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游戲本身內含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队變航逃笇ЬV要》明確要求,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泵耖g游戲作為幼兒喜愛的活動形式,具有極強的綜合教育價值,在幼兒教育中融合民間游戲能夠增強幼兒教育效果,提升幼兒綜合素質。
民間游戲是源于民間、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游戲形式,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游戲簡便易行,受場地、材料制約少。民間游戲源于民間、貼近生活,集成了數千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有的民間游戲直接來源于勞動人民田間勞作間隙的娛樂活動,有的民間游戲演變于勞動人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還有的民間游戲源于勞動人民對民間傳統習俗的提煉。民間游戲來源生活,大多規(guī)則簡單,易學易會,游戲憑借的材料、道具等簡便易得,成本低廉,一般來自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甚至是自然環(huán)境中的花草樹木。[1]開展民間游戲的場地無需特別設計或專門準備,多數不受人數、場地的限制。
民間游戲形式多樣,具有趣味性、娛樂性。民間游戲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有益智類游戲,如猜謎語、繞口令、拼七巧板等;有對抗競技類游戲,如拔河、掰手腕等;有合作互動類游戲,如丟沙包、編花籃、跳皮筋等。這些游戲大都符合幼兒好動、好奇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活潑歡樂的氛圍中充分釋放天性,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民間游戲具有地方特色,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民間游戲源于地方,與區(qū)域文化傳承密切相關,體現著質樸的地域情懷。如,山東地區(qū)的貓逮老鼠、拍獅寶、打聾聾婆,江浙地區(qū)的斗草、打陀螺等,均來源于地方傳統故事或傳統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屬性,這種地域文化屬性與當地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能夠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天然的親切感,提升對游戲教育的接受程度。[2]
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的發(fā)育,增強體魄,還能幫助幼兒塑造健全品德,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健康的體魄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是保障人們順利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基礎。幼兒時期是人的身體素質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幼兒需要在大量的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良好的運動習慣,塑造強健的體魄。民間游戲需要幼兒在跑、跳、拍、抽等大量身體活動中完成,恰好能夠促進幼兒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如,翻花繩、拍手面等,需要幼兒在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配合自身指尖動作、手指屈伸、手腕轉動等活動。有些民間游戲還要配合朗朗上口的口令或童謠誦唱,需要幼兒充分調動手、眼、腦、口各個身體器官協調配合,這樣的游戲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各項身體機能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增強幼兒精細動作的發(fā)展。有些互動性極強的民間游戲,還可提升幼兒對外界的感知和探索欲望,引導幼兒更多地體驗和同伴玩耍的樂趣,將對電子產品的關注轉移到社會交往上,有效避免幼兒沉迷于電子產品,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幼兒階段是兒童性格形成的初始時期,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培養(yǎng)其優(yōu)秀的品質和積極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能夠順應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激發(fā)他們的參與興趣和熱情,其中可以滲透品德教育。
民間游戲雖然易組織、易取材,但通常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并富有一定挑戰(zhàn)性。在民間游戲中,幼兒在既定規(guī)則下面臨挑戰(zhàn)和困難,需要不斷嘗試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并且經過堅持和努力最終挑戰(zhàn)成功。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幼兒逐漸獲得成功的正向體驗,提升獲得感,提升克服困難的自信心。當然,有成功就有失敗,游戲中也不例外。社會中,不堪重負自殘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造成悲劇的很大原因是抗壓抗挫能力不足,而游戲中的失敗經歷恰好為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挫折體驗,使幼兒理解學習并非一帆風順,困難和挑戰(zhàn)都是常態(tài)。教師引導幼兒復盤困難形成的原因和解決過程,能增強幼兒的反思能力和總結能力,逐步培養(yǎng)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冷靜思考、及時調整情緒的好習慣,培養(yǎng)他們面對失敗時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提升他們抗挫抗壓的能力。[3]
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在集體中的學習與鍛煉。民間游戲恰好能為幼兒提供極好的集體活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塑造品格、完善心智。大多民間游戲需要同伴配合協作,需要幼兒學會幫助和支持同伴,在面對失敗和困難時互相打氣,在面對成功時懂得謙虛和換位思考,這些都能幫助培養(yǎng)幼兒體諒他人、尊重他人、團結協作等優(yōu)秀品質。集體游戲中的協作配合還能增強幼兒的奉獻精神和合作意識,提升他們的榮譽感和擔當意識。
