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
摘 要: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認為,幼兒的合作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它的形成代表了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對社會認知的展開,而大班5—6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培養(yǎng)幼兒社會認知水平和合作行為水平的關鍵時期。本文從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特點和相關影響因素入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人為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高于由物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策略與年齡成正比,且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水平會隨著時間不斷提高。
關鍵詞:幼兒 同伴 合作
一、概述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自愿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配合與協(xié)調而最終實現(xiàn)共同目標的社會交往活動?!保?]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認為,幼兒的合作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希望并對行為者本身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愿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一般親社會行為可以分為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它的形成代表了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對社會認知的展開,而5—6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培養(yǎng)幼兒社會認知水平和合作行為水平的關鍵時期。[2]
當幼兒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且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習慣趨于一致的時候,這種關系屬于同伴關系中程度較高的友誼關系。[3]當幼兒之間的聯(lián)系相對松散,集體行動更多是為了臨時性的共同目標,那么此時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歸類為同伴群體關系。而幼兒同伴具體的合作行為就是基于同伴關系產生集體行為,包括“游戲”“學習”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量化和質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首先,筆者設計了調查訪談,共計訪談54名幼兒及其家長、教師,54名幼兒中男生33名,女生21名。其次,筆者挑選了家庭條件、教育條件以及年齡各異并具有代表性的5名幼兒及其家人、教師,通過深度訪談的形式,以期發(fā)現(xiàn)幼兒與其同伴在促成以及具體實踐合作行為中的認知和行為活動。[4]
三、對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相關統(tǒng)計與分析
考慮到幼兒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訪談要求父母或者教師輔助幼兒們進行作答,后期的研究結果基于訪談的分析展開。問題設置將幼兒同伴的合作行為分為五類,其中“以主題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指的是基于特定主題性活動展開的合作行為,比如“六一兒童節(jié)合作表演”“去敬老院慰問老人演出”等;[5] “以合作起因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包括“自己主動尋求合作”“他人主動尋求合作”和“旁觀者促使形成合作”;“以性別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指的是性別是促成合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男孩之間的合作”“女孩之間的合作”和“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合作”;“以使用策略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指的是基于行為策略的一致性而展開的合作行為,比如在捉迷藏的游戲中,喜歡找人的幼兒們和喜歡躲藏的幼兒們會分成兩隊合作;“以行為水平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指的是行為水平一致的幼兒們可能傾向于合作,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幼兒們可能傾向于和同等學習成績水平的幼兒們合作。[6]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首先,“以性別為依據劃分的合作行為”在所有的幼兒同伴合作類型中占了最高比重,且其中幼兒更傾向于和自己性別相同的伙伴們合作,并且女生之間的合作傾向明顯高于男生之間的合作傾向。其次,幼兒基于行為水平展開的同伴合作行為占據了次要比重,說明幼兒開展合作的伙伴關系圈內,成員之間的認知和行為具有趨同性,這其實并不利于幼兒在廣度上接觸更多的人和事物。基于合作起因進行分類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占總比重的第三位,其中自己主動尋求合作占比重較高,說明幼兒大都具有比較強、比較主動的合作意識。旁觀者促使下形成的幼兒同伴合作也占了較高的比重,說明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他們的合作行為有時候還需要他人的引導。[7]幼兒們基于使用策略開展的同伴合作占比較低,說明幼兒們對具體的行為方式認知度和理解度不夠高,和成年人相比社會化程度不高,所以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基于某種共同的策略展開的合作不多。最后,以主題為依據劃分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占比重最少,說明幼兒們基于特定目標展開的合作活動相對較少。[8]
四、相關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 人為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高于由物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
對訪談的結果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人為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多于由物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所謂的人為導向是指由人所引導的事情發(fā)展,同理由物導向是指兒童根據某一件物品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行為方式。
首先,家長在幼兒同伴的合作行為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產生影響。家長的價值觀不僅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為,同時也作用于他們的孩子。曾有學者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傾向于不采取合作行為的兒童,其行為傾向與其父母的工作價值觀相關,主要反映在管理價值、經濟利益價值和審美價值上。其中,與管理價值和經濟利益價值呈負相關,與審美價值呈正相關。即當家長們越重視管理價值和經濟利益價值的時候,其自身更傾向于減少合作行
