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自新高考改革以來,高中英語課程面臨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合理分配課程時間,把控課程重難點,基于不同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都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詞匯是語言學習的根基。詞匯量匱乏是學生進一步提升英語能力的“攔路虎”。很多學生之所以對英語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和動力,主要原因是難以突破詞匯學習。
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難度比較大。從課程本身來說,一方面體現(xiàn)在詞匯量增多,從初中英語的1 600 詞到高中英語的4 000 詞,而且是必背詞匯;另一方面,高中英語閱讀篇章變長,語法知識復雜且難度大,初中階段考查6 種時態(tài)語態(tài),高中則考查12 種,進一步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進入高中后,學習難度和學業(yè)壓力明顯增大,學生花在記憶類科目上的時間會減少,一旦長時間學習狀態(tài)不理想,就很容易產(chǎn)生挫敗和厭惡情緒。另外,教師基本沿用傳統(tǒng)方法教授詞匯,或者直接讓學生死記硬背,導致他們缺乏記憶單詞的方法,做題時即使知道詞匯的中文含義,也不會靈活運用(張福雷 2022)。簡言之,無論是教師教授詞匯,還是學生學習詞匯,都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中比較重要的一環(huán)。受到課程設置、教學時長等限制,在詞匯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帶領學生跟讀,講解詞匯的中文意思和用法,通過做題加強訓練。由于高中階段的語法知識多且雜,大部分教師側重語法教授,壓縮了詞匯教學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陷入死記硬背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怪圈,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有些教師注重詞匯基本功訓練,依據(jù)單詞表講解單詞的用法和固定搭配,或者通過劃分音節(jié)輔助學生記憶。這樣的詞匯教學方式單一,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無法對詞匯產(chǎn)生深刻印象。詞匯學習的較好狀態(tài)是學會運用且盡可能在課堂上掌握所學詞匯,而不是課下花大量時間機械記憶。脫離語境的詞匯教學雖然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少量且簡單的單詞,但是隨著需要學習的詞匯越來越多、拼寫越來越長,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這并不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李雅俊 2022)。
英語語言的特殊性決定孤立記憶詞匯的中文意思非常吃力。很多單詞不止一個意思,且有多種詞性和用法。詞匯的積累最重要的是了解其本質含義,然后通過詞根詞綴、構詞法、英英解釋、例句和對話,感受詞匯用法,從而掌握同一單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多種運用。一方面,受限于學生的英語能力;另一方面,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夠把單詞的原始含義講解清晰并進行內容延伸。目前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脫離實際,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非常扎實的語言學功底,以及帶領學生反復訓練。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內容是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包含六個要素,即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教育部 2020)。其中,主題語境涵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這三大主題囊括了眾多子主題,規(guī)約了思維范疇,便于遷移運用,符合認知規(guī)律。同時,三對關系的提出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即凝聚了東方智慧的“和”文化,隱含了《課程標準》編寫者或教育者的價值取向,即希望在“以人為本”的主題思想下,人類能處理好與自我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和諧進步、平衡發(fā)展的目的。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元素,在英語學習中起重要作用。結合主題語境進行詞匯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詞匯,掌握詞匯的意義和用法,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School life 中的 advance,作名詞有“前進,發(fā)展”的意思;作動詞有“發(fā)展,促進,前進”的意思。學生比較熟悉advance 的名詞含義,如詞組in advance,即“We should have rehearsed this in advance.”課文中則是advance 的形容詞 advanced,即“I should sign up for advanced literature because I like English and I’m good at it.”由于教師已經(jīng)講解了 advance 的詞義用法,可先讓學生結合閱讀篇章推測advanced的含義,接著根據(jù)句子和上下文關系進一步驗證推測,了解詞性,再提供1—2 個例證加深他們的記憶;也可讓其進行造句練習,增加師生互動。
語境(context)指上下文,即單詞、短語、語句或篇章的前后關系。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單詞、短語等語言成分的特定意義。詞匯的意義只有通過語境才能完全習得。借助語境這一重要要素,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記住復雜的單詞。理解得越透徹,記憶得就越深刻。只有把單詞置于具體語境中,才能真正掌握其內涵,使單詞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生硬的,而是具體化、形象化。借助語境的詞匯記憶不僅記得多,而且記得牢,能提升對詞匯的運用和遷移能力。詞匯雖然能表達意義,但本身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學生不僅要記憶詞匯的發(fā)音、拼寫、意思,還要背誦它們所在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