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幼兒階段是兒童認知提升、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體系化和有針對性的啟蒙教育對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提升作用。豐富多彩的民間游戲非常符合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將游戲作為教育教學手段,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探索欲,寓教于樂,啟迪幼兒的智力發(fā)展。
民間游戲形式多樣、內容生動豐富,幼兒能夠在其中獲得大量自主實踐的機會和體驗。游戲中,幼兒需要調動語言應用、思考創(chuàng)造、運動協調等各項能力。玩民間游戲需要了解游戲規(guī)則,能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適時解決問題,能鍛煉幼兒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七巧板的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學習到各種形狀的基本構成特點,提升圖形認知,而且能通過對圖形組合形式的變化,嘗試想象各種圖形與生活中各種形象的關聯,感受變化和創(chuàng)造帶來的樂趣。此外,民間游戲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特色,是幼兒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
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F實生活中,幼兒往往是整個家庭關注和關愛的焦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唯我獨尊是普遍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合作意識、溝通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等大都需要針對性引導和培養(yǎng)。豐富的民間游戲形式恰好能夠為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提供大量的活動情境,引導幼兒了解社會規(guī)則,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民間游戲蘊含大量合作類游戲,需要幼兒相互間配合才能完成。如,互動游戲能夠幫助幼兒調整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收斂個性,學會謙讓友愛,增強團結協作能力。游戲中遭遇人際交往沖突,能促使幼兒在外部引導和自我探索下,在大量模仿和修正中,熟悉人際交往的一般規(guī)則,逐步習得解決人際沖突的技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民間游戲的集體活動還可以幫助幼兒感知自我與集體、自我與他人的聯系,涉及角色扮演、情境模仿的互動游戲還能加深幼兒對社會各類職業(yè)角色的認知,增進他們對自我與社會的聯系,提升他們的社會認同感。此外,民間游戲是幫助幼兒建立規(guī)則性和秩序感的重要途徑,不管是需要集體協作完成的團體類民間游戲,還是幼兒個人可獨立完成的益智類民間游戲,都需要幼兒遵從一定程序和規(guī)則,按照一定程式達成游戲目的,這些規(guī)則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行為邊界意識和配合度,強化其規(guī)則意識。
幼兒的接受能力與年齡階段、性格特點、適應能力等密切相關,受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影響。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應當在總結幼兒普遍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幼兒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幼兒不同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應當結合其身心發(fā)展水平分層級開展民間游戲。小班幼兒雖然剛邁入幼兒園,但已有了初步的生活體驗,能夠掌握簡單易懂的概念,其大動作開始協調但精細動作發(fā)展尚弱。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已開始萌芽,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獨立意識仍較弱,行為受情緒影響較大。針對小班幼兒開展的民間游戲應當規(guī)則簡單易懂,概念清晰明確,輔以更多的動作示范和生動的語言講解,集體游戲宜控制在2~3人一組。為適應小班幼兒語言發(fā)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可在游戲中配合簡單的童謠,加強小班幼兒對游戲規(guī)則的理解。中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有意注意和有意行為逐漸發(fā)展,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他們能夠結合感官進行具象化思考,思維和理解能力較小班階段有了進步,已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且能夠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主動結交同伴。針對中班幼兒開展的民間游戲可融入一定的知識講解,融入適當競爭性和益智性內容。集體游戲可擴展為3~6人一組,可更多引導幼兒關注同伴、思考問題。大班幼兒的自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已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思考能力,自我意識和個性特征逐步發(fā)展,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在活動中,他們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同伴,更能明白公平競爭的原則和需要服從集體約定的規(guī)則。針對大班幼兒開展的民間游戲可相對復雜,并融入更多的益智元素,可輔以更多的問題解決類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提升問題反思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幼兒,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也應加強適時引導和融合。如,引導外向的孩子和內向的孩子一起參與過家家、老鷹捉小雞等游戲,鼓勵外向的幼兒在交流合作中增強規(guī)則意識,鍛煉內向幼兒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逐步增強自信心。
