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昆 張 峰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中國武術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不僅是我國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武技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中、日、韓三國都處于東北亞的文化圈,古往今來有著頻繁深度的文化交流,日本武道與韓國跆拳道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受到過中國武術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步入現代文明后,兩者在國際化傳播與推廣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果,成為東方武技當之無愧的成功代表。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生存智慧,無論是其豐富的技術體系,還是其廣博的文化內涵,都遠超日、韓武技。然而,中國武術在繼往開來的國際化推廣道路上看似欣欣向榮實則舉步維艱,不僅在國際化進程中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而且在國內的發(fā)展和國外的普及都受到了嚴重擠壓,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對自己引以為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處窘境的深切反思。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區(qū)別于其他域外武技體現著自身鮮明的文化特色。1982年12月,國家體委提出“要積極穩(wěn)步地把武術推向世界”,由此中國武術正式邁向了國際化傳播與推廣的道路。在此期間,傳統(tǒng)武術受到了一時冷落,而競技武術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競技武術套路和競技武術散打成為了國際化推廣的主力軍。至今為止,亞洲武術錦標賽、歐洲武術錦標賽、世界武術錦標賽等各種國際競賽的舉行促進了競技武術套路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開展;但由于競技武術套路追求“高、難、美、新”的價值取向致使練習難度過大, 再加上國際上武術套路的權威機構還有待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競技武術套路的推廣。武術散打的國際化推廣進程相對滯后,其國際重大比賽還未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還未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甚至還沒有開展起來,[1]這可能與該項目淡化了中華文化基因與民族特色有關。相比而言,以空手道、柔道為代表的日本武道在世界范圍的普及與推廣上早已獲得了成功。在20世紀20年代,經過以“空手道之父”船越義珍為代表的先驅人物的不懈努力,空手道的原型“唐手”得到迅速發(fā)展,[2]在后期經過改良與重新命名(大日本拳法空手道)后成為全新的武道項目;二戰(zhàn)結束后,經過日本各界人士的努力和大力支持,空手道成為一項國際性體育運動項目;1999年6月,世界空手道聯盟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正式承認的唯一的世界級空手道組織,其會員國家截止到目前已達到180個。柔道在“日本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的改良下成為日本武道體系中第一個完成了“由術至道”現代化轉型的項目;二戰(zhàn)后為將柔道推向世界,成立了以國際柔道聯盟為代表的世界性組織,1956年在東京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柔道錦標賽,1964年柔道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從此以后柔道憑借其獨具特色的魅力而享譽世界。跆拳道不僅是韓國國民引以為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而且斬獲了“世界第一搏擊運動”的光榮稱號,成為世界體育運動項目中的模范。自1966年“國際跆拳道聯盟(ITF)”、1973年“世界跆拳道聯盟(WTF)”兩大國際組織成立以來,跆拳道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風靡全世界;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后,跆拳道更是勢如破竹地走在搏擊術隊伍的前沿。目前,世界跆拳道聯盟(WTF)現有182個會員國,跆拳道世界錦標賽的參賽國家及地區(qū)都在100個以上。跆拳道運動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界軍人運動會、東南亞運動會、南美運動會、南太平洋運動會等一系列國際體育賽事的正式比賽項目中都擁有一席之地,在國際體壇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武道和韓國跆拳道建立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國際推廣模式,深受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認可。中國武術的國際化推廣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于日、韓武術(武道)進程緩慢,這與中國武術自身的文化特色、重視世代傳承的千年傳統(tǒng)以及特殊國情時期的長期影響密不可分。
日本武道在國內的社會地位很高,能得到國內各界領導精英的高度重視,日本的上流社會及普通民眾都崇尚武道,認為通過武道鍛煉可以實現武士道的教育目的;日本十分重視武道在學校的傳播,空手道和柔道都已成為學校的必修課程,并且每年都致力于國際化傳播人才的培育,有計劃地向國外派遣教練團,負責所在地區(qū)的傳播與推廣。樸正熙執(zhí)政時期,跆拳道被上升為“國技”,大大提高了跆拳道的社會地位,并在早期就實現了軍隊和學校的全面普及[3];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向跆拳道投入的經費多達數億美元,跆拳道的兩大國際推廣組織對其國際化傳播與推廣起到了巨大作用,包括跆拳道專門的研究與推廣部門——“國技院”也是功不可沒。1949年后,武術運動的傳承和發(fā)展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開始把傳承發(fā)展以中國武術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基本形成”的總體目標。然而,國家對籃球、足球等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的關注與投資遠勝于中國武術,人們也較少津津樂道于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動態(tài)。當前中國武術不僅在學校教育領域“武術在學生面前的存在感薄弱、跆拳道等域外武技大行其道”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在國際化推廣的執(zhí)行力度上似乎也遠遠不及日、韓武術(武道)。我國雖然也派遣武術教練員到國外,并致力于國際化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但日本和韓國在其數量和質量上還是優(yōu)勝者,這使得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與推廣一直處于不利地位。[4]
