解,直接影響到錄音錄像公開對象的范圍。二是公開方式過于單一。盡管2017年《規(guī)定》第10條將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訴訟服務平臺及其他便民訴訟服務平臺作為權利人查閱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法定方式,但該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欠缺具體操作細則。當事人等權利主體向法院遞交申請查閱錄音錄像檔案,應為最直接和快捷之方式,但2017年《規(guī)定》對此并未作出規(guī)定。另外,2017年《規(guī)定》第11條規(guī)定,必要時人民法院應為申請人復制錄音或謄錄錄像配備相應設施,但該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特別是對“必要時”和“相應設施”的不同理解,極易導致實踐亂象。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從公開對象、公開條件和公開途徑等方面,逐步完善錄音錄像公開的有關規(guī)定。
其一,擴大查閱和復制權利主體范圍。就民事訴訟而言,庭審中除法官、雙方當事人以外,還包括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等訴訟參與人,也就是說,上述人員之肖像、行為舉止和個人信息都會完整呈現(xiàn)在錄音錄像之中。不可否認的是,訴訟參與人也是法庭陳述之人,利害關系第三人也可能與案件存在某種實體法上的法律關系[19]。為保障上述人員的訴訟權利,在此意義上,立法應將申請公開主體規(guī)定為“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訴訟參與人以及案外相關人”范疇內。
其二,進一步暢通公開渠道。一方面,立法應明確相關權利人向法院遞交申請查閱錄音錄像檔案這一便捷方式;另一方面,立法應細化關于錄音錄像公開方式的規(guī)定,為司法實踐提供具體指引。
其三,明晰錄音錄像公開的范圍與隱私權保護的界限??v觀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美國司法會議頒布交付電子卷宗和法庭記錄中關于隱私權保護的規(guī)定,并強調當事人或律師有提醒法院遮蓋個人隱私信息的責任;我國臺灣地區(qū)“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持有人故意散布、公開播送庭審錄音錄像或為其他目的使用,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我國臺灣地區(qū)“法院組織法”第90條第4款:“持有法庭錄音、錄影內容之人,就所取得之錄音、錄影內容,不得散布、公開播放,或為非正當目的之使用。違反前款之規(guī)定者,由行為人之住所、居所,或營業(yè)所、事務所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但其他法律另有特別規(guī)定者,依其規(guī)定。前款處罰及救濟之程序,準用相關法令之規(guī)定?!薄S需b于此,我國可參酌這些立法經(jīng)驗完善有關規(guī)定。首先,立法應增加法院對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中個人隱私資料,或其他不宜公開之內容進行“處理”包括對案件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面部進行打碼,對其聲音及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進行必要的編輯和遮蓋等。的義務。其次,規(guī)范使用行為及罰則。由于庭審活動的司法性,申請人在取得錄音錄像檔案以后,應當限于本人使用,即立法應明確持有錄音錄像檔案之主體,不得隨意公開、散布該錄音錄像內容,亦不得為謀求私利或其他非正當目的而使用[20]。
3. 健全錄音錄像公開配套機制
毋庸諱言,錄音錄像公開制度的順利運行,需要相應配套機制的輔助與支撐。因此,在我國錄音錄像公開制度推進過程中,應不斷加強相關配套機制建設。
其一,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的使用,有助于權利人對錄音錄像檔案進行查閱和復制。從司法實踐看,雖然各地法院建立了數(shù)字化法庭,對民事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但其所采用的服務系統(tǒng)基本為各?。ㄊ小^(qū))獨立研發(fā),尚未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系統(tǒng)。當下,自行探索式的改革方式雖然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各地法院的能動性,但由于相關立法較為籠統(tǒng)和粗淺,加大了權利主體獲取錄音錄像檔案的難度。對此,應考慮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訴訟檔案服務平臺,這樣既有利于加強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管理和存儲,也能夠為錄音錄像公開及作為證據(jù)使用提供便利和空間。
其二,規(guī)范民事庭審錄音錄像的錄制過程。民事庭審錄音錄像的錄制過程不僅影響其完整性和可靠性,甚至會影響其作為證據(jù)使用的證明力。2017年《規(guī)定》第3條規(guī)定,除休庭、公開庭審中的不公開舉證和質證活動以及不宜錄制的調解活動之外,庭審錄音錄像應貫穿庭審過程的始終。顯然,該規(guī)定對于涉密案件具有一定積極影響,但在審判實踐中也可能成為法官中斷庭審錄音錄像的法定理由。特別是在當前錄音錄像技術水平及硬件設施不甚一致的情況下,增加間接錄制事由并非妥善之舉。鑒于此,可考慮刪除相關規(guī)定中的例外情形,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錄音錄像檔案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其三,加強法院人員信息化技術培訓。正如上文所言,專業(yè)化信息人才對于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我國庭審錄音錄像制度改革進程中,法院系統(tǒng)應建立專業(yè)的信息化審判隊伍,既要具備深厚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又要熟練掌握網(wǎng)絡信息技術,以充分實現(xiàn)錄音錄像公開制度的內在價值。具體來說,一是加強法院內部服務器、計算機、硬盤、局域網(wǎng)及案件信息系統(tǒng)軟件等電子訴訟基礎設施建設,為民事庭審錄音錄像提供較為完善的軟硬件保障;二是加強員額法官和書記員隊伍庭審錄音錄像技術的培訓工作,使其深刻理解互聯(lián)網(wǎng)并嫻熟操控數(shù)字化庭審系統(tǒng),以規(guī)范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行為,營造良好的庭審環(huán)境。
四、結 語
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錄音錄像公開制度已然成為人民法院推進司法公開的重要手段。我國錄音錄像公開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來看,其在公開對象、公開方式及公開范圍與隱私權保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事庭審錄音錄像作為證據(jù)使用的空間和價值。為彌補上述缺陷,我國錄音錄像公開制度應借鑒域外經(jīng)驗,一方面堅持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衡平原則,不斷完善錄音錄像公開有關規(guī)定;另一方面強化配套機制建設,暢通錄音錄像公開渠道。
參考文獻:
[1]蔣麗華.美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的公開與啟示 [J].浙江檔案,2019(14):13-15.
