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聞麗(福建:漳浦縣大南坂學校)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興教學形式,它不僅能獲得超乎常規(guī)的教學實效,更具有尋常教學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在微課應用中,學生能夠借助智能終端,自由選擇,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多層面、多維互動,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和有效的教學互動。將微課教學有效地嫁接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是締造靈動教學、構建小學科學活力探究型課堂的有益嘗試。為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創(chuàng)新微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固有的優(yōu)勢,改進課堂教學質態(tài),在“預設”中誘發(fā)有效的、充滿靈動的生成性教學,實現學習實效的不斷提升,促進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小學科學是一個涵蓋面廣、涉及內容多的課程,既包含天文、地理,又包含生命科學、物質材料等,還涉及物理、化學等課程。為此,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在規(guī)律,特別是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科學地引入微課技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打破知識局限,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較好地走進科學這方神奇天地,促進學生科學綜合能力發(fā)展。
利用微課技術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較好地規(guī)避科學教學中所面臨的時間問題。如,在學生探究植物生長過程中,發(fā)現一粒種子從播種、澆水到施肥,再到除草等其他管理,直至最后開花、結果,其過程是極為漫長的。給一個小學生最為直接的學習感悟,因其周期特長而難以實現。
故而,在此過程中用微課技術,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技術,把植物生長過程制作成一個科普短片,或是一個微視頻,把一粒種子的生長發(fā)育過程較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勢必有利于打破科學探究時間不足的限制。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種子成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它們不斷生長所經歷的時間跨度等。微課這種技術,不僅能較好地改進課堂教學形式,使教學更加生動,富有吸引力,還能在較為逼真的場景中給予學生較為豐富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積累厚實的學習感受,較好地建構種子生長的基本模型。
許多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性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有著巨大挑戰(zhàn)的,因為這些課題研究難以用課件,或是用簡單語言來描述,也難以用簡單實驗操作來完成。為此,利用微課營造一個利于學生突破空間限制的學習環(huán)境,就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比如,在《觀察月相》這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很難把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特別是月球等星體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就會給學生的科學探究學習帶來較大麻煩。如果采取微課策略,勢必能夠把晦澀難懂的課題變成具體的、直觀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同伴交流互動等系列學習中,更有效地感知天體一般運行特征,從而幫助小學生較好地突破空間限制,讓他們的科學探究觀察變得更集中,研究視角更開闊,學習實效性進一步提高。
用活微課,促進科學探究,實現學習優(yōu)化,是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诖耍W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精準地解讀學生科學學習實際情況,還有學生所面臨的生活現實等諸多要素,靈活地利用微課模式在其中的優(yōu)勢,科學地把微課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起來。讓學生有效預習,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來,使小學課堂教學變得愈加靈動,學生的科學學習更有實效,科學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得到較好發(fā)展。
預習是小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是打造靈動課堂的根本。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高度關注預習的作用,力求通過理想的預習活動,促進小學生科學學習的優(yōu)化,加速靈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打造。比如,在三年級“空氣”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用微課手段,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前預習,并通過預習幫助他們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形象化、生動化,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啟迪,使整個科學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該部分的《感受空氣》一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設計一部分預習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色彩豐富、形態(tài)多變的情境中,快樂地投入研究空氣、感受空氣的學習之中,使學生在微課示范式學習中感受到空氣存在,初步了解空氣對于人類、動植物的積極意義,讓他們的科學探究活力變得更為強勁。
