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210016) 付小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充分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計劃性和目標意識?!笨鐚W科教學,需要教師有融合意識,整合跨學科教學資源,優(yōu)化跨學科教學設計,組織跨學科教學活動,延伸跨學科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語文學科有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征。教師要深度發(fā)掘教材跨學科內容,創(chuàng)設跨學科教學情境,適時融合其他學科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跨學科學習能力。
教師深入研究語文學科教材內容,篩選跨學科教學資源,能夠為跨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如教輔參考、校本課程、網(wǎng)絡平臺等,都能夠提供跨學科教學資源,教師需要有融合意識。
語文學科教學,教師要深潛教材之中,對跨學科內容進行深入發(fā)掘,為跨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語文與數(shù)學學科有對接內容,如說明文的數(shù)字列舉;語文與美術學科有融合點,如插圖內容、繪本故事都是最為典型的教學材料;語文與科學學科有結合點,如很多語文課文中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內容,這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燕子》這篇課文語言精美,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小燕子圖片,要求學生現(xiàn)場唱《小燕子》歌曲,為課堂學習營造氣氛。圖片觀察屬于美術學科學習應用范疇,唱歌是音樂學科內容。學生對美術音樂學科內容最為熟悉,學習思維順利啟動,教與學達成默契。課文描寫生動形象,將小燕子的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朗讀文本,要求學生利用剪紙、繪畫等手段,現(xiàn)場制作小燕子美術作品。在語言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情感朗讀,不僅提供背景音樂,還讓學生進行動作表演。有了音樂、美術等多個學科的加持,語文教學產生了活力。學生對此極為歡迎,教學效果顯著。
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多種手段吸納課外跨學科素材,這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事情。如學生對利用網(wǎng)絡搜集課外閱讀素材、作者簡介、作品背景、故事傳說等信息有特殊興趣,教師可要求學生展開信息搜集活動,為語文學科融合教學提供豐富素材。如繪圖、歌曲、實驗、自然科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信息,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借助多種助學手段吸納課外素材,展開生活化跨學科教學,能使學生的感知體驗更為深刻。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前,教師鼓勵學生對荷花、荷葉進行實地觀察。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展示荷花圖片,讓學生介紹觀察經歷,說說荷花、荷葉的突出特點。學生將荷葉帶入教室,現(xiàn)場做解剖式介紹。這樣的介紹帶有實驗屬性,能讓學生的感知體驗更為鮮活。教師借助網(wǎng)絡搜集不少關于荷花的名言信息,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為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做好鋪墊。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跨學科教學意識突出,生物解剖式觀察、美術圖片解析、生活化寫生、信息網(wǎng)絡名言搜集等多種學科的融合,為學生順利進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教師設計跨學科教學方案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實際,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力基礎、興趣取向等因素進行科學分析,以便找到最佳對接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跨學科信息,能夠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一些觸動。如生活案例、科學實驗、游戲競賽、音樂背景、繪本插圖、課本劇演繹等均可以引入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文本解析和對接工作,創(chuàng)設適合的教學情境,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小學生的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教師圍繞學生學習訴求展開教學設計,自然滲透跨學科內容,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
如《陶罐和鐵罐》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教師教學時播放學生誦讀的錄音,學生聆聽熱情很高。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滲透信息技術、音樂等學科內容,其啟動效果顯著。教師要求學生自發(fā)組織演繹團隊,自行改編課本劇,主動進行演繹。學生回饋主動,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課本劇創(chuàng)編、課堂演繹屬于文學藝術學科內容,教師主動將其與語文教學滲透和對接,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鐚W科教學設計方法眾多,教師在具體實施時,既要考慮學生知識積累情況,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分析,以提升教學設計的適應性。
教師設計跨學科教學方案時,要借鑒其他學科教學方法,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繪本具有直觀性,教師可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展開滲透;音樂能夠渲染氣氛,可在誦讀實踐中運用。教師對跨學科教學程序展開優(yōu)化設計,為學生準備適合的學習方案,其教學效果值得期待。
學生對跨學科學習比較感興趣,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適時組織一些趣味性的活動,這樣可以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是一篇小古文,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同名動畫片,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觀看。觀看后,教師要求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梳理,講述這個故事。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還設計三項學習活動。一是讓學生講述其他寓言故事。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相關故事,順利展開講述活動。二是讓學生結合故事情節(jié),與同桌合作創(chuàng)作繪本故事,準備參與班級展評活動。繪本創(chuàng)作涉及美術學科,教師適時進行引領,確保繪本創(chuàng)作活動順利推進。三是根據(jù)這則寓言故事創(chuàng)編一首兒歌,或者改編成歌曲。這三項學習活動涉及美術、文學、音樂等學科內容,其跨學科特點鮮明。