為。[9]不僅如此,他們的價值觀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對于開展同伴合作行為的愿望降低。
貝克認為,現(xiàn)代社會具有“個體化社會”的傾向,其中的成員與原有的價值規(guī)范和道德取向日漸脫離,更加注重個體的自身感受和利益關系。在當下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越來越高壓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很多人都被“個人利益中心主義”所支配,越來越重視金錢和物質,對合作和共享缺乏興趣。在這樣的價值取向影響下,父母和兒童對合作行為的熱情度和認可度并不高。[10]
其次,教師在幼兒同伴合作行為中也表現(xiàn)出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兒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在家庭中度過之外,其余都會在幼兒園(包括托管班)度過。在園中,幼兒人際交往所涉及的對象就是老師和同學。因此,教師、同學以及園所工作人員共同營造的整體環(huán)境對幼兒的認知和行為有極為重要的影響。[11]
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也在幼兒們心中塑造自己的形象。通過訪談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幼兒心中,教師的威嚴僅次于父母甚至高于父母。因此,教師之間的良好合作和相互配合也會對幼兒同伴的合作行為產生正向的引導作用。同時,教師對幼兒之間合作行為的引導,不僅是對幼兒思想的啟蒙,也是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彌補和修正
功能。[12]
最后,同伴引導也能在幼兒同伴合作行為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fā)展??履岣裾J為,社會化是一種過程,個人由此成為他所出生的那個社會恪守職責的一分子,即他的一舉一動符合該社會的民俗民德。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從個體的發(fā)展階段看,包括初級社會化和次級社會化兩個階段,幼兒正處于初級社會化階段,是兒童在進入成人之前,為承擔正式的社會角色做準備的時期。米德認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一群人對他的發(fā)展最具影響力。這群人被蘇利文稱為“重要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師、同學等。因此,對于幼兒來說,同伴也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能夠大大推進其社會化的進程,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同伴是唯一能夠真正陪伴幼兒一起進行社會化的角色,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的過程中,同伴的價值觀和行為都是幼兒進行自我衡量的重要標準,同伴也是幼兒們模仿的重要
對象。
因此,在人為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中,我們要注意家長、老師和幼兒同伴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
2. 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能力與年齡密切相關
以年齡為變量來分析訪談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大班幼兒中,年齡大的幼兒更容易開展使用策略的合作行為。這說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他們的認知和行動能力都有了提升,其集體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加強。幼兒剛進入幼兒園時,他們要適應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生活形態(tài)轉變以及個人角色的轉變,此時。很多幼兒明顯表現(xiàn)出不適應的狀態(tài),仍然習慣自己玩耍,不愿意參與集體游戲,更加不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隨著幼兒對幼兒園教育和生活接受以及適應,他們開始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可以相約一起上廁所、吃飯或者共同看一本書。大班中年齡較大的幼兒有著較強的合作意識,而且幼兒彼此之間合作規(guī)模也有所擴大,不再僅限于兩人間的合作,也有較大規(guī)模集體合作的意愿,他們會在“過家家”之類角色扮演的游戲中討論游戲的規(guī)則以及角色的設定,并會通過模仿成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規(guī)范來設計游戲情節(jié)。這種合作往往可以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同時也可以作為紐帶,成為幼兒加固原有同伴關系、發(fā)展新同伴關系的契機。
可以看出,幼兒從習慣單獨活動到學會合作活動,遵循著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狹義角度來說,這個規(guī)律是時間推移下學習的結果,而從廣義角度來說,這符合人逐漸社會化的總體規(guī)律。雖然從表面上看,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策略與年齡成正比,但實際上,真正對幼兒同伴合作行為起到促進作用的是與幼兒成長同步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13]
3. 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對5位幼兒及其家長和老師的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一方面,隨著大班幼兒合作行為的增多,他們對合作的認知有了更加傾向于成人思維的理解,從“希望和小伙伴一起玩”到“團結力量大”再到“合作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同伴之間的合作程度不斷加深,對合作策略更加講究,對合作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共同目標這一事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他們會模仿成年人的行為處事規(guī)則對合作規(guī)則進行修改,也會根據以前合作的活動總結經驗調整現(xiàn)下的合作行為。
(二)相關教育建議
1. 不斷增強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合作意識
認知能力是人了解這個世界的基本能力,而3—6歲正是幼兒培養(yǎng)認知能力的初步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發(fā)展,他們慢慢脫離成人的引導和價值規(guī)范,開始對周圍事物進行獨立判斷。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仍然缺乏抽象思維,支配其主要行動的還是具象思維。此時,如果要求幼兒考慮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考慮共同目標,明顯太過苛刻。而外在的要求因其具象、直觀的特點,往往更容易被幼兒感知和接受,因此要注重家長和老師重要的引導作用。
為了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合作,必須提高幼兒在兩個方面的認知能力。首先,要提高幼兒對同伴關系的認知能力。家長和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幼兒,讓他們善于主動結交志趣相投且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朋友;應該增強幼兒對移情能力的學習,使其能逐漸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他人角度體會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理解自身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認識到同伴關系在整個人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家長和教師還應該引導幼兒增強對合作的認知。所謂合作認知,是指個體在對合作意義、共同目標充分感知基礎上產生的對雙方共同行動及行為規(guī)則的認知。合作認知是合作行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想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合作,提高幼兒同伴之間的合作水平,必須讓幼兒認識到合作存在的必要性。