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用微課技術,打造必要學習探究情境,或是對應的引導學習場景等,讓學生在微課引導下,較好地感知空氣的存在。比如,教師可以利用Flash 動畫等形式,設計一個15 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并把它投放在學校相應的學習平臺上,或是班級對應的論壇、QQ 群、微信群,或是教師對應的直播課堂當中,讓學生在具體直觀的圖像中感受空氣的存在。特別是在多普式光照下空氣的顏色構成多維立體模型圖中空氣成分構成等,通過對這些空氣相關內容教學情境的建設,能夠讓學生在微課中較好地走進空氣知識世界,感知空氣對應的知識結構,為他們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助力,實現學習的順利推進,促進小學生科學探究思考意識、發(fā)現問題能力、研究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觀察意識,發(fā)展其觀察能力,是科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打造靈動教學的重要任務所在。為此,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微課技術,把教學內容,或是需要學生探究的話題,制作成微課等素材,呈現不同情形下的科學活動現象,或是科學小實驗場景,啟發(fā)學生更細致地學習觀察,產生更深入的學習思考,以促進他們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助推他們科學學習穩(wěn)步走向縱深處。
以《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制作一些微課,引導學生進行更全面的學習觀察,促進他們科學素質的提升,觀察、分析和發(fā)現問題等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可以制作微課:寧寧在用米湯寫密信,茜茜也用米湯寫密信,可是當彤彤收到他們的密信后,寧寧的信用碘酒涂抹后可以閱讀,而茜茜的密信卻怎么也閱讀不出來。
微課畫面促使學生去深度觀察,同時進行相應思考。隨著觀察與思考的并行,學生就會提出自己的疑慮:“寧寧和茜茜都是用米湯寫的密信,為什么一封能夠閱讀出來,而另一封卻不能呢?”“是不是寫信用的米湯有什么不同之處?”疑問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源泉,是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增強、探究能力發(fā)展的根本元素。
面對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窘迫質態(tài),教師需要再度播放微課,鼓勵學生合作觀察,合作探究分析,以期形成有效的學習生成,加速學習研究進程。
隨著學習探究的深入,學生終于明白:含淀粉的食物可以與碘酒產生化學反應,會變成藍色,而米粥熬制的米湯,水解成糊精,遇到碘酒是難以產生化學反應的,所以就沒有辦法采用同一種方法來閱讀了。從中可以看出,用微課技術,能夠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形成多層級的學習思考,使他們科學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相應鍛煉、發(fā)展。
實驗能力、感悟能力等都是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中較為重要的內容,所以教師需要在科學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多維度觀察、實驗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助力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提高。怎樣才能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發(fā)展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呢?筆者以為,結合教材內容、學生科學學情,有機地整合微課技術,創(chuàng)設相應的科學實驗,或是科學探究活動情境等,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生態(tài),讓科學課堂教學愈加靈動,富有生機。
引入微課技術,能夠通過現代化的視聽技術、圖文技術、動漫技術等,讓原本單調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讓深奧難懂的科學術語、概念等變得直觀,有利于小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提高他們科學探究的參與度。微課技術的引入,還可以加速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進度,更能助力他們科學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等諸多素養(yǎng)的積累。
以《微小世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圍繞課題精心地制作微課,并通過微課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啟迪,有利于他們較好地進入洋蔥皮細胞觀察實驗之中,讓他們在微課引導下,有條不紊地開展科學實驗,實現有效學習。
針對課文的解讀,教師可以把實驗流程、操作注意點等內容制作成微課,以確保學生較好地把握操作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比如,微課顯示實驗步驟:第一步,把一滴清水滴在載玻片上;第二步,撕取洋蔥一小塊表皮,均勻地展開在載玻片上;第三步,緩緩地放下蓋玻片,使其較好地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這樣學生就會按照微課的指導,有序地開展實驗,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見,恰當地運用微課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場景,建構有效學習探究情境,有利于學生把科學知識學習與生活經驗有機整合起來,能夠節(jié)約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合作分析等學習活動,使他們的反思能力和科學綜合能力得到較好培養(yǎng),實現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效率大幅度攀升。同樣,微課教學活動,還能較好地引發(fā)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加快科學探究實驗學習的推進,促進學習感悟加深。
綜上所述,靈活地運用微課技術,能夠更好地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讓課堂教學的生成更靈動。故而,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微課用于課堂,使低效課堂教學轉化為高效學習,利于靈動課程的生成,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科學學科素養(yǎng)穩(wěn)步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的教學模式,促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預習、復習和整理的學習習慣。微課還能優(yōu)化小學科學活動的教學輔導,進一步激發(fā)小學生科學探究學習興趣,助力他們科學經驗、學習素養(yǎng)的有效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