學生對跨學科教學活動比較期待,教師要對學情做科學分析,針對學生學習要求設計教學活動方案,以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進行跨學科教學時,教師應推出一些具有靈動性、探索性、互動性、趣味性的學習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配樂誦讀、繪本故事、謎語競猜、演繹展示、文學鑒賞、生活寫生、社會調查等,都帶有跨學科學習的特點。教師要做好篩選工作,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為不同群體學生準備不同的學習活動方案,為更多學生帶來跨學科學習的機會。
學生對跨學科學習活動比較喜歡,教師要精選跨學科活動內容。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趙州橋》這篇課文,在介紹趙州橋時,列舉了一些數(shù)字信息。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找到這些數(shù)據(jù),從歷史角度、數(shù)學角度、建筑角度說說趙州橋設計的科學性和歷史悠久性。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很快就找到需要的數(shù)據(jù),結合其形狀特點,從不同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如趙州橋兩邊設計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具有創(chuàng)意性,意在減輕橋身重量,這是典型的科學學科內容;趙州橋歷史悠久,經歷歲月的洗禮,依然堅固聳立,這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奇跡。教師要求學生找到課文中的數(shù)據(jù)以及與歷史、科學、建筑等學科有關的內容,并介紹這些內容,有效落實了跨學科學習任務。
跨學科活動形式眾多。在選擇時,教師要適時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以提升活動的適合性。如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活動組織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能夠自然升級活動程序。網(wǎng)絡信息共享、網(wǎng)絡交互、網(wǎng)絡搜集等都帶有跨學科的特點,學生喜聞樂見,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教學時,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實踐機會,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滿足跨學科教學需求。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花鐘》這篇課文比較有生活化氣息。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文本,深入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特點,選擇一種生物進行實驗性觀察,并通過習作描繪形態(tài)變化特點,揭示其內在原理。學生對生活化寫生習作訓練比較感興趣,教師布置任務后都能積極響應,尋找適合的觀察對象,借鑒文本寫法,展開習作。實驗屬于自然學科內容,生活觀察則屬于社會學范疇。教師提出寫生習作任務,將語文學科與多門學科進行對接,成功調動學生跨學科學習的主動性??鐚W科教學要對接學生的生活知識積累,教師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確保生活實驗性學習順利展開。
延伸跨學科教學時,教師要有延伸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準備一些實踐性訓練任務,突出跨學科特點,組織學生展開生活化、網(wǎng)絡化學習,以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延伸跨學科訓練設計,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處理,借助跨學科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的訓練環(huán)境。創(chuàng)作插圖、獨立制作配樂誦讀視頻、完成電子作業(yè)、故事講述展評、生活寫生等,這些訓練任務帶有跨學科屬性,且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意性,深受學生的歡迎。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訓練設計,積極滲透跨學科內容,其施教意義重大。
教師設計跨學科訓練任務時,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全面了解。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蜜蜂》一文時,教師推出實驗性訓練任務:“深入生活中,展開實驗觀察或實驗操作,探索生活中的自然奧秘,寫出實驗報告?!睂W生有閱讀文本經歷,能對課文中涉及蜜蜂的實驗內容進行重點研究,基于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推出適合的實驗方案。經過反復推演,學生的實驗操作活動圓滿結束。教師收集學生的實驗報告,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報告進行集中展示,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活動,將訓練推向高潮。實驗觀察是典型的自然科學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展開實驗觀察,將語文學習與自然科學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難得的學習契機,促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立學科核心能力。
在設計跨學科訓練方案時,教師可推出研學活動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索活動,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具體的研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進行引導,讓學生自覺借助美術、音樂、科學、信息、文學、自然、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內容,學習語文學科知識,在主動參與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反思,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順利內化。
教師有意識推出研學活動任務,要求學生結合其他學科內容進行實踐,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海底世界》一文時,由于學生大多有海洋館游覽的經歷,所以教師要求學生先搜集海底世界方面的信息,再認真篩選,將一些有代表性的素材推送到學科微信群。教師對學生推送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布置訓練任務:其一,海洋生物眾多,挑選一種海洋生物做重點介紹;其二,大家都去過海洋館,介紹自己的觀察經歷;其三,創(chuàng)作繪本作品,以海洋生物為內容。這三項任務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特別是第三項任務,學生更喜歡,會積極主動完成。這些訓練任務都具有跨學科特點,與美術、社會學、自然學等學科高度對接,能讓學生從研學活動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真切。
總之,在語文課堂中進行跨學科教學,符合語文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有自覺落實新課標要求的意識,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處理,發(fā)掘跨學科內容,組織跨學科活動,推出跨學科訓練任務,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跨學科特點,教師要展開科學探索,找到學科對接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的學習契機,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