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臺州市路橋小學(318050) 徐軍禮 林 華
當前,各類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結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培訓方式的單一與形式化。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研修形式相對簡單且自由度不高;二是教師發(fā)展缺少目標和動力。由于年齡結構、學習背景、發(fā)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許多教師再成長的意志力不強。如何破解這個怪圈,讓教師產生研修的活力、動力,自發(fā)、自主、自覺地投身到研修中來,是學校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學習圈理論提供了一種參與性強、互動性好的研修方式,可以破解學校教師研修難題。學習圈理論是大衛(wèi)·庫伯提出的一種經驗學習模式,他將學習模式描述為四個階段,即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構成一個閉合環(huán)形的學習系統(tǒng)。學習圈理論不僅建構了理論與實踐交互影響的教學實踐模式,而且指出了認知過程中學習者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學科知識和學習經驗,以及學習圈中其他個體的反思交互提升的意義。下面以學習圈理論為支撐,結合我校的教師研修實踐,展開基于學習圈的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研究。
基于學習圈理論,學校分別組建了以常規(guī)診斷為主的助力圈、以教學提升為指向的引力圈、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目標的活力圈這三類學習圈。具體來說,學習圈是指在一個核心導師的帶領下,由5~7 名教師組成的解決某個教學問題的學習組織,是在多任務驅動下多進程、多目標運行的,實現由“單”到“多”的教師交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圈由較少人員組成,易于運轉,活動形式靈活多變。在專家指導與教學實踐研討中,學習伙伴可以互相學習,實現共教共研,在集體反思中共同成長。
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以學習圈理論為基礎,以名師工作室為支撐,以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為參考模式,使得學習圈內各成員在多重內在驅動、多任務交互協(xié)同中,解決教師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基于教師個體的研修目標,從教師成長“教—研—悟”的角度出發(fā),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發(fā)展。
學習圈的構建要跨越原先的學習邊界,建立知識、能力的相互聯系,并通過單一學科的螺旋架構、多個學科的結構化提煉,去解決創(chuàng)造性問題,以此促成深度學習,提升教師的關鍵能力。浙江臺州市路橋小學基于學習圈理論進行校本研究新樣態(tài)的探索,開展破界項目式研修活動,在專家的專業(yè)引領下,教師突破原有界限,站在全新的視角審視新理念下的新課程,協(xié)同教研,積極思考與探索未來的教學之路。
破界項目式研修活動設計分三步走。其一,確立目標。重點培養(yǎng)教師的文化認同,使教師在與同伴的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追求專業(yè)素養(yǎng)的立體化發(fā)展,形成具有路橋小學標簽的教師文化標識。其二,制訂規(guī)則。教師學習有關項目式活動的背景知識,聆聽專家講座,通過與專家的座談,解決心中的疑問與困惑;以學習圈為單位設計一個項目,要求能涵蓋團隊成員教學的所有學科,發(fā)揮各個學科的長處;完成思維導圖,通過團隊的解說,把各自的項目展示給所有的團隊;由專家以及其他團隊共同點評。其三,組建學習圈。學習圈共分成五組,每組由四個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小組中的各個成員構成助力圈,五個小組成員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構成引力圈,團隊中的名師以及專家構成活力圈?;诖?,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破界項目式研修實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案例解讀與分享交流→項目式案例設計與反思;第二階段:項目式案例設計匯報→專家診斷→學習圈協(xié)同交互→項目式案例優(yōu)化。
(1)案例解讀與分享交流
學習圈共同學習跨學科項目式案例《我心中的月亮》,分享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提出相關問題:這種跨學科學習的方式是否屬于項目式學習案例?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是什么?本質特征是什么?判斷課程屬于項目式學習的依據是什么?如何設計涵蓋各學科核心內容的驅動問題?如何在課堂上落實項目式學習實踐?
學習圈共同學習一個案例,進行案例解讀與分享交流,教師從多角度、多維度分析項目式案例的特征,實現個體獨立淺層學習向群體協(xié)作深度卷入式學習。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解讀案例的優(yōu)缺點,具體分析案例素材在哪些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素養(yǎng),以把握項目式案例的本質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處于具體體驗階段,有以下三個目標:①學習圈成員在協(xié)同交互中重新認識項目式學習的優(yōu)勢與劣勢,達成共識,構筑學習圈校園文化;②梳理案例所涵蓋學科的知識脈絡,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平臺,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核心素養(yǎng);③成員共研究、共成長,更新教育理念、教學觀念,將本學科進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改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yǎng),實現深度學習。
(2)項目式案例設計與反思
設計項目式學習,要將理論落實到課堂實踐中。學習圈各成員從項目式學習的本質出發(fā),開展第一次項目式案例設計。各成員就項目存在的問題開展研討、分析,相互交換意見,尋找現實與設計之間的差距,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力求案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出有特色、有個性的項目式學習方案。
項目設計要符合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做到讓學生樂于學、善于學、會創(chuàng)新、會創(chuàng)造、手腦協(xié)調發(fā)展。學習圈各成員展開集體反思:項目式案例設計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能否在項目中落實?學科和學科之間的關聯是否緊密?將各學科比作水果,合理的項目不應像“水果拼盤”那樣將各學科簡單拼加,而應該涵蓋各學科的核心內容,形成“水果沙拉”的融合效應。