[2]李蘭英,屈舒陽.臺灣地區(qū)庭審錄音錄影公開規(guī)則的修改及其對祖國大陸相關制度的啟示 [J].臺灣研究集刊,2016(6):9-18.
[3]高一飛.論數(shù)字化時代美國審判公開的新發(fā)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學術論壇,2010(10):50-56.
[4]自正法.自由之邊界:司法改革背景下新媒體公開的維度與限度 [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705-712.
[5]胡道才,魏俊哲.當事人隱私權保護視野中的司法透明之度 [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3):125-134.
[6]范志明.庭審錄音錄像規(guī)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N].人民法院報,2017-05-09(3).
[7]蔣麗華.論我國庭審錄音錄像檔案公開制度之完善 [J].檔案建設,2019(3):20-24.
[8]王洪.司法的不法與司法的不正義(上)——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J].政法論叢,2014(5):130-136.
[9]李雙.司法改革中司法公開與隱私權保護間的平衡 [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68-73.
[10]周翠.中國民事電子訴訟年度觀察報告(2016) [J].當代法學,2017(4):137-151.
[11]劉淑麗.關于庭審錄音錄像改革的探索與思考——以浙江、上海、深圳法院庭審錄音錄像改革為例 [J].法律適用,2016(4):107-111.
[12]張興美.庭審記錄方式電子化改革的反思與建構 [J].法學雜志,2019(1):125-133.
[13]趙澤君,蔣麗華.民事庭審錄音錄像的證據(jù)功能及其適用 [J].湖南社會科學,2019(3):53-59.
[14]龍飛.智慧法院建設的“八個關鍵詞” [J].人民法治,2018(2):33-37.
[15]高一飛.網(wǎng)絡時代的媒體與司法關系 [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46.
[16]梁迎修.權利沖突的司法化解 [J].法學研究,2014(2):61-72.
[17]張平華.權利位階論——關于權利沖突化解機制的初步探討 [J].清華法學,2008(1):49-65.
[18]解晉偉.以“權利位階”為基礎解決權利沖突優(yōu)先保障問題試探 [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5):86-96.
[19]朱玉玲,岳圓.庭審實質化背景下交叉詢問規(guī)則探析 [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4(4):377-384.
[20]陶婷.民事裁判文書上網(wǎng)公開的邊界問題探究——基于司法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與平衡的考量 [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6):75-85.
Inspection and perfection of disclosure system of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in civil trials
WANG Xiao-tong1, BAI Li-na2
(1. Law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2. Comprehensive Trial Court, People’s Court of Zibo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ibo 255000, China)
Abstract: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f civil trials is a key measure of the people’s court to promote judicial disclosure in digital era,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exercise of citizen right to kno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gislative regulation and judicial 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f civil trials in China, which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scope of disclosure is relatively narrow, the channel of disclosure is not smooth enough,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disclosure range and privacy protection are unclear. The roots of problems are the imperfection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the narrow functional positioning by judicial practice department,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upport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better exert the function of disclosure system of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f civil trials,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between judicial right to know an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should be adhered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should be perfected about the disclosure system of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of civil trials, a national unified electronic litigation fil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process of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 of civil trial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of court personne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judicial openness; disclosure system; civil trial; audio and video archives; right to know; right of privacy
(責任編輯:郭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