2. 為幼兒合作行為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資源
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對于人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有著不同的影響。合作是一種具體的社會行為,必須讓幼兒在具體可感知的情境中體會、領悟并強化合作的意識。
在幼兒園方面,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關注自己的日常行為,注重維護和其他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以期對幼兒產生良好的影響。教師應該學會為幼兒營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適時對幼兒的合作行為進行引導,注意在合作中的感受和體驗。同時,教師還可以對表現(xiàn)積極的幼兒給予適當?shù)墓膭?,以此來樹立典型,號召其他幼兒進行模仿學習。班級環(huán)境對于幼兒合作水平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幼兒在園內的生活主要在班級內進行,因此教師要營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班級氛圍,讓幼兒對自己和同伴有正確的認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最終促進集體的和諧發(fā)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特點的基礎上,為幼兒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合作游戲時,鼓勵幼兒觀察、模仿和學習其他幼兒良好的合作行為??梢砸龑в變宏P注自身在合作中的感受,讓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和快樂,激發(fā)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
家庭方面,家長要高度重視對幼兒的家庭教育。家長的價值觀對幼兒的價值觀有直接的影響,家長的合作意識也能對幼兒的合作觀產生影響。家長不應該將成人的價值標準和幼兒的價值標準混為一談,而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陪幼兒做一些合作類游戲,多提供一些可以讓幼兒參與合作的條件。比如,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玩過家家,同時進行角色的轉換,讓幼兒嘗試當父母,以此讓幼兒了解家庭中的合作關系以及學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最后,幼兒園應當注重和家長的合作,讓家長真正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使其成為幼兒教育的合作者,明確幼兒教育的目標和策略。同時,也要主動傾聽家長對教育的想法和建議,變家長的被動角色為主動,讓他們關注的重點從零星、碎片轉變?yōu)橛變旱恼w發(fā)展。同時,幼兒園還可以多舉辦一些親子類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增強他們對合作的共識,以期對幼兒同伴的合作行為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3. 促進幼兒高效的合作行為
在平時的教育中,很多家長和教師只會以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幼兒的所作所為,告訴幼兒們應該怎么做或不應該怎么做,或者以簡單的“對錯”“利害關系”給予判斷,其實并不利于幼兒同伴合作關系的發(fā)展。相反,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打破自己成人的思維模式,學會分析幼兒的心理,用幼兒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引導幼兒關注和討論合作行為對雙方的共同影響,如“一起玩更有趣更開心”“分享快樂獲得的是加倍的快樂”等,那么會獲得更加有效的成果。同時,家長和老師也應該學會在具體的情境中逐漸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選擇能力和行為能力,幫助幼兒在不斷合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培養(yǎng)他們的抽象思考能力。
五、結語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人為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高于由物導向的幼兒同伴合作行為,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策略與年齡正相關,且大班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的水平會隨著時間不斷提高。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合作意識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家長和父母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應該密切關注幼兒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認知水平,輔之合適的教育策略,幫助幼兒提高移情能力和抽象總結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幼穗.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1998.
[2]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2.
[3] 陳琴.4~6歲兒童對合作本質的認知特點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5):36-39.
[4] 郭華建.淺談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95-96.
[5] 陳琴,龐麗娟.幼兒合作認知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學新探,2002(1):38-43.
[6] 楊蘊芳.大班幼兒合作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前教育,2005(6):14-15.
[7] 劉美娟.合作游戲對大班幼兒同伴關系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8] 喻小琴. 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特點的研究[J].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08(12):56-59.
[9] 陳洲,鄭雪艷. 4~6歲兒童合作能力培養(yǎng)研究述評[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10(7):56-58.
[10] 范琮瑜. 基于學生行為培養(yǎng)的教師合作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0.
[11] 伯玲. 大班(5-6歲)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學, 2011.
[12] 張紅艷. 合作游戲對幼兒合作能力提高的干預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13] 劉金梁. 3—6歲兒童氣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8.