這樣,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各個學習圈深度卷入式學習。學習圈成員從教師視角分析項目式學習案例,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明確產生持續(xù)學習動力的驅動問題,在交互研討中進一步完善案例設計方案。這一環(huán)節(jié)處于反思觀察階段,有以下三個目標:①成員學會分析案例的優(yōu)缺點,互相交流案例設計想法,并反思案例設計的不足,取長補短,達成共識,構筑學習圈協(xié)同交互的文化氛圍;②梳理不同課程核心內容的融合點,打通各個學科的核心知識壁壘,形成知識脈絡大網,織起思維提升小網,協(xié)助學生一步步形成解決跨學科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③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內容改造成項目化學習案例,幫助學生建構跨學科、跨領域相互融合的知識框架。只有學習圈整體實現“教—研—悟”的變革,才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理念的革新,從而逐漸建構個性鮮明、具有學科特色的項目式學習課堂教學樣態(tài),在多學科相互融合中實現學習圈整體深度卷入式學習。
(1)專家診斷
專家聽取各個學習圈項目式學習案例設計的匯報,指出各案例設計的不足之處,重點關注驅動問題的落實。例如,案例設計過程中出現學科特色取舍問題時,教師要從整體考慮,刪減不必要的學科元素,使各學科和諧融洽。
(2)學習圈協(xié)同交互
我們學校結合項目式案例設計的理論學習,在專家的引領下,多個學習圈協(xié)同交互,各教師進行反思與優(yōu)化,共同完成項目式案例的優(yōu)化,最終形成了以校園農耕文化為特色的“精靈果種植”項目、以校園建筑文化為特色的“圓的認識”項目、以學校科技節(jié)為特色的“追光”項目等。
各個學習圈協(xié)同交互,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促進研修共同體整體深度卷入式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處于行動應用階段,有以下三個目標:①學習圈傾聽專家以及其他學習圈關于案例設計的新想法后,進行反思,進一步改進案例設計;②實現學科融合,通過抽象概括等方法,提煉出多個以校園文化為依據,符合校園文化發(fā)展方向的項目;③學習圈之間交流討論,進行分享與對比,促進良性競爭,增強學習圈研修共同體的凝聚力,整體提升學習圈研修共同體的核心素養(yǎng)。
路橋小學打造共同學習圈,組建以常規(guī)診斷為主的助力圈、以教學提升為指向的引力圈、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目標的活力圈,通過解讀與分享交流、實踐與反思、專家診斷、二次研修實踐,與學習圈理論的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的四個關鍵步驟相契合,實現由個體獨立的淺層學習轉向群體協(xié)作的深度卷入式學習,解決了教師個人成長的共性問題。
通過學習圈成員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反思對話、自覺發(fā)展,我校校本研修形成新樣態(tài),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具備以下四大顯著特征:一是教師研修中組建的學習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學習圈理論的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的四個關鍵步驟完美契合,能夠解決研修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弊端,使教師的研修成效顯著提升,并建立更立體的研修體系。二是在學習圈內,個體研修目標和共同體的研修目標具有多重內在驅動,包括學習圈成員的成長內驅力、多個學習圈整體協(xié)同成長的內驅力、展示學習成果內驅力等。在這些內驅力的共同驅動下,學習圈研修共同體有序、高效地完成各具特色的研修目標。三是以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為目標,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機制,實現多維度評價。破界項目式研修既指向教學技術與學科素養(yǎng)的學習,又指向科研素養(yǎng)學習,力求校園文化認同。這樣的項目式研修將教師的個體研修擴展到異質群體研修,由個體獨立發(fā)展擴展到群體協(xié)作發(fā)展,使教學技術與教學觀念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立體化,并且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四是學習圈具有圈內合作、圈圈交互、凝聚共生等多方協(xié)同交互機制。學習圈成員進行分享與交流,在各學習圈之間相互比較,實現學習圈研修共同體的協(xié)同交互,以充分挖掘教師的個體潛力,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在反思與改進中,提升學習圈研修共同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從淺層學習擴展到深度卷入式學習。
我校實施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后,學習圈中的各教師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教師個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教師能夠梳理課程知識脈絡,打通學生的成長壁壘,構筑學生素養(yǎng)提升通道,提升自身的案例設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我校的“小麥智能灌溉”項目式學習課程,獲得市級課程融合優(yōu)秀課例評比一等獎,這是教師在協(xié)同交互中共研究、共成長,從教育技術、教育理念、教學觀念的革新中,逐漸建構起具有個體特征的課堂教學樣態(tài)。其二,教師集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學習圈建構課程知識網絡,形成新的思維成長框架,開辟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提升的渠道;本校的寫作校本課程“異彩紛呈STEAM”,既展示了教師各自的特長,又體現了集體的智慧,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學習素材。“小麥智能灌溉”項目式學習課程由多名教師共同打造,涵蓋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體現校園農耕文化的特色,凸顯綜合性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其三,全校教師的整體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升。路橋小學語文組代表學習圈榮獲浙江省優(yōu)秀教研組的稱號。集體榮譽的獲得離不開每一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也離不開每一位教師對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模式與文化的認可和踐行。只有長期堅持校本研修新樣態(tài)的實踐,才能解決年齡結構、學習背景、發(fā)展方向不同等多方面問題,真正破解教師研修方式單一性與形式化,實現教師研修個性化、自由化,讓教師產生活力,自發(fā)、自主、自覺地投身到研修中,最終實現全體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學習圈理論下的教師研修新樣態(tài),聚焦教師群體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以解決教師遇到的共性問題為內在驅動,搭建助力圈、引力圈、活力圈,建構學習共同體,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建構由個體獨立的淺層學習轉向群體協(xié)作的深度卷入式學習,高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