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相對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教學內容,將語文要素這一主線中的知識、方法及能力訓練點分配至各冊、各單元中,建構起語文學科訓練體系。各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點主要通過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題、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和“語文園地”板塊體現(xiàn)和落實?;谡Z文要素的教學和作業(yè)設計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形成結構化的理解、運用與遷移,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那么,基于語文要素的單元作業(yè)設計應怎樣關照整個單元,體現(xiàn)對語文要素的理解、運用與遷移呢?筆者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下簡稱“四上第一單元”)為例,就基于語文要素的單元作業(yè)設計基本框架與路徑談談自己的做法及思考。
一、單元前置作業(yè),“喚醒”中深化語文要素認知起點
學習的本質是理解,而理解源于“誤解”?!罢`解”是學生的認知起點。單元教學之初,教師可以通過前置性作業(yè),了解學生對大概念的“誤解”,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yè)的過程中,可以了解自身的學習起點。學生可以在整個單元學習中經(jīng)歷由“誤解”到“理解”的認知發(fā)展過程,提升元認知能力。
“四上第一單元”以“自然之美”為主題編排了《觀潮》《走月亮》兩篇精讀課文、《現(xiàn)代詩二首》《繁星》兩篇略讀課文及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內容。本單元的大概念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調動多種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畫面。表1(見下頁)是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一至三年級關于“想象”這一語文大概念的梳理。在前六冊教材中,學生已經(jīng)多次接觸過“想象”,但都停留在感知階段,沒有進入精確理解、抽象概括的階段。
學生對于“想象”的認識起點在哪里?有哪些“誤解”?這是學習“四上第一單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于是,筆者設計了如下前置性作業(yè)。
同學們,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怎樣邊讀邊想象畫面呢?你們有什么好方法?
1.請將你的方法寫在便利貼上。
2.請和小組同學交流后修改自己的想法。
3.請把便利貼貼在單元導語頁上,在單元學習過程中不斷修改自己的想法。
這一前置性作業(yè)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的閱讀策略,以終為始,目標明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即喚醒學生對“想象”的“誤解”,使他們經(jīng)歷一個由“誤解”到“理解”的認知過程。在感知階段,學生對“想象”形成了很多既熟悉又模糊的認知?!霸鯓舆呑x邊想象畫面?你們有什么好方法?”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細思之下學生并不一定能說清楚。他們可能會說:“邊讀邊想象就是一邊讀文字一邊在腦海里把文字描寫的畫面想出來?!睂W生很容易把想象簡單地界定在視覺的“畫面”這一單一層面上。確實,想象力是在大腦中描繪圖像的能力,但所想象的內容并不單單包括圖像,還包括聲音、味道等,甚至疼痛和各種情緒體驗都能通過想象在大腦中“描繪”出來。學生的這種“說不清楚”,和把想象當作視覺畫面的再現(xiàn),其實就是學生的“誤解”,就是他們對這一大概念的認知起點。在與同學交流討論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誤解”,這就是學習的過程。這項前置性作業(yè)就是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學習、思考的過程。
二、課前預習作業(yè),“預演”中夯實語文要素學習基礎
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是高效課堂教學的保證。教師圍繞語文要素精心設計的預習作業(yè)更能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讓學生為課堂學習做好心理與智力的準備。針對“四上第一單元”的《觀潮》,筆者設計了如下預習作業(yè)。
閱讀思考:
1.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請用橫線在文中畫出來。
2.查字典理解“觀潮”和“奇觀”兩個詞語中的“觀”分別是什么意思。
3.圈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想一想: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
“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和“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能幫助學生從全局的角度構建對文章整體結構的認知。“查字典理解‘觀潮’和‘奇觀’兩個詞語中的‘觀’分別是什么意思”,意在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題眼”和“文眼”,“觀潮”強調的是人,“奇觀”突出的是景象。這是課文寫作的兩個重要視角,也是學生理解語文要素的重要切入點,提前查閱字典,弄懂兩個詞語的意思,可為課堂學習掃清障礙?!澳愕哪X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是對語文要素學習的“預演”,學生提前經(jīng)歷對語文要素的思考與經(jīng)驗感知,能為課堂上的交流與討論做好準備。
學完第一篇精讀課文《觀潮》,第二篇精讀課文《走月亮》的預習作業(yè)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閱讀思考:
(1)課文是以“我和阿媽走月亮”這個句子為線索敘述的,請默讀思考:“我和阿媽走月亮”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圈畫出表示地點的詞語,然后照樣子簡要概括課文描述的幾幅畫面。
(2)請運用上節(jié)課學習的“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的方法想象課文描述的溫馨畫面,并在書上做批注。
2.鏈接閱讀:閱讀吳然的《獨龍花開——我們的民族小學》,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
“閱讀思考”的第一題同樣是引導學生從全局的角度構建對文章整體結構的認知。第二題則是讓學生將從前一課學習中習得的方法遷移運用。《觀潮》一課需要調動的感官只有視覺和聽覺,而《走月亮》一課又多了嗅覺。如果學生真正理解了前一課學習的“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的方法,就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一不同點?!版溄娱喿x”安排了吳然的長篇紀實兒童文學作品《獨龍花開——我們的民族小學》。這樣的安排既滿足了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整本書閱讀需求,又體現(xiàn)了“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閱讀策略的課外遷移與運用。
三、課中學習作業(yè),“積累”中深化語文要素的真實理解
課中作業(yè)是學習活動的組成部分。作業(yè)題的設計應聚焦大概念,體現(xiàn)導學助教功能,推進學習活動的開展?!队^潮》一課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語文要素的重要材料。圍繞這一重點,筆者設計的課堂作業(yè)如下。
1.默讀課文第3~4自然段,思考:潮來時這一部分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找出關鍵詞,完成下圖。