日、韓武術(武道)在國際化推廣中都有著明確的傳播定位和清晰的傳播理念,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傳播內容體系。它們在技術層次上會選擇相對簡單的內容,空手道在船越義珍的精心改良后包括“基本”“型”“組手”三個組成部分,形成精簡實用且易學的技術體系,在傳播的過程中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跆拳道相對簡單、學習時間短、容易速成等技術特點也決定了該運動更能深受全世界普通大眾的喜愛。在文化層次上日本武道尤為注重“道”的傳播,空手道首先注重人格修煉,其重要性超越了技術追求,而柔道形成了以“道文化”“禮文化”“禪文化”為核心的價值體系;[5]跆拳道則是遵循“術德并重”“德藝結合”的傳播理念,講求技術與道德的融合,其各項禮儀與文化精神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相對日、韓武術(武道),中國武術的傳播定位、推廣方向仍不明確,在技術層面和文化層面都面臨著傳播內容模糊不清的問題。由于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再加上《少林寺》等早期武打片在海外的熱映也給中國武術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導致中國武術在國際化傳播上出現了概念模糊、內容繁雜、真假難辨的現實狀況,使世界人民對真正武術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誤解與偏差,這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武術傳播發(fā)展的歷史必然。雖說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但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存在技術難度過大、文化內涵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致和”“貴中”“無為無不為”等抽象概念理解,為海外的廣大武術研究者與愛好者解讀中國文化增加了不少難度,長此以往不利于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與推廣。
日、韓武術(武道)在國際化推廣上頗具成就,與他們的國際性組織做出的貢獻關系重大。世界空手道聯盟(WKF)、國際柔道聯盟(IJF)、世界跆拳道聯盟(WTF)是日、韓武術(武道)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推廣組織,它們對各自武術(武道)的國際化推廣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與嚴格的執(zhí)行,定期舉辦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比賽推動國際傳播進程;多次組織表演團在世界巡回表演;投入大量資金培養(yǎng)和派遣教練員到國外;支持和改善各會員之間的友好交往;充分利用媒體和網絡的傳播優(yōu)勢宣傳活動與比賽等。日、韓武術(武道)的國際組織通過不斷完善推廣策略和優(yōu)化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趨于成熟的傳播與推廣體系,并實現了與現代競技體育的完美對接,處于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的位置。
國際武術聯合會(簡稱國際武聯),是一個國際間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也是國際奧委會唯一承認的國際武術組織。國際武聯對外做好世界武術錦標賽的組織工作,并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比賽,推動中國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加強會員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往來;舉辦傳統(tǒng)武術節(jié),開發(fā)武術旅游產業(yè)等,它對于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傳播與推廣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中國武術在國際化推廣上還存在傳播定位和推廣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包括競技武術和傳統(tǒng)武術誰應該為先的爭論,而國際武聯在宣傳推廣武術上還未設立專門機構,[6]相關方面的重大問題尚未妥善解決。另外,向海外派遣武術教練團的數量、質量和利用媒體、網絡宣傳推廣的規(guī)模、力度,都不足以滿足武術國際化推廣的需要。
日、韓武術(武道)都有一套規(guī)范又嚴格的段位晉升制度,有利于激發(fā)練習者追求成功的渴望,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極真空手道與柔道分別實行十級十段制和五級十段制,它們依據不同顏色的腰帶順序來劃分練習者的技術水平或級別,練習者能在不同階段橫向和縱向地比較自己的練習水平,體現出武道段位制的客觀標準性。跆拳道也將腰帶顏色作為識別級、段位的主要標識并賦予文化內涵,形成了更加精細化的“十級、三品、九段”段位制度,其中品勢是為思想尚未成熟的15周歲以下少年兒童設置的,使得跆拳道的訓練體系更加地嚴謹與科學。日、韓武術(武道)通過精細標準的段位制度規(guī)范了它們的行為準則,形成了一套國際化、科學化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在國際化推廣中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與管理,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無數愛好者的熱情追捧。中國武術段位制在標準化程度和國際化推廣力度上都還不夠,在國際范圍內還沒有形成廣泛的影響,這是中國武術受到日、韓武術(武道)擠壓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武術拳種龐雜、門派眾多,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但由于門派觀念過重,門派之間缺乏高效頻繁的交流與合作,這在國際化推廣的道路上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段位標準。目前,中國武術就缺少一套適用于國內外武術習練者的標準化段位體系,這對于中國武術在國際上形成統(tǒng)一的管理體系和官方的相關認證十分不利[7]。相對于日、韓武術(武道),中國武術段位制存在段位標志不夠統(tǒng)一、段位級別不夠精細、考核內容有待健全、禮儀武德流于形式等問題;而優(yōu)勢在于其規(guī)定的技術結構與內容有較高的標準化水平,“打練結合”技術模式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武術特有的魅力。
(1)日本和韓國對于自己的武技文化更加重視,能將相關政策措施嚴格落到實處,得到全國的一致認可;我國武術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在多個領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對于這方面關注與投入還遠遠不夠。(2)日、韓武術(武道)都有著明確的傳播定位和清晰的傳播理念,形成技術與文化層面趨于成熟的傳播體系;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內容存在模糊性,其推廣的內容體系不利于廣大海外人民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深入解讀。(3)日、韓武術(武道)的國際性組織對各自武技國際化推廣的作用巨大,推廣策略科學化、系統(tǒng)化、多樣化;國際武聯還存在宣傳推廣機構欠缺的不足,推廣策略仍需完善,推廣力度仍需加大。(4)日、韓武術(武道)有一套科學嚴謹的段位制度,其較高的段位制標準化水平有利于在國際上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與管理;中國武術段位制目前還缺少一套適于國內外練習者的段位標準體系,但在體現中國特色上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