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珩,你有時間嗎?我想和你談?wù)??!蔽乙贿厡χ块g里的兒子說,一邊慢慢走到客廳,坐下來。
那時候,嘉珩讀高三,學(xué)校要求統(tǒng)一在食堂就餐。我們跟他商量了好多次,可他死活不肯。每天早上,他都會在便利店買一份快餐當(dāng)成午飯。他爸爸頗有微詞,極力慫恿我跟兒子談?wù)?,美其名曰“教育工作者,談話更專業(yè)”。
我的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然而說到“專業(yè)”,我卻頗有些心虛。平日里,跟青春期的學(xué)生聊天,如何選擇契機,如何因人而異,如何有效溝通,我倒是氣定神閑、信心滿滿。然而,說到跟兒子溝通這事兒,我卻覺得困難重重,一點兒把握都沒有。
自從兒子進(jìn)入青春期,尤其是進(jìn)入高三,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渾身上下冒出了各種各樣的尖刺兒。碰上他心情不好時,還沒等我們說話,他已經(jīng)“炸毛”了。有時候,好不容易瞅著他高興,我們小心翼翼地開了口,結(jié)果,話說輕了,他根本就不在乎,稍微說重一點兒,他不是摔門而去,就是暴跳如雷,逼得我們也發(fā)一通火,總會不歡而散。
轉(zhuǎn)眼,午餐的事情已經(jīng)拖了快兩周了,嘉珩他爸已催過好幾次了。我馬上要出差,差不多一周才能回來,這事兒必須解決。不過今天,我可是有備而來。讀了《正面管教》《理性溝通》等書,我像得到了“溝通秘籍”,有些躍躍欲試。
我的開場,字里行間都是尊重,連我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動了?!坝指蓡嵫??!”嘉珩隨即而來的一聲回應(yīng),瞬間打破了我的沉醉。正是熱天,他赤膊,像個炮彈一樣從書房沖進(jìn)客廳。他緊皺著眉頭,低沉著臉,手里還抓著筆。
我的火“噌”的一下躥了上來。怎么?我難道還不能跟你說句話?我這么低聲下氣、字斟句酌,難道還不夠尊重你?!想到這,我的心一顫。我真的是在跟他商量嗎?我給了他拒絕的機會嗎?如果他正在寫作業(yè),或者正在跟同學(xué)線上討論呢?
我的心一下子平靜了許多?!笆沁@樣的,關(guān)于在食堂訂中餐的事情……”我滿臉微笑,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他的態(tài)度不好,我可得態(tài)度好;他容易情緒失控,我可是個成年人,我得保持情緒穩(wěn)定。
誰知,他粗暴地打斷我:“都按你們說的辦,行了吧?夠了吧?可以了吧?”然后,輕蔑地掃了我一眼,扭頭離開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呆坐在那里。憤怒的火焰瞬間吞噬了我。這是什么態(tài)度?一點兒禮貌都不懂!誰允許他這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我想沖進(jìn)他的房間,把他從凳子上拎起來,像他小時候一樣,讓他恐懼,讓他認(rèn)錯??墒牵抑牢也荒?。我根本拎不動他,他已經(jīng)一米八了,而我卻只有一米六四。無論我多么生氣,吼叫得多大聲,他都不會恐懼,更不會向我認(rèn)錯。因為,他長大了。
一時間,我有些手足無措。我分明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軟弱。我該怎么辦?就這樣算了嗎?不,不可以。我是來溝通的,不是來發(fā)動戰(zhàn)爭的。我必須承認(rèn),談話開始,我就做得不好,我只看到了我自己,沒有看到兒子。目前的情景,是我應(yīng)該承受和面對的。
我起身,走進(jìn)他的房間。他坐在書桌前,背對著房門。我走過去,坐在他身后的床上:“嘉珩,媽媽還沒有說完話,你怎么就離開了呢?”他不理我,也不轉(zhuǎn)身,低著頭寫著什么。“如果你有事情,不方便談話,你可以直接告訴我?!蔽移届o地對他說,“我不是故意打擾你的,是因為我馬上要出差了,所以想跟你聊聊。你能給我?guī)追昼姇r間嗎?”
那一刻,我把他當(dāng)成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認(rèn)為自己很真誠,理由很充分,他應(yīng)該會接受我的提議。然而,他依舊不理我,并且不回頭。我很想發(fā)火,可是我知道發(fā)火只會使事情更糟。
“你能聽我說幾句嗎?就幾分鐘,不會占用你很長時間的?!薄拔也皇且氵^不去,我只是馬上要去火車站了,想離開前跟你說一下,就說幾句,行嗎?”“我和你爸爸都很擔(dān)心你的中餐,我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們的想法?!薄矣洸磺遄约赫f了多少遍,我只是提醒自己:平靜地陳述,真誠地表達(dá)。
也許是感覺到了我的“執(zhí)拗”,他使勁兒轉(zhuǎn)動椅背,轉(zhuǎn)了過來,一臉的不耐煩:“好好好,說吧,說吧!”沮喪,夾雜著莫名的憤怒,再一次升騰起來。我為什么憤怒?憤怒的開關(guān)在哪里?我仔細(xì)地審視,是那張臉、那種神色、那種語氣。我默默地對自己說:記住這些憤怒的開關(guān),等它們再出現(xiàn)的時候,告訴自己要冷靜。
我開始表達(dá)。然而,我剛說了幾句,他就圓睜著眼睛,大聲嚷嚷:“你們總是這樣自以為是,你們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想法……”我立即停下來,平靜地說:“好,那你先說?!比缓蟀察o地坐著,等待著他。他開始訴說,越說調(diào)門越高,情緒越激動。他講了很久,我靜靜地聽著,靜靜地看著,看看這個一直被我們忽視,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小孩”。
我們一直在談話。他說,我聽,然后我說,他聽,最后好好地結(jié)束,好好地再見。走出他房間的那一刻,我的心波濤洶涌。不是因為我真正“看見”了孩子,而是因為我掌握了一點兒跟兒子對話的心得,這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
親子關(guān)系的主導(dǎo)方,是父母;親子溝通的主導(dǎo)方,當(dāng)然也是父母。走在與青春期的“小刺猬”溝通的路上,父母的“覺”真的很重要。
這個“覺”,是覺察。我們嘗試把一部分注意力,從孩子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敏銳地捕捉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情緒?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觸發(fā)點是什么?除了憤怒、沮喪、失落,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這個“覺”,是覺醒。我們嘗試著把孩子當(dāng)成一個孩子去包容,他不冷靜,我們保持冷靜;他不平和,我們始終平和。我們嘗試著把孩子當(dāng)成大人去尊重,講究措辭,講求分寸,適度有禮,允許孩子拒絕我們。
這個“覺”,當(dāng)然是覺悟。我們最終明白,親子溝通絕不是讓孩子聽從我們,抑或是我們不得已放棄原則,屈從孩子,而是雙方“看見”對方的愛與拒絕,給孩子和我們設(shè)置一個真實的溝通場景,在溝通中相互滋養(yǎng),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