lt;E:\雜志\江西教育B版\2023年\10期\單元作業(yè)-1.tifgt;
2.“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這句話調動了你身體的哪一感官?使你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哪一場景?假如你就是作者,這句話在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和同桌說一說。
3.把課文第3自然段改成如下表述行不行?為什么?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
第一題借助圖形支架幫助學生梳理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考和概括的能力,為后續(xù)語文要素的學習搭建思維框架。第二題聚焦語文要素訓練,借助一處材料分解動作,分別從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三個步驟依次展開,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上述方法后,還應引導學生尋找文中其他語句,繼續(xù)深入理解和運用這種方法。第三題是對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拓展延伸?!斑呑x邊想象畫面”要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要鏈接生活,要代入文章情境,這些都離不開行為主體“人”。本文題眼“觀潮”的“觀”更是離不開“人”。學生通過對原文與修改后文字的比較,在與同學討論后會發(fā)現(xiàn),看似簡單幾句對觀潮人群的描寫,會使文章充滿畫面感和現(xiàn)場感,有利于讀者進入觀潮的情境,想象錢塘江大潮的畫面。
四、課后練習作業(yè),“遷移”中學會語文要素融通運用
“不使用就會失去?!崩斫饩褪悄軌蜻w移、運用知識——在新的、不同的、現(xiàn)實的情境中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在《觀潮》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習得了“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等想象畫面的方法,為了評估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一語文要素,筆者設計了如下練習作業(yè)。
1.運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閱讀下面內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①的是田田②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③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④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⑤了。
(節(jié)選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注釋:①彌望:滿眼。彌,滿。
②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之句。
③裊娜(niǎo nuó):柔美的樣子。
④脈(mò)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飽含深情的樣子。
⑤風致:美的姿態(tài)。
2.小組同學根據(jù)小組交流評價單(表2)的要求交流閱讀感受。
表2
[《觀潮》課后小組學習評價單 評價項目 星" 級 理解 能夠熟練運用“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的方法品味語句、展開交流 傾聽 與同伴積極交流,傾聽并尊重他人意見 尊重 尊重他人想法,在聽取他人發(fā)言時也有自己的見解 交流 能夠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語氣友好 分享 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主動介紹自己的閱讀感受 ]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一節(jié)選內容與《觀潮》一課的訓練點高度一致,可作為訓練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能力的補充材料。這段文字調動視覺、嗅覺、聽覺,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和荷葉下面脈脈的流水,文字細膩、想象優(yōu)美,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調動感官、鏈接生活、代入情境”的方法想象畫面,感受荷塘月色之美。由于“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是比較主觀的閱讀感受,很難通過實體形式呈現(xiàn)。所以筆者設計了小組學習評價單,以實現(xiàn)全員參與,并讓表現(xiàn)性評價書面化。
《走月亮》一課,筆者則設計了練筆作業(yè)。閱讀課文時,學生調動感官想象畫面、品味文字,從讀者的視角看“想象”。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要如何調動自己的感官,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呢?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習得了一種習作策略。
五、交流回顧作業(yè),“表達”中形成語文要素學習閉環(huán)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交流平臺”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與學習伙伴交流,對單元語文要素進行歸納、梳理和總結,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xiàn)認知轉化。“四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提示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畫面。針對“四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筆者照應單元學習前置性作業(yè)設計了以下回顧總結式活動作業(yè),以形成本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的閉環(huán)。
1.小組成員交流便利貼上記錄的單元學習內容。
2.小組成員一起梳理、歸納“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
3.小組將思維導圖貼在班級“學習園地”墻上,與全班同學交流分享。
第一項任務呼應單元前置性作業(yè),有始有終。一是讓學生回顧自己在便利貼上記錄的單元學習過程中對語文要素不斷深入理解的過程,二是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形成對語文要素概念的理解。第二項任務旨在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將理解成果進一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架構,形成圖式,以便之后能更便捷地提取、遷移、運用。第三項任務以表現(xiàn)性方式實現(xiàn)對小組成員學習成果的展示與評估,充分發(fā)揮作業(yè)評估的激勵功能,此項作業(yè)與前面各項作業(yè)形成了一個以語文要素為線索貫穿起來的完整閉環(huán),使學習更聚焦,理解更深入,真正實現(xiàn)“減負增效”。
基于語文要素的單元作業(yè)設計理念源于以終為始的逆向教學設計。要實現(xiàn)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教師要拋開“灌輸式”教學模式,改變以零散的知識與技能作為教學目標的習慣,聚焦單元語文要素,注重理解,突出語文要素的遷移與運用。學習的本質是理解,是學生自己建構意義的過程。基于語文要素的單元作業(yè)設計為學生搭建了通向理解、建構意義的理想之橋。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未來科技城海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