民間游戲素材的收集和資源的整合是民間游戲開展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游戲豐富度和層次性的重要因素。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和深入挖掘民間游戲資源,并結合幼兒發(fā)育特點與實際教育需求,合理完善、適時創(chuàng)編,充分發(fā)揮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增加教學活動多樣化。幼兒園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書面資料收集民間游戲內容,同時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廣泛拓展游戲思路,豐富教學手段。民間游戲是對民間傳統生活和文化的概括,幼兒教師應該深入民間,通過實地走訪的形式,收集生動的散落民間的生動游戲素材,挖掘流傳于鄉(xiāng)土的民間故事、文化資源等,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應該在廣泛收集、整合匯總游戲資源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實際教育價值、教學目的、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等對游戲素材進行科學整合篩選和分類,在確保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5]
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需要廣泛的素材資源支撐,更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和教學需求,在充分尊重民間游戲基本特征和本質內涵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標作出適時的改編、創(chuàng)新。為增強游戲趣味性,教師可在游戲中融入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或結合游戲目的、內容等適當改變游戲規(guī)則。如,在對幼兒進行數字教學的活動中,可對傳統“搶椅子”的民間游戲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改編。改編后的新游戲可以由教師指定一個數字,如教師喊2時,幼兒需兩兩抱團,單出來的幼兒出局。游戲規(guī)則的改編,不僅能增強幼兒對數量關系的了解,實現幼兒對單、雙數的初步感知,而且能大大提高游戲本身的趣味程度。對游戲原本規(guī)則的改編,可大大提升幼兒的反向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也能豐富游戲形式、提升游戲魅力。
將民間游戲素材與幼兒區(qū)域性活動有機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在放松自如的狀態(tài)下習得知識,而且能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如,教師可將猜謎語、七巧板、九連環(huán)、華容道等融入益智活動,設置不同關卡引導幼兒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科學探索活動區(qū)域,教師可引入“抖空竹”“捻捻轉”等游戲,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勇于嘗試探索,發(fā)現游戲背后的規(guī)則和原理;在體育活動區(qū)域,可引入沙包、翻繩、羽毛、手絹等,指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協作配合,強身健體;在藝術活動區(qū)域,可提供各類陶泥、編繩、剪紙、皮影等民間文化素材,將捏泥人、木版畫等傳統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融入日常教學,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空間,感受傳統文化熏陶,增強美育體驗。[6]
無論是室內游戲還是室外游戲,單人益智游戲還是群體合作游戲,都離不開幼師的組織和引導。為確保民間游戲充分發(fā)揮教育價值,教師應在游戲開展前進行充分研討,認真分析各類游戲適用的階段,拓展思路,充分評估游戲安全性,制訂完善的教學方案,科學規(guī)劃游戲策略。幼兒園可以以組為單位積極組織教師間開展互聽互評,親身演練游戲教學流程,評估教學方案,及時完善教學內容。在游戲開展過程中,幼師還應注意認真傾聽幼兒談話,觀察幼兒在各環(huán)節(jié)的表現,充分尊重和認可個體在規(guī)則理解、游戲能力表現等方面的差異并適時引導。
父母是幼兒最初的啟蒙老師,家庭在幼兒教育中承擔了主導作用,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決定了幼兒在真善美等價值觀方面的原始去向。因此,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也需要充分調動家庭的力量,家園共育,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在民間游戲素材收集環(huán)節(jié),幼兒園可廣泛收集幼兒父母及其他親屬的建議,鼓勵他們回憶自己兒時玩過的民間游戲,并在家中帶領幼兒進行嘗試。游戲開展前,幼兒園可鼓勵家長陪伴幼兒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共同制作游戲道具;游戲開展中,可主動組織家長參與到游戲中來,讓家長與幼兒共同體驗民間游戲的樂趣,增進親子關系;游戲開展后,可由家長點評游戲效果,反饋游戲建議,擴展教學評價渠道,幫助教師優(yōu)化游戲方案,完善教學策略。[7]
民間游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簡便易得、趣味多樣等特點,并蘊含著鮮明的文化底蘊。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是增強幼兒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塑造幼兒品質和加強幼兒德育的關鍵陣地,是啟迪幼兒智力發(fā)展的有益路徑,也是提升幼兒社會適應性的重要通道。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民間游戲不可一蹴而就、照搬照抄,而應在廣泛收集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時改編創(chuàng)新,增強游戲吸引力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