詞匯的積累需要持之以恒。教師通過帶讀、解釋、舉例等只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對詞匯進行短時記憶,一旦不及時復習,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借助語境的詞匯教學,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詞匯意義的理解,增加所學詞匯在大腦中的復現(xiàn)頻率;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整體理解篇章,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極大地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教師要根據(jù)記憶規(guī)律制訂記憶規(guī)則,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要求學生進行詞匯記憶和訓練。另外,教師還須拓展詞匯,梳理課堂重難點,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學生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能減輕教師和學生的壓力。
人與自然主題涉及很多方面,如環(huán)境保護、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合理利用水資源和自然資源等。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內容,結合主題背景備課,并對詞匯分類(必備詞匯、認讀詞匯等)有清晰的認知。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1 Nature in the balance 的主題是“平衡中的自然”,主要介紹了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qū)及其生態(tài)平衡問題,呼吁人們保護大自然。在這一主題下,學生需要學習地理知識,了解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珍稀動植物,以及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如 species、variety、wildlife、habitat、survive、damage 等。對于重點詞匯及用法,教師要細致講解,引導學生在篇章中理解其含義、用法后,將詞匯串聯(lián)成句子整體記憶。對于非重點詞匯,讓學生知道詞匯讀音和了解中文意思即可。
英語閱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深度閱讀,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傳授多種閱讀方法,一方面符合新高考和新課標的要求;另一方面,能不斷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丁莉2021)。在設計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積極與年級其他教師交流和探討,結合主題語境,運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發(fā)散思維,提取重要信息,實現(xiàn)對閱讀篇章的深度閱讀,擴大詞匯量。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3 Festival and customs 的主題是“節(jié)日與習俗”,主要介紹了主人公亞歷克斯(Alex)環(huán)游世界,感受風俗人情的經(jīng)歷,文中提及印度的婚禮習俗、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jié)等。這一主題下的詞匯大多與習俗相關,其中的重點詞匯及其用法是必須掌握的,需要教師細致講解,有一些則知道詞匯讀音和了解其中文意思即可。學生需要學習傳統(tǒng)知識,了解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節(jié)日文化。在教學前,教師提問:“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What about traditional foreign festivals?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celebrating these festivals? How do we approach traditional festivals?”通過一系列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表想法,打開閱讀思路,積累與節(jié)日慶祝相關的表達。這樣,教師在講解閱讀篇章時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更加聚焦,帶領學生深度閱讀。
除了運用構詞法講解詞匯的基本含義和相關詞組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主題情境繪制關于詞匯的思維導圖,或者運用樹狀圖呈現(xiàn)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如近義詞、反義詞、同音異義詞、其他詞性等,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同一主題下的單詞和短語,擴充詞匯量;另一方面,基于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能由點到面地學習英語,具備整體思維。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Natural disasters 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話題是“自然災害和防范”。在教學時,教師除了講授課本中出現(xiàn)的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詞匯,如drought、tornado、tsunami、hurricane、typhoon、landslide 等外,還通過呈現(xiàn)相應自然災害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詞匯的含義;借助思維導圖,梳理與災害相關的what(是什么)、how(怎么發(fā)生的)、where(在哪發(fā)生)、when(什么時候發(fā)生)及 consequences(造成的后果有哪些),鍛煉邏輯性思維能力,在整理相應詞匯時梳理寫作要素,提升英語綜合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語境,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詞匯教學質量。比如,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Be sporty,be healthy 介紹了很多保持健康的方法,教師可以提煉要點,創(chuàng)設在運動社團的場景,讓學生對話,談論保持健康的方法和需要擺脫的不良習慣。這樣,師生、生生之間會產(chǎn)生良性互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狀態(tài)。
在不同的主題情境下,借助多種學習工具,結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進行針對性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詞匯,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基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主題語境,將詞匯與相關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等領域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結合教材對話或篇章,深度挖掘單元詞匯與主題的相關性,不斷引導學生根據(jù)已學知識思考、判斷和推測,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把控課堂節(jié)奏,合理分配詞匯、閱讀、寫作、聽說的教學時間,帶領學生復現(xiàn)